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深靜自得 寄興高遠
——戴本孝《陶淵明詩意山水屏》的隱逸思想

2022-10-08 13:42:32陳曦寧夏書畫院寧夏美術(shù)館
藝術(shù)品鑒 2022年24期
關(guān)鍵詞:陶淵明飲酒

陳曦(寧夏書畫院(寧夏美術(shù)館))

明末清初,文學和藝術(shù)方面都充分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情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當時,許多正直的知識分子,在國破家亡之時,選擇隱居不仕、遁跡山林。他們清貧自守,保持人格與精神的獨立,并以其卓越的學識才智,精研詩文書畫,通過藝術(shù)作品抒發(fā)隱逸思想,傳達出一種民族氣節(jié)。戴本孝便是其中頗為突出的一員。

戴本孝,字務旃,小名戊,有名殷禮,號鷹阿山樵、迢迢谷老樵、天根道人、守硯庵主等。明朝天啟元年(1621)生,安徽和州(今和縣)人。他一生性喜交游,工詩文、善書畫。早期有學習吳門沈周、文徵明的痕跡,后由明溯元,重點師法倪瓚,其山水畫以“渴筆焦墨”稱譽畫壇。

戴本孝所創(chuàng)作的《陶淵明詩意山水屏》現(xiàn)藏于揚州博物館,此屏共十二幅,分別是:《林園皆談圖》 《松風詠雪圖》 《松下飲酒圖》 《東院青松圖》 《堂前撫琴圖》《虛舟縱逸圖》 《守拙歸園圖》 《秋菊佳色圖》 《斜川游樂圖》 《吾愛吾廬圖》《逸峰遙瞻圖》 《結(jié)廬深山圖》。絹本設色,縱189 厘米,橫53 厘米。此屏是根據(jù)東晉末期著名詩人陶淵明的詩句而創(chuàng)作的,他的山水田園詩就是隱逸思想指導下的產(chǎn)物,其詩句中的隱逸形象十分豐富,大部分都是描述詩人飲酒、懷古、賞菊、游樂、耕讀等閑淡雅致的田園生活,并抒發(fā)了其對自然的熱愛和歸隱田園的決心。而這些正是和戴本孝的隱逸思想相契合,此條屏不僅充分表現(xiàn)出了他枯寂淡遠的繪畫風格及筆墨技巧,也揭示出他獨特的人生際遇和精神內(nèi)涵。

一、作品題材傳遞著歸隱山林的超脫情懷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也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是“長久以來,文人士大夫凡有棄俗世名利之追逐而歸隱,并以詩酒自娛者尊崇的典范”。他所做的詩句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別是飲酒詩、詠懷詩、田園詩。而戴本孝所創(chuàng)作的《陶淵明詩意山水屏》正是依據(jù)陶淵明的詩作來立意、構(gòu)思的。他曾在《守拙歸園圖》的跋文題曰:“靖節(jié)先生詩三百篇而后,可謂逸響。余終身誦之,今復以六法代為箋注,亦前人所未有也”。并且每幅作品必作題跋,除了用詩句題補畫意外,還會發(fā)表自己對繪畫的見解或者人生體悟,以傳達他內(nèi)心的情緒和寄托。

圖1 《松下飲酒圖》(圖片來源:明清安徽畫家作品選)

圖2 《東園青松圖》(圖片來源:明清安徽畫家作品選)

圖3 《守拙歸園圖》(圖片來源:明清安徽畫家作品選)

圖4 《秋菊佳色圖》(圖片來源:明清安徽畫家作品選)

