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張開光,張明黎 ,王業(yè)濤,葉飛,宋繼中
胃黏膜下病變(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 GST)指病變起源于胃壁深層,如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的各種腫瘤或非腫瘤性疾病[1]。主要有平滑肌瘤、間質瘤、脂肪瘤、異位胰腺、血管瘤等,尤其是固有肌層起源的間質瘤最為常見,是一種潛有在惡變的良性腫瘤[2]。GST活檢陽性率低,風險大,對于病變較大者多選擇外科或內鏡下直接切除。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發(fā)展,選擇外科手術越來越少[3, 4]。內鏡下切除(endoscopic resection)具有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成為現(xiàn)國內主流切除方法[5]。但內鏡切除仍有存在一些缺陷,如切除失敗、非整塊切除、術中止血困難和難以縫合的固有肌層缺損[6]。
微探頭超聲內鏡(mini-probe ultrasound endoscopy,MPS)已廣泛運用于消化道GST的診斷[7],對GST的起源層次和性質顯示良好的診斷價值,但受超聲頻率的影響, 對于體積較大的GST遠場邊界顯示不佳,很難準確提供病變直徑、胃腔外生長情況和比鄰臨界器官的關系。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聯(lián)合三維重建對充盈良好的胃壁有很好的空間分辨率,可清晰顯示GST胃腔內外生長情況和比鄰臟器的關系[8]。本文旨在通過胃黏膜下病變MPS及MSCT術前檢查結果,預判胃不同部位、直徑、性質和生長方式的GST內鏡下切除效果和安全性,為GST術前評估提供更精準的臨床資料。
納入2015年0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消化內科對292例GST患者行內鏡下切除,所有患者術前均行MSCT和(或)MPS檢查,且臨床資料完整,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核后進行(批準號:2022-RE-020)。
收集并整理所有手術患者的詳細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MSCT和(或)MPS結果(包括病變部位、直徑、性質、生長方式)及術中情況(包括出血、穿孔和轉入外科等)。病變部位按內鏡檢查分為:賁門、胃底、胃體、胃竇。病變直徑為術后測量最長直徑(diameter,D),并將直徑分為:D≤1 cm、1 cm
1.3.1 MPS檢查方法 采用Olympus cv-260型主機及UM-2R/3R小探頭超聲內鏡,頻率為 12 MHz、20 MHz,患者檢查前10~15 min口服達克羅寧膠漿10 mL,小探頭超聲內鏡經食管送至病灶處,采用去泡注水充盈法進行超聲檢查,記錄病變直徑、邊界、回聲、生長方式、起源層次等。
1.3.2 MSCT檢查方法 采用西門子256排CT(Siemens 256-slice CT)掃描儀行胃對比增強CT掃描,要求所有患者禁食8 h以上,檢查前5 min內飲用溫開水500 mL,充盈胃腔。協(xié)助患者擺好體位,掃描范圍從膈肌到恥骨聯(lián)合,使用自動動力靜脈注射器以2.5 mL/s的速率注射碘造影劑(濃度350 mg/mL),進行平掃及多期增強掃描,采用PACS圖像處理進行多平面重建(MPR)。
圖1 術前MPS及MSCT檢查 A:MPS檢查,腔內生長;B:MPS檢查,遠場界限不清;C:MSCT檢查,腔外生長
2.1.1 基本情況 納入研究292例GST,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70例,男女比例1∶1.4;年齡22~72歲,平均(53.35±11.99)歲。GST直徑大小0.3~7.5 cm,中位數(shù)直徑為1.5(1.0~2.0)cm,分為 D≤1 cm(89,30.5%)、1 cm GST發(fā)病部位以胃體(118,40.4%)最為常見,其次為胃底(112,38.4%)、賁門(41,14.0%)及胃竇(21,7.2%)。GST性質以間質瘤(150,51.4%)為主,其余可見平滑肌瘤(75,25.7%)、異位胰腺(19,6.5%)、神經鞘瘤(19,6.5%)及脂肪瘤(8,2.7%);其中4例炎性纖維性息肉、4例血管瘤、2例增生性息肉、2例纖維性假瘤、1例囊腺瘤、1例顆粒細胞瘤、1例錯構瘤、1例黏膜肌層增生歸為“其他”性質;GST性質中有5例“未知”為回顧性研究過程中未找到報告及標本。 2.1.2 術前檢查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MSP檢查,行MSCT檢查患者258例(88.4%)。 