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莎,陳 亮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運動與健康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117)
中國女子冰壺隊成立于2003年,此后競技水平提高迅速,并于2009年獲得世界冰壺錦標賽冠軍,此后國際比賽成績有所下滑,但技術層面在亞洲仍處于高水平[1].對于水平波動的原因,國內學者認為既有后備人才儲備、社會化程度、專業(yè)場地等導致“基礎實力不足”[2-4],也有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發(fā)揮不穩(wěn)定、訓練安排不合理、心理素質薄弱、缺乏比賽經驗等競技性因素[1].就比賽中的技、戰(zhàn)術使用與表現(xiàn)而言,呈現(xiàn)出后手得分戰(zhàn)術體系不成熟[5]、高難技術的選用與使用欠缺、先手控分能力有限、后手高得分能力較弱[6]等.
冰壺被譽為冰上象棋[7],具有直接對抗性和輪換攻防性的專項特征,技術動作呈現(xiàn)多元變異性的結構特點.冰壺比賽的勝負不僅取決于運動員技戰(zhàn)術能力的發(fā)揮,還與運動智能及團隊的配合能力密切相關,體現(xiàn)為在比賽不同競技階段的分析、閱讀和應對能力,具體受到本隊特點、冰面情況、先手、后手、比賽時段和比分狀態(tài)6個因素的影響[8].文獻檢索顯示,目前國內、外有關冰壺比賽得分的研究既包括投壺命中率與比賽得分間的關系[9]、比賽戰(zhàn)術應用效果分析[10],還包括基于以往比賽結果的策略優(yōu)化研究[7,11]等.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關注先后手使用和效果的差異性,未能納入對手競技水平和比賽勝負關系的變量,由此弱化了策略提出的針對性.相關研究已就技戰(zhàn)術對中國女子冰壺隊的制勝因素進行分析,本研究通過馬爾科夫模型計算冰壺勝負場次每局比賽的分值分布概率及先后手策略,能夠客觀有效的反映中國女子冰壺隊在面對強隊時的得分特征.面對國外冰壺強國壟斷獎牌的國際競爭格局[12],為助力中國女子冰壺隊在冬季項目中取得理想的比賽成績,本研究擬對冬奧周期中中國隊參賽的得分表現(xiàn)進行全面解析,特別是在國家隊陣容做出重大調整的背景下,提出針對常規(guī)戰(zhàn)術使用的改進性策略,可以為中國女子冰壺隊的賽前備戰(zhàn)提供參考性建議.
以中國女子冰壺隊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周期中所參加主要國際賽事的競賽過程為研究對象.由于冬奧會冰壺項目僅有10個參賽名額,參賽隊為東道主(中國隊)、世錦賽前6名以及奧運資格賽中獲得參賽資格的隊伍,故本研究選擇的賽事為本冬奧周期中國隊參加的國際賽事,對手為已獲得冬奧會參賽資格或競技實力較強的球隊(女子冰壺世界排名前15名).具體賽事和場次包括:2018亞太冰壺錦標賽(3場)、2019亞太冰壺錦標賽(4場)、2019世界冰壺錦標賽(13場)、2021世界冰壺錦標賽(13場).
1.2.1 數(shù)據(jù)資料調研
本研究所需數(shù)據(jù)資料包括比賽得分情況、投壺成功率、先手及后手分布.數(shù)據(jù)資料來源:世界冰壺聯(lián)合會官網(wǎng)(https:∥worldcurling.org/broadcasts/)、國際奧委會官網(wǎng)(https:∥olympics.com/en/).
1.2.2 馬爾科夫決策模型
馬爾科夫決策(markov decision process,MDP)是在環(huán)境中模擬智能體的隨機性策略與回報的數(shù)學模型,其過程是根據(jù)各階段的行動,在狀態(tài)轉移概率不同的情況下,選擇最佳行動的模型[7].已有研究證實,冰壺運動與馬爾科夫“離散型”運動相似,因此,可效仿馬爾科夫運動進行先手、后手最佳戰(zhàn)略的預測[11].本研究根據(jù)冰壺比賽得分分布狀態(tài),通過MDP過程得出冰壺比賽各局次的最佳狀態(tài).具體步驟及算法如下:
(1)確定冰壺比賽的先手或后手狀態(tài)St=(dt,ht).其中,t∈{1,…,10},dt∈整數(shù),d為較之對手的比分差距;ht=1代表擁有后手權.
