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巍
建窯建盞,作為黑釉瓷器的代表,它的出現(xiàn)將黑釉瓷的生產(chǎn)工藝推向了歷史高峰。它是宋代皇室御用茶具,宋徽宗甚至為它著書立說。宋代社會盛行斗茶,各色茶盞大行其道,而建盞在當時能成為最受歡迎的茶碗,主要在于其自然形成的奇幻之美。如果說建盞的出現(xiàn)是出于配合建茶和斗茶的實用性目的,那么其幻化萬千、絢爛多彩的釉色和斑紋則完美貼合了宋人以風雅為追求的審美情趣。
建窯建盞以鐵作為著色劑,是一般意義上的黑釉。建窯中的一次上釉、自然結晶呈色者為“自然釉”。自然釉是釉料在一定的溫度與窯內氣氛中產(chǎn)生變化的結果,而且隨著溫度與氣氛的不同產(chǎn)生不一樣的釉色表現(xiàn)。宋代建盞的代表釉色斑紋為兔毫盞。此外還有油滴、曜變等名貴釉色。另有烏金釉、雜色釉等釉色分類。無論是纖細流暢的兔毫斑紋,還是跳躍靈動的油滴斑紋,抑或是燦若星空的曜變斑紋,對于匠人來說都是窯神的恩賜。
建盞藝術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是在追求不變中的變。建盞在制作中只施一種釉料,釉中氧化鐵富集之處,冷卻后過飽和狀態(tài)下,赤鐵礦和少量磁鐵礦晶體析出,因為窯爐中溫度和氣氛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澤和斑紋。燒成后的建盞釉色復雜多變,同一件器物的同一種釉色,都有深淺不同的變化,往往會同時出現(xiàn)兩種以上的釉色。
宋代后期,隨著朝代更迭,中國人飲茶方式的改變和文化趣味的轉向,繁復的手藝在動蕩中失傳。昔日建窯盛況日漸衰落,淡出了國人的視野,掩埋于歷史的塵土之中。直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恢復燒制技藝,隨著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和科學技術手段的應用,其燒成奧秘逐步得到揭示。如今在南平這片土地上,沉睡落寂幾百余年的古老技藝重現(xiàn)在世人面前,其藝術價值也逐漸被世人所珍視。
玉壺春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是一種古老而復雜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使用的胎土和釉料都來自南平當?shù)?,用山坡上長達數(shù)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龍窯柴燒而成。龍窯利用山勢的斜面構筑,因此形成升溫、降溫都較快的特點,但也有窯溫不均勻的缺陷。龍窯窯內不同的位置接收到的熱量也不一樣,最終形成的釉面斑紋也迥然不同,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大部分瓷器的燒制通過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就可控制,但是建盞工藝最終燒成還是要“聽天由命”,同樣的胎土、釉料,在不同窯位,不同的季節(jié)與天氣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斑紋,妙不可言。
每一位制盞匠人,都有著自己解讀歷史的秘訣。經(jīng)過40多年的發(fā)展,燒制技藝越來越成熟,行業(yè)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斑紋與釉色的創(chuàng)新越來越多樣化。從建盞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名單,到建盞成為“金磚國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盞行業(yè)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建盞失而復得,重煥光彩,除了形美、功效好之外,更多的還因為其濃厚的文化底蘊。如今的建窯產(chǎn)品在繼承傳統(tǒng)、糅合現(xiàn)代美學表現(xiàn)方式上進行市場戰(zhàn)略研發(fā),產(chǎn)品注重實用,更注重以造型、色彩豐富產(chǎn)品的文化藝術內涵,充分展現(xiàn)古樸、自然、大氣的特質。
