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明朝何良俊,他的筆記《四友齋叢說》卷十六,說了張莊懿的兩件小事,讓人深思。
第一件:官帽被掛落。
張莊懿是英宗朝的進士,二十七歲時,就被選為某道的御史,并派到山東檢查工作。
剛到臨清時,因為一酒家的酒標掛得太低,將他戴的紗帽掛落。官帽跌落,人們都認為不是好事,左右隨從也嚇得不輕,但張御史不以為意,仍舊取紗帽戴了,直接離開。
第二天,酒店老板戴著手銬,被知州押著,送到張這里治罪。張對老板講:這條路,官人們經(jīng)常要走,以后,你酒店的旗幟要掛得高些。他也不和知州講一句話,直接將酒店老板放回。
第二件:拐棍被奪走。
張做刑部尚書時,有天下班回家的路上,碰到一醉漢。這漢子一向酒醉就無賴,旁邊有人慫恿他:你如果將旁邊老爹的藤棍奪下,這才有真本事。醉漢就沖上去,將張尚書手中的拐棍奪走。張也不問,直接回家。
第二天,醉漢酒醒后,問老婆:我昨天醉酒回家,沒有發(fā)生什么事情吧。他老婆答:你帶了一根藤棍回來。醉漢將藤棍取來一看:喲,這是根文官用的棍子。出門去一問,大家都說,這是張大人的專用棍。
第三天凌晨,醉漢頭上頂著張尚書的藤棍,跪在長安街上,請張尚書治罪。過了一會兒,張尚書上班經(jīng)過,他只是讓工作人員將藤棍取回,一句話也不問。
說一個人的好,心胸寬,不需要太多的表彰話語,只要兩個細節(jié),足夠!
關于帽子掛了,還有個類似小例,也有趣。
清代作家昭梿的筆記,《嘯亭續(xù)錄》卷二:
乾隆年間,某大臣在上朝的時候,一根帽帶突然斷了,來不及縫補。怕皇帝突然出現(xiàn),大臣急中生智,就用下屬的啟事粗筆,在頸下畫了一根帽帶,人們一時傳為笑談。
這帽帶,也許是畫得太像了,大家都笑了。
即便皇帝看到問起,也不會怪罪,誰沒有過失,及時補救,就行了嘛。
官帽的故事,筆記中屢見不鮮。明代江盈科的《雪濤小說》里,有三條比較另類,但不失為時代的產(chǎn)物。
其一,《聞紀·紀謔浪》里:成化年間,大太監(jiān)汪直擅權(quán),他每次出行視察,當?shù)氐闹饕賳T都跪著見他。某次,他去沛縣,該縣令性情有點古怪而且搞笑,沛縣縣令在見汪的時候,動作慢了些,汪就呵斥數(shù)落:小子哎,你這頭上的烏紗帽是誰家的呀?該縣令答:我這知縣紗帽,花了三錢白銀,在鐵匠胡同買的。汪直大笑,他認為這個縣令是個傻瓜,也就不和他計較了。
細想想,哪有什么傻縣令,只是,該縣令看不慣汪的作為,故意裝傻罷了。你不過就是一太監(jiān),這紗帽大家都知道是皇家的!敢如此調(diào)侃,實在是大智慧。
其二,《諧史》里,江作家說了他家鄉(xiāng)的一個真實故事:
張二一直給人家打工,某次,替人去繳稅銀。按舊例,干這樣的活,用的都是低等苦力。那張二戴著平民帽,將文件送上,主管部門的官員立即訓斥他:解官為什么不戴官帽?快點去戴官帽,否則要挨打的。張二一聽,忙著去買紗帽,邊走邊笑:我本無心富貴,不想富貴卻來逼我??!
路人聽了一定會大笑,這朝廷就是規(guī)矩多。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這街面上,應該有紗帽店,開這種店的人還不少,否則,臨時也不可能抱來佛腳的。
其三,《諧史》里,江作家又說了他家鄉(xiāng)一個官員的真實故事:
張三崖要去吏部應選,窮得連路費都沒有,但他心態(tài)很好,樣樣都要借,就如窮人種田,工本都要向富翁借,等秋收了,還掉工本,只落得掃地的笤帚了。我們借債做官,他日還了債,只落得一副紗帽角帶。
是有點辛酸,但不值得同情,即便這樣的紗帽,那些讀書人還是趨之若鶩,其中有些更是變本加厲。
(摘自《袖中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