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碑圖傳統(tǒng)的形成及其演進①

2022-10-20 05:13趙成杰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上海200092
關鍵詞:拓本羅漢金石

趙成杰(同濟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092)

“碑圖”是以圖像形式記錄和摹寫石刻文獻的一種著錄方式。宋人洪適在《隸續(xù)》中最早使用“碑圖”這個名稱,大抵是用題跋來考證圖像的一種金石著錄方式,這種文圖結合的金石傳統(tǒng)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山東孝堂山石祠內就雕刻有豐富的畫像和題記(129年),文圖融合,交相輝映。碑圖作為古代石刻的表現(xiàn)方式被廣泛運用在天文地理、水利交通等領域,朱劍心在《金石學》中將“碑圖”分為畫像、地圖和禮圖三類,分類較為寬泛且概念界定不明。朱劍心的碑圖分類思想受到清末葉昌熾的影響,葉昌熾在《語石》中曾就畫像、地圖進行過專論,所舉例證為朱氏承襲。然而,中國古代碑圖的范圍、分類以及學術傳統(tǒng)的形成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一、古代碑圖的范圍及其分類

提到“金石”,學者常引《墨子·兼愛下》:“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用以說明金石傳之千古的功用,“爰金石刻文字以紀功德、載官儀、表里氏、序代年,蓋將光華輿地、翼佐墳籍,斯誠六藝之別軌。于以徵文考獻,明微振幽。”金石文字既可表達紀念,又可“徵文考獻”。故而,古人往往以青銅器、石刻等載體記錄天文歷法、地理沿革,以示紀念?!罢嬲挂粋€物體成為紀念碑的是其內在的紀念性和禮儀功能”“紀念碑性是指紀念碑的紀念功能及其持續(xù)”。巫鴻總結了中國古代藝術和建筑的三個主要傳統(tǒng):宗廟和禮器,都城和宮殿,墓葬和隨葬品。金石承載了“禮”的功能,又由于它獨特的紀念性質難以磨滅。

“圖”與“文”相輔相成,“左圖右書”的學術傳統(tǒng)綿延不絕?!肮湃藶閷W,左圖右書,書以詮言,圖寄言表。玄證默契,若車之有輪,是以圣人觀于河圖,參之心畫,后世書契浸繁,而圖象亡矣?!薄皥D”在古代文獻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作為“文”的輔助,“圖”可分天文圖、地理圖、河渠圖、儒釋道碑圖等類別,這類圖像往往無法用文字明確表示。

石刻紀事是古人對當時社會中的天文星象、地理沿革、河流治理等情況共識的反映。古代碑圖的刻繪主要集中于宋代。一是天文星象類碑圖,以南宋蘇州《天文圖》碑為代表。(圖1)該圖由黃裳于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繪制,“采用蓋天圖式繪制,以北天極為圓心,刻畫出三個同心圓?!?0世紀90年代發(fā)掘的吳越王錢元瓘(887—941)及其妻馬王后墓中出土數(shù)塊《天文圖》刻石,應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天文圖石刻,這種說法仍有待進一步考證。其他天文碑,如常熟石刻《天文圖》,制成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碑的外形、大小和上半部以北極為中心的星圖以及下半部的《天文圖跋》的文字說明,都和蘇州宋淳祐天文圖相似?!绷硗猓贁?shù)民族天文圖以呼和浩特五塔寺清代蒙文《天文圖》為代表,“以北極為中心的放射狀的蓋天圖,用陽文單線刻經緯線、銀河和星座聯(lián)線,以復線刻黃道圈和黃赤刻度圈,除度數(shù)用藏碼以外,其他概用蒙文標注,字頭指向北極。”其他還有存藏于云南西雙版納景洪縣的《傣文天文碑》,碑刻于傣歷1162年(公元1801年)。受中國碑圖的影響,朝鮮也仿制了石刻天文圖,如朝鮮太祖四年(1395)刻《天象列次分野之圖》,世宗十五年(1433)刻《新法天文圖》等。但由于天文圖的刻劃難度較大,大都摹于紙上。

