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文君(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湖北武漢 430205)
盡管我國社會經濟水平在不斷提升,但仍有因家庭困難導致學業(yè)受阻學生群體的存在,引起了社會的廣大關注。資助政策的推行能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卻不能兼任提升學生感恩意識的教育作用。學校應當注重感恩教育的啟發(fā),培養(yǎng)受助生的感恩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借助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受助生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不僅能強化受助生自信心,賦予其積極的人生價值與認同感。還能提升受助生的認知與視野,深化受助生對生命意義的追求。
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拉開了社會貧富差距。加之信息傳遞具有實時性特質,人們了解他人生活現(xiàn)狀的途徑越來越多。部分不正確生活理念在網絡世界中蔓延開來,給社會帶來了浮躁的氣息。這不僅造成部分受助生失去理想與信念,還導致部分受助生價值觀扭曲,將資助政策視為理所應當。
對于困難家庭的父母而言,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是開闊學生視野,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即便家庭生活水平一般,甚至較差,但大部分家長都將追求優(yōu)秀的成績作為學生的人生目標,將考大學視為改變學生命運的唯一機會,因而多由自己負擔家庭中的各項事務,只要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上。極少或從不需要學生在家庭中擔任自己的角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致使學生萬事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報的錯誤觀念。
社會競爭愈發(fā)激烈給高校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就業(yè)壓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率,相比于思想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大多數(shù)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投注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感恩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缺失,致使部分受助生缺乏感恩之心。
部分受助生因家庭條件困難,產生自卑、焦慮等情緒。一來,部分受助生因性格內向,不善表達,不會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二來,部分受助生內心敏感、自尊心強,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三來,部分受助生因社會貧富差距產生不良思想,認為自己接受他人資助是自己應得的補償。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被喻為一個人對他人給予的恩惠表示感謝。伴隨著部分經濟風氣的惡劣演變,致使部分受助生誤解了感恩的真實意義。拜金、享樂主義的出現(xiàn)扭曲著部分受助生的個人價值觀,從而造成其道德感缺失、失去人生方向等現(xiàn)象頻發(fā)。學校應當注重感恩教育的開展,通過感恩教育激發(fā)受助生的生活熱情,使受助生擁有“自己身處社會,接受愛心人士捐助,應當為社會建設、國家發(fā)展貢獻自己力量”的積極正能量的思想。這不僅有助于受助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還能保證資助體系在良性循環(huán)中愈發(fā)壯大,將更多受助生集結到回饋社會的行動中,實現(xiàn)將自立自強的堅毅精神與社會和諧建設相銜接的教育目的。
對于社會閱歷淺顯的受助生而言,不良社會風氣的盛行,極易影響到其身心健康發(fā)展。一方面,學校必須重視感恩教育,充分發(fā)揮自身教育主體的教育職責。另一方面,學校要對教師作出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還應當將感恩教育和教學內容相結合,為受助生創(chuàng)設真實學習情境,激發(fā)受助生的感恩意識,幫助受助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尤其對于自尊心極強、擁有自卑情緒的受助生,教師要善于開導。
教師將教學內容與感恩教育相結合時,不要過分強調受助生必須應該感恩的觀念,這只會加重部分受助生的自卑情緒與逆反心理。教師可以以引導的形式帶領受助生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整件事態(tài),使受助生能夠從更完整的維度上了解和審視“自己受到他人幫助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高興和溫暖的事情”,而非因自己處于弱勢,接受他人幫助產生自卑以及消極情緒。例如,教師:“當我們身處沙漠,即將因缺水而失去生命的時候,有人向我們遞來了水,此時我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學生:“我認為可以用感激涕零來形容。”教師:“如果此時我們有饅頭可以果腹,不至于有生命危險,別人為我們送來了一份青菜,我們會是怎樣的心情呢?如果他頓頓都給我們送青菜,我們又會是怎樣的想法呢?”學生:“在感謝青菜為我干燥咀嚼的口腔帶來溫潤后的幾天里,我想我可能會開始埋怨他為什么不給我送其他的菜肴?!苯處煟骸坝幸痪湓捊小啊诵牟蛔闵咄滔蟆蚁M蠹矣肋h不要被別人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你們年紀輕輕,閱歷淺顯,會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我希望大家能夠將非常積極的情緒和思想注入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之中。也許有的同學會說沒有他的青菜我也能吃飽,但是從實際層面來說,這份青菜就是一份付出,我們不能有因對方給的東西不符合我們的心意,而產生抱怨。接受了對方的幫助,回饋感恩之心,是當下的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在對方幫助我們的基礎上,去找補自己無法被滿足的欲望。有一句話叫作永遠不要對他人抱有期待,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將個人的欲望強加到他人的身上,我將這句話送給大家?!?/p>
教師借助感恩教育幫助受助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能幫助受助生走出人生困頓,受助生將對自己的人生擁有明確的規(guī)劃。
校園文化擁有積極的育人功能,不僅能促進全體師生文化素養(yǎng)與道德水平的提升,還能為受助生健康成長帶來深遠的影響。校園文化具有激勵作用,在文化愿景下展開校園活動能激發(fā)受助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種無形的力量引導著受助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將校園文化作為深化受助生感恩意識的載體,能進一步強化受助生自立自強的精神。學校要善于運用人文環(huán)境達到育人目的,借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使受助生在無形之中融入感恩教育的熏陶中,培養(yǎng)受助生的感恩意識。