2.1.3 術中情況 內鏡手術中判斷生長方式共計261例,分為腔內生長(187,71.6%)及腔外生長(74,28.4%)。術中切除效果分為完整切除(259,88.7%)、破碎切除(20,6.8%)及轉入外科手術(13,4.5%);其中轉入外科手術共計13例,4例近似完全腔外生長,4例出現(xiàn)內鏡下難以控制的大出血,5例病變內鏡切除困難。術中并發(fā)癥:除去轉入外科13例,共計279例,分為術中穿孔(78,28.0%)、術中出血為(24,8.6%)、復雜縫合為(40,14.3%)。內鏡手術時間12~255 min,中位數(shù)手術時間為50.0(35.0~60.0)min。 以術中判斷生長方式為金標準,比較232例患者術前MSCT及MPS檢查對生長方式的判斷結果。腔外生長MSCT(14/63,22.2%)與MSP(17/63,27.0%)的判斷,兩者無顯著性差異性(P=0.535);腔內生長MSCT(144/169,85.2%)與MPS(104/169,61.5%)的判斷,兩者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且MSCT優(yōu)于MPS,且MSCT對生長方式的判斷與術中判斷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178)。MSCT及MPS對生長方式的判斷結果,對病變能否完整性切除及術中縫合難度存在差異性(P<0.05),詳見表1。 表1 術前MSCT及MPS生長方式判斷對手術切除效果和并發(fā)癥比較 續(xù)表 2.3.1 影響 GST內鏡下切除完整性的單因素分析 年齡、性別、直徑大小及部位對GST內鏡下能否完整切除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病變性質、生長方式及MSCT分級與GST內鏡下能否完整切除存在相關性(P<0.05),手術時間的長短與內鏡下能否完整切除存在相關性(P<0.05),詳見表2。 表2 影響GST切除完整性單因素分析 2.3.1 影響 GST內鏡下切除安全性的單因素分析 影響術中安全性的因素中,年齡及性別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GST的直徑、部位、性質、生長方式及MSCT分級與術中穿孔存在相關性(P<0.05),術中并發(fā)癥均與手術時間有關聯(lián)(P<0.05),GST的直徑、部位及生長方式與術中縫合難度存在相關性(P<0.05),詳見表3。在術中穿孔患者中,復雜縫合(23/40,57.5%)與簡單縫合(55/239,23.0%)兩者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把內鏡手術中切除效果分為完整切除、破碎切除、轉入外科,并將病變性質及MSCT分級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異位胰腺為影響完整切除及破碎切除的獨立危險因素,GST的MSCT Ⅲ級為術中轉外科手術的獨立危險因素(OR=9.105;95%CI1.819-45.561;P=0.007),詳見表4。 將內鏡切除的術中并發(fā)癥分為:術中穿孔、術中出血、復雜縫合,并將單因素分析中影響術中穿孔及縫合方式的因素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隨著病變直徑大小的增加,術中穿孔幾率增加3倍左右(OR=3.825;95%CI1.148-12.741;P=0.029),胃底及胃竇的GST、間質瘤、神經鞘瘤以及MSCT Ⅲ級為術中穿孔的危險因素,GST直徑>3 cm為復雜縫合的獨立危險因素,詳見表5。 GST患者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多在影像學或胃鏡檢查中意外發(fā)現(xiàn)。臨床上,最常見的病變?yōu)殚g質瘤[12]。本研究中間質瘤占51.4%,其次是平滑肌瘤、神經鞘瘤、脂肪瘤、異位胰腺等,包括間質瘤在內,部分黏膜下腫瘤存在惡性傾向,有手術切除指征[13]。相對于外科手術,內鏡切除具有創(chuàng)傷小、時間短、出血量少、患者預后好等優(yōu)勢[14]。但在臨床實踐中,內鏡手術仍存在諸多難題,如術中難以控制出血,縫合困難的穿孔,無法完整性切除和難以切除等[6, 15],尤其是以腔外生長為主的GST,內鏡下切除會大大增加切除難度和術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6, 17]。 因此,內鏡切除手術前對GST生長方式進行充分評估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更多應用MSP進行評估,對于較大病變或高回聲病變,無法顯示GST遠場,難以判斷GST腔外生長情況,造成內鏡難以切除,增加術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而,我們引入胃增強CT聯(lián)合三維重建檢查,可清晰顯示GST強化情況和空間結構,有助于對GST性質和生長方式的判斷。