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凌志 張 琳,2,* 田嬌嬌 楊永藝 徐繼林,2
(1 寧波大學(xué)海洋學(xué)院,浙江 寧波 315211; 2 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寧波大學(xué)),浙江 寧波 315211)
海洋微藻種類繁多,營養(yǎng)豐富,兼具易培養(yǎng)、易攝食等特點,被廣泛用作魚、蝦和雙殼貝類等水產(chǎn)養(yǎng)殖動物的開口餌料[1-3]。尤其是海洋微藻富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有利于提高水產(chǎn)動物幼體的生長速率、成活率和變態(tài)率,是評價餌料微藻的重要指標之一[4]。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是一種海洋真核單胞藻,無細胞壁,易擴繁,其作為優(yōu)質(zhì)餌料微藻之一已得到廣泛應(yīng)用[5]。
海洋微藻生長和脂肪酸積累受多種環(huán)境因子影響,而鹽度是其中之一[6-7]。Salehipour-Bavarsad等[8]探究了不同鹽度(0.5~2.5 mol·L-1NaCl)培養(yǎng)基對杜氏藻(Dunaliellapseudosalina)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2.5 mol·L-1NaCl下其生物量最高且棕櫚酸和α-亞麻酸顯著積累。據(jù)Canavate等[9]報道,巴夫藻(Diacronemavlkianum)在鹽度20時生物量最高;在鹽度5、20和35時脂肪酸組成差異不大;在鹽度50時部分PUFA含量顯著提高,而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含量顯著下降。類似地,對舟形藻(Naviculasp.)施以鹽度脅迫(鹽度45)可有效提升其PUFA含量[10]。目前,光照、氮濃度、磷濃度等對湛江等鞭金藻生長及脂肪酸組成的影響均有報道[11],而鹽度鮮有涉及。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藻際菌群自身的生長及其胞外分泌物會影響微藻生長和代謝活動[12]。Koedooder等[13]發(fā)現(xiàn)不同底棲硅藻的藻際菌群組成各異,呈現(xiàn)種屬特異性。Ling等[14]分析了包括2株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oceanica)、3株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和2株假微型海鏈藻(Thalassiosirapseudonana)在內(nèi)的7株常見餌料微藻的藻際菌群組成,發(fā)現(xiàn)不同微藻間藻際菌群組成差異明顯,進而將藻液中分離的海桿菌(Marinobactersp.)分別與7株餌料微藻進行共培養(yǎng),結(jié)果表明7株微藻的生長均得到有效促進。Krug等[15]將甲基桿菌(Methylobacteriumsp.)分別與空泡柵藻(Scenedesmusvacuolatus)和湖泊紅球藻(Haematococcuslacustris)共培養(yǎng),顯著提高了微藻生物量,并促進了微藻維生素和植物激素合成相關(guān)基因表達。Wang等[16]將從廢水中分離出的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sp.)與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共培養(yǎng),顯著提高了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物量和脂質(zhì)含量。針對上述現(xiàn)象,有研究者推測,在藻菌共生系統(tǒng)中,藻類排放到環(huán)境中的天然有機物可被細菌分解為可溶性有機碳供藻類再度利用,同時細菌產(chǎn)生的CO2可被藻類吸收利用,提高藻類光合效率,進而促進其生長代謝[12]。目前,只有少量研究涉及環(huán)境因子對藻際菌群的影響[17],而鹽度對藻際菌群的影響尚鮮見報道。
