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容
《小英雄雨來》,在小學(xué)里學(xué)習(xí)這篇課文之前,我們已經(jīng)在小人書里把這個故事看熟了。小人書畫得多么好,你細細地看,每一幅都十分完美。它的好,是潤物無聲、沁人心脾的那種好,畫得那么樸實貼切、鮮活生動,一看就入眼入心,那些畫面就此一生不忘。
雖是打仗的故事,原作卻富有生活的神韻:“雨來的家在晉察冀邊區(qū)的蘆花村。村邊有一條河,河的兩邊長著很多蘆葦。蘆花開的時候,被風(fēng)一吹,就飄飄悠悠地飛起來,村里村外到處都是蘆花……”小人書也是這樣開頭的,飄飄揚揚的蘆花,這就是雨來的村莊,也是原作者管樺的村莊。管樺對家鄉(xiāng)的情感,不僅寫在小說里,也寫在膾炙人口的歌詞里:“我們的田野,美麗的田野,碧綠的河水,流過無邊的稻田;湖邊的蘆葦中,藏著成群的野鴨……”還有那首婉轉(zhuǎn)動人至極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讀雨來的故事,我總覺得作者心懷悲憫,落筆不忍,才讓雨來從敵人密集的槍聲中成功逃脫。但他說,在那個年代,像雨來那樣的兒童團團員,給八路軍送信、把敵人帶進埋伏圈的情況是很多的,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雖然是在戰(zhàn)爭時期,但童年依然輕快悠游,如云在天。孩子們在水中嬉戲,水性最好的雨來仰面浮在水上,露著他的小肚皮。他是一個長相普通但挺有神的男孩,機靈而爽朗。他的年輕的爸爸,生了一張十分端正、善良的臉,他是民兵,一邊忙農(nóng)活一邊還要背槍;他的媽媽則樸素賢淑,料理家務(wù)的同時幫民兵傳送消息。這就是我們中國的老百姓,純樸、善良、正直、勇敢,呼應(yīng)著雨來們在夜校跟著老師念的課文:
我們——是——中國人,
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媽媽出門了,雨來得看家,媽媽囑咐的。他家的院門、他家的炕,我是多么熟悉啊——頭天晚上爸爸回來的時候,雨來正伏在炕上背誦課文,媽媽在炕頭坐著納鞋底陪他。家是不容易看的,因為鬼子要來掃蕩了。雨來獨自在家,在炕上看課本,也看窗外的動靜。交通員跑來他家,他要幫著掩護、躲藏;鬼子拿著刺刀進門,他要應(yīng)對、周旋,軟硬都不吃,絕不吐露半點情況,被惱羞成怒的鬼子毒打,咆哮著要拉他出去槍斃。鬼子押著雨來走向河邊,“太陽已經(jīng)落下去了,像紅綢子似的浮云映照在河面上,河水里像開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雞冠花”——這句話,現(xiàn)在重讀才領(lǐng)略其中意味,雨來,你在想什么?也許你還小,沒有去想生命終結(jié)之前人們會想的那些事,那些如浮云泡影一樣的事;但作者是想到了的,他之所想,正如河水中雞冠花樣的幻影,一大朵,一大朵。有很大的可能,雨來會成為另一個王二小,兇殘的鬼子舉著刺刀在他身后,他能跑掉嗎?砰砰!槍響了,村里的人都聽見了,他的小伙伴們都哭了。蘆葦塘的蘆花被風(fēng)吹了起來,悠悠地飄飛。
《小英雄雨來》,劉學(xué)三、黃寶柱根據(jù)管樺同名小說改編,高寶生繪畫,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73年8月第1版