圖1 南宋《天文圖》拓本,蘇州博物館藏

二是地理疆域類碑圖,以宋代《禹跡圖》《華夷圖》為代表。這類碑圖數(shù)量眾多,是當時疆域、政區(qū)、界至的直接反映?!队碹E圖》以《尚書·禹貢》為藍本,與《華夷圖》同刻石碑的陰陽兩面,刻石于南宋紹興六年(1136)。作為我國最早的石刻地圖,《禹跡圖》受到了歷代地理學家的重視,清人畢沅、洪亮吉都對《禹跡圖》的傳承淵源進行了深入研究。兩宋時期還出現(xiàn)了《九域守令圖》(1121)、《墜(地)理圖》(1247)、《輿地圖》(1266)等石刻地圖,展現(xiàn)了宋人對地理沿革的重視。城市地圖刻石在宋代也得到了發(fā)展,如北宋元豐三年(1080)《長安圖碑》、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魯國之圖》、南宋紹定二年(1229)《平江圖》以及南宋淳熙八年(1272)《靜江府城圖》都是古代都城疆域的展現(xiàn)。另外,界至碑圖亦可歸入此類,如金天德三年(1151)《靈巖山場界至圖刻》就是代表。宋以后,由于古籍刻印的隆興,石刻地圖及城市圖漸趨減少,木刻地圖和彩繪圖逐漸增多。

三是河渠水利類碑圖,這類碑圖描繪了河渠河道及相關水利工程的情況。古人重視農業(yè)生產,河道的治理與河政的運作對農業(yè)的影響至關重要。這類碑圖集中于明清,如明成化十九年(1483)刻石的《紹興府水系水利治理圖》表現(xiàn)了紹興府河渠的水利情況。紹興府還有《紹興府境全圖記》,又名《知府戴琥水利碑》記錄了紹興知府戴琥興修水利的情形,碑刻背面則是水利碑地圖。再如嘉靖十四年(1535)《黃河圖說》描繪了明中前期黃河下游河道治理的黃河圖;萬歷十九年(1591)《全河圖》圖碑是明代《河防一覽圖》的石刻翻版;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陳汝《水利碑圖》中著錄了開封、歸德、陳州、汝寧四府二十八州縣河渠綜合圖,是河南水利史的重要史料。這類碑圖散見與各類地方志文獻中,由于繪圖的困難,地方志中往往只存碑文,不見碑圖。

四是儒釋道類碑圖,儒家類碑圖包含兩大類,一類是有關孔子、孟子講學及文廟祀位圖,如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孔子問禮圖碑》、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夫子杏壇碑圖》、明洪武六年(1373)《孟氏宗傳祖圖碑》等。祀位圖如清雍正十三年(1735)《文廟崇祀位次之圖碑》“上刻崇祀位次圖,列主祀、四配十一哲,先賢先儒位次;下刻碑志,記載修碑經過,朝廷頒布新厘定從祀位次之事?!币活愂怯嘘P儒家經典著作的碑圖,如宋人所繪《六經圖碑》等,以圖解經“用形象化的圖示,把復雜的結構內容展現(xiàn)出來?!比寮医浀渲羞€有一類禮儀圖是非常值得重視的,這類碑圖助力了禮儀制度的傳播。如元延祐五年(1318)《釋奠位序儀式圖》及南宋嘉定十年(1217)《釋奠牲幣器服圖》都是其中的代表。釋道類碑圖主要以造像為主,此類碑刻大都歸入圖像類,既有圖像又有題跋的如唐天授二年(691)《涅槃變相碑》;明嘉靖十六年(1537)《太極圖碑》;又如宋代乾德六年(968)《佛道圖文碑》,“上部為佛教的《佛說摩利支天經》(帶卷首圖),下部為道教的《黃帝陰符經》(帶卷首圖) ?!?/p>

五是世系宗派碑圖類,這類碑圖多集中于宋元時期,如宋康定二年(1041)《石氏世系》,元延祐二年(1315)《萊蕪鄒氏宗派圖》記載了家族世系的情況;宗派圖屬于儒釋道類碑圖的分支,除了金正隆元年(1156)《靈巖寺釋迦宗派圖》、元延祐元年(1314)《鄒國公續(xù)世系圖記》等以外,其他流派亦有其統(tǒng)系碑圖,如清桂馥于咸豐元年(1851)刻《說文統(tǒng)系圖》,梳理《說文》學家傳承脈絡。

