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國權 王金濤
統(tǒng)編教材六上第二單元共安排了五篇課文——《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口語交際是練習演講,習作內容是記敘多彩的活動。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2022 年版課標”)實施后,如何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開展本單元的教學?建議可以圍繞以下四點進行實踐。
2022 年版課標在“課程內容”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課程內容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語文實踐活動?!北締卧宋闹黝}是“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因此,可以抓住關鍵詞“歷史的聲音”,來切入整個單元教學。
本單元人文主題屬于革命文化類,對此2022 年版課標這樣指出:“主要載體為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有關革命傳統(tǒng)人物、事件、節(jié)日、紀念日活動等方面的作品?!币浴皻v史的聲音”來分析單元五篇課文,分別為長征勝利后的喜悅之聲、狼牙山五壯士英勇跳崖時的壯烈之聲、開國大典時宣告新中國成立的自豪之聲、革命戰(zhàn)士對未來憧憬之聲和為戰(zhàn)友犧牲發(fā)出的憤怒之聲。從幫助學生了解新中國革命史的角度去看,資源相對有限。即使綜觀整個統(tǒng)編教材,革命文化課文也沒有按新中國革命史的發(fā)展歷程進行編排。而2022 年版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依托學習任務群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
因此,在小學最后學習階段完全可以圍繞“歷史的聲音”這一主題構建學習資源群,以新中國革命史發(fā)展的時間軸為主線,搜集并整理那些值得銘記的聲音,通過“革命傳統(tǒng)事件”“節(jié)日”“代表性作品”來幫助學生構建關于新中國革命史的概念。在學習資源群的構建中,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一是對本單元課文的合理化調整。長征的時間是1934 年10月到1936 年10 月,狼牙山五壯士英勇事跡發(fā)生在1941 年秋,開國大典是1949 年10 月1 日,《燈光》記敘的事件發(fā)生在1947 年,《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這個故事發(fā)生在1952 年10 月12 日,此外單元課文后的鏈接中,《菩薩蠻·大柏地》寫于1933 年,《毛主席在花山》發(fā)生在1948 年,《獄中聯(lián)歡》的背景時間是1949 年革命勝利前夕。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則可以把本單元的課文重新排序。
二是對統(tǒng)編教材中革命文化題材的其他課文進行梳理。篩選出發(fā)生在戰(zhàn)爭歲月中的課文并按照時間順序排序,有四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10 年),五下《軍神》(1916 年),六下《十六年前的回憶》(1927 年),二上《八角樓上》(1927 年),一下《吃水不忘挖井人》(1928 年),二下《朱德的扁擔》(1928 年),五下《清貧》(1935年),三上《手術臺就是陣地》(1939 年),四下《小英雄雨來》(1941 年),四上《梅蘭芳蓄須》(1941 年),六下《為人民服務》(1944 年9 月8 日),五上《冀中的地道戰(zhàn)》(1944 年),二上《劉胡蘭》(1947 年1 月12 日),六下《董存瑞舍身炸碉堡》(1948 年),五下《青山處處埋忠骨》(1950 年),四下《黃繼光》(1952 年10 月)。
三是充分發(fā)揮信息平臺的作用。搜集教材之外的具有重大意義的聲音。如1912 年辛亥革命、1919 年“五四運動”、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37 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皖南事變……也有關于革命文化的作品,音樂之聲如《義勇軍進行曲》《保衛(wèi)黃河》,文學作品如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陳毅的《梅嶺三章》等等。并適時建立閱讀鏈接,擴大構建學習任務群,如將“五四運動”吶喊之聲、抗日戰(zhàn)爭抗爭之聲融入到《開國大典》的任務學習中。
構建學習資源群的目的就是為了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為了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自主閱讀、表達和交流的機會。資源的構建、篩選、分析過程,也是學生綜合能力得以提升的過程。
格蘭特·威金斯在《理解為先模式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中認為:“教學是達到最終目標的一種手段,規(guī)劃要先于教學。成效最高的教學在開始時就明確預期學習結果并且還要有學習真實發(fā)生的證據(jù)?!币虼?,在他逆向設計中的第一階段就是明確預期學習成果。
對比之前本單元五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單元所達總目標與基于學習任務群而設計的教學目標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見表1)
表1
分析上表中五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可以概括出它們的共性就是革命英雄的英雄主義,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資源群中的相關聯(lián)文章也都體現(xiàn)這樣的思想,因此,需要以總目標第一條“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來概括。2022 年版課標理念下更重視學生在關于革命文化學習過程中的整體能力培養(yǎng),如“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中“閱讀、欣賞革命領袖……運用講述、評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學業(yè)質量”描述中“能主動閱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能用多種方式記錄、分享閱讀、參觀、訪問的經(jīng)歷、見聞和心得體會”;“課程評價”建議中“關注學生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體認”等。根據(jù)以上各種描述及要求,結合單元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整體規(guī)劃與設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在對學習任務群的闡述中,有兩個關鍵詞要注意,分別是“邏輯關聯(lián)”和“語文實踐活動”。這就告訴我們,任務群之間的各項活動不是孤立存在的,活動之間存在內在邏輯關系,且活動具有實踐性。
