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現華
國慶節(jié)后,廣州、天津等地先后完成年內第三批集中供地,央企國企和城投公司基本包攬土拍市場,財政部對國企購地的約束暫時還未影響其拿地的熱情。
在民營房企接連爆雷情況下,民企在土拍市場逐漸成為配角,這在土地集中供應的22個城市最為明顯,部分批次中民企甚至完全消失。
城投公司并非房地產開發(fā)商,其土地開發(fā)能力與專業(yè)房企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在土拍過程中,城投公司拿地基本底價成交,且所拍土地多數并非市場熱門地塊,托底痕跡明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財政部發(fā)文要求地方政府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這無疑將對本就冷清的土拍市場帶來不利的影響。若地方城投拿地受限,土地市場誰來托底?
10月17日,天津第三輪集中土拍落槌,掛牌的17宗地塊全部成交,成交金額約100億元,成交數量和成交金額都超過前兩次土拍,此前兩次土拍分別成交了約43億元和82億元。
與前兩輪類似,年內的第三輪土拍,國資背景依舊是主角,僅有一幅溢價成交,拿地對象來自央企、國企,不見民企身影。除了中海等知名房企外,諸多不熟悉名字的背后有著當地城投公司的身影。
據統(tǒng)計,17宗地塊中的5宗地塊由天津當地城投企業(yè)攬獲,總金額34.19億元,占比約為34.5%。此外,在本次土拍中,天津也引入其他城市實施的“預申請”方式,避免土地流拍。合力之下疊加政策連續(xù)釋放,天津此次土拍遠好過前兩次。
在2022年首次土拍中,天津30宗地塊僅成交6宗,其中還包括1宗商服地塊,其余9宗流拍、15宗停牌;二輪參與土拍的11宗地塊最終成交9宗,流拍2宗。兩輪拍地僅有一幅地塊有溢價,其余全部底價成交。首輪購地企業(yè)中,拿地對象主要是天津本土房企,且以城投為主,二輪拍地也難覓民資身影。
在天津三輪土拍落槌前,廣州也剛剛完成三輪土拍,同樣是國企包場,計劃掛牌的20宗地塊2宗終止、3宗流拍、15宗成交。在成交的15宗地塊中,有13宗地塊底價成交,僅有廣州海珠區(qū)的2宗地塊溢價成交。央企、國企和地方城投平臺包攬了此次交易,如備受關注的恒大足球場地塊由廣州城投底價接盤,廣州高新區(qū)投資集團、廣州南投等以及各區(qū)屬城投如南沙建投、花都城投等也以底價攬下各區(qū)所屬地塊。
國資唱主角、民企配角甚至缺席的情形在2021年第二輪集中土拍的城市已經出現。由于爆雷、銷售下滑和嚴查房企拿地資金來源等,民企逐漸從土拍市場中抽身,城投公司漸成主力軍。
當下的土拍市場,即便政府出臺限制措施也并未起到立竿見影的制止效果。財政部國慶節(jié)前就已制定、節(jié)后發(fā)布的通知文件顯示,嚴禁通過舉債儲備土地,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虛增財政收入,彌補財政收入缺口。
城投公司等國企本身并不是專業(yè)的開發(fā)商,其在土拍市場托底入市更多的是各地為穩(wěn)定土地市場而為之。城投公司的資金不少都是通過銀行貸款和公開發(fā)債等方式募集而來,資金用于土拍的風險可想而知。在財政部新規(guī)剛剛出臺的時候,城投公司還未放緩拿地步伐,待嚴查之后,如果沒了城投公司,土拍市場還有誰來托底呢?