從碑圖內容上看,除了上述幾個大類,還有一些碑圖數(shù)量較少,不易分類。如勸誡碑圖,明嘉靖二年(1523)《先哲居家四箴及趨避之圖碑》;詩刻題碑,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關帝詩竹碑圖》等。古代碑圖的范圍大致如此,前人常將畫像碑也歸入此類。從廣義上說,畫像碑數(shù)量眾多,分類龐雜,不宜與本文所涉歸入一類。亦有學者將清代以來的《金石圖》《金石索》《金石苑》等金石學著作視為碑圖的研究范圍,因上述著作是以金石圖錄的形式呈現(xiàn)于紙面。本文認為中國古代的碑圖文獻主要是以“碑”之形式展現(xiàn)“圖”之面貌的文獻,其存在形式是“碑”或“拓片”,屬于單一的文獻,不應將《金石圖》這種“匯聚碑刻,為之題跋”的紙本著作混為一談。由此,碑圖文獻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碑圖石刻文獻,一類為碑圖紙本文獻,本文討論的便是前者,主要是以單篇文獻流傳的碑圖文獻;但石刻文獻在后世往往轉換成紙本文獻,并匯編成冊,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二、地理圖與古代碑圖學術傳統(tǒng)的形成

中國古代碑圖文獻的形成有其獨特的內在理路,即伴隨著宋代金石學的形成而逐步發(fā)展,又因紙本圖籍的普及而被取代。宋代金石學作為獨立學問的形成,不但出現(xiàn)了一大批以金石學名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如歐陽修、呂大臨、黃伯思、趙明誠、薛尚功等學者,還提出了金石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較為科學地確定了傳世古器物的名稱,并完善了古代目錄學中的金石著錄體制。金石學最初的展現(xiàn)形式便是紙本碑圖,宋代最早的碑圖文獻是劉敞“摹其銘文,繪其圖像”,撰作的《先秦古器圖碑》。當時碑圖文獻是以傳統(tǒng)“左圖右說”的紙質文獻來呈現(xiàn)的,后來仿效之作還有呂大臨《考古圖》、王黼《宣和博古圖》以及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等。(圖2)

圖2 南宋《地理圖》拓本,蘇州孔廟藏

金石學的形成與當時的地理、政治、教育、科技的發(fā)展息息相關,由于碑刻的紀念性意義,古人將圖像刻于金石以示紀念。據(jù)史可考的、有明確撰者身份的碑圖石刻文獻是宋代地理學家黃裳(1146-1194)于宋紹熙元年(1190)進獻嘉王的“八圖”,其中便有“地理圖”,圖中反映的地理區(qū)劃應為崇寧二年(1103)以前的情況。比黃裳稍早的《九域守令圖》立石于公元1121年,但繪制時代當在1080-1086年之間。又如同一時期的《禹跡圖》,其政區(qū)設置止于宋元豐三年(1080),而《華夷圖》則止于宋政和七年(1117),上述四種地理疆域圖繪制時間皆在北宋末期,也說明了北宋地理測繪學的蓬勃發(fā)展。地理學的進步客觀上推動了宋代金石學的發(fā)展,金石學家劉敞在《觀林洪范禹貢山川圖》詩中對當時流傳的古地圖進行了描繪:“職方輿地在眼下,地勢天文高下殊。始驚六合可舒卷,吾道指掌何難乎?!鼻∏≌f明了宋人對地圖的題刻表現(xiàn)了強烈的興趣。但這種興趣的形成與當時的政權統(tǒng)治有極大影響。北宋咸平四年(1001),職方員外郎吳淑上奏:“令諸路轉運使每十年各畫本路圖一,上職方。所冀天下險要,不窺牖而可知,九州輪廣,如指掌而斯在?!崩L制天下輿圖的想法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下令繪制更為詳盡的天下圖。值得一提的是,沈括在神宗朝的貢獻。沈括曾撰《進守令圖表》,表達其在繪制天下輿圖方面的思路和舉措,后來這張《守令圖》被刻于石碑,目前僅有重刻本拓片傳世。石刻地圖到南宋時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統(tǒng)治者的重視固然是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但光復故國、重整山河的決心在士大夫眼中格外重要,由此我們看到南宋學者的私家撰作逐漸增多,較為代表的是黃裳(1146—1194)、王象之(1163—1230)、趙汝適(1170—1231)等學者,其中王象之撰有《輿地碑記目》著錄各地碑記,間附各地地理考證,堪稱金石學與地理學結合的典范。