建盞與茶息息相關,深刻蘊藏著中國古人對于世界的認識與關乎生活的浪漫。建盞的釉色為一次上釉,燒制后自然結晶呈色,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建盞的釉色和那些華麗的雕飾又有很大不同,既有創(chuàng)作者的匠心獨具,亦離不開造化的巧奪天工。它變化莫測,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宛若天成,與建盞器型的“有形”結合在一起,以無形來襯托有形,真正達到了一種“形神兼?zhèn)洹钡男Ч?/p>
建盞斑紋內涵蘊含虛實相生、陰陽調和的道家理念?;蝈e落有致、疏密相宜,或幽黑透亮、凝重華貴,或深沉厚重、端莊質樸,看似無序,卻互有關聯(lián)。這是大自然靈性的別致表達,帶來了不同的韻律,也成就了建盞獨特的美。建盞斑紋排布上的參差韻律,看似無一物卻蘊藏天地萬物。宋人發(fā)揮想象力給它們起名為兔毫紋、鷓鴣斑等。它的美隱藏在時光深處。
每個人對于建盞的審美是不同的,對建盞斑紋的喜好也是不同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好的盞,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盞。世人喜歡建盞,莫過于它的自然。對自然的追求,隱于盞中的璀璨斑斕。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建盞兼具實用功能與藝術價值。建盞能夠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茶湯的色、香、味。對于茶湯的孕育與形成,建盞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建盞為茶而生,享受盞中的茶與我們相處的過程,這才是茶人最大的樂趣。鑒賞建盞可以培養(yǎng)耐心、細心的素質。耐心恒也,細心微也。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焙帽K在手,亦是如此,于塵世偷來閑暇時光,不失為人生之樂事。
世上沒有兩件完全相同的建盞,即使粗看斑紋一樣,但細辨之下必有長短、粗細之分,各有千秋。建盞的每個個體都是不可復制的藝術品,每一件建盞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絕品。建盞之美本無定規(guī)。不同的人,飲不同的茶,遠觀或細看,甚至不同心境的同一人欣賞起來都不盡相同。可謂“一花一世界,一盞一桃源”。
建盞顏色深沉,形體厚重,大巧若拙,大雅若俗。它美得不明顯,卻讓人深陷其中。如今,人對茶與盞的需求,已經(jīng)從一般的功用需求演變成為了一種精神需求。建盞既是日常可親的實用品,可以飲水品茶;又是自然天成的藝術品,可以欣賞把玩。它閑雅質樸,自然淡泊,總能給我們的內心以心安的寬慰。學會品茶賞盞,與建盞相伴之后,久而久之,被建盞這種低調沉穩(wěn)所感染,心態(tài)也會變的愈加平和。而建盞在使用過程中受到茶湯沁、潤所發(fā)生的茶變,亦別具情調,這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養(yǎng)盞”。細水長流的養(yǎng)盞過程,也是一個讓自己沉淀的過程。品茶與養(yǎng)盞兼修,一盞在手,思接千古,品茗啜湯,俯仰天地,享現(xiàn)世安穩(wěn)、看歲月靜好。
建盞之美,是幽遠簡樸、淡雅古拙、自然天成之美,它不施濃墨重彩,卻得窯神眷顧,呈現(xiàn)出多彩絢爛的斑紋。建盞的黑是包容萬事萬物的,黑釉的單純與窯變的紛繁形成對比,其背后蘊藏的是一種和諧自然、樸素玄妙的審美情趣。
建盞沉靜素雅的美學風格,是雅與俗、巧與拙雙重藝術性的成功表現(xiàn)。它的這種簡素古樸之美與生俱來就和禪意的境界有著一種天生的默契。從某種意義上說,它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宋人的生活情趣,更有歷代帝王與文人的感慨,以及內心精神世界的超脫和心靈的愉悅感。宋代文人用盞、愛盞、贊盞,留下了許多許多歌頌建盞的傳世之作,使得建盞的藝術性與人文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條件有限的宋代古建州,建盞匠人克服種種困難,依山建起超長龍窯,用當?shù)靥赜械哪嗤翢瞥鼍澜^倫的建盞,給后世留下高山仰止、極具藝術表現(xiàn)力和想象空間的靈魂神作?;鹋c土相輔相成,錯綜復雜,斑駁絢麗的釉彩,如同百年前的時光漸漸蘇醒。每一次對建盞藝術的探索,都是對宋代建盞之魂的無悔傳承。(本文配圖均為何巍建盞作品)
五彩鷓鴣撇口盞
五彩竹節(jié)盞
龍窯兔毫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