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湛江等鞭金藻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鹽度(12、18、24和30)下其生長、脂肪酸組成及藻際菌群的差異,旨在解析鹽度與脂肪酸及藻際菌群之間的關(guān)系,為湛江等鞭金藻的培養(yǎng)方案優(yōu)化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試驗所用藻株為湛江等鞭金藻(編號FACHB-1750),由中國科學(xué)院水生生物物種種質(zhì)庫提供。采用新鮮滅菌的大三號(NMB3#)培養(yǎng)基[18],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25℃、鹽度20、光照強度60 μmol·m-2·s-1、光暗比12 h:12 h。每日搖藻數(shù)次以防藻細胞貼附于瓶壁。
培養(yǎng)湛江等鞭金藻至指數(shù)生長中期,收集藻細胞,并分別轉(zhuǎn)移至4個不同鹽度(12、18、24和30)的新鮮NMB3#培養(yǎng)基中(編號IZ12S、IZ18S、IZ24S和IZ30S,開始半連續(xù)培養(yǎng),即隔天更換體積新鮮NMB3#培養(yǎng)基(稀釋率50%),且鹽度與更換前一致。每天測定藻液的細胞密度(OD750)和葉綠素?zé)晒鈪?shù),以判斷藻液是否達到穩(wěn)定生長狀態(tài)。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后,分別離心收集各組藻細胞進行脂肪酸組成和藻際菌群分析。除鹽度外,溫度、光照和光暗比等均與原藻液一致。每組設(shè)置3個平行。培養(yǎng)基鹽度調(diào)節(jié)通過添加不同比例海水晶(保嘉X號,上海保嘉工貿(mào)有限公司)實現(xiàn)。
藻細胞密度測定采用分光光度法,使用UV-5200型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海元析儀器有限公司),以750 nm波長下的吸光度值(OD750)反映藻細胞密度情況。
使用AquaPen-C AP 110-C手持式葉綠素?zé)晒鈨x(Photon Systems Instruments公司,捷克)測定葉綠素?zé)晒鈪?shù)。取一定量藻液置于儀器配套的樣品杯中,使用強飽和脈沖光(4 000 μmol·m-2·s-1)激發(fā)測定光系統(tǒng)II最大光化學(xué)效率(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Fv/Fm)、有效光化學(xué)效率(effective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F′v/F′m)和非光化學(xué)淬滅系數(shù)(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19]。測定Fv/Fm前,藻液樣品需暗處理15 min。測定F′v/F′m前,藻液樣品需光適應(yīng)處理15 min。
由儀器自動測算得出
NPQ = (Fm-F′m)/F′m
(1)
式中,F(xiàn)m表示藻液樣品暗適應(yīng)15 min后的最大熒光產(chǎn)率,F(xiàn)′m表示光照下瞬時最大熒光。詳情遵照儀器說明書。
脂肪酸提取依照Lepage等[20]的方法并適當優(yōu)化。首先,將各組藻液離心(8 000 ×g5 min)收集各組藻細胞,冷凍干燥后得到藻粉。稱取10 mg藻粉,加入3 mL 2 mol·L-1KOH-CH3OH,渦旋震蕩后75℃溫育30 min。再加入1.5 mL 3 mol·L-1HCl-CH3OH,75℃溫育30 min。最后,將脂肪酸甲酯溶于色譜級正己烷中,低溫保存。脂肪酸組成測定使用7890B/7000C三重四極桿氣相色譜-質(zhì)譜分析儀(美國安捷倫科技公司)[21]。采用面積歸一法計算每種脂肪酸的相對百分含量。氣相色譜條件:進樣口溫度250℃,載氣為高純氦,恒定流量0.80 mL·min-1,柱起始溫度140℃,保持5 min,以4℃·min-1升至240℃,保持20 min;采用分流進樣,分流比1∶5,進樣量1 μL,接口溫度250℃。質(zhì)譜條件:用電子轟擊電離源分析,電子能量70 eV,離子源溫度230℃,四極桿溫度150℃,選取SCAN模式,質(zhì)量掃描范圍40~600 m/z,溶劑延遲13.7 min。
