◇包劍雄(福建:三明市三元區(qū)東安小學)
科學是在人類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前進和發(fā)展的,廣大科學老師始終秉承“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活動的起點,有問題才會引發(fā)探究活動”的理念。但是,在科學課堂短短40 分鐘內,在實驗器材有限的束縛下,當學生熱情地提出一個個千奇百怪的問題時,老師應該怎么辦?逐一探究,沒有必要!很多問題并不是本節(jié)課的探究目標。而如果由科學老師直接提出科學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堂探究,從而牽著學生探究的鼻子走,同樣也不是老師所希望的,甚至會引起同行的“詬病”。筆者認為,老師應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身邊熟悉的自然事物或自然現(xiàn)象,從內心產生有一定內涵的、指向本單元或本節(jié)課探究活動主題(其實是老師預設)的問題,使科學探究活動順利開展。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將小學科學定義為一門實踐性課程,將探究活動作為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一種最重要方式,并強調要讓小學生從身邊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發(fā)現(xiàn)和提出生活實際中的簡單科學問題,通過小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去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
提出有一定內涵的問題,課程標準中是這樣描述的:小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進行比較時,找出多數(shù)學生感興趣的、有條件可研究的、有價值的問題。課標鼓勵小學生“在科學學習中運用批判性思維大膽質疑,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創(chuàng)新”。
筆者認為,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科學”問題能力訓練,主要讓小學生知道:什么地方能發(fā)現(xiàn)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才是有條件研究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提出問題要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形式來表達,在此基礎上,小學生愿意將所掌握的提出問題的方法、提出問題的能力應用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
下面,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巖石會改變模樣嗎》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科學老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提出問題能力的訓練。
要讓學生大膽地提問,首先要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老師要呵護學生的好問之心,鼓勵學生認真思考、大膽提問。哪怕學生提出幼稚可笑的、不著邊際的問題,只要是經過學生認真思考的,都不要忽略、輕視和嘲笑。在課余時間,為消除師生隔閡,老師可以多與學生交流,與學生交朋友,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甚至有意識地引導、鼓勵學生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勇于探究??傊?,要在師生間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心理上感受安全,心靈上享受自由,從而激發(fā)好奇的本能,樂于提出各種問題。
在《巖石會改變模樣嗎》課堂上,上課前,筆者在講臺上展示以下物體:兩塊大巖石、幾塊大小不一的卵石、一盆沙粒。
學生的興趣馬上來了,其中一個學生迫不及待地問:“老師,您抱這么大的一塊巖石來干什么?”
我笑著,故弄玄虛:“你們猜猜看?”
“這塊石頭有什么特殊之處嗎?”“老師是不是想讓大巖石改變模樣?”“要用大鐵錘來砸它們嗎?”“老師在抱大石頭鍛煉身體!”“猜不出來?!薄袄蠋熌旄嬖V我們吧!”……下面的學生做出種種猜測。
我始終是笑而不答,耐心地聽著,最后似答非答:“耐心等一等,你們馬上就知道老師抱大巖石來的目的了?!?/p>
課前放松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隨意發(fā)問,并不是為了從中找到適合探究的、有價值的“好”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既讓學生“心理放松”,活躍課堂氣氛,為真正提出問題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同時也讓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興趣愛好。
課堂上的創(chuàng)設情境環(huán)節(jié)其實是構建問題情境環(huán)節(jié),老師通過再現(xiàn)生活實際場景、各類活動、講故事、設置有結構的材料、觀察實驗現(xiàn)象、觀看影視作品等方式,激發(fā)小學生好奇心,產生研究動機,啟發(fā)學生提出各類科學問題。自然界中一定的事件或變化現(xiàn)象是學生產生問題的基礎,一定要讓學生“有感而發(fā)”。
在《巖石會改變模樣嗎》課堂上,老師問:“你們對這些巖石感興趣嗎?想知道它們的什么信息?請看錄像?!保úシ配浵瘢┊嬅嬉唬荷缴?,裸露的巨大巖石上布滿裂縫,周圍散落著許多大小不一的巖石。老師從中抱走一塊較大的巖石。畫面二:山腳下,有更多的碎石。老師撿起一塊小巖石。畫面三:河邊,有許多卵石和沙粒。老師裝滿一袋。
未經訓練的班級學生看完錄像后,會提出形形色色的問題:這是在哪一座山上拍攝的?誰拍攝的?山上、山腳下、河邊的巖石是同類型的巖石嗎?山上的巖石是怎么樣產生的?山上的巖石有多少年的歷史了?為什么山上的巖石大,而山腳下的巖石小?什么原因造成巖石由大變小?為什么卵石只出現(xiàn)在河邊,而山上沒有卵石?老師采集來的巖石叫什么名字?卵石是怎樣形成的?一塊卵石要多少年才能形成?
筆者認為,在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時,首先要求學生在語言形式上要規(guī)范:請小組觀察、討論后,按照“我們小組觀察到了……,我們想知道……,它為什么會這樣?”的句式提出想研究的問題。
通過訓練的另一個對照班的學生則是這樣提出問題的:
我們小組觀察到巖石的形狀、大小是不同的,我們想知道巖石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產生的原因?