(2)狀態(tài)轉移概率
當xt>0時,球隊在t局得分,t+1時對手獲得后手機會;當xt=0時,t是維持原先后手狀態(tài);當xt<0時,球隊在下一局拿回后手權,即ht+1=1.
(3)最優(yōu)模式建構.依照參賽獲勝的目標,冰壺比賽的競技過程通過先后手變化影響比賽結果.其中,首局St=0,最優(yōu)模式R(St,a)=0;St+1依據(jù)行動a決定向下一個狀態(tài)轉移的概率P(St+1|St,a),由此得出相應的最佳模式R(St+1,a).
對冰壺比賽時間段的分類國內、外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以往冰壺比賽時間段分類方法是將10局比賽分為開局(1-3局)、中局(4-9局)和末局(10局)[13];王珂等[8]通過訪談國內、外冰壺專家,將冰壺比賽時間段分為首局(第1局)、中局(第5局結束)和末局(第9局開始);但通過研究不同時間段勝率對比賽勝負的影響發(fā)現(xiàn),第1局和第9局開始為重要的時間點[11],其特征對中國女子冰壺隊比賽的勝負具有深遠影響,因此,本研究采用李妍等[14]所使用的比賽時間段分類形式,將比賽分為4個階段,即開局(第1局)、中局(2-8局)、晚局(第9局)和末局(第10局).
依據(jù)所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女子冰壺隊在同一賽段或同一局次下,獲勝場次與失利場次的得分特征有其差異性.為此,分別對獲勝場次和失利場次的得分概率情況進行分析,旨在通過不同局次、不同賽段的得分表現(xiàn)特征,探尋影響比賽勝負的制勝規(guī)律.本研究使用MDP得出了中國女子冰壺隊在獲勝和失利時每局比賽的得分概率,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中國女子冰壺隊獲勝場次每局比賽的得分概率表Tab.1 Scoring probability table of Chinese Women’s Curling Team in each end of the victory round
在獲勝狀況下(表1),從整體平均值來看,-1分至2分的概率之和高達83.4%,除此之外,僅有第9局在-2分時的概率為23.0%,且-2分以上和2分以上的概率均值僅分別為1.8%和7.2%.與之相對,概率高于30.0%的得分值數(shù)量較少,且均分布于-1分至2分之間,由此表明雖然中國隊的整體高得分能力有限,但具有較強的控分能力,即整體呈現(xiàn)出穩(wěn)定卻不“出彩”的發(fā)揮.
中國女子冰壺隊獲勝時,不同賽段的得分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在比賽開局方面,得分概率多分布于0分右側,僅有失1分的情況出現(xiàn),且概率僅為5.9%,由此認為,中國隊開局多能夠快速進入比賽狀態(tài).在比賽中局方面,失分概率呈現(xiàn)出從左向中集中的態(tài)勢,雖然在第3局和第7局失1分的概率分別達到47.1%和43.8%,但概率分布的分值數(shù)量明顯減少,在第5局中分值僅分布在1分與2分中,概率均僅有17.6%,并且有5.9%失5分的情況,由此認為,比賽中局呈現(xiàn)出前段表現(xiàn)下降,后段逐步回升的特點,與之相比,得分概率的分值分布相對較廣且概率值普遍較低,認為中國隊比賽中局的穩(wěn)定性不足,既可能獲得4分的高分值,也難以穩(wěn)定地獲得1分或2分.在比賽晚局方面,分值主要分布在左側,失1分的概率達到38.5%,而得1分的概率僅為7.7%,由此認為,中國隊晚局能夠在控-1分的情況下拿下第10局比賽的后手權.在比賽末局方面,本研究考察的比賽中僅出現(xiàn)得1分或得2分,概率值分別為66.7%和33.3%,表明中國隊在獲勝情況下最后一局的發(fā)揮具有穩(wěn)定性.