《禹貢》作為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受到歷代注釋家的重視?!队碡暋酚删胖荨?、導水、五服四部分組成,不但奠定了夏、商、周以來的行政區(qū)劃,還為地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照。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八就曾著錄北宋程大昌撰《禹貢圖》。《禹貢》學的發(fā)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非常巨大,以清初《禹貢》著作就可以窺見。清初,《尚書》學發(fā)展較為遲緩,但《禹貢》著作卻出現(xiàn)很多:清順治元年(1644)朱鶴齡《禹貢長箋》刊刻,標志清初《尚書》學開始發(fā)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禹貢長箋》十二卷,國朝朱齡撰。是編專釋《禹貢》一篇,前列二十五圖,自《禹貢》全圖以及導山導水,皆依次隨文詮解,多引古說而以己意折衷之?!睋?jù)統(tǒng)計,清代《禹貢》學著作不下250種,《禹貢》與政權聯(lián)系緊密,其所載行政區(qū)劃是政權穩(wěn)定的重要標志。清人除對《禹貢》展開校勘、注釋以外,還有很多與《禹貢》有關石刻傳世。

清代《古耿龍門石刻圖》就是典型代表,石刻圖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刻有明代薛文清公為東龍門景所寫詩文,下半部為線刻圖,張恒忍鐫石。龍門又稱禹門,相傳為禹所鑿,石刻圖不但描繪了峽谷水道,還有對大禹廟的刻畫。除此之外,還有《龍門全圖》《龍門古渡石刻圖》等圖也是山西運城石刻圖的代表。

古代碑圖學術傳統(tǒng)的形成除了表現(xiàn)在地理圖、疆域圖等帶有明顯政治意味的圖籍上面,其他種類的碑圖也有其發(fā)展的原因??茖W技術的發(fā)展與知識水平的進步促進了碑圖的前進,如農業(yè)的發(fā)展、農田水利設的建設加速了河渠水利類碑圖的形成,以云南水利碑刻為例可以窺其發(fā)展概況。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云南水利碑刻約180通,絕大多數(shù)碑記記載修建河壩、閘口以及疏通水利等事宜,如萬歷年間《重修霽虹橋記》記述重修兵毀之瀾滄江上霽虹橋事。又如刻于清嘉慶十年(1805)《浙江省城水利全圖》,現(xiàn)存杭州孔廟,碑陽刻杭州水利圖,碑陰為捐款題名。清同治十三年(1874) 刻《浙江江海塘全圖》,碑高0.93米,寬1.91米,此碑右為“浙江江海塘全圖”,圖左附楊昌浚題跋,是杭州現(xiàn)存最早的實測錢塘江江海塘平面位置圖的石刻。刻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河東鹽池之圖》反映了明代山西運城鹽業(yè)的發(fā)展情況,石刻高1.03米,寬1.7米,描繪了巡鹽御史吳楷視察情況,石刻中除巡視官吏,還有關王廟、池神廟等古建筑,為研究明代鹽業(yè)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五百羅漢圖”的形成與學術史的演進

“五百羅漢圖”系列石刻拓本反映了古代碑圖與拓片的多層互動。源于印度的羅漢信仰在南朝時期就有記載,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一載,東晉興寧年間(323—365),天竺高僧曇猷于天臺山修行,“猷每恨不得度石橋,后潔齋累日,復欲更往。見橫石洞開。度橋少許,睹精舍神僧?!碧炫_山作為五百羅漢總道場,受到歷代詩人、畫家的關注,韋應物、施肩吾等詩人就曾作詩吟誦。有關五百羅漢的畫作在北宋時期才開始出現(xiàn),北宋秦觀《淮海集》卷三十八《五百羅漢圖記》記錄宋代僧人法能繪《五百羅漢圖》“筆畫雖不甚精絕,而情韻風趣各有所得?!贝撕?,北宋李公麟、南宋周季常、明代吳彬、清代許從龍皆以羅漢圖著稱于世。“五百羅漢圖”屬于群體性概念,并非專指某一圖而言。自宋以來,學界就予以充分關注,各大寺廟均有相關石刻圖錄,如北宋蘇軾曾為山東平陰薦誠禪院作《五百羅漢記》;南宋姜如晦為四川成都金繩院作《五百羅漢記》等。

