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文彬,李亞軍,常江芳,劉亞男,錢家珺,李志達
(1.河北省高速公路延崇籌建處,河北張家口 075499;2.河北省金屬礦山安全高效開采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河北石家莊 050043;3.石家莊鐵道大學工程力學系,河北石家莊 050043)
風吹雪災害是中國北方冬季常見的一種重大氣象災害,由于目前防雪技術不夠完善,難以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設防,致使雪阻路斷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1]。公路管理和養(yǎng)護部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除雪保暢,相比于災后治理,災前預防尤為重要。合理設置防雪措施,有效減少公路路面積雪,是降低或避免風吹雪災害出現(xiàn)的關鍵[2]。
國內外學者對該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風吹雪形成機理[3]、演化規(guī)律[4]以及雪害綜合預防方法[5]。王中隆[6]綜述了中國風吹雪的災害特點,并針對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總體上,高速公路的雪害預測和防治主要有2種途徑,一是優(yōu)化公路選線及路基斷面形式[7],此方法用于高速公路設計階段,通過優(yōu)化公路走向和風的夾角,合理利用地勢條件設計路堤、路塹或半路堤、半路塹等多種路基斷面形式可大幅降低路面積雪[8];二是采用擋雪墻、防雪柵等防雪措施,此方法可用于高速公路運營階段,通過阻擋、引流等將雪沉積在路面以外的區(qū)域[9]。
山區(qū)高速公路地形較為復雜,采用擋雪墻、防雪柵等防治措施必須依據(jù)實際地形進行合理布置,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0-11]。通過野外觀測、室內風洞試驗等手段可實現(xiàn)風吹雪災害評價和防雪措施的布設[12-14],然而,研究結果往往應用于某一路段的局部區(qū)域,不具有普適性,難以獲得適合公路全路段的風吹雪害預測模型和針對性的防治方案。采用數(shù)值模擬手段,對公路全路段各種工況進行綜合分析,獲得風吹雪分布規(guī)律和預測模型,優(yōu)化防雪設施設計方法,可實現(xiàn)對公路全路段的風吹雪害的預防和治理[15-16]。
因此,本文以路塹形式公路擋雪墻為例,通過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數(shù)值模擬獲得公路風吹雪流場分布規(guī)律,利用回歸正交試驗方法,得出路塹形式下?lián)跹Ψ姥┬ЧA測模型,并提出擋雪墻參數(shù)的優(yōu)化設計方法,可為路塹風吹雪災害防治提供理論參考。
積雪的體積分數(shù)可反映公路路面雪害情況,將其作為數(shù)值試驗的因變量。風吹雪災害影響因素有很多,依據(jù)前人關于風吹雪災害機理的研究成果來確定影響因素[17-18],遴選出平均風速,路塹深度,路塹邊坡比,擋雪墻高度和擋雪墻布置距離等5個評價指標,分別作為自變量,依次記為x1,x2,x3,x4和x5。具體取值如表1所示。
表1 風吹雪災害影響因素取值
確定了各個因素的上下水平,計算其水平的平均值,即為各個因素的零水平,用Zj0表示,上水平與零水平之差除以星號臂γ為因素的變化間距,用Δj表示。如式(1)和式(2)所示。
(1)
Δj=(Z2j-Z0j)/γ。
(2)
將各個因素不同水平的取值進行線性變換,即將每個因素在不同水平上進行編碼設計,如式(3)所示:
(3)
最終得到各個因素的編碼取值如表2所示。
表2 各個因素編碼設計
正交試驗通過運用較少的試驗次數(shù)得出較好的試驗結果,但是難以得出最優(yōu)方案;回歸分析是利用已有數(shù)據(jù)確定回歸方程,但回歸分析不涉及對試驗設計的要求。因此,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回歸正交試驗設計,既可給出合適的試驗設計也可建立有效的數(shù)學模型,達到解決試驗優(yōu)化和預測的目的。