表2 中國女子冰壺隊失敗場次每局比賽的得分概率表Tab.2 Scoring probability table of Chinese Women’s Curling Team in each end of the failure round
在失利狀況下(表2),從整體平均值來看,-2分至2分的概率基本均超過10.0%,5個分值之和高達91.1%;在9個概率超過30.0%的得分值中,負分得分值占據(jù)6個,正分得分值僅為2個,由此認為,雖然中國隊在失利場次中得分與控分表現(xiàn)均不盡如人意,但在整體上較少呈現(xiàn)高失分現(xiàn)象.
中國女子冰壺隊失利時,不同賽段的得分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從開局至中局前中段,即第1-6局,中國隊得分表現(xiàn)不佳,其中,開局得分全部集中在-2分至0分,表明中國隊比賽開始即處于落后狀態(tài);中局的中前段(2-6局)得1分以上的分值較少且失1分以上的分值較多,表明中國隊在首局不利的情況下仍難以找到應對方案,比分劣勢難以挽回甚至繼續(xù)加大.中局后段和晚局(7-9局)得2分概率明顯增加,但失分并未明顯減少,表明落后狀態(tài)下中國隊試圖加強進攻縮小分差,但相對“激進”的打法卻也存在失分隱患.末局得分概率全部集中在-2分至1分,且失分概率達到66.7%,表明在決定性的末局比賽中,中國隊在對方積極防守策略下難以逆轉比賽.
普遍認為,在冰壺比賽某一局中,與先手球隊相比,后手球隊得分概率占優(yōu),所使用的戰(zhàn)術更有利于每局比賽的最終得分[15].大多數(shù)情況下,后手方的主要任務是在不丟分的基礎上多得分,而先手方的主要任務則是“偷分”或盡量少丟分[14].因此,面對比賽進程中的特定競技階段,當球隊擁有某一局比賽先手或后手權時,所采取的比賽策略自然有所不同,由此便會產生差異化的局間得分概率.本研究分別對中國女子冰壺隊在先后手情況下獲勝場次和失利場次的得分表現(xiàn)進行分析,并探尋其影響比賽勝負的得分規(guī)律.
在擁有后手權并獲勝狀況下(表3),從整體平均值來看,失分概率之和為12.1%;每局比賽單一失分概率值均不高于25.0%,其中,僅有第4局和第9局出現(xiàn)失2分的現(xiàn)象;與之相比,得1分至3分的概率之和為68.5%,在各局得1分或2分的概率中,高于30.0%的得分值數(shù)量多達12個,不但占全部高概率分值的80.0%,而且占所有局次得1分與2分總數(shù)的60.0%;得2分以上概率值之和為10.3%,且僅有第6局得4分的概率達到30.0%.由此表明,中國隊在擁有后手權的局次中,穩(wěn)定性普遍較高,具體表現(xiàn)為失誤率較低且整體進攻發(fā)揮效率有限.
表3 中國女子冰壺隊后手情況下獲勝場次每局比賽的得分概率表Tab.3 Scoring probability table of Chinese Women’s Curling Team in each end of the victory round with the hammer
中國女子冰壺隊擁有后手權且獲勝時,不同賽段的得分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在比賽開局方面,得分概率之和高達80.0%,僅有失1分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10.0%),表明中國隊在開局時基本可以有效利用后手優(yōu)勢取得開局勝利.在比賽中局方面,高概率分值集中分布在1分與2分之間,雖然3分的概率值相對較低但出現(xiàn)局次較多,與之相比,失分概率值均較低且大致分布在-1分中,由此認為,在中段比賽中中國隊表現(xiàn)出較強進攻的意愿,然而由于進攻能力不足,實際高得分概率有限.在比賽晚局方面,0分的概率達到50.0%,-2分和1分的概率值均達到25.0%,表明雖然中國隊多能夠以空局結束該局比賽,為第10局比賽保留后手權,但戰(zhàn)術打法仍存在隱患,易出現(xiàn)失誤被對手控分以及失去2分.在比賽的末局方面,1分、2分的概率分別達到66.7%和33.3%,得分率為100%,認為在后手獲勝的情況下,中國隊能夠將晚局制訂的策略轉化為比賽獲勝.