十二條屏中的《松下飲酒圖》(如圖1)、《東園青松圖》(如圖2)、《秋菊佳色圖》(如圖4)、《結(jié)廬深山圖》分別引用了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中的第十四、第八、第七和第五首詩,“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戴本孝對以上四首詩分別有跋文:“舉世顛倒,迷戀外物,以致失其身者多矣,皆緣我見不能除耳。我尚無有,何況于物,淵明達道之言,寄深味于酒中,其趣非故人不知見賞也” “淵明《飲酒》之八章,復以青松自比,由于托根,卓然獨秀,彼靡靡之眾草,何堪自見,終歸殄瘁而已。托孤松而盤桓,而嘆塵紲之誤人生平也。淵明豈世沉湎者等哉,謂之眾人皆醉而淵明獨醒可也” “此淵明《飲酒》之七章,極欲摹此嘯傲之致耳。彼優(yōu)從中來,遇酒輒飲,遇飲輒醉,遺失之感,豈得已哉。諷引秋菊,興也,比也,此生其甘息機耶”“人鏡多逼仄,而心境則可以灝淼無涯。其深靜之氣無若南山,南山無日不見人,但人能見南山者寡耳”。觀四幅作品山勢連綿、古松蒼崖、流水潺潺、茅屋草舍,或與摯友對酒暢飲,或結(jié)廬深山獨自飲酒,或飲酒賞菊,或歸隱田園采菊賞景。不僅讓觀者跟隨戴本孝的筆端進入這寧靜、清幽的畫境,領略那繁木林蔭之下涼風習習的愜意、對飲暢聊的歡愉,同時也盡顯畫家內(nèi)心對歸隱山林的期盼和向往。

《吾愛吾廬圖》引自陶淵明詠懷詩中的《讀山海經(jīng)》首章,“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到孟夏,耕種既畢,收獲尚早,正值農(nóng)閑,無論是廬舍主人還是堂前臥著的青牛都是一樣的悠閑自得。深情專注的詩人正在翻看《山海經(jīng)》,頃刻間已隨書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這是何等快樂。戴本孝有跋文:“詩畫之理,聲形兼至,淵明《讀山海經(jīng)》凡十三章首章其發(fā)端焉,后則列著圖中所載,當必感時括事為然也。古今宇宙,何所不有,隨時曠覽,聊以為樂,耕讀相資,固當如是,千載有同情也。”

《守拙歸園圖》(如圖3)引自陶淵明田園詩《歸田園居·其一》。戴本孝題云:“首圖其歸田園詩,鳥戀舊林,魚思故淵,俱足徵其本志所在,知人論世之學,安可不審也。筆墨寄意于言象之外,負真賞之皙者,庶足語此”。觀此圖意境深邃,層山峻嶺,村舍隱現(xiàn),茅樓庭院,小橋流水,垂柳桃花……一派江南山水風光,令人神往。歸園人漫步田間小道,似吟誦:“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除《守拙歸園圖》之外描繪田園鄉(xiāng)間之樂的還有戴本孝創(chuàng)作的《堂前撫琴圖》 《逸峰遙瞻圖》,兩幅作品分別選用了陶淵明的《和郭主簿》詩兩首。

除此之外,戴本孝又選取了陶淵明的詩《答龐參軍》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和戴主簿》和《游斜川》,分別創(chuàng)作了《林園諧談圖》 《松風詠雪圖》 《虛舟縱逸圖》 《斜川游樂圖》。這十二幅條屏乃是戴本孝晚年的精心力作,并有題跋曰:“淵明賦是詩,年甫三十有七,其身世之感,形于吟詠乃若此,豈他人所能知也。今年余將七十,追憶千載寫其風概企影,當復何如也”。在中國文人心目中,陶淵明永遠是一個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自然敬畏”“他的生活也像他的詩一般那么自然而沖和”。他嗜酒,“我醉欲眠,卿且去”,正如戴本孝畫中跋云:“寄深味于酒中,其趣非故人不知見賞也?!贝鞅拘⒕茨教諟Y明,敬佩他的人生哲學,向往他的世外生活,因此一生隱匿山谷,不求仕進,不求聞達于世。這十二幅畫作,雖是寫陶之詩意,莫不寄寓著畫家的隱逸思想。