“五百羅漢圖” 最早的著錄見于南宋陳思《寶刻叢編》,是書卷十五《吳新興寺崇福院五百羅漢碑》題“大德崇義,正書,大和癸巳歲十月建?!贝吮畵?jù)北宋王厚之《復齋碑錄》著錄,五代時期南吳大和五年(933)癸巳立碑,為僧人崇義所撰,此碑未能流傳,不知其圖畫情況。20世紀80年代,在廣西宜山縣發(fā)現(xiàn)了刻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 的《五百羅漢碑》,題額為“供養(yǎng)釋迦如來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羅漢圣號”,是“五百羅漢圖”最早石刻記錄,碑刻目前保存完好,所刻羅漢五百一十八位(五百羅漢和十八羅漢)。

“五百羅漢圖”最早的拓片記錄則始自明人高道素。南宋紹興四年(1134) ,江陰乾明廣福禪寺院編制了五百羅漢尊號,刊刻《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尊號碑》,除題寫尊號外,還繪制了的《五百羅漢圖》。原碑已亡,拓片為明人高道素所藏。高道素(1583—1629),字玄期,號恬智居士,浙江嘉興人,著有《景玄堂詩集》《順興庵碑記》等。高氏去世后,拓片經其子高承埏(1602—1648)補刻,刊于安徽涇縣衙署中。崇禎十六年(1643)高承埏撰有題跋記錄此事:“諦視之,乃《南宋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尊號》碑也。住世十八尊者、石橋五百尊奩?者名號備。……先大夫購歸補綴手書一過,藏之中。今二十五年矣?!备叩浪赜谌f歷四十七年(1619)得中進士,除工部主事,于京師從一僧人手中得獲此碑拓本,并為之題跋。高承埏依照拓本重新刊刻,但石質厚重,流傳較窄,其子高念祖將石本做成拓片,由是流通漸廣。高念祖文末《記》曰:“吾祖夙具上,根深于禪理。所書羅漢尊號,凡五百一十有八,諸方耆宿咸贊嘆希有。先公鐫之涇縣署中,惜傳布未廣。特再授梓,俾得流通。試一展卷稱誦,便如尊者森列現(xiàn)前,令人瞻仰?!备哂逾L(1629—1713),字念祖,貢生,候補州判,著有《懷寓堂集》?!段灏倭_漢圖》由高念祖重拓,收入《嘉興續(xù)藏經》中,署“工部郎中高道素(斗光)手錄、高承埏校、高佑釲重訂”。清初學者朱彝尊在《曝書亭集》卷五十二《書五百羅漢名記后》亦記此事:“杭州凈慈寺五百羅漢塑像,自宋有之,曹太尉勛記之詳矣。特其名梵冊不具,同里高念祖,以其大父工部郎道素所藏宋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名號,鏤版附釋藏之后。”

《五百羅漢圖》經高道素、高承埏、高念祖祖孫三代之手,石刻形態(tài)完成了“石本(南宋祖本)——紙本(高道素拓本)——石本(高承埏刻)——紙本(高念祖拓本)”的物質形態(tài)的轉化?!白鳛橐环N文獻形式,石刻在昭告公眾、傳世久遠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蹦纤螘r期“五百羅漢圖”的刊刻有著重要的佛教史意義,不但代表著佛學理論、羅漢信仰在宋代的成熟,也昭示了唐宋時期印度佛學思想的改造基本完成。后代五百羅漢名號的命名遵照南宋《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尊號碑》,石刻的文化宣傳功能由此可見。其次,紙本拓片成為后世觀摩、傳拓、題跋的對象,促進了石刻內容的傳播。高道素的拓本經過其題跋訂補,完善了內容,較北宋本文字更為精善,如北宋本“羅漢”或稱“阿羅漢”,或稱“大阿羅漢”,尊號定名還不完備,到南宋本就基本定型,高道素還對拓本的年代、名號次序進行了排列,至其孫高念祖時,再次對次序和命名方式進行整理,最終定名五百位,高佑釲《記》為:“諸大阿羅漢,一一垂名號;五百不為多,十八亦非少,各具精進心,乃成無上道?!备呤献鎸O所傳《五百羅漢圖》拓本雖非五百羅漢的命名的首創(chuàng),卻成為后世命名的范本,高承埏所刻原石在兵亂中已毀,幸得拓本保存。同治年間,晚清江陰籍金石學家繆荃孫在訪碑時對“五百羅漢圖”殘碑亦有著錄,《江陰縣續(xù)志》卷二一保存了毀于1860年江陰乾明寺的羅漢碑。