采用0.22 μm聚碳酸酯膜(Millipore,美國)在無菌環(huán)境中對各組藻液依次進行過濾,獲得藻際細菌,進而將濾膜置于無菌離心管中,液氮速凍保存。采用CTAB法提取每組樣品的基因組DNA,并檢驗其濃度和純度。后續(xù)的16S rDNA擴增子測序由北京諾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采用帶有Barcode的特異引物341F:5′-C C T A Y G G G R B G C A S C AG-3′和806R:5′-G G A C T A C N N G G G T A T C T A AT-3′,對16S rDNA基因的V3~V4區(qū)域進行PCR擴增。對檢測合格的PCR產(chǎn)物,使用TruSeq? DNA PCR-Free Sample Preparation Kit建庫試劑盒(Illumina,美國)構(gòu)建小片段文庫,進而使用Illumina NovaSeq測序平臺對該文庫進行雙末端測序。原始數(shù)據(jù)經(jīng)過Qiime軟件[22]拼接過濾后,利用Uparse軟件進行操作分類單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類分析并注釋物種分類水平[23]。使用Qiime軟件和R軟件進行Alpha多樣性指數(shù)組間差異分析和Beta多樣性指數(shù)組間差異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2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差異顯著性分析(One-Way ANOVA,Tukey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采用GraphPad Prism 7軟件制圖。
注: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下同。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represen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The same as following.圖1 不同鹽度組湛江等鞭金藻生長狀況Fig.1 Growth of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in different salinity groups
圖1顯示了培養(yǎng)終點時不同鹽度組湛江等鞭金藻的細胞密度和葉綠素?zé)晒鈪?shù)。在本試驗所設(shè)4個鹽度下,IZ18S組藻細胞密度最大,生長速率最塊,顯著高于其他組;IZ12S和IZ24S組藻細胞密度無顯著性差異;IZ30S組藻細胞密度最小,生長速率最慢,顯著低于其他組(圖1-A)。Fv/Fm和F′v/F′m2個參數(shù)的變化趨勢近似(圖1-B、C),中低鹽度(12、18和24)下湛江等鞭金藻的Fv/Fm和F′v/F′m無顯著差異。鹽度30下,F(xiàn)v/Fm和F′v/F′m都處于最低值,顯著低于其他組。說明鹽度30下湛江等鞭金藻光合效率受到了顯著抑制。由圖1-D可知,隨鹽度增加,湛江等鞭金藻中NPQ逐漸降低,且各鹽度組間差異顯著。NPQ值可反映植物將過剩光能耗散為熱能的能力,因此推測隨鹽度降低,湛江等鞭金藻中熱耗散增多。IZ12S組中NPQ最高,說明鹽度12不利于湛江等鞭金藻光合作用,且該鹽度下采用熱耗散方式以保護藻細胞光合結(jié)構(gòu)的作用最明顯。
在培養(yǎng)終點,收集各組藻細胞測定脂肪酸組成,共鑒定出9種脂肪酸,其中飽和脂肪酸(SFA)3種,包括C14:0、C16:0和C18:0;單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2種,包括C16:1和C18:1;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4種,包括C18:2、C18:3、C18:4和C22:6。C14:0、C16:0和C18:0均在IZ30S組中含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C16:1在IZ30S組含量最低,顯著低于其他三組(P<0.05)。此外,C18:1、C18:2和C22:6在4個鹽度組間均無顯著差異。C18:3在IZ12S組中含量最高,與IZ18S組無顯著性差異,與IZ24S組和IZ30S組有顯著性差異。C18:4在IZ18S組中含量最高,與IZ24S組無顯著差異,與IZ12S組和IZ30S組差異顯著??傮w而言,IZ12S、IZ18S和IZ24S組中SFA、MUFA和PUFA含量無顯著差異,而IZ30S組SFA含量顯著提高,MUFA和PUFA含量顯著降低。說明鹽度30有利于飽和脂肪酸的積累,而不利于不飽和脂肪酸的積累。
