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靜,陳曉曉,梁高星,宋軍科*
(1.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 吳堡 718200;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動物醫(yī)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虱是哺乳動物及鳥類動物體表的永久性寄生蟲,常具有嚴格的宿主特異性,宿主被感染后可造成慢性皮炎,出現(xiàn)持續(xù)性地瘙癢、摩擦和啃咬皮毛等臨床特征,甚至導致寄生部位的皮膚破損,從而產生繼發(fā)性感染。此外,虱還可以傳播某些疾病,例如人虱能傳播多斑疹傷寒、鼠虱傳播地方性斑疹傷寒、還有一些虱類可傳播非洲及歐洲回歸熱等。因此,在臨床中對由虱類寄生引起的虱病進行準確診斷及防治,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一般是以其形態(tài)學特征為依據對虱類進行種屬鑒定,這就需要檢測人員對虱類寄生蟲的形態(tài)結構有清楚的認識。
玻片標本是寄生蟲教學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虱類玻片標本按照保存時間長短分為臨時玻片標本和永久性玻片標本。永久性玻片一般以加拿大或者中性樹膠封固,由于可以長久保存,常用于存檔分類或者教學,制作步驟一般要經過軟化、脫水、封片和干燥等過程,由于步驟繁雜,所用試劑多,常常讓基層科研工作者望而卻步。
本研究通過對寄生于山羊、羚牛和豬等3種動物體表的虱類進行玻片標本制作,以期探索更加簡便、高效、優(yōu)質的標本制作方法,為教學和科研提供一些基礎資料。同時,對寄生于山羊、羚牛和豬體表的虱類進行形態(tài)學種類鑒定,也可以為虱病的臨床診斷及流行病學的調查提供參考數據。
本研究所用的山羊、羚牛和豬體虱各20只均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寄生蟲實驗室采集并提供。
用鑷子或者細刷子等從動物的體表直接采集并分離虱子,將采集到的虱子盛放在安瓿瓶內保存。一般在采集到蟲體后,將蟲體放于陰涼干燥的地方2~3 d后,使用固定液(一般為10%甲醛溶液或者75%酒精)對蟲體進行固定。
(1)將固定液中的蟲體放入5%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中水浴5~10 min(可加入少量甘油使煮后的蟲體更加柔軟),水浴至蟲體稍微半透明即可。(2)將標本從堿液中取出后置于蒸餾水中,浸泡5~24 h,使其體內容物自然排出。可使用微針輕輕按摩蟲體,加快蟲體內容物排出。(3)將經過洗滌的蟲體放入蒸發(fā)皿中,然后加入染色液,經過15~20 min后,先用清水沖洗掉蟲體表面和蒸發(fā)皿中的染液,再用75%的酒精對蟲體脫色30 min。(4)將處理的蟲體在濃度為30%、50%、70%、80%、85%、90%、95%和100%的酒精依次浸泡5~10 min,然后在100%酒精中加入二甲苯(1∶1),并浸泡2 h,最后移入純二甲苯中浸泡1 h。(5)先在蓋玻片上滴加一滴中性樹膠,然后用挑蟲針將蟲體標本挑到液滴上并小心移至載片中心,腹面向上,將載玻片靠近,盡量放低,接觸蓋玻片上的標本后迅速翻轉過來。(6)玻片制好后放在陰涼通風干燥的地方干燥,注意干燥時不要疊放,避免玻片標本相互溢出粘連。有條件的也可以將玻片放入45~50 ℃烘箱中烘干。
將干固的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進行形態(tài)鑒定:觸角的節(jié)數、形狀以及是否隱藏或者外露;上顎水平或者垂直;爪的數目;前胸與后胸的形狀;中、后胸有無縫線分隔;頭部的形狀;腹部氣門的位置;下顎須的節(jié)數等。隨機挑選出3種動物不同種虱各20只,測量蟲體長、蟲體寬、頭長、頭寬、前胸長、前胸寬、后胸長、后胸寬、腹長和觸角長等并記錄結果。
山羊虱形態(tài)學觀察結果顯示,蟲體分頭、胸、腹3部分,頭部窄長,可見觸角1對,觸角由5節(jié)組成。頭部觸角前的距離和觸角間的距離大約相等。胸部近似矩形,前、中、后3對足分別位于前胸、中胸和后胸。第1對足比后2對足較小,其爪細而銳利;第2、3對足的爪則較粗大。足基部和胸部密切相聯(lián),脛節(jié)發(fā)達,末端生有剛毛。腹呈橢圓形,上有許多剛毛。中央部較密集而短,兩側部較長而疏,每節(jié)呈不規(guī)則的雙行排列,腹表面有鱗狀的紋理構造,生殖器官位于體尾端(圖1)。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與顎虱科(Linognathidae)顎虱屬()非洲顎虱()描述的一致,初步鑒定為非洲顎虱()。