在擁有后手權但失利狀況下(表4),從整體平均值來看,失分概率之和達到27.3%,概率值分布較廣,各局次失分時有3個概率值超過30.0%;平均得分概率之和為59.9%,其中得1分和2分的概率分別為34.3%和23.1%,得高分(4分)的概率僅為2.5%,且僅在第3局中出現(xiàn),由此表明在失利的后手局比賽中,中國隊不佳比賽表現(xiàn)具有進攻能力差,易被對手控分,失誤頻繁等特征.
中國女子冰壺隊擁有后手權且失利時,不同賽段的得分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在比賽開局方面,得分概率為0.0%,表明中國隊或多采用主動放棄的策略以便繼續(xù)獲得第2局比賽的后手權,或發(fā)揮失誤丟失了后手權優(yōu)勢.在比賽的中局前中段,得分概率走向大致呈現(xiàn)出由右向左偏移的態(tài)勢,30.0%以上的概率值集中分布在1分,而負分分值卻不斷增加,由此表明,在開局失利的情況下,中國隊的狀態(tài)仍持續(xù)下滑,難以扭轉場上的局勢.在比賽的中局后段,即第7-8局,2分概率值均高達60.0%,失分概率減少,其中第7局失分概率為0.0%,表明中國隊直至中局比賽后段才漸入佳境.在比賽的晚局方面,中國隊0分的概率僅為20.0%,1分和2分的概率分別達到30.0%和40.0%,認為由于前半段比賽的失利,中國隊仍試圖在晚局比賽中爭取縮小比分差距,并放棄末局比賽的后手權,然而低得分并無法挽回局面.在比賽的末局方面,分值均分布于-1分和1分中,且失分概率達到60.0%,由此表明在失利的比賽中,中國隊難以在決定勝負的末局比賽中以“出彩”的表現(xiàn)扭轉局面.
表4 中國女子冰壺隊后手情況下失敗場次每局比賽的得分概率表Tab.4 Scoring probability table of Chinese Women’s Curling Team in each end of the failure round with the hammer
在對方擁有后手權但比賽獲勝狀況下(表5),從整體平均值來看,-1分至2分的概率之和高達84.2%,各局比賽的高概率值均分布于0分與-1分之中;得分率之和達到27.1%,而-1分及以下得分概率之和為13.9%,2分及以上得分概率之和為10.4%,由此表明中國隊在先手局比賽中雖然高得分能力有限,但總體防守能力較強,發(fā)揮穩(wěn)定性較好,呈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控分能力.
表5 中國女子冰壺隊先手情況下獲勝場次每局比賽的得分概率表Tab.5 Scoring probability table of Chinese Women’s Curling Team in each end of the victory round without the hammer
中國女子冰壺隊在先手情況下獲勝時,不同賽段的得分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在比賽開局方面,開局得分全部集中在0分至2分,且無失分現(xiàn)象發(fā)生,且得分概率之和為42.9%,0分概率為57.1%,由此表明中國隊在開局時可以達成先手時普遍認為的理想得分模式,即在無法“偷分”的情況下,會選擇以平局結束首局比賽.在比賽的中局方面,得分概率分布大致呈現(xiàn)出由左向右偏移的趨勢,6個概率超過30.0%的得分值中,-1分得分值占據(jù)5個,-1分以上的概率值相對較低且數(shù)量較少,失2分以上的概率值均出現(xiàn)在中局前半段,其中,第5局中竟然出現(xiàn)了失5分的現(xiàn)象;在得分上,雖概率值分布較廣,但普遍值較低且分布不均衡,得分概率多分布于1分與2分之中,單一概率值均未超過30.0%,僅在個別局次出現(xiàn)得3分或4分的現(xiàn)象.由此表明,其一,中國隊雖在中局時表現(xiàn)出較強的控分能力,但在中局前半段會出現(xiàn)防守不到位、戰(zhàn)術失誤而被對手取得高分的現(xiàn)象;其二,隨著比賽的進行,中國隊能夠在穩(wěn)固防守的情況下積極進攻,但“偷分”能力穩(wěn)定性不足.在比賽晚局方面,-1分的概率值達到55.6%,-2分和2分的概率值均為22.2%,由此表明,其一,中國隊在晚局呈現(xiàn)出較強的控分能力,多能夠以控-1分的情況下拿下第10局比賽的后手權,其二,中國隊仍試圖加強進攻,不給對手留有扭轉局面的機會,然而也會出現(xiàn)戰(zhàn)術失誤、防守不到位而被對手取得2分的現(xiàn)象.在末局比賽方面,第10局比賽無比分數(shù)據(jù),因所納入的先手局比賽中在獲勝的狀況下全部出現(xiàn)對手提前認輸現(xiàn)象.