表1 不同鹽度下湛江等鞭金藻脂肪酸組成Table 1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salinities /%
2.3.1 OTU聚類分析 四組樣品的16S rDNA擴增子測序結(jié)果經(jīng)拼接過濾處理后,平均每個樣品得到 65 866 條有效數(shù)據(jù)(effective tags),平均有效數(shù)據(jù)占比為74%(表2)。OTU聚類分析結(jié)果采用花瓣圖展示(圖2),結(jié)果顯示四組共有的OTU為106個,IZ12S組特有的OTU數(shù)量最多達163個,IZ18S、IZ24S和IZ30S組特有的OTU數(shù)量較少,分別為32、54和34個??梢姷望}(12)下湛江等鞭金藻藻際菌群豐富度較高,中高鹽度(18、24和30)下湛江等鞭金藻藻際菌群豐富度較低。
圖2 各組樣品獲得的OTU數(shù)量花瓣圖Fig.2 Flower diagram of OTU amount obtained in each group
2.3.2 Alpha多樣性分析 Chao1指數(shù)和ACE指數(shù)反映了各組組內(nèi)菌群的豐富度。如表2所示,IZ12S組Chao1指數(shù)和ACE指數(shù)均顯著高于其他三組,即菌群豐富度最高;而IZ18S、IZ24S和IZ30S之間無顯著差異,且菌群豐富度較低。Shannon指數(shù)不僅反映菌群豐富度,還可表征菌群均勻度,用于綜合分析各組內(nèi)菌群多樣性。由Shannon指數(shù)可知,IZ12S組內(nèi)菌群多樣性最高,顯著高于其他組;IZ18S、IZ24S和IZ30S組之間無顯著差異,且多樣性低。綜上,由Alpha多樣性分析可知,四組樣品在組內(nèi)菌群多樣性比較上可分為2個水平。IZ12S組中菌群的多樣性顯著高于其他組;IZ18S、IZ24S和IZ30S之間無顯著差異,且菌群多樣性低。
2.3.3 Beta多樣性分析 基于Weighted Unifrac距離對四組樣品進行主坐標分析(principal ca-ordinates analysis, PCoA),如圖3所示。不同形狀的點代表不同組,點與點之間距離越近,表明菌群組成越相似。IZ18S、IZ24S和IZ30S三組樣品的代表點相對集中于坐標軸1的正半軸,遠離IZ12S組樣品的代表點,說明中高鹽度(18、24和30)下湛江等鞭金藻的藻際菌群組成較為相似,與低鹽(12)條件下藻際菌群組成差異明顯。
2.3.4 藻際菌群組成分布情況分析 在門水平上(圖4-A),菌群總體主要集中在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和藍菌門(Cyanobacteria)。各組中優(yōu)勢菌不同,IZ12S組以變形菌門為優(yōu)勢菌,相對豐度占92.70%;其他三組以藍菌門為優(yōu)勢菌,其中IZ18S和IZ24S組中以藍菌門最多,占比近97%,IZ30S組次之,占比93.51%??梢姡瑢φ拷缺藿鹪宥?,鹽度12和鹽度≥18是差異明顯的生長環(huán)境,可使其藻際菌群中的優(yōu)勢菌發(fā)生劇烈變化,與Alpha和Beta多樣性分析結(jié)果吻合。
表2 各組樣品獲得的有效數(shù)據(jù)及Alpha多樣性指數(shù)Table 2 Effective tags and Alpha diversity index obtained from each group of samples
圖3 基于Weighted Unifrac距離PCoA分析結(jié)果Fig.3 Analysis of PCoA based on Weighted UniFrac distance