圖1 非洲顎虱(L. africanus)的形態(tài)學特征(400×)
羚牛虱形態(tài)學觀察結果顯示,標本中的蟲體頭、胸、腹3部分,頭部較大呈扁圓形,前段鈍圓,比胸部略寬,可見觸角1對,觸角較短,由3節(jié)組成。無觸須。觸角后無三角形突起。咀嚼式口器。胸部有前、中、后3對足,分別位于前胸、中胸和后胸。腹部由7節(jié)組成,生殖器官位于體尾端(圖2)。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與于三科等描述的毛虱科(Trichoddectidae)毛虱屬()羚牛毛虱()形態(tài)一致,初步鑒定為羚牛毛虱()。
圖2 羚牛毛虱(D. budorcas)的形態(tài)學特征(100×)
豬虱玻片標本形態(tài)學觀察結果顯示,標本中的蟲體分頭、胸、腹3部分,頭部可見觸角1對,觸角由5節(jié)組成。刺吸式口器。胸部有前、中、后3對足,分別位于前胸、中胸和后胸。胸板近梯形,前緣略內凹,無明顯中央突,前側角鈍,后側角較尖細,后緣外凸。腹部由8節(jié)組成,生殖器官位于體尾端(圖3)。
圖3 豬血虱(H. suis)的形態(tài)學特征(40×)
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與血虱科(Haematopinidae)血虱屬()豬血虱()描述的一致,初步鑒定為豬血虱()。
3種動物體虱標本主要部位長度測量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山羊虱與顎虱科(Linognathidae)顎虱屬()非洲顎虱()描述的一致;羚牛虱與于三科等描述的毛虱科(Trichoddectidae)毛虱屬()羚牛毛虱()形態(tài)一致;豬虱與血虱科(Haematopinidae)血虱屬()豬血虱()描述的一致。
表1 3種寄生虱主要部位長度測量結果
虱主要以宿主血液和毛發(fā)為食,其種類繁多,傳染性極強,而且常攜帶和傳播各種疾病,給人和各種動物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臨床中對由虱類寄生引起的虱病進行準確的診斷及防治顯得尤為重要。形態(tài)學鑒定是虱類鑒定的重要方法,它是以虱類的形態(tài)學特征為依據,一個不完整的標本不僅給蟲種的鑒定帶來一定的困難,甚至失去原有的鑒定價值,所以在進行玻片標本制作時要盡量使蟲體結構完整、清晰。
本研究通過形態(tài)學方法對采集到的山羊、羚牛和豬3種動物體表寄生的虱進行玻片標本制作和種類鑒定,結果表明本研究中寄生于山羊體表的為非洲顎虱(),寄生于羚牛體表的為羚牛毛虱(),寄生于豬體表的為豬血虱()。此外,研究進一步通過顯微鏡觀察對蟲體、胸、腹及觸角等主要部位進行長度測量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3種寄生于不同動物體表的虱具有明顯的形態(tài)學差異,比如,豬血虱與非洲顎虱和羚牛毛虱相比體態(tài)更大,豬血虱的頭部的長寬比為2.40(1.25/0.52),與非洲顎虱的1.38(0.47/0.34)和羚牛毛虱的1.02(0.61/0.60)頭部的長寬比相比,豬血虱不僅擁有更大的頭部,而且與非洲顎虱和羚牛毛虱相比更加狹長。細微的形態(tài)結構對比基于理想的玻片染色標本,這就要求在標本制作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對樣品的損害?;诖耍狙芯吭诩纳谰眯圆F瑯吮局谱鞯倪^程中注意了很多細節(jié),比如,在軟化虱子時水浴溫度不易太高(70 ℃~85 ℃),且軟化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蟲體部分結構就會變得模糊,不利于標本的觀察;在脫水時可以用吸管將蒸發(fā)皿內的酒精吸走,然后再加入新的酒精,這樣避免了標本的多次移動,利于保持標本結構的完整性。有研究表明,在封片之前增加一個預封步驟,可使標本在蓋片時不易移動位置,使標本的特征清晰可見。用于制作的玻片也可能影響玻片標本的質量,因此要在使用前要進行清洗,先用洗衣粉水清洗,然后用鹽酸浸泡,再用5%酒精擦拭,然后用蒸餾水沖洗。這樣可以清除玻片表面的雜質,使做出來的片子干凈,易于觀察。
本研究通過對虱形態(tài)的觀察和各器官的測量,參照相關文獻對對寄生于山羊、羚牛和豬3種動物的體虱作出初步的鑒定,該研究結果可以為臨床檢測并鑒定虱的種類,以及相關教學和科研提供一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