我小時候?qū)杏∠笞钌羁痰囊痪?,是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我莫名所以,但這句話生動非常,神采四溢。從地洞里出來的交通員聽到,就知道敵人已經(jīng)走了,這是蘆花村的暗號。即使不設(shè)定這個暗號,有人吆喝“豆腐啦”,也可推斷敵人已經(jīng)走了。
鬼子走了,村民們出來了,交通員到街上打聽雨來,人們都來到河邊尋找雨來。這里,我仍然認為作者是落筆不忍——鬼子掃蕩后的村莊,必然是經(jīng)過了燒殺劫掠,滿目瘡痍,村民們也不會毫發(fā)無傷。而這里,鬼子走了,村莊依然如故,只是人們哀傷地站在河邊,想著他們看不到了的雨來。
人們順著河岸尋找他。突然一個孩子分開蘆葦,叫:雨來!蘆葦叢里的水面露出一個小腦袋,問岸上的人們:“鬼子走了嗎?”啊,雨來沒有死!他剛才果然是沒有去想那些艷麗而紛亂的事,而想的是怎樣伺機逃脫。聰明的腦袋,果然是這樣想問題的。而且不僅是這一次,還有下一次,他都是趁鬼子不防備的一刻一頭扎進河里,憑他的過人水性開辟生路的。
雨來沒有死,因為還有那么多事等著他去做。這些拿著紅纓槍的機智勇敢的孩子,每天站崗放哨,傳送情報,上樹瞭望,捕捉敵情。鬼子又要來掃蕩了,民兵們埋地雷,他們也要埋,不能埋真的,就埋假的,真真假假,迷惑敵人。地雷陣布好了,鬼子也來了,孩子們跑出村,繞到一個土坡后面,在樹下伏身,窺望遠處敵人的動靜——我小時候最愛看他們藏身于坡后樹下的場景,這地形隱蔽,他們仿佛是安全的,掌握著主動,并有無限趣味。局勢當(dāng)然不會僅只是讓他們光在那兒匍匐,雨來回村查看情況,爬樹邁上自家墻頭,向院中張望,再翻墻進院。鬼子掃蕩過后的村莊,在這里有了節(jié)制的描寫:圈里的豬沒了,地上散落著紙煙盒子、摔碎的瓶子和一團團的雞毛。鬼子來了二百余人,他們抓住雨來,讓他帶路。他們需要有人帶他們繞開地雷陣,我們則需要有人帶他們走進地雷陣,雨來,就是要做這件事情的人。這回,一長隊二百多個鬼子持槍跟在他身后,他要如何脫險?他故技重演,引領(lǐng)鬼子到達地雷陣的同時,自小陪伴呵護他的河水只帶他通往安全之地。
雨來沒有死,因為他不會死,因為中國有很多很多個雨來,在做著同樣的事情?!?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中國進行全民族抗戰(zhàn)。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拿起槍抗擊日本侵略者,冀東還鄉(xiāng)河兩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婦女、少年兒童,為保衛(wèi)祖國家園與敵人進行頑強的斗爭?!弊髡吖軜逶谛∮⑿塾陙砑o(jì)念碑上這樣寫道。
《小英雄雨來》連環(huán)畫于1973年出版,畫家高寶生一定是去過晉察冀邊區(qū)的白洋淀,見過蘆花飄飛、鴨鵝浮游的景致,才能把蘆花村畫得這樣質(zhì)樸親切。畫蘆花村的孩子們,他則畫得神采飛揚。
這些在蘆葦叢中飛跑、把打仗和游戲混同起來的孩子?。?/p>
《一斤二兩半》,我翻開就好喜歡?!敖衲暧质莻€豐收年,社社隊隊糧食棉花堆成山。”俯瞰的遠景中,開闊的平原一直鋪展到低緩的遠山腳下,田野中間的一條大路上排滿了運糧食的推車,近處的場院里則堆著棉花。又一頁,是生產(chǎn)隊的院子,人們蹲坐在地上,面前堆放著棉稈,也有人抱著一捆棉稈進門。
那天老板不怎么想招呼我。他說這書是“文革”版,又是湖北印的,印數(shù)少,要四十元,少了不賣。過了一年我再回小城來他的鋪子,他變得非常熱情,問東問西,我就讓他把《一斤二兩半》找出來。他說找,但天天都沒有找,總讓我明天再來。我第四次來時他還是沒找,說:“是《半籃花生》吧?我現(xiàn)在就找。”他真的馬上動手開始找,于是我去附近買東西,轉(zhuǎn)回來時,天下雨,他關(guān)門了。
