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貴
摘要: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融入思政教育,既能有效促進語文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也能更好地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化人功能。教師要正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如對語文學科的思政教育功能認識不到位、對思政教育內容及理念的理解較為片面、教學方法不合理等,并著力探討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要注重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思政素養(yǎng);深入發(fā)掘教材蘊含的群文資源和思政資源;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融入時事熱點;注重多種形式融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重課內外結合,讀寫結合。
關鍵詞: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思政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3.3;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6-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思政課滲透于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立項編號:QJYKT2020—1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立德樹人是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也是新高考的核心。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既能擴大教學容量,又能有效鍛煉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與思維水平,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而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融入思政教育,既能有效促進語文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也能更好地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化人功能。為此,語文教師需要正視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通過更新教學理念、挖掘教材資源、融入時事熱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重課內外結合與讀寫結合等途徑來提升融合質量,使這一探索走向深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因此,語文課與思政課的融合成為課程建設和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是編者依據課程理念和要求精心挑選的典范作品,無論古今中外,均具有語言、文化和思想等多重價值。此外,語文學科教學還可引入其他優(yōu)秀作品,尤其是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關的作品。這些對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弘揚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尤為重要。挖掘、整合語文學科蘊含的思政資源,能夠在彰顯語文學科人文魅力的同時滋養(yǎng)學生的心智成長,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傳承文化、塑造精神,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而群文閱讀教學融入思政教育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極好途徑:圍繞一個思政教育主題,教師選擇多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優(yōu)秀作品,設計一個群文閱讀任務;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乃至爭鳴,形成并深化對該思政教育主題的個性化認知。這個過程既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學習、積極向上,使思政教育收到更大的成效。
第一,部分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思政教育功能認識不到位。部分教師重“術”輕“道”,只重視知識和技能傳授,忽略價值引領,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文學性,忽略人文性和文化性,弱化語文學科的育人化人功能,無法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第二,部分教師對思政教育內容及理念的理解較為片面,將思政教育簡單地等同于愛國主義教育,而不知思政教育關涉的是學生成長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只關注價值觀的培育,未關注方法論的培訓,只關注思想引領,未注重對人文內涵的挖掘。第三,部分教師對群文閱讀理解有誤,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合理。為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或一味將課堂讓位給學生,而未注重適時引導,或為了達成共識,搶占學生的思考權和話語權,將自己的認識強加給學生,這既失去了群文閱讀的本色,又無法培養(yǎng)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
1.更新教學理念,提升語文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
身為語文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上肩負的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主動承擔這項重要責任,主動關注教育動態(tài),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要通過學科培訓、專家講座、撰寫論文專著等渠道,不斷學習,主動提高思政素養(yǎng),增強思想政治意識,以期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自覺融入思政元素,更好地發(fā)揮語文教學的思政功能。
2.深入發(fā)掘教材蘊含的群文資源和思政資源