二、點景人物及畫面情境傳遞著隱逸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

《陶淵明詩意山水屏》中的隱逸思想不僅表現(xiàn)在作品題材上,也表現(xiàn)于點景人物的安排?!读謭@諧談圖》,近處坡石、板橋、曲徑、溪流,遠處峰巒聳立,樹木蔥蔥,修竹芃芃,茅屋隱現(xiàn)。陶淵明與龐參軍款然相對,拱手踐行,依依惜別,因為二人相交深厚,所以一旦分離,就無法扯斷聯(lián)絡感情的紐帶。詩人自己是立志歸隱之人,沒有俗務纏身,不會因公事四處奔走,而朋友卻要遠離自己而去,從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離別后能常通音訊,以釋遙念。戴本孝其自序云:“三復來貺,欲罷不能,款然良對,忽成舊游,輒為往復之義,且為別后相思之資”。此情此景,不僅讓戴本孝羨慕不已,也可能是戴本孝自己隱居生活的一個側(cè)面。

《松風詠雪圖》,作品以簡練的筆法勾畫出疊嶂層嶺,左側(cè)坡石中一棵古樹傲然挺立,枝蒼葉凋,樹的后方斜生出的古松及雜樹,在風雪的映襯下保留著最后一抹顏色。雜木叢篁微掩柴扉,茅堂中,主人對雪吟誦。整個畫面給人一種肅穆、寧靜、安逸的氣氛,充分表明了兩位作者(陶淵明、戴本孝)甘于寂寞、遁世逃俗、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意趣。

《松下飲酒圖》(如圖1),古松蒼崖、溪流飛濺,“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為了表現(xiàn)淵明詩中“寄深味于酒中”之趣,戴本孝將人物置身于這松濤陣陣,泉水幽幽的山林之中,或盤坐對斟,或醉倚古松,何等瀟灑自在,環(huán)境與人物的性格達到一致和諧。

《東園青松圖》(如圖2),此幅作品立意新穎、蘊含深邃之作。近處仍是坡石、曲徑、叢樹,遠山綿延疊嶂,峰巒秀起。左側(cè)一蒼勁秀拔的青松枝干擰曲盤延而上,勢若彎弓,極為生動,題謂“卓然見高枝”。樹下,主人推開柴門,仰對奇松,以青松自比,“撫孤松而盤桓,而嘆塵紲之誤人生平”,從而答出:“淵明豈是沉湎者等哉,謂之眾人皆醉,而淵明獨醒可也?!?/p>

《堂前撫琴圖》,畫面近處小橋流水,樹木蔥蔥,挺立水濱,樹下一片平坦閑地,幾舍草廬背依巒岡、叢篁。廬內(nèi)有一隱士背靠椅榻,面前條案上備有古琴,可能是主人剛剛撫琴操弦完,正在凝神冥想,追求精神自我升華的形象深刻生動,正如戴本孝所說“深靜自得,寄興高遠”。

《虛舟縱逸圖》,近處是一片開闊的水面,左下角半壁磯石,水面上小舟一葉,船尾淵明獨自悠然,往訪戴主簿。戴本孝自題:“主簿史佚其名,當亦剡溪遺賢也。淵明虛舟往訪,其清風高致可想見矣”。對岸一塊平地,宛如孤島,島上茅堂數(shù)重,只有一石板橋連通左邊山腳曲徑。畫中的這座“橋”也并非是座普通的橋,而是通向山水和田園的唯一路徑,是隱居之人走向“胸中之桃花源”的必經(jīng)之路。“橋”作為傳統(tǒng)山水畫中的隱逸符號,它的存在是有象征意義的,象征了出離于世、隱逸之情。

《秋菊佳色圖》(如圖4),整幅畫面構(gòu)圖別致,由近到遠,或低崗、或坡岸、或高嶺,都呈現(xiàn)三角形狀,一左一右,分四層疊置。疏林、古松,秋風蕭瑟。畫中之人獨坐廬中,面對桌上一盆素菊,自斟自飲,“遺世之感,豈得已哉”。

《斜川游樂圖》,描寫淵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情景。奇峰高低錯綜,流泉飛瀉;水澤環(huán)抱山腳,雜草叢生,人煙稀少,生意猶存。置身如此蕭索靜謐的世界,真乃榮辱皆忘。