二次回歸正交組合試驗設計一般由3種類型的點組成。
1)二水平析因點:只選取+1或-1,這個試驗點的個數(shù)為mc。根據(jù)全因素試驗時,mc=2m;若根據(jù)正交表配置部分實施的試驗點,1/2實施的試驗點個數(shù)為mc=2m-1,1/4實施的試驗點個數(shù)為mc=2m-2,改變mc的同時改變了誤差自由度dfγ。
2)軸點:這些點與坐標軸原點距離為γ,且全在坐標軸上,取值為γ,-γ或0,通常稱它們?yōu)樾翘桙c,個數(shù)為2m。
3)原點:各個自變量都取0的點,記為m0。本文取值為1。
試驗處理數(shù)(N)為上面3種點的和,即:
N=mc+2m+m0。
(4)
本文選取了5個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式(4)計算得出應進行27次試驗,最終確定選用的正交表。
公路路塹風吹雪模型見圖1。模型入口邊界采用速度入口(Velocity-inlet),出口邊界條件為自由出流(Outflow),計算域頂部設置為Symmetry,計算域底部設置為Wall。本文采用風雪兩相流模型數(shù)值模擬,取雪粒直徑為0.000 2 m,雪相作為第二相稀相,雪粒體積分數(shù)為0.05,空氣相為第一相。數(shù)值計算采用歐拉雙流體模型(Eulerian),將顆粒作為一種特殊流體,考慮顆粒在空氣中的擴散過程。
圖1 公路路塹風吹雪模型
為了進行公路路塹風吹雪定量研究,本文將以初始風速、路塹邊坡比、路塹深度、擋雪墻高度和擋雪墻布置距離為自變量,以積雪的體積分數(shù)為因變量,通過回歸正交試驗分析,得出防雪效果預測模型,從而準確地描述變量之間的關系。其二次回歸方程模型如下:
(5)
采用CFD方法進行數(shù)值試驗,結合正交回歸試驗設計,分析各因素對積雪的體積分數(shù)影響。本次研究首先需要進行27次數(shù)值試驗,然后再將模擬結果指標進行回歸分析,以達到本文研究目標。采用了5因素3水平的回歸正交試驗,由于試驗次數(shù)較多,僅以試驗9(圖2 a))、試驗13(圖2 b))以及試驗20(圖2 c))典型數(shù)值模擬結果為例進行說明。
圖2 積雪體積分數(shù)圖
從圖2中可以直觀看出,風吹雪過程中產生的積雪主要集中在2個區(qū)域,即擋雪墻附近和路塹路面上,其中,擋雪墻后方積雪量最大,路塹周圍積雪范圍最大。通過CFD-POST導出數(shù)據(jù),通過SPSS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得出初始的回歸方程為
y=134.342-1.955x1+6.008x2+5.281x3-
27.699x4+36.238x5-10.106x1x2-
9.204x1x3-1.004x1x4-4.589x1x5-
11.097x2x3+0.802x2x4-2.761x2x5-
0.338x3x4-1.820x3x5-3.512x4x5-
(6)
式中:x1為平均風速,m/s;x2為擋雪墻高度,m;x3為擋雪墻布置距離,m;x4為路塹邊坡比;x5為路塹深度,m。
盡管已經得到初始防雪效果的預測模型,為了提高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還需要進行顯著性檢驗,將相關關系較小的項剔除,得到最終系數(shù)表(見表3)。最終的回歸方程見式(7),模型相關性為0.975,相關性較高。
表3 最終回歸方程系數(shù)表
y=134.693+6.008x2+5.821x3-27.699x4+
36.238x5-10.106x1x2-9.204x1x3-
(7)
將平方項進行正交變換公式可得:
(8)
將式(8)代入式(7)中可得:
27.669x4+36.238x5-10.106x1x2-
9.204x1x3-11.097x2x3。
(9)
由于前面進行編碼設計,根據(jù)式(3)同時可以將方程回代,得到防雪效果的預測模型如下:
1.182Z3-172.931Z4+18.679Z5-2.781Z1Z2-
0.025Z1Z3-0.263Z2Z3,
(10)
式中:Z1為平均風速,m/s;Z2為擋雪墻高度,m;Z3為擋雪墻布置距離,m;Z4為路塹邊坡比;Z5為路塹深度,m。