語文教材有大量人文內涵豐富、情感色彩濃厚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以它們?yōu)榛A組編群文,進行鑒賞探究,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通過文章感化學生,激發(fā)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和熱愛,鍛造學生自強不息、勇于擔當、追求公平正義、獨立自尊、包容豁達等優(yōu)秀品格,培育他們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的《致大海》《樹和天空》等外國現代詩歌時,可以將其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的《詩經·秦風·無衣》組成群文,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文化中人對厄運的不同態(tài)度,思考人與環(huán)境、與他人、與國家的關系,在對人的獨立性、尊嚴、自由和責任等維度進行充分討論后,體認人格獨立和追求正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如,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第七課(《兼愛》)很好地展現了儒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對人性和社會的理解,語文教師將這組文章組成群文,既能幫助學生弄清“仁愛”思想的來龍去脈,又能幫助學生理解仁愛思想在認識人性、立身處世和協調社會方面的重要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融入時事熱點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指出構建高考評價體系的五個基本原則,其中之一便是時代性。而在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等四個考查項目中,關鍵能力是重要的一環(huán),即要具有“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培養(yǎng)關注現實、有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人是高中階段教學的內在要求。從這一點出發(fā),語文教師可以在組編群文時關注現實,將時事熱點融入其中,讓高中語文群文閱讀課更具現實感和時代氣息,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鮮活和溫度,也讓其中的思政內容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例如,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四篇課文圍繞“認識與實踐”這一話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很好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可組成群文。但這四篇文章都是社會科學論文,理論性強,抽象程度高,有的文章語言艱澀難懂,不易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學時,筆者從時事熱點出發(fā),設置了下列討論問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深化他們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理解。1)如何看待全球范圍內關于抗疫措施的自由與管控之爭?2)某地有座年久失修的宋代古廟,因其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政府決定予以保護,并向社會征集保護方案。以下兩種方案支持者最多:一是就地翻修,維持建筑和環(huán)境的原貌;二是按原樣搬遷至中心繁華地帶,予以翻修后對公眾開放,充分發(fā)揮其觀賞價值和實用功能。對此,你怎么看?3)寒假里,學校邀請往屆優(yōu)秀學子回校分享學習經驗。在是否要做錯題集的問題上,兩位學長意見發(fā)生了分歧,一個對它推崇備至,另一個則覺得它太費時低效。作為聽眾的你,該如何看待錯題集?又如,在“苦難與復興”單元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提出討論話題:面對周遭觸目可及的苦難,你從作品中看到了哪些不同的選擇?如果是你,你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然后教師可援引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開拓中國肝臟外科、屠呦呦發(fā)現青蒿素等時事熱點,讓學生體悟祖國與個人命運的緊密相連,樹立為國奉獻的宏偉志愿。在群文閱讀課上,教師將時事熱點與群文相結合,可以促使學生關注國運民生,開闊視野,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4.多種形式融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以話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輔助,以討論為主、以引導和講授為輔的現代教育方式。課前,教師根據課程要求和學生情況確定議題后,可以布置預習作業(yè),讓學生收集資料并進行整理,形成初步認識。課中,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組織討論,激發(fā)學生思考、爭鳴,使學生的認識走向深入。具體來說,可以有如下形式。
(1)矛盾分析法。群文閱讀教學的本質仍然是閱讀教學,單個文本或片段的具體解讀仍要依靠傳統的文本細讀法。而這其中,矛盾分析法是最常見也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一種細讀法,即利用文本內部的矛盾,或不同文本之間關于同一話題的不同乃至互相矛盾的說法,激發(fā)學生的深度閱讀興趣,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從而深化學生對某些思政話題的理解。例如,在《臨安春雨初霽》一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其與作者同年所作《書憤》組成群文,引入本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在寫作兩首詩前的人生經歷,而后拋出問題———“一個賦閑在家六年,特別渴望有所作為的人,此刻突然接到朝廷任命,會是什么心情?這兩首詩表達出來的情感基調是這樣的嗎?”以此引發(fā)學生對詩歌情感內容的解讀,關注詩中表達的因賦閑及從軍無望而產生的無聊郁悶和對現狀的憤懣,理解陸游置國家利益于個人利益之上、一心報國的愛國情懷,進而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愛國志向。又如,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小說中環(huán)境對人物言行舉止乃至個性的影響,筆者選定戰(zhàn)爭這一特殊的背景,將《橋邊的老人》《牲畜林》《古渡頭》三篇小說組成群文。三文中主人公對戰(zhàn)爭的反應截然不同:《橋邊的老人》中的老人因戰(zhàn)爭而流離失所、疲態(tài)盡露;《牲畜林》中的朱阿技藝拙劣、優(yōu)柔寡斷、荒誕不稽,形同小丑;《古渡頭》中的老人熱心善良、頑強堅韌??雌饋恚蠖咚坪跬耆词艿綉?zhàn)爭的影響。那么,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影響究竟是什么樣的呢?筆者利用這個差異,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文中的細節(jié)(如朱阿射擊時總要尋找掩體、手總是會抖,《古渡頭》里的老人對社會現狀和自己的生活的描述等),并在語境中進行前后關聯分析,促使學生認識到朱阿內心對戰(zhàn)爭的恐懼和戰(zhàn)爭給老人帶來的巨大傷害,最終理解戰(zhàn)爭對人的影響,體悟和平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維護和平的使命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小說中環(huán)境與人物的關系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現,實現了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2)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群文閱讀教學跨文本的特點,決定了其內容的多向性、復雜性和豐富性,因此,也就容易出現“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多元解讀。同時,群文閱讀還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投入程度,重視探究和討論的過程,力爭達成共識,但不強求結論唯一。因此,教師可用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營造思考、爭鳴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相關思政教育元素的內涵,從而獲得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雙重功效。例如,在《玩偶之家》一文的教學中,筆者依據文本內容選定“女性的抗爭與獨立”這一議題,將其與《氓》和《孔雀東南飛》組成群文,并設定學習任務。課前以自主學習為主,要求學生自讀文章,理清三文的情節(jié)脈絡,思考女主人公的形象特點。