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肖麗偉,馮曉靜,王淑慧,王思雨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關節(jié)外科,河北承德 067000)
膝關節(jié)置換患者多為老年患者,術后常規(guī)應用低分子肝素鈣腹壁皮下注射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老年患者腹壁皮下組織豐富,注射面積相對較大,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首選部位[1],低分子肝素對局部毛細血管具有破壞作用,加之皮下注射為侵入性操作,反復無規(guī)律的在同一部位注射或者注射間距小,易導致皮下出血及硬結(jié)的發(fā)生,不僅給老年患者帶來疼痛,其滿意度也隨之降低[2]。筆者設計了一種取材方便、操作簡捷的腹部定位卡,應用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的患者,觀察患者皮下出血情況,患者的疼痛及舒適度。
選擇2021年7~12月全膝關節(jié)表面置換手術老年患者110例,按照性別及年齡隨機分為對照組55例,實驗組55例。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35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67.2±8.6歲;實驗組中,男性22例,女性33例,年齡61~84歲,平均年齡67.9±8.9歲。納入標準:(1)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者(100~300×109/L);(2)凝血活酶時間(APTT)在參考范圍(25.0~37.5s)內(nèi)者;(3)無血液系統(tǒng)及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者;(4)腹部皮膚無淤斑、硬結(jié)及皮膚病者。(5)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異常者;(2)體重過輕者(體重指數(shù)<18.5kg/m2);(3)肥胖者(體重指數(shù)>28kg/m2)。2組患者在術后第1日起均給予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商品名萬脈舒,4100u/支)4100u每晚腹壁皮下注射,觀察天數(shù)均為6~10d。對照組累計注射次數(shù)750例,實驗組累計注射次數(shù)764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注射次數(shù)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注射部位的選擇 選擇臍周皮下組織作為注射部位,按照皮下注射操作規(guī)范執(zhí)行,注射時避開瘢痕、硬結(jié)、炎癥部位。
1.2.2 實驗組注射部位的選擇 設計腹部定位卡,每位患者應用1張A4紙,如圖1所示,中間剪孔暴露臍部,選擇臍下5cm、左、右方向5~15cm設定14個穿刺部位,外面小圓直徑2cm,中間打孔作為穿刺點。護士在操作時,將臍周圓孔對準患者臍部,按照外周小圓序號中心孔定位依次皮下注射,并及時在紙上標注日期,統(tǒng)一留存,做為下一位護士注射的依據(jù)。
圖1 腹部定位卡
對科研小組成員進行針對性的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相關培訓,依據(jù)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制定的2021版皮下注射操作標準,培訓護士皮下注射的正確方法和注意事項。組織人員觀看視頻,并講解操作并發(fā)癥。培訓皮下出血的測量方法、疼痛的評估標準及評估方法、舒適度的評估標準及評估方法。最后對科研小組人員進行理論及操作考核,結(jié)果合格。
患者取仰臥位,雙腿彎曲,腹部放松,充分暴露。選擇好穿刺部位后常規(guī)消毒,左手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膚形成大的褶皺,右手持針,垂直注射,不抽回血[3],注藥完畢停留5s后快速拔針,棉簽輕按注射部位片刻,不按壓[4]。操作者均由科研小組指定人員進行操作,按照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要求選擇注射部位,按照規(guī)范進行操作。
1.5.1 皮下出血情況 皮下注射24h后,由科研小組內(nèi)固定一位護士每日觀察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況,用直尺測量其瘀斑及硬結(jié)范圍,直徑小于或等于1cm為陰性。
1.5.2 疼痛評分 每次注射完畢,經(jīng)科研小組內(nèi)統(tǒng)一培訓的護士根據(jù)數(shù)字分級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對患者進行疼痛程度評分,該方法用0~10的數(shù)字表示疼痛程度,其中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9為重度疼痛,10為劇痛。詢問患者疼痛程度,讓患者自己選出一個代表其疼痛強度的數(shù)字。為提高評分的靈敏性及準確性,科室自制了疼痛程度評價表,細化了每個數(shù)字代表的疼痛程度,1分翻身咳嗽疼痛,2分咳嗽疼痛,3分深呼吸疼痛,4分安靜平臥間斷疼痛,5分安靜平臥持續(xù)疼痛,6分安靜平臥疼痛較重,7分疼痛較重,不安,無法入睡,8分持續(xù)疼痛難忍,全身大汗,9分劇烈疼痛無法忍受,10分劇疼無法想象。
1.5.3 舒適度評分 在皮下注射24h后,下一次注射前,由科研小組內(nèi)統(tǒng)一培訓的護士根據(jù)舒適度評分量表(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對患者進行舒適度評分。0分為持續(xù)疼痛,1分為安靜時無痛、深呼吸或咳嗽時疼痛嚴重,2分為平臥安靜時無痛、深呼吸或咳嗽時輕微疼痛,3分為深呼吸時亦無痛,4分為咳嗽時亦無痛。
采用SPSS 24.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999,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皮下出血情況比較