在對方擁有后手權但比賽失利狀況下(表6),從整體平均值來看,0分至-3分的概率之和高達90.7%,其中-3分的概率值達到10.8%,且有2.8%的概率失-3分以下;與之相對,得1分和2分概率較低,且無得2分以上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共計14個高概率值中,失分概率占據(jù)13個,其中-2分占據(jù)4個.由此表明,在先手局比賽中中國隊幾乎喪失得分能力,并呈現(xiàn)出防守及控分能力均較差的特點.
表6 中國女子冰壺隊先手情況下失敗場次每局比賽的得分概率表Tab.6 Scoring probability table of Chinese Women’s Curling Team in each end of failure round with the hammer
中國女子冰壺隊在先手情況下失利時,不同賽段的得分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從開局至中局中前段,即第1-6局,0分以上的概率幾乎為零,其中,開局得分全部集中在-2分至0分,表明中國隊比賽開局即處于比分劣勢的狀態(tài);中局的中前段(2-6局)僅有第4局出現(xiàn)得1分的現(xiàn)象(11.1%),與之相對,失分概率值則相對較高且分布較廣,第4、5、6局比賽中失2分概率均在30.0%以上,第2、5、6局比賽失3分的概率值均在20.0%以上,第4局比賽中甚至出現(xiàn)失4分(11.1%)的現(xiàn)象,由此表明,中國隊在首局失利的情況下難以調整狀態(tài)并制訂合理的戰(zhàn)術方案,導致比分差距持續(xù)擴大.中局后段0分的概率較小,失高分概率值降低,得分概率值增加,且均為低概率和低分值,雖然第7局失1分的概率高達83.3%,但也有失5分(16.7%)的現(xiàn)象發(fā)生,由此表明,中國隊試圖在中局后段扭轉局面,表現(xiàn)出較強的控分能力,然而戰(zhàn)術策略及自身能力難以應對局勢.在比賽的晚局,-1分概率達到60.0%,-3分和1分的概率均達為20.0%,表明中國隊多能夠在晚局比賽中控-1分爭取第10局比賽的后手權,也嘗試在晚局比賽中加強進攻彌補比分落后的局面.末局得分概率全部集中在-2分至1分,失分概率達到71.5%,而得分概率僅有14.3%,表明中國隊面對比分落后的情況下,通常不具有在比賽末局挽回劣勢的能力.
本研究依據(jù)整體、先手、后手時獲勝與失利的得分概率(表1-表6),將先手與后手定義為2種狀態(tài),通過MDP狀態(tài)轉移過程,得出中國女子冰壺隊取得勝利時不同局次“先后手”最優(yōu)模式選擇(表7).
表7 中國女子冰壺隊不同局次的最優(yōu)模式選擇Tab.7 Optimal mode selection of Chinese Women’s Curling Team in different ends
結果顯示,中國女子冰壺隊若贏得比賽的勝利,應形成末局后手權的局次結構,具體策略為,首先,應力求開局快速進入狀態(tài),即獲得首局比賽的后手權并贏下該局比賽;其次,進入中局后應保持優(yōu)異的開賽狀態(tài),在第2局“偷分”成功或迫使對方平分,以便形成第3、5、7奇數(shù)局先手,第4、6、8偶數(shù)局后手的態(tài)勢;再次,在晚局比賽中應確保在先手局控分下,獲得第10局的后手權,最終形成“開局后手、中局?!肌?、晚局控分、末局后手”的比賽模式.