課中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先以文章為據,將全班學生分為三個小組,根據教學要求逐步展開討論。理解人物形象———要求學生分別討論女主人公除“勇于抗爭”以外的性格品質,完整地認識女主人公的形象特點;理解文章主題———關注女主人公所處的環(huán)境,研討她們各自的抗爭對象和抗爭緣由,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進而理解文章的主題;思考現實意義———聯系現實,對當下熱議的張桂梅老師反對自己的學生當全職太太一事進行討論,探討當不當家庭主婦背后的女性獨立問題。經過以上三輪小組學習,學生可以在互相切磋與爭鳴中更全面地認識女性獨立這一問題。教師可在此時聯系當下存在的年輕人啃老現象,使學生明白獨立不只是女性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每一個人成長必須面對的問題,一個人只有獨立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成熟的人,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獨立的信心和信念。又如,針對前文所述三個“認識與實踐”的實際應用問題,教師還可以組織小組討論甚至辯論,讓學生在激辯中獲得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深刻認知??梢姡何拈喿x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有助于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定點深入思考,而對有爭議的問題和涉及面較廣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則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互相取長補短,動態(tài)更新認知,深化理解。二者相結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深度參與課堂,優(yōu)化群文閱讀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
(3)跨媒介融合法。在今天這個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模式正重塑著人們的信息接受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活用多媒介信息,善用跨媒介手段,使信息在一個主題思想的引導下有機融合,既是對時代潮流的順應,也更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實際情況,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群文閱讀文本,更好地接受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人物形象鮮明且各具特色、張力十足,蘊含著中華民族亙古追求的崇高的精神價值———家國情懷、大我意識。學習這類文本,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應如何避免說教,使學生克服“道理免疫”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文本的教化呢?筆者設計了跨媒介情景再現的任務,使學生在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中自覺地內化文本,體悟人物的精神品格。具體做法如下:首先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閱讀完文本之后,分析、領悟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及人物的形象特征,然后自組小組,自選一個或多個片段,采用朗誦、歌唱、話劇表演、制作動畫等形式合作演出,再現文本情景。在演出壓力的倒逼下,學生勢必要思索、探討、體悟人物的精神。演出的過程,也是學生與先賢零距離接觸的過程,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也就潛移默化地蘊于其中了。又如,在前述“女性的抗爭與獨立”群文閱讀教學中,考慮到教材中的《玩偶之家》僅節(jié)選其第三幕,單憑這一幕學生很難理解娜拉抗爭的緣由,也就無法體悟其抗爭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可讓學生利用圖書館,事先完成全劇閱讀,或利用網絡影視資源,事先觀看全劇。
5.課內外結合,讀寫結合
圍繞一個議題展開的群文閱讀不只適合課堂教學,更符合人們普遍且真實的閱讀習慣,也契合當今大數據時代根據人們閱讀習慣推送相關文章的特點。因此,群文閱讀可以向課外延伸,并與讀寫結合起來,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習慣,并不斷地浸潤思政理念,形成良好的人格素養(yǎng)。為此,筆者與同事合作,依據教材編排體系,將教材中的某個重要議題(如戰(zhàn)爭與和平、苦難與新生、儒道觀念等)作為話題,將經典文學作品、論文與當下時事熱點相結合,組成群文閱讀材料,每周一期,每期包括閱讀材料與梳理探究的寫作任務,實現了讀—思—寫從課堂向課外的延伸,持續(xù)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引領,使群文閱讀與思政教育的功效最大化。未來,筆者還將延續(xù)并不斷改進這個做法,使思政教育融入群文閱讀的探索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張建芳.基于課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學語文教學分析與研究[J].北京教育,2019(15).
[2]丁嵐.如何有效發(fā)揮大學語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語文建設, 2019(13).
[3]王瑩.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的條件及路徑[J].陜西教育, 2018(14).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Group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Li Yuegui
(Nanan No.1 Middle School of Fujian, Nanan 3623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group reading teach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Teachers should face up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uch as the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discipline, th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concept, and the un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group rea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updating teaching ideas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deeply explore the group text resourc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textbooks; integrating current affairs into the teaching of group read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forms an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reading and writ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Chinese;group reading;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