2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3.319,P<0.01;t=34.339,P<0.01);應用腹部定位卡的實驗組患者疼痛較對照組患者明顯改善,實驗組患者舒適度更高,見表2。
表2 2組患者疼痛評分與舒適度評分比較
皮下注射是臨床較常見的護理操作之一,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優(yōu)選于腹壁[5]。腹壁面積大,皮下含有豐富的脂肪組織,能夠較好地吸收藥物,此部位毛細血管較少,注射時損傷皮下血管幾率小,患者疼痛減輕。規(guī)范注射部位及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局部出血及疼痛的并發(fā)癥,提高患者滿意度。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設計了不同的腹部定位卡,均取得滿意的效果。廖柳軍等[6]設計的注射卡,選擇臍周上、下5cm,左、右10cm,避開臍周1~2cm,每針間隔2cm注射的區(qū)域,能提升患者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護理知曉率,有效降低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緩解患者心理壓力,降低皮下出血發(fā)生率,獲得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周穎[7]基于循證醫(yī)學理論,自行設計腹部注射卡,注射部位以臍為中心,上、下5cm、左、右10cm、避開臍周5cm,將注射區(qū)域分成16個部分,保證各部分中心點間距不低于2cm,交替輪換進行注射,并做好標記??捎行p輕注射疼痛,降低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對改善治療體驗、提高護理質(zhì)量、保證用藥安全具有積極作用。胡艷興等[8]提出輔助定位圓盤式注射法,圍繞臍部將腹壁分為1~8個區(qū),并按照肚臍上、下5cm,左、右5~10cm選擇穿刺點,并與上一穿刺點間隔≥2cm,用黑色標記筆畫點標識。提高了護士穿刺點定位正確率。張曉華[9]認為采用在臍周上、下5cm左右,鎖骨中線內(nèi)、外5cm左右,作為注射部位,并有效避開臍周 1cm,按照順序輪流間隔注射的方法,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降低操作的并發(fā)癥。方雪娥等[4]自行設計腹部定位卡,選擇距臍周直徑5cm腹壁,將患者左右腹壁分為16個注射點, 每次注射完,使用記號筆做標記,左右交替注射,可減輕患者皮下出血不良反應。本研究實驗組腹部定位卡的設計,依據(jù)循證護理[10-12]結(jié)果提示選擇患者臍周上、下5cm,左、右10cm處,避開臍周1~2cm作為最佳注射部位的報告,筆者選擇圍繞臍下5cm,左、右5~15cm范圍,作為注射部位,棄去臍上部位,并擴大臍左右范圍,每側(cè)共7個定位點,按照序號順序,依據(jù)左一針,右一針,上一針,下一針的原則,每針間隔大于2cm。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疼痛明顯減輕,舒適度提高。
注射部位的小血腫是低分子肝素鈣使用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在執(zhí)行注射操作時,由于針尖刺破毛細血管、血液滲入到皮下組織等原因,易形成瘀斑、硬結(jié)發(fā)生,引起局部疼痛,造成患者心理緊張,同時影響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血腫較深時,可見硬結(jié)的出現(xiàn)。如果兩次穿刺點距離過近,間隔時間過短,藥物未完全得到吸收的情況下血管再次受到刺激,導致皮下瘀斑與硬結(jié)發(fā)生率增加。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2組患者皮下出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反映出對照組操作時,因及時排除局部皮膚瘢痕、硬結(jié)、炎癥部位,并常規(guī)詢問患者上次的注射大概部位,在肉眼可視下有效規(guī)避了腹壁重復注射的可能性。提示臨床注射時操作技術的重要性,對于不同的操作者,同樣的皮膚狀況,會因操作技巧的不同,導致皮下出血。皮下出血導致患者疼痛加劇,舒適度降低,直接影響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對照組中,選擇脂肪組織較少的臍上腹壁作為皮下注射部穿刺位時,操作者捏起皮膚褶皺困難,皮下注射空間較小,容易穿刺過深,觸及血管豐富的肌肉層導致出血,引起患者疼痛加??;若穿刺過淺,痛覺神經(jīng)主要分布在真皮層內(nèi),易加重患者疼痛,造成患者緊張,使患者舒適感降低。本實驗結(jié)果并未造成皮下出血發(fā)生率的改變,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因為樣本量小,未能真正體現(xiàn)兩者差別造成。還可能受操作者心理影響,對于有定位卡的患者和無定位卡的患者在操作上手法輕重不一所致,在后續(xù)的研究中會加大樣本含量,并加強操作者的培訓。
本研究腹部定位卡的設計,取自一張A4紙,取材方便,價格低廉。操作時平鋪在腹壁,操作便捷,護士按照序號順序依次注射,標注日期,一目了然。內(nèi)孔設計,遵循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公認的腹壁皮下注射部位的標準,同時,沒有涉及臍上部位,而是在平臍下,臍左右范圍確定14個穿刺點,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
綜上所述,腹部定位卡的設計,選擇臍下5cm,左、右5~15cm范圍作為腹壁皮下注射的部位,能夠有效減輕老年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本研究顯示,實驗組未能降低皮下出血發(fā)生率,提示提高臨床操作技巧是降低皮下出血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