在屬水平上(圖4-B),IZ12S組中相對豐度占比最多的優(yōu)勢菌為短波單胞菌(Brevundimonas),占比54.13%,其次是嗜鹽單胞菌(Halomonas),占比36.98%。而IZ18S、IZ24S和IZ30S組因鑒定出來的是未分類的藍細菌,所以無法進一步確認具體屬水平的藍細菌種類。
適宜的鹽度是保證微藻正常生長代謝的前提,鹽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生長[24-26]。同時,在微藻培養(yǎng)過程中,藻細胞本身代謝活動亦會造成水體鹽度波動[27]。因此,本試驗采用半連續(xù)培養(yǎng)方式以維持藻液鹽度穩(wěn)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鹽度12~24環(huán)境下,湛江等鞭金藻細胞密度和光合效率高于鹽度30組。而從NPQ結(jié)果看,鹽度12環(huán)境下湛江等鞭金藻通過熱耗散形式消耗更多光能。綜合來看,在鹽度18~24環(huán)境下湛江等鞭金藻生長優(yōu)于鹽度12和鹽度30。藺紅蘋等[28]通過批次培養(yǎng)方式探究了湛江等鞭金藻的鹽度范圍,發(fā)現(xiàn)該藻可適應(yīng)鹽度范圍為10~30,且最適鹽度為23,與本試驗結(jié)果稍有差異,推測是由藻株不同及培養(yǎng)方式不同導(dǎo)致的。
圖4 樣本在門水平(A)、屬水平(B)上的細菌類群相對豐度柱形圖Fig.4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acterial community in each sample at phylum (A) and genus (B)
一定范圍內(nèi)鹽度的改變不僅影響微藻生長,還會影響其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的積累。Haris等[29]研究表明,在鹽度10~40范圍內(nèi),鹽度改變會造成球等鞭金藻蛋白質(zhì)、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發(fā)生顯著變化。在眾多營養(yǎng)物質(zhì)中,脂肪酸尤其是PUFA可提高水產(chǎn)動物存活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等,是衡量餌料微藻營養(yǎng)價值的主要指標[30-31]。本試驗表明,中低鹽度(12、18和24)下湛江等鞭金藻脂肪酸組成無顯著差異,鹽度30下SFA增加而PUFA降低。據(jù)Cepak等[32]報道,在0.2%~0.6% NaCl鹽度范圍內(nèi),隨鹽度增加,小粗盤藻(Trachydiscusminutus)中SFA增加而PUFA降低,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近。Anitha等[33]研究表明,在高于正常海水鹽度下培養(yǎng)杜氏藻(Dunaliellasp.)會顯著提高其PUFA含量,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悖。推測是由于不同種類微藻在各自相對高鹽的環(huán)境下有著不同的脂肪酸積累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總體上,本試驗中低鹽度(12、18和24)下湛江等鞭金藻細胞密度、葉綠素?zé)晒鈪?shù)和脂肪酸組成均較為接近,而鹽度30下與其他三組差異顯著,可見脂肪酸組成的變化是湛江等鞭金藻響應(yīng)不適環(huán)境變化的方式之一。類似現(xiàn)象在前人研究中已有多次報道,如Pugkaew等[34]研究發(fā)現(xiàn),鹽度30和60下瑞典四爿藻(Tetraselmissuecica)脂肪酸組成無顯著差異,且細胞生長狀態(tài)均保持良好;Arora等[35]也發(fā)現(xiàn),在試驗設(shè)定的3種鹽度(8.75、17.5和35 g·L-1NaCl)下,柵藻(Scenedesmussp.)保持了相近的生長狀態(tài)和脂肪酸組成;而鹽生杜氏藻(Dunaliellasalina)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在受到鹽度脅迫后,其脂肪酸組成顯著改變[36]。此外,除繁殖速度快以外,優(yōu)質(zhì)的營養(yǎng)組成也是衡量微藻餌料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眾所周知,PUFA是餌料微藻重要營養(yǎng)組成之一。本研究中,綜合生長和脂肪酸組成,鹽度18和24組是湛江等鞭金藻生長較好且PUFA占比最高的兩組,故鹽度18~24是該藻較為理想的培養(yǎng)鹽度選擇。