“五百羅漢圖”的另一學術傳統(tǒng)是承襲杭州凈慈寺羅漢堂而來。清乾隆皇帝巡游至錢塘云林寺、凈慈寺受到啟發(fā),回京后于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內刻《五百羅漢圖》,時間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此圖為清人王方岳繪制,乾隆皇帝題記。原石已于咸豐十年(1860)所毀,拓本現(xiàn)存中國國家圖書館。題記交代刊刻緣由,并對五百羅漢進行了坐姿、體態(tài)進行了描繪。以杭州凈慈寺《五百羅漢圖》為藍本刻印的碑圖就有十幾種之多,如嘉慶三年(1798)江蘇常州天寧寺刻《五百羅漢圖》,道光二十五年(1845)廣州華林寺《新建華林寺五百羅漢堂碑》等。石刻拓本的流傳加速了學術史的發(fā)展,拓本具有易傳播、易收藏等特點,清代學者可在拓本上撰寫題跋。常州天寧寺刻《五百羅漢圖》原有南晉陵吳樹山鐫字、常州知府胡觀瀾跋;光緒七年(1881)湖南衡山祝圣寺又以此為底本勒石,附李元度《祝圣寺石鍥五百阿羅漢像記》及吳錦章《序》,上述兩種均有拓本存世。

由石本到拓本的轉化,反映了古代碑圖文獻傳統(tǒng)的一般規(guī)律:石本文獻本身具備展示性與紀念性的優(yōu)勢,同時由于石質笨重,又帶有不能攜帶、容易風化的劣勢。金石學家通過刻石立碑展示了文字不易描述的各種圖畫,如天文圖、地理圖、水利圖等等,碑圖石本在客觀上成為后世觀摩的典范,這是石刻的紀念性功能。從石本到紙本,石刻又從紀念性功能轉換成傳播性功能,輕便、易復制、傳播廣泛成為紙本的優(yōu)勢;易偽造、易丟失、易篡改又是紙本不可忽視的劣勢。文獻載體的變化使石刻從紀念性轉為文化符號的思想性,傳播力大大增強,學術史也由此演進。

四、古代碑圖與金石學的學術傳統(tǒng)

宋以來金石學家就十分注重對石刻拓本的收藏,李清照《〈金石錄〉后序》提及她與趙明誠“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金石錄》收藏金石二千卷,當時還沒有收錄碑圖文獻,北宋初年李公麟《考古圖》《古器圖》、呂大臨《考古圖》、楊克一《圖書譜》均是金石圖譜,其研究對象大多是商周青銅器。地理學的發(fā)展,是促進碑圖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與推手。《禹跡圖》《華夷圖》《天文圖》等與天文地理息息相關的古代科技為古代碑圖的發(fā)展導夫先路。南宋紹定二年(1229)的《平江圖》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是蘇州城市史研究的寶貴資料,葉德輝《蘇州府學宋石刻平江圖碑跋》:“吾友朱君錫梁有拓本……中載南宋官廳房舍,極其詳備,其地為舊子城,而今之王府基也?!苯袼鶄鳌镀浇瓐D》即為葉德輝、朱錫梁于1917年重新深刻?!镀浇瓐D》的出現(xiàn)是南宋城市發(fā)展的縮影,此類碑圖拓片為其他城市的繪圖提供了參照。(圖3)