統(tǒng)計顯示,2018年平昌冬奧會前4名球隊(瑞典、韓國、日本、英國)比賽開局普遍表現(xiàn)優(yōu)異,在共計32場比賽中,其中首局為后手局的比賽共計15場,擁有后手權的情況下,獲勝9場,平均得分1分,取得理想戰(zhàn)術效果的局次(得2分及以上)占比26.67%,其中3分的局次占比13.33%;與之相比,即便在對方取得后手權的18場比賽中,獲勝、平分、失利的局次分別為5局、7局、5局,失利局次的平均失分僅為-1分.有研究顯示,世界冰壺強隊瑞典隊首局勝率高達79.49%[8].與之相對,在本研究納入的中國隊比賽中,獲勝情況下開局無失分,得2分的比賽占比35.29%,但無得3分及以上的現(xiàn)象,而在失利情況下,中國隊甚至開局均無得分.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中國隊與平昌冬奧會前4名球隊在擁有后手權時的得分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對方擁有后手權時卻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X2=4.207,P=0.040).由此認為,中國隊在北京冬奧周期的國際重大賽事面對高水平球隊的比賽中,呈現(xiàn)出不弱于強隊的開局先手得分能力,但后手高得分能力不足的特點,或許成為比賽成績不佳的重要因素.
針對北京冬奧周期內中國女子冰壺隊參賽的開局得分表現(xiàn)的特征,提出開局階段的優(yōu)化策略.第一,研究顯示,冰面的結冰情況以及干涉程度影響運動員比賽的發(fā)揮及投壺策略的制定[16],因此在賽前應重視對比賽場地的熟悉,應加快對冰面的適應性以及制定適合開局比賽的投壺策略,以便為拿下第1局比賽的后手權奠定技術支持.第二,鑒于中國隊首局比賽對比賽結果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認為不應以“試探冰面”為目標[14],開局應以穩(wěn)定拿分為目的,在開局比賽中在不能夠拿分的情況下,則應選擇空局結束,并力爭在第2局比賽中拿分并形成比分優(yōu)勢,以便維持表8的最優(yōu)模式.第三,在有助于開局戰(zhàn)術實施的技術使用層面,應采用失誤趨向小的投壺技術,如占位、投進、擊打等[6],為達成賽中技術使用目標,可在北京冬奧會備戰(zhàn)階段,加強傳進、分進、粘貼等基本技術的練習,并嘗試利用不同投壺線路與落位區(qū)全面發(fā)展投壺技術.
綜合平昌冬奧會前4名球隊表現(xiàn),認為高水平女子冰壺隊在比賽中局階段通常發(fā)揮優(yōu)異,即在中局階段均能夠拿下高分,在擁有后手權的情況下,不論最終比賽結果如何,每個局次均存在取得≥3分的現(xiàn)象,取得理想的得分效果的局次(得≥2分)占比7.84%;戰(zhàn)術失利的局次(失≥3分)占比1.96%;即便在對方擁有后手權的情況下,能夠取得“偷分”(3分及以上)表現(xiàn)占比5.04%,出現(xiàn)戰(zhàn)術失利的局次(失≥3分)僅占比2.52%.國外研究顯示,國際高水平冰壺隊甚至有能力取得5分或6分的高分,且3分和4分的出現(xiàn)比例相對較多[7,11].中局階段為高水平球隊“積分”的階段,在中局階段,國際高水平球隊會累計分值,即便在被動的先手局亦能夠以高分擴大差距,在本研究納入的中國隊擁有后手權比賽中同樣表現(xiàn)優(yōu)異,≥3分的局次僅占比10.09%,而戰(zhàn)術失利的局次(失≥3分)占比1.83%;但在對方擁有后手權的比賽中,中國隊表現(xiàn)明顯不佳,得分≥3分的局次僅占比1.67%,失分≥3分則達到9.17%,甚至有高達5分的失分現(xiàn)象出現(xiàn).由此認為,中國隊在北京冬奧周期中面對高水平球隊的比賽中局時,呈現(xiàn)出后手得分能力較強,先手局“偷分”與控分能力不足的特點,由此成為面對強隊比賽時的“軟肋”.