由最終防雪效果預測模型可知,公路風吹雪防治措施對路塹的影響因素包括平均風速、擋雪墻高度、擋雪墻布置距離、路塹邊坡比以及路塹深度都對其產生影響,影響程度的大小可以通過回歸方程式中各個變量系數(shù)的絕對值的大小判斷。故影響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路塹邊坡比>擋雪墻高度>路塹深度>風速>風速-擋雪墻高度組合>擋雪墻布置距離>擋雪墻高度-擋雪墻布置距離組合>風速-擋雪墻布置距離組合。
在實際工況中,風速、全路塹深度和邊坡比可現(xiàn)場測量,而在擋雪墻設置過程中需要得到擋雪墻高度和布置位置。因此,可將風速、全路塹深度和邊坡比作為已知量,將擋雪墻高度和布置位置作為未知量,獲得預測積雪體積分數(shù)的二元三維曲面,采用求極值的方法對擋雪墻的布置進行優(yōu)化。
通過野外調研,選取延崇高速易發(fā)生風吹雪災害的金家莊螺旋隧道口為研究對象,測量得到路塹距離10 m處評價風速為10 m/s,路塹邊坡比1∶1,路塹深度4 m。代入防雪效果預測模型中,可得到擋雪墻優(yōu)化模型:
Z=83.489-18.132a2+113.137a+0.93b-0.263ab,
(11)
式中:a為擋雪墻高度,m;b為擋雪墻和路塹之間的距離,m。
鑒于擋雪墻的高度有限,選取擋雪墻高度范圍為0~6 m,擋雪墻和路塹之間的距離一般為擋雪墻高度的10~15倍(長度為0~90 m)。
用于擋雪墻優(yōu)化的二元三維曲面圖見圖3,通過求極值可得,當擋雪墻高度為6 m、擋雪墻和路塹之間的距離為90 m時,路塹路段積雪量最少,總的積雪體積分數(shù)僅為51.69,故此方案防雪效果較好。
圖3 用于擋雪墻優(yōu)化的二元三維曲面圖
基于金家莊螺旋隧道口實測風速及路塹參數(shù),開展無擋雪墻和有擋雪墻2種情況下的數(shù)值模擬,獲得了積雪的體積分數(shù)分布,實現(xiàn)對擋雪墻防雪效果的評價。
圖4和圖5分別是無擋雪墻和有擋雪墻情況下積雪的體積分數(shù)分布圖。顯然,無擋雪墻情況下,整個路塹路段均有較大范圍的積雪,且背風坡和迎風坡底部周圍分布最多;有擋雪墻情況下,擋雪墻周圍存在一定量積雪,而路塹路段上積雪明顯減少,積雪僅僅少量分布在背風坡坡腳處,說明擋雪墻產生了阻雪效果,阻止了風裹挾著雪向公路路塹位置移動。
圖4 無擋雪墻時積雪的體積分數(shù)分布
圖5 有擋雪墻時積雪的體積分數(shù)分布
為了更加直觀對比擋雪效果,繪制出路塹附近積雪的體積分數(shù)分布曲線,見圖6。總體上,積雪體積分數(shù)隨著路塹路段距離的增大呈現(xiàn)出先減小后增大至穩(wěn)定、再減小的趨勢。在路塹背風坡頂端,隨著距離增加,積雪逐漸減少,但是到達路塹底端時,隨著到達路塹路面雪的體積分數(shù)又不斷增加,最后在背風坡中又開始下降。
圖6 路塹附近積雪的分布情況對比圖
相比于無擋雪墻情況,有擋雪墻情況下路塹地段且靠近路塹背風坡位置的積雪量顯著減少,總體上有擋雪墻時路塹附近積雪體積分數(shù)比無擋雪墻時減少了12.36%,表明擋雪墻的設置阻擋了路塹路段雪的堆積,起到了較好的防雪效果。因此,本文提出的擋雪墻防雪效果預測模型和擋雪墻布置優(yōu)化模型可用于延崇高速路段風吹雪災害評估,可為擋雪墻的合理布置提供科學方法。
針對路塹形式下公路風吹雪雪害問題,本文采用CFD數(shù)值模擬和正交試驗方法分析了公路路塹風吹雪災害擋雪墻防雪效果,建立了相應的預測模型,并對擋雪墻的設計進行了優(yōu)化。主要結論如下。
1)影響風吹雪災害積雪體積分數(shù)的因素包括平均風速、路塹深度、路塹邊坡比、擋雪墻高度和擋雪墻布置距離。這些因素中路塹邊坡比對擋雪墻防雪效果的影響程度最大,其次是擋雪墻高度、路塹深度、風速、風速-擋雪墻高度組合、擋雪墻布置距離和擋雪墻高度-擋雪墻布置距離組合,而風速-擋雪墻布置距離組合的影響程度最小。
2)通過風吹雪災害擋雪墻布置優(yōu)化模型,得出延崇高速金家莊螺旋隧道口路塹風吹雪擋雪墻最優(yōu)高度為6 m、擋雪墻和路塹之間最優(yōu)距離為90 m。同時,通過對比有無擋雪墻情況下路塹附近積雪分布情況的差異,發(fā)現(xiàn)在有擋雪墻情況下,擋雪墻改變了風吹雪災害中積雪的分布范圍,導致路塹路段積雪體積分數(shù)比無擋雪墻時減少了12.36%,證實了防雪墻的優(yōu)化設置可起到較好的防雪效果。
本文研究可為風吹雪擋雪墻的設置方案提供依據(jù),但由于影響風吹雪災害因素眾多,所提出的預測模型仍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