近年來,藻際菌群對微藻的影響逐漸引起研究者們的關(guān)注,但相關(guān)研究多集中在藻際菌群對微藻生長[37]、特定代謝產(chǎn)物生產(chǎn)[38]及藻菌共生體凈化環(huán)境的潛力[39]等方面。而環(huán)境因子對微藻藻際菌群組成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僅涉及溫度和氮磷濃度等[17,40]。鹽度對微藻藻際菌群組成影響的研究報道較少。本試驗首次探索了不同鹽度下湛江等鞭金藻的藻際菌群,發(fā)現(xiàn)鹽度12下湛江等鞭金藻藻際菌群中優(yōu)勢菌為變形菌門,而其他三組中藻際優(yōu)勢菌為藍菌門,即鹽度變化會造成其藻際菌群中優(yōu)勢菌的劇烈變化。
前人研究已知,變形菌門是金藻中常見的藻際細菌[17,41]。本研究發(fā)現(xiàn),鹽度12組中的變形菌門具體到屬水平上主要為短波單胞菌,而關(guān)于短波單胞菌對微藻影響的研究已有較多報道。Park等[42]從橢圓小球藻(Chlorellaellipsoidea)中分離得到短波單胞菌,兩者共培養(yǎng)后藻和菌的生長都得到了促進。Lakatos等[43]也報道從衣藻(Chlamydomonassp.)中分離出了短波單胞菌,且共培后可促進衣藻產(chǎn)氫,說明短波單胞菌有益于微藻生長。另外,Kang等[44]研究表明短波單胞菌適于低鹽乃至淡水環(huán)境。由此推測,在本試驗所設(shè)4個鹽度組中,鹽度12更利于短波單胞菌生存,故該鹽度下湛江等鞭金藻藻際細菌中短波單胞菌占比最大,而在另外三組中占比較少。而湛江等鞭金藻作為一種海水藻在鹽度12下取得了與鹽度24下相近的細胞密度,推測部分原因是短波單胞菌對該藻生長的促進作用。
藍細菌種類繁多,有淡水菌、中度耐鹽菌和嗜鹽菌等[45]。湛江等鞭金藻是海水藻,長期以來與之共存的藍細菌所偏好的鹽度應(yīng)接近海水鹽度,而鹽度12不利于這些種類的藍細菌生存,故IZ12S組中藍細菌最少。藍細菌具有葉綠素a,能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存在相當一部分固氮藍細菌能通過固氮作用將分子氮轉(zhuǎn)化為植物能利用的氮素,進而促進植物生長[46]。充足的氮源同樣是藻類生長的必需要素之一[11]。本研究中湛江等鞭金藻在IZ18S和IZ24S組中藍細菌占比最高,可能是這兩組藻細胞生長狀況良好的原因之一。另外,有研究表明,藍細菌在高鹽環(huán)境下可產(chǎn)生一系列胞內(nèi)相容性物質(zhì)(蔗糖、海藻糖、脯氨酸等)和胞外多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以應(yīng)對高鹽環(huán)境[47-49]。因此,本試驗鹽度30下湛江等鞭金藻藻際菌群中藍細菌仍有很大占比。但是IZ30S組生長狀況仍不及IZ18S和IZ24S組,可見藍細菌對藻細胞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尚不能抵消鹽度本身給湛江等鞭金藻帶來的傷害。此外,在屬水平上鑒定出的藍細菌都處于未分類狀態(tài),故本試驗暫不能明確上述藍細菌的種名,可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探索。
本試驗探索了不同鹽度對湛江等鞭金藻生長、脂肪酸組成和藻際菌群組成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在試驗所設(shè)4個鹽度組中,最利于湛江等鞭金藻生長和PUFA積累的鹽度范圍為18~24。中低鹽度(12、18和24)下湛江等鞭金藻的脂肪酸組成無顯著變化,鹽度30下細胞密度顯著降低,且SFA含量升高,PUFA含量降低。鹽度12下湛江等鞭金藻藻際菌群的優(yōu)勢菌為變形菌門短波單胞菌屬,鹽度18、24和30下則為藍菌門,即鹽度12和≥18對其是差異較大的生活環(huán)境,會造成藻際菌群中優(yōu)勢菌的劇烈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