本研究中MSCT與MPS對GST生長方式的術前判斷在完整切除中存在差異性,對于腔外生長的GST,MSCT及MPS的判斷,兩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腔內生長的識別率MSCT(85.2%)高于MPS(61.5%),可能因為MPS受超聲頻率的限制,對于較大且腔內生長的病變,遠場回聲分辨率降低,很難獲得GST的全貌,這使其漏診率(38.5%,65/169)增加,而MSCT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對GST的腔內外生長情況、周圍臟器比鄰關系及有無轉移顯示要優(yōu)于MPS[18]。有研究報道[19, 20],CT可代替超聲內鏡對直徑≥1 cm的GST進行術前檢查,若聯(lián)合超聲內鏡可對GST手術方式選擇和并發(fā)癥預防具有良好的預測價值,提高手術療效。 表3 影響GST切除安全性單因素分析 表4 影響GST切除完整性多因素分析 表5 GST切除安全性多因素分析 MSCT具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按照MSCT檢查將GST腔外占比進行分級,顯示腔外占比>40%的病灶,術中轉入外科幾率增加9倍左右(OR=9.105),術中穿孔幾率也增加3倍左右(OR=3.289)。與文獻報道的[9] 腔外生長是影響完整切除的顯著危險因素相一致。因此術前利用MSCT判斷GST腔外生長情況,選擇適合內鏡切除的GST,會提高內鏡切除完整性及安全性。 GST是否都能在內鏡下成功切除,是術前評估首要環(huán)節(jié)。術前對影響內鏡可切除性的危險因素充分評估,有助于提高內鏡切除的成功率。本研究在可切除性的危險因素分析中,內鏡下完整切除率為88.7%,與先前文獻報道一致[17, 21, 22]。對于不同性質的GST,異位胰腺為術中能否完整切除及破碎切除的獨立危險因素(OR=9.038、OR=9.468)。雖然,超聲內鏡被廣泛用于GST術前病變性質判斷,但有相關研究表明未顯示超聲內鏡優(yōu)于多排增強CT[23, 24],Kim等[25] 在對增強CT檢查的研究后提出聯(lián)合病變位置(如胃竇、十二指腸等)、邊界、腔內生長情況、被覆黏膜是否強化及LD(長徑)/SD(短徑)比值大于1.4診斷異位胰腺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可達100%和82.5%。異位胰腺多起源于黏膜下層,有時可延伸至固有肌層或漿膜層[23, 26],與固有肌層強粘連性、缺乏完整包膜給內鏡切除帶來困難[27]。因此術前可根據(jù)MSCT分級及性質預判GST內鏡手術能否完整切除。 GST內鏡切除手術的安全性是術前評估重要環(huán)節(jié),本研究顯示年齡與性別對術中并發(fā)癥無明顯影響[28]。穿孔發(fā)生率為28.0%(包括主動穿孔與意外穿孔),術中出血為8.6%,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11]。隨著病變直徑的增加,術中穿孔率及縫合難度均呈現(xiàn)增加趨勢,尤其當GST直徑>2 cm,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增加,與文獻報道相一致[9, 28]。在術中穿孔患者中,復雜縫合(23/40,57.5%)與簡單縫合(55/239,23.0%)兩者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這與出現(xiàn)穿孔的胃壁缺損較未穿孔的創(chuàng)面大有關,增加了縫合難度,多需要采用縫合線聯(lián)合金屬縫合夾進行荷包縫合,尤其適用于胃底及胃竇部穿孔[29, 30]。胃底部穿孔風險較高,主要與胃鏡難以靠近病變、切開刀與病變呈垂直、操作難度大且該部位較其他部位的胃壁較薄等有關,是易于發(fā)生穿孔的主要因素[31, 32]。間質瘤和神經鞘瘤內鏡手術中穿孔幾率較高(OR=3.044、OR=12.834)。主要因間質瘤多起源于固有肌層,有的為固有肌深層,向漿膜層生長,在進行整塊切除時穿孔是難以避免的[31, 33],神經鞘瘤大多起源于深層肌層,無完整包膜,向漿膜外生長,常與周圍組織緊密粘連,多需要胃壁全層切除[34, 35]。 綜上所述,術前對GST進行充分評估,選擇適合內鏡下切除的病變,可以提高內鏡下切除成功率和增加手術的安全性。MSCT和MPS是術前評估的主要檢查方法,MSCT因其良好空間分辨率,可能更有優(yōu)于MSP。2.2 MSP和MSCT對生長方式判斷的比較
2.3 影響切除療效的單因素分析
2.4 影響GST內鏡下切除完整性的多因素分析
2.5 影響GST內鏡下切除安全性的多因素分析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