城投公司入市拿地“兜底”痕跡明顯,后續(xù)的開工率不言自明,這更像是地方政府與城投公司的左右手交易,財政部的新規(guī)正好防止了左手倒右手、轉嫁風險給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風險。
城投積極拿地是從2021年二輪集中拍地開始的。土拍兩集中是從2021年開始實施的,即集中發(fā)布土地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全年分3批次統(tǒng)一發(fā)布土地出讓公告并實施招拍掛出讓活動,首批納入名單的是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共計22個重點城市。
根據國金證券的統(tǒng)計,在2021年首輪土拍中,民企還是購地的主力軍,合計占比遠超一半,城投公司拿地不過10%左右。以北京為例,2021年5月份舉行的首批土地集中供應中,深圳房企卓越集團以187.3億元獨攬魁首,占總成交額1109.71億元的約17%;其他民企如融創(chuàng)、中駿地產、碧桂園和雅居樂等也都有所斬獲,這5家民企合計拿地金額達到了380.2億元,占比超過34%。民企的風頭超過了國企,城投公司的身影更是難尋。
首批拿地的樂觀在二輪拿地時迅速消失不見,卓越集團還陷入退地風波中。也正是從2021年第二輪集中供地開始,民企占比迅速下降,城投公司的占比迅速提高。2021年二輪供地中,城投公司拿地占比超過30%。2021年年底的第三批集中供地,城投公司占比已經超過五成,成為拿地的絕對主力,民企的占比與首輪時的城投相仿,一成出頭的份額與最初的超過半壁江山不可同日而語。
根據國金證券的統(tǒng)計,在地產下行之下,城投平臺拿地比例由2021年第一批土拍的11.6%最高提升至2021年第三批的52%,目的是“托底”土地市場。
以2021年三輪和2022年前兩輪土地集中供應合計統(tǒng)計,城投公司托底拿地主要以底價成交,五輪集中供地城投底價拿地金額達7076.5億元,而溢價拿地金額僅有1838.6億元,占比分別為79%和21%;土地平均溢價率由2021年第一批供地的16.2%回落至第三批的2.3%。
申萬宏源的統(tǒng)計與國金證券類似。從2022年年初以來的集中供地情況來看,城投拿地平均占比42%,其中底價拿地在城投拿地中占比67%;在民企因資金等問題淡出土拍市場后,城投入市固然可以穩(wěn)定市場運行,但城投公司本身開發(fā)能力不高,在資金壓力下拿地會造成資源占用。
拿地積極開工卻很緩慢,克而瑞統(tǒng)計顯示,在2021年第一批成交地塊中,規(guī)模房企拿地開工率高達61%,而平臺類公司拿地開工率23%。中指院9月份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2021年集中供地的項目央企國企整體入市率超四成,民企入市率超三成,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因拿地總量不高,入市率在六成以上,而地方國資平臺拿地多為市場托底,整體入市率僅9%。
城投公司拿地推高了資產規(guī)模,但開工率明顯不足,也低于專業(yè)規(guī)模房企,無形中增加了資金壓力和財務風險。
術業(yè)有專攻,“外行”城投入市雖然可以托底土拍,但拿地后又該如何快速消化呢?
因此,申萬宏源指出,財政部下發(fā)的通知對擠出地方土地出讓收入泡沫有著重要作用,對地方城投公司自身的資金管理也有著重要意義,融資端減少債務負擔的同時,降低對位置偏遠地區(qū)的托底拿地也有利于項目資金的回流。
在銷售回暖緩慢的當下,開發(fā)商拿地的積極性并未有明顯改善。
國家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顯示,2022年1-9月,商品房銷售額99380億元,下降26.3%,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8.6%;1-4月,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29.5%,之后基本在30%上下。這就是說,在半年左右的時間里,商品房銷售始終在低谷徘徊。雖然部分房企銷售增速已經轉正,但整體仍難言樂觀。
在國慶節(jié)前出臺降低公積金和部分城市商貸利率等一系列措施后,10月份房地產的銷售也未見到明顯轉暖。東吳證券的跟蹤數據顯示,2022年10月1-14日,60大中城市累計成交442.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1.3%;2022年累計成交14741.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4.2%。
首創(chuàng)證券的數據與之相差不大:10月前14天,46個大中城市成交面積同比下降35.2%,降幅較9月擴大16.2個百分點。在政策頻頻利好之下,居民購房熱情仍未恢復。
實際上,在剛剛結束的二十大上,對于房地產繼續(xù)定調“房住不炒”,自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已經成為行業(yè)發(fā)展的長期政策,未來地產行業(yè)仍將堅持這一紅線不動搖。
因此,就過去的發(fā)展和未來可預見的政策基調而言,“房住不炒”已經深入人心,房地產現階段的低迷是去金融化、去杠桿的必然階段。購房者的住房居住屬性將不斷強化,指望炒房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房地產行業(yè)將會在現有政策框架體系中維持寬松狀態(tài),直至市場恢復平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