圖3 南宋《平江圖》拓本,國家圖書館藏

金石學的學術傳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在:金石文獻的著錄、金石文獻的考證、金石文獻的鑒賞與收藏等方面。碑圖文獻作為特殊的金石學種類常被學界所忽略。在金石文獻著錄方面,碑圖文獻一般以單篇文獻形式存在,多見于地方志文獻。圖在地方志中是重要的組成,其中輿地圖、山川圖、古跡圖、人物圖、風俗圖等等都與碑圖文獻息息相關,如《九鼎圖》《石鼓圖》等開創(chuàng)了地方志金石圖的先例。《九鼎圖》又名《九州鼎圖》,相傳為夏禹所鑄,《說文解字·鼎部》:“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以協(xié)承天休。”《舊唐書》卷二十二《禮儀志》載武后通天元年(696)“鑄銅為《九州鼎》……鼎上圖寫本州山川物產之像,仍令工書人著作郎賈膺福、殿中丞薛昌容、風閣主事李元振、司農錄事鐘紹宗等分題之”。北宋趙明誠《金石錄》卷二十五亦載武則天曾命賈膺富、薛昌榮、李元振、鐘紹京等人“鑄《九鼎圖》,寫山川物象”?!毒哦D》在當時的影響可見一斑。

宋元以來,方志、游記、文集等對碑圖都有廣泛記錄,如宋人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著錄《六經圖碑》,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輿地圖》十六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天文圖》一卷,元人納新《河朔訪古記》著錄《華夷圖碑》以及清人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著錄元至正七年《王氏世系圖碑》等皆可證明古代碑圖的著錄由來已久。

金石文獻一般在考證版本、史實、典制、官職方面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王昶《金石萃編》卷八十三《玄宗御注道德經》,王昶用極大篇幅對老子《道德經》文本進行了???,參考了魏王弼本、唐傅奕本以及諸石刻本重新???。歷代文獻中,常常運用石本校勘文獻,反映了當時學者對石本的重視,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著錄,《唐顏元孫〈別本干祿字書〉提要》:“元孫是書,本依韻編次,而不標韻部之目,石本可據(jù)?!薄丁疵E錄〉提要》:“宋方崧卿作《韓文舉正》,亦皆以石本為據(jù),而歐陽、趙、洪諸家,以碑證史傳舛誤者,尤不一而足?!泵鞣胶馈稊啾范嘁允拘?北亩颊f明清人對石刻的重視。

碑圖文獻側重反映在古代風俗史、佛教史以及服飾史的研究方面。例如佛教造像的坐姿研究就是從碑圖中得到的啟發(fā)。南朝齊梁時期,盛行彌勒下生信仰,江蘇、浙江、四川等地留存大量彌勒造像,南京棲霞山石窟佛像以倚坐姿為主,四川地區(qū)佛像則為結跏坐姿。坐姿的不同反映了不同地區(qū)佛教信仰的差別,由此也能推測出佛教派別的影響,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文獻支撐。

碑圖文獻與金石題跋的鑒賞與收藏密不可分,漢碑中的碑圖代表是《漢李翕黽池五瑞圖碑》(171年),是碑刻于《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之前。宋洪適《隸釋》卷四著錄為《李翕黽池五瑞碑》,題曰:“君昔在黽池,修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黃龍、白鹿、嘉禾之瑞,故圖畫其像?!鼻逡詠?,先后有錢大昕、翁方綱、馮云鵬、葉奕苞、沈樹鏞等學者為之題跋。

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通行本為木刻本,然其早期文本亦有石刻本。是書由郡守林師說刻于紹興十四年(1144),宋人曾宏父《石刻鋪敘》卷上載:“紹興十四年甲子六月,郡守林師說為鐫置公庫。石以片計者二十有四。視汝之所刻、武陵所鋟金石篆隸,則此帖為備?!彼我院螅鲐?,賴以拓片傳世。主要有歸朝煦藏石本、嘉善程氏藏宋拓石刻本、黃蕘圃藏殘石本、吳大澂藏宋拓殘本等拓本。諸家亦為之題跋,近來又發(fā)現(xiàn)史語所藏本及考古所藏本,往往以單篇碑圖形式流傳。