根據(jù)六大學習任務群的定義表述,以及單元教學內容和主題,將本單元學習任務群定位為“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主題定位為第三學段“英雄贊歌”。在這一主題下可以設計四項活動:重聽那些聲音、銘記革命歷程、致敬心中英雄、難忘風雨歲月。
活動一:重聽那些聲音。集中梳理以“口號”的形式出現(xiàn)的“聲音”,感受“聲音”中飽含的革命激情,如“打倒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等。同時讓這些激情昂揚的“聲音”串聯(lián)起革命歷史的主要脈絡,在“面”上鋪開,在“點”上用力,感受革命精神,激發(fā)愛國情懷。
活動二:銘記革命歷程。讓學生運用圖表、思維導圖等形式,根據(jù)學習資源群中提供的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將新中國革命歷程進行梳理,挑選出重大事件或代表性作品,形成一個中國革命歷史發(fā)展圖,這不僅幫助學生對所有文本進行了梳理,也幫助學生加深對革命歷程的艱辛坎坷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其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活動三:致敬心中英雄。這個任務是將口語交際與之融合,在演講中將語文要素的理解與運用轉化成學生自發(fā)的學習過程,也是引導學生從革命英雄引申到那些為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引導學生關注到身邊的人,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回歸語言運用的真實場景,能夠讓他們看到語言運用和生活的真實的關聯(lián),打通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關系。如疫情爆發(fā)下最美逆行背影、隱姓埋名為國家科研做出貢獻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做好本職工作的人。
活動四:難忘風雨歲月。這個活動是將本單元的寫作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計,由寫一次多彩的活動改為參觀革命紀念館,并將學校組織的參觀活動或者是網(wǎng)上云游革命紀念館的過程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表達出來。如參觀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對于紀念館中呈現(xiàn)的眾多場景,學生要選擇印象深刻的進行描寫;對于整個參觀過程的敘述,要有重點、有次要、有省略。
這四個活動之間充分體現(xiàn)了“邏輯關聯(lián)”與“語文實踐”。在內容上,是從單個學習資源的使用到整體學習資源的運用,是從文字資源走向生活資源;在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上,是從形象性語言表達向抽象性概括發(fā)展,從口頭表達到書面綜合表達的全面提升。在要素發(fā)展的層次上也是具有邏輯關系的。對點面結合由認知到嘗試表達,再到以口頭表達的方式來練習,最后在文字表達中自主化運用,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加以調整完善。應該說每個活動都是建立在前一個活動的基礎之上,又都是為實現(xiàn)最終教學目標而服務。前兩個活動更多的指向文學閱讀,后兩個更多的關注創(chuàng)意表達。
2022 年版課標中提出學習任務群要具有情境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這些在本學習任務群中均有體現(xiàn)。如“重溫那些聲音”這個活動,在“革命贊歌”這一主題下,首先設置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提出任務,如“六一”兒童節(jié),可以開展一次活動,講講革命英雄的故事。圍繞“想一想怎么樣讓弟弟妹妹被你的故事深深吸引住呢?”的具體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綜合性在銘記革命歷程活動中就有所體現(xiàn),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在學習語文,也是美術、歷史、德法、數(shù)學的綜合學習與運用。實踐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致敬心中英雄”“難忘風雨歲月”這兩個活動,都是學生將語文學習由書本化轉變?yōu)閷嵺`性。練習演講前,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書本,而是主動思考:“講給誰聽?講什么人物?他的精神品質是什么?我該如何表達?”這樣的過程是學生將線狀的知識在演講中充分綜合運用,正如鄭國民教授所說,“把靜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動態(tài)的實踐”。
目標制定、任務群制定,解決的是將學生帶到何處、用什么帶學生、怎么帶等問題。而評價則是適時反饋把學生帶到什么地方了、有沒有到達目的地。根據(jù)教學目標以及2022 年版課標中評價建議中的描述,制定具體的評價量表。(見表2)
表2 中評價標準都是從2022 年版課標課程目標、學業(yè)質量描述以及學習任務群實施描述中提取出的關鍵詞,并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同時以真實情境任務的實施完成來評價學生在單元任務群中的學習表現(xiàn),促使學習整體能力達到預期狀態(tài)。這種評價體現(xiàn)的是基于學習任務下的,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最直觀、最真實的反饋,更加強調學生將所學東西獨立地應用到新的情境中遷移內化。相比單純的知識檢查與評價,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一是綜合化。學生是在具體情境中完成任務的,知識的儲備與運用、思維的分析與判斷、語言的選擇與表達、情感的形成與表現(xiàn)都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得以訓練。二是實踐化。學生需要將所學知識、已有技能以及形成的價值觀借助在具體情境下的實踐活動中綜合體現(xiàn),單純的知識或技能無法確保學生自如地應對各種任務。三是個性化。各種任務的完成首先是基于個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學生對人物、事件的認識分析、評價表達都具有個性化,采取的方法或形式各具特色,更能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