《逸峰遙瞻圖》,可大體分為前后兩大部分。近景怪石交錯,廬舍傍石,磴道蜿蜒,青松挺立山巔;遠處群峰如筍、云蒸霞蔚、恍若神仙之境,絕無塵俗喧囂氣息。《結(jié)廬深山圖》(如圖5),前景磯石臨水,溪流潺潺,順著小石板橋,走過一段彎曲的山道,便是主人隱居的茅廬。竹籬小院,柴門緊閉,楊柳依依。左側(cè)一松獨秀,松下愛菊人漫步花前,抬眼望見左邊云霧中的南山,此情此景,無不顯示著畫中人正享受著隱士的質(zhì)樸之樂??v觀十二幅的點景人物,或菊中漫步、或閑居松林溪渡、或林中飲酒、或游山會友、或吟詩冥想、或廬中撫琴、或乘舟訪友;或高人雅士,或文人墨客,或遁林農(nóng)夫。無論何種精神人格,實際上都是戴本孝自身精神的真實寫照,都反映了戴本孝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也抒發(fā)著歷代文人士大夫?qū)ι酱ㄖ?,林泉之樂的向往和熱愛?/p>

圖5 《結(jié)廬深山圖》(圖片來源:明清安徽畫家作品選)

三、干筆枯墨,營造凄迷靜穆隱逸之感

《陶淵明詩意山水屏》的隱逸之感,也要歸功于戴本孝干筆枯墨,半寫半擦的表現(xiàn)手法。

他的山水畫渴墨枯毫、反復皴擦、層次豐富濃淡(實則虛實、輕重)變化厚重而又雅逸,并且越到晚年戴本孝的筆法越趨精煉,惜墨已近頂點。

從《陶淵明詩意山水屏》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所有作品前景中除夾葉樹、松樹、雜樹等部分使用重墨外,畫面基本統(tǒng)一在淡淡的色調(diào)中;所有的山石都以枯筆淡墨或中墨勾勒輪廓,以渴筆皴擦山石轉(zhuǎn)折處,最后以略濕的淡墨統(tǒng)一形體。這就使不同形態(tài)的山石結(jié)構(gòu)雖分明實在,但近看皴筆卻呈現(xiàn)模糊柔和;使整體色調(diào)幽淡靜穆、冷清孤寂,畫面蕭索靜謐,絕無塵俗喧囂氣息。而這一片天地不正是隱逸之人理想的生活之地,更是文人墨客的心靈安放之所在嘛!

四、隱逸思想的根源

“隱逸”這一思想的真正形成是戰(zhàn)國時代的產(chǎn)物,時代的風云變幻,人事之復雜、艱險窒息了人的心,束縛了人的自由,只要入世就會使人的情操遭到庸俗的侵擾。

為了解脫自我,使精神自由、情操高潔、心地純凈,使窒息的心靈獲得自在逍遙,于是便要積極的“出世”。這一思想與戴本孝是相通的,這也是戴本孝隱逸思想的根源。

戴本孝一生都未曾出仕,而是將畢生的精力傾注于詩歌書畫中。他把所有這個時代帶來的“苦悶”與“憂郁”化作研究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動力。也許正是這樣的經(jīng)歷,讓戴本孝對陶淵明充滿了敬仰,向往陶淵明筆下的虛靈世界,所以才有了這“世外仙境”的十二條屏,借此抒發(fā)遺世而獨立的感情,從而達到身臨其境,“澄懷”遁世……

猜你喜歡
陶淵明飲酒
《適量飲酒》
青年文學家(2024年2期)2024-03-09 06:23:59
你好,陶淵明
飲酒,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飲酒與酒癮
素心人陶淵明
特別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與貓狗共飲酒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6:54:15
陶淵明的隔世情懷
不為五斗米折腰
随州市| 都兰县| 岗巴县| 喀什市| 五指山市| 石首市| 淳安县| 大厂| 涟水县| 曲松县| 平原县| 惠州市| 霍城县| 兴化市| 江永县| 乐昌市| 镇康县| 大同县| 惠安县| 虹口区| 大石桥市| 桦南县| 临洮县| 永川市| 航空| 察雅县| 水富县| 江西省| 天祝| 屏南县| 和平区| 枝江市| 应用必备| 东安县| 电白县| 措勤县| 孙吴县| 义乌市| 永清县| 青河县|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