清代是金石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文人、學者無不以觀摩、賞玩、收藏、題跋金石為樂。金石學家黃易在金石的著錄、題跋及收藏方面都有重要貢獻,山東嘉祥武梁祠就是黃易訪碑所發(fā)現(xiàn),武梁祠中有漢畫像石若干,黃易作《武梁祠畫象》拓片及其他漢畫像石在當時受到了不小的關注,如梅镠致信黃易“承賜《唐搨武梁畫像》摹本并新出漢碑,感激之至?!眹篱L明致信:“蒙寄《朱鮪石室畫象》,知向同人中轉以求示者,先生好古,洵不可得,兼以好事,尤今人所難也。”金德輿致信:“諸刻并領到,《武梁祠碑》世不多靚,朱竹垞太史僅見唐氏藏本,未得其全,乃閣下搜奇嗜古,不留遺憾,使數(shù)千百年之物,一旦出而壽世,固顯晦有時,亦好古之緣有以致之也。”翁方綱在信中評價:“前所借看《武梁祠像》摹本一冊,極精,因與宋芝山看之,渠高興,必欲刊刻。”

黃易與清金石學者的書信是碑圖文獻流動的縮影,黃易訪碑,拓得真跡是“石本—紙本”的第一次轉化,諸家奉到紙本后,先后題跋,形成了拓本的流動。文獻載體的變化促使相關研究進一步增強,如武梁祠中有《郭巨石室畫像題名》,雖已漫漶不清,經黃易、潘有為、趙魏、翁方綱等學者考證,撥云見日。潘有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致信黃易:“詢云《武梁祠堂刻石》,弟因之札乞,不料竟是《郭巨石室象題名》,惜已漫漶掩真矣。曩見陳章侯人物,每把玩不釋手,近始悟從漢畫脫稿,而天分與學力兩造高深,故獨臻其妙。倘得一全副澹墨拓本,平生之愿足矣,”《郭巨石室畫像題名》在清代已漫漶,翁方綱得黃易寄拓本,作題跋云:“乾隆丙午孟夏,秋盦(黃易)自濟寧寄來,北平翁方綱審定褾冊?!薄段谭骄V題跋手札集錄》收《跋漢武梁祠畫像》:“至丙午秋,秋盦于嘉祥縣紫云山,竟全訪得《武梁祠闕畫像》,題字甚多。”翁方綱在給黃易信中,還提到要到嘉祥紫云山一同訪碑,《致黃易二》:“前一天弟到嘉祥,昨已告知邑宰劉君,欲順便往看武氏諸石,弟不識紫云山在何處?”乾隆五十七年(1792)翁方綱在曹州按試,將于三月抵達嘉祥與黃易見面,商討金石。圍繞《郭巨石室畫像題名》展開的金石題跋研究足以說明拓本對碑圖文獻的流傳有重要的流通價值。

清代金石學者往往通過拓本的流通實現(xiàn)仕途命運的遷轉,不少學人通過拓本題跋的收藏、饋贈結交當時名流,以謀求政治上的晉升。如朱為弼就通過“金石交游”成為阮元門人,又因阮元位高權重而獲得官職,這種現(xiàn)象也成為當時金石學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碑圖文獻的著錄、考證和鑒賞共同構建起金石學的學術大廈,這種學術傳統(tǒng)綿延不絕,文獻載體的轉變,石刻功能的變化、社會風氣的影響都促進了金石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國古代碑圖的學術傳統(tǒng)亦由此而形成。

結語

古代碑圖文獻是金石學研究的重要分支,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碑圖文獻大都以單篇文獻存在,原石較少,多以拓片傳世。碑圖的拓印對拓工技術要求較高,紙上的薄厚、墨色的深淺都直接影響碑圖的準確性,所以這類文獻流傳不廣。二是歷代書目著錄金石文獻往往收集專書為主,如《金石圖》《金石索》一類,碑圖文獻不成體系,單篇拓片又極易丟失,所以在書目題跋中亦難覓其影。三是碑圖文獻集中產生于宋代,受到地理學的影響,明清之際文人雖有訪碑之行,因時代久遠、兵亂毀壞,難見原碑。于是碑圖文獻的研究內容從關注宋代地理沿革、水利交通的專門之學逐漸轉變?yōu)樵煜耦}記、畫像磚石及拓本題跋的士人之學,碑圖文獻的研究轉變也是知識下移的反映。

猜你喜歡
拓本羅漢金石
金石不朽 承載靈渠千年記憶
赤子之心 金石留痕——記旅美華僑、金石名家湯成沅先生
冷熱
抱樸子
拓本《唐多寶塔感應碑》的保護修復
會寧縣博物館藏《三希堂法帖》考辨
李宏禹作品
少林秘傳小羅漢拳(中)
愁羅漢
《爨寶子碑》泐文及校碑考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