一方面,部分學生因自己的家庭條件與其他學生有較大差異而缺乏人生自信,也不具備改變自己的勇氣,學校就可以借助校園文化,強化受助生的自信心。輔導員要掌握受助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策劃校園文化活動,號召更多的受助生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將受助生的優(yōu)勢展現(xiàn)在大眾面前,強化受助生的人生自信。這不僅能加強師生間的和諧交流,還能幫助受助生走出自己的思想誤區(qū),使其將人生的重點放置在尋找自我、突破自我的成長路途上。學校要保證校園文化的豐富多彩,使受助生在不同的文化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收獲寶貴的成長經驗。
另一方面,學校要適當?shù)娜谌敫卸魑幕顒?,促進受助生德、智、體、美、勞的進一步發(fā)展。保證全方位構建校園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之中強化受助生的社會責任感。一、學校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掌握全體學生對感恩的理解與定義,為開展針對性的校園文化感恩活動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二、學校以班級為單位,搜集以“我身邊的感人事跡”“感恩”為主題的征文;三、舉辦“自強自立”先進事跡報告,“助學政策伴我成長”演講活動,將傳統(tǒng)節(jié)日與重大感恩事件作為教育主題,引導受助生積極參與到感恩教育活動中。這不僅能強化受助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受助生的集體觀念,保證團隊協(xié)作精神得到充分體現(xiàn)。還能進一步深化受助生的感恩意識,使受助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回饋社會,奉獻自我上。
借助校園文化幫助受助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能增強受助生的人生自信,這有助于受助生獲得更加明確的成長方向。
真實的回饋社會感恩案例,能進一步調動受助生對資助事業(yè)的認同感。教師可借助真實案例為受助生創(chuàng)造感恩教學氛圍,打開受助生局促的視野,使受助生成為一名心中有大愛的人。
一方面,學校可以邀請已經畢業(yè)的在社會中擁有號召力與社會地位的受助生,到學校中進行演講。一來,擁有相同經歷的人,更能對同一種事物或情緒達到一致的共情或理解,這能提升受助生的人生視野。幫助其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接受資助,回饋感恩之心,是一件正常不過的、值得贊譽和嘉獎的事情。二來,這能拉近受助生與感恩教育之間的距離,消除受助生自卑、戒備,怕被他人笑話自己是受助生身份的消極情緒;三來,這能幫助受助生樹立人生榜樣,幫助受助生找到正確的、抒發(fā)自己感恩之心的方向。演講的主題要圍繞著畢業(yè)受助生是如何在社會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回報自己接受愛心人士資助的實踐行為為主。
另一方面,畢業(yè)受助生講述自己如何在社會實踐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發(fā)揮自己的價值。以補充雙職工家庭教育陪伴為例:畢業(yè)受助生:“其實我是非常羨慕大家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我當時接受資助前,每天只有6塊錢吃飯,連吃飽都成問題。后來在資助政策大力開展背景下,學費不再是壓在我身上的一座大山,我能夠吃飽穿暖。相信在大家的受助經歷中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在食堂打了一份肉菜,別人指指點點地說一個受助生竟然可以吃肉,這時候你的心情是非常復雜的,對嗎?在這里,我給大家提三個不同的審視角度。一、你點肉菜的前提是為了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所以吃肉這件事沒有任何錯;二、你愛惜糧食不浪費一粒米,這說明你的錢花到實處了,證明你就做得很好;三、我們應當活在自己熠熠生輝的理想抱負中,接受了資助,我們就應該將這份愛的付出傳遞下去。當時,我聯(lián)系到我的導師,在得知學校附近的小區(qū)大多都是雙職工家庭,我便作為家教投入到補充雙職工家庭教育陪伴的社會實踐工作中。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理解了雙職工家庭中孩子內心情感的缺失,開展了相應的心理輔導工作,還幫助這名孩子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盡管現(xiàn)在我有了自己的事業(yè),但我依舊致力于對雙職工家庭教育陪伴的公益性事業(yè),希望此次分享能給大家?guī)硇碌那靶蟹较?,也歡迎大家參與到公益事業(yè)中,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p>
真實的受助生回饋社會案例,能激起更多在校受助生對自己的審視。這不僅為受助生明確了職業(yè)規(guī)劃方向,也為幫助受助生回饋社會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思想變化來源于受助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行為變化則是展現(xiàn)受助生回饋社會的過程。學校應當有意識、有目的地對資助項目進行合理的優(yōu)化,鼓勵受助生在“自助”中體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不僅尊重了受助生的主體意愿,還能保證勤工儉學的質量。
以補充雙職工家庭教育陪伴為例,首先,為了保證受助生能在社會實踐中體現(xiàn)自己的個人價值,獲得成就感,實現(xiàn)社會責任感的提升。學校應當展開針對性的課題教育研究活動,以就業(yè)培訓的形式,帶領受助生做好準備工作。一來,帶領受助生對這部分家庭家長及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幫助受助生了解雙職工家庭教育缺失陪伴的原因;二來,將不同的案例融入此次教育研究活動之中,如“對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雙職工家庭學生應當如何教育引導”“對擁有不良學習習慣的雙職工家庭學生應當如何教育引導”等等。其次,學校要對受助生融入社會實踐的內容進行整理,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受助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問題與難點。最后,學校要對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擁有優(yōu)異表現(xiàn)的受助生給予嘉獎。
社會實踐能將感恩意識內化到受助生的行為思想之中,為幫助受助生確定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發(fā)揮自己的社會價值帶來了積極影響。
社會實踐能力是增強受助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學校要循序漸進地開展感恩教育。通過提升受助生的思想水平,打開受助生的視野,使受助生具備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大局觀念。借助校園活動強化受助生的人生自信,鼓勵其積極主動地融入社會實踐中,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定位,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