我們小組觀察到視頻中,河邊有卵石,而山上沒有卵石,我們想知道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小組觀察到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巖石的大小是從大到小的,我們想知道為什么會從大到???
……
課堂上,老師將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一一用簡潔的文字板書在黑板上。如,形狀、大小不同?河邊有卵石,山上沒有卵石?上游→中游→下游 大→中→???……
筆者認為,在提問和板書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要小心地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都必須給予重視。有的老師會這樣: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或探究活動)有關系,則板書出來;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或探究活動)無關,則“忘記”板書。有的老師會用語調、語氣、眼神等暗示性信號來肯定或否定學生提出的問題。筆者認為,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好奇點)置之不理,講輕了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講重了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不尊重。
通過課堂訓練和引導,老師要讓學生逐漸理解:“科學”問題不是憑空想象得來的,而是從自己經歷的自然事件、自然變化中認真觀察思考得來的。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產生“科學”問題,比如,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現(xiàn)象時能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質疑現(xiàn)有的科學結論、人類認知也能發(fā)現(xiàn)問題。而在描述問題時,要用規(guī)范的語言形式才能讓提問題的內涵更清晰明了。
學生興趣愛好、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造成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千奇百怪。這其中有一大部分問題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生活問題,不屬于科學問題的范疇,它們偏離科學研究方向,甚至和科學沒有任何關聯(lián),無須或無法解答;有一部分問題是科學問題,具有科學探究價值,但是可能在時間、器材、個人能力上無法深入研究。
要將教學(或者說是探究方向)更迅速、更準確地引向課前設計好的、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方向,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所提的問題進行梳理、分類、篩選。但必須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好奇心,肯定學生提問熱情、問題質量的前提下進行。通過師生交流,剔除與課堂探究無關的、缺少科學性、缺乏挑戰(zhàn)性、暫時沒有器材支持無法進行實驗探究的問題;相反,篩選、合并符合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具有科學性、挑戰(zhàn)性、可研性、價值性的問題。
在《巖石會改變模樣嗎》課堂上,老師說:剛才你們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這很好,說明你們認真觀察和思考了。但是,這么多的問題,我們一節(jié)課才40 分鐘,并且實驗器材有限,你們本身的知識積累也不豐富,無法一下子對這么多問題進行研究,怎么辦?這節(jié)課我們能不能先選一兩個問題來研究,其他問題課后再進行研究。
那么,先選哪個問題?剔除哪些問題呢?一節(jié)課,問題的數(shù)量要控制在多少個呢?
通過全體師生的討論分析,大家基本形成以下觀點:
觀點一:剔除不值得研究的“生活”問題,它不是科學課要研究的“科學問題”。如,這是在哪一座山上拍攝的?誰拍攝的?
觀點二:剔除雖然值得研究,但沒有時間、沒有能力進行研究的問題。如,山上的巖石是怎樣產生的?山上的巖石有多少年的歷史?
觀點三:可以研究,但由于和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無關,放到課后進行研究的問題。如,山上、山腳下、河邊的巖石是同類型的巖石嗎?這些巖石的名稱是什么?
觀點四:有些單一問題可以合并成一個綜合性的問題來探究。本課的問題可以合并成:自然界的什么力量使山上(河流上游)巨大的、棱角分明的巖石變成河流中游更小、更光滑的卵石,最后又變成河流下游細小的沙粒?
師生交流后,形成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科學”問題。什么原因造成每條河流都是這樣:上游、中游、下游,巖石由大變???上游是棱角分明的巖石,中游是卵石,下游是細沙,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筆者認為,篩選問題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體會到:當提出的問題數(shù)量比較多時,要對研究的對象進行可行性、價值性評估,做好合理選擇或合并;在諸多問題中,要抓住主要問題或問題的主要方面;有一些非科學性、不重要的問題可以放到課后進行探究。
小學生想提出問題,體現(xiàn)了他們對周圍世界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探究活動的特點和起點。關注小學生提出“科學”問題,是老師“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教學觀的體現(xiàn)。起始年段需要老師每節(jié)課盡量都安排一點時間來進行訓練,
讓學生逐步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同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對小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的要求不能太高。提問能力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源于生活實際,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在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不要有太多的要求。
訓練要循序漸進。問題的形式,可以從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開始。訓練的過程,要注意從扶到放、逐步培養(yǎng)訓練。思維訓練重點,不同年級的學生,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不同,訓練時要區(qū)別對待。比如,低年級學生以培養(yǎng)其對科學的興趣為主,以發(fā)散性思維訓練為主;到了高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發(fā)展,生活經驗、科學知識、實驗能力有了一定的積累和提高,可進行分析、梳理和篩選問題的思維訓練,還進行對比實驗的設計、實施訓練。
要時常回顧提出問題的過程,反思問題的來源,從而讓學生總結經驗,更善于從生活中、學習中、社會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煉問題。喚醒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熱情,想提出、會提出“科學”問題,只是學生自主探究科學問題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樂于付諸實際行動。在行動中,他們將面對種種困難,需要老師全程幫助和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