《一斤二兩半》,根據(jù)同名楚劇改編,田禾畫,湖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第1版
后來我在另外的地方買到了《一斤二兩半》,也買到了《半籃花生》。難怪他記錯,這兩本書確實很像:《半籃花生》講顆粒歸倉,《一斤二兩半》講朵瓣歸倉。豐收了,可別忘了勤儉,不能浪費呀,不管是棉花還是花生。
《一斤二兩半》是根據(jù)同名楚劇改編的,但已看不出任何地方劇痕跡,完全變成了連環(huán)畫。每一幅畫面都表現(xiàn)著山村的景致、農(nóng)家的場景,生活氣息濃厚。筆觸也非常山村,讓人覺得畫家本人也像他筆下的山村人物一樣樸實。一幅幅的畫,都很有斤兩。山坡上梯田層疊,大路邊樹木茂盛;男將的腳步,有板有眼穩(wěn)扎穩(wěn)打;婦女們的衣裳,花色各異頗見俏麗;屋瓦家具、筐籃谷倉,都有細密的紋路;棉稈麥草,是一根根的;棉桃棉花,也是一朵朵的……
好奇怪,棉花居然是從地里長出來的。為什么會長出這種植物來,讓人們有衣服穿呢?天生萬物,大自然自有奇妙的安排。人們就如種植糧食一樣種植它,把它變成身上穿的衣服。棉花豐收了,生產(chǎn)隊里兩百畝地,公社九千畝地,收成的棉花堆成山。多,有的人就不太經(jīng)意了,有些棉稈上的腳花沒有剝凈。隊里把沒剝凈的棉稈分到各家去細揀,春枝一家分到兩擔(dān)棉稈,剝出了一斤二兩半棉花。春枝的丈夫是會計,很多社員提著剝出的腳花來找他稱,東家一籃,西家一筐。他覺得太難記賬,也不劃算:“眼下冬季作物田間管理、積肥、修水利,活路忙得很,還有工夫去剝腳花,費半天勁,能剝好大一點?”他說得也在理,時間是有價值的,價值大于這些腳花,為了總體才幾斤幾兩的腳花細屑耗費太多時間,是不劃算。
《半籃花生》這本連環(huán)畫很有舞臺劇的感覺。故事里的人,從頭到尾都在院子里活動,院里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很像舞臺上的道具;背景的山、田、樹、竹林,又很像是布景。人物身上的衣著,因線條平整流暢也顯得光鮮,像戲裝,他們也經(jīng)常在自言自語。曉華爹前腳說:“豐產(chǎn)了,能不能做到顆粒歸倉呢?這里面就有矛盾。這個問題,政治夜校要討論討論。對,找黨支部去?!睍匀A娘后腳說:“喲!豐收以后還有矛盾?格倒要好好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要不,我這思想要趕不上形勢咯!”
曉華撿了半籃“地腳”花生,帶回來讓她娘保管,一顆也不能少。她娘說曉得啦,一顆也不會少,打算煮給女兒吃。圍繞曉華娘的錯誤認識,一家人對她開展教育,顆粒歸倉,撿回的地腳花生當(dāng)然也要交到隊里。如果不交,那就不是撿“地腳”,而是挖集體經(jīng)濟的“墻腳”了。故事簡單合理,可惜摻雜了大量的哲學(xué)術(shù)語:唯物論、辯證法、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理論聯(lián)系實際、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壓倒了故事。
相比之下,還是《一斤二兩半》更好看。一斤二兩半的棉花,到底是多大一團呢?多年前,媽媽上班的合作商店曾經(jīng)賣棉花,憑票購買。她爬高就低地給人取棉花、稱斤兩、打捆,其實,她的皮膚對棉花過敏,呼吸道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