針對北京冬奧周期內中國女子冰壺隊參賽的中局得分表現(xiàn)特征,提出中局階段的優(yōu)化策略.第一,針對中國隊普遍存在的中局階段得分表現(xiàn)逐步上升的“慢熱型”特征,應在賽前加強對賽程前半段的重視,以“我”為主制定好固定的應對策略,開局理想時應避免對方高得分或“偷分”發(fā)生,確保比分相對優(yōu)勢;當開局不利時,則不必操之過急,以免“偷分”不成反而出現(xiàn)高失分的現(xiàn)象,應漸進式地縮小比分差距直至扭轉比分.第二,應多采取“積極型”進攻戰(zhàn)術,在后手時以得2分為主要任務,在不能得2分以上時應選擇空局,為下一局保留后手權,在先手時主要任務為“偷分”,有些情況應迫使對手只得1分[17].第三,針對中國隊首局比賽對比賽結果作用顯著的特點,應加強針對首局比賽不同賽果的中局應對策略研制.第四,應彌補應對強隊時的缺點與不足,加強先手“偷分”及防守能力的訓練.
有研究顯示,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共計199場比賽的獲勝場次中,第9局比賽的平均得分相較其它場次較低,其目的在于獲得第10局比賽的后手權[18].中國女子冰壺隊在晚局比賽中得分表現(xiàn)特征與上述觀點相契合,即在獲勝的場次中,中國隊后手時多以0分、先手時多以失1分結束比賽;與之相對,在失利的場次中后手局以得1分與2分為主.相關研究認為,當分數(shù)領先2分直至落后3分的情況,選擇力爭第10局的后手權,比賽的獲勝概率會大大增加[8].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國隊末局比賽中,獲勝時無失分現(xiàn)象,而失利時無得分現(xiàn)象,在末局得分的比賽中,晚局多為失分及平分.數(shù)據(jù)顯示,在獲勝的情況下,中國隊末局的發(fā)揮穩(wěn)定性尚可,然而在晚局比賽中卻呈現(xiàn)出不穩(wěn)定的發(fā)揮能力,認為比賽中充斥著許多不穩(wěn)定性因素,戰(zhàn)術的發(fā)揮既受主觀意志的選擇,亦受對手戰(zhàn)術的牽制.因此,晚局比賽影響著末局及最終比賽的勝利.然而,中國隊雖然有在晚局比賽中控分的能力,但不穩(wěn)定的發(fā)揮亦將成為制約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此外,在北京冬奧周期內,中國女子冰壺隊在晚局及末局比賽的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即既無高失分現(xiàn)象,亦無高得分能力.由此認為,中國隊現(xiàn)有的戰(zhàn)術打法和運動員競技實力尚不具備在晚局及末局比賽中扭轉大比分落后的能力.
針對近一個奧運周期內參賽的晚局及末局得分表現(xiàn)特征,提出晚局和末局階段的優(yōu)化策略.第一,當比分差距在3分及以下時,晚局及末局應以“求穩(wěn)”為主,其目的在于能夠在晚局比賽中拿下末局比賽的后手權,具體策略為,先手局能夠穩(wěn)定控-1分,后手局能夠穩(wěn)定以0分結束該局比賽.第二,當大比分落后時,應打破常規(guī)策略,采取更加“激進”的進攻戰(zhàn)術,為保證這一策略的實現(xiàn),在備戰(zhàn)過程中應加強高難技術使用的穩(wěn)定性,如投進、輕磕、旋進等進攻型打法的使用[15].第三,擦冰是導致運動員疲勞的主要原因,而擦冰疲勞會對運動員的投壺準度產生負面影響[19],由此認為,疲勞可能是導致中國隊在比賽晚局及末局比賽中難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備戰(zhàn)中應嘗試在不穩(wěn)定條件下進行抗阻訓練,并把握運動員體能訓練的“黃金期”,加強有氧基礎訓練和間歇訓練,并注意二者的訓練比例[20].
對本研究納入比賽的中國女子冰壺隊投壺成功率統(tǒng)計顯示:勝場平均值為78.5%,一壘83.2%、二壘77.9%、三壘76.9%、四壘75.9%;負場平均值為76.2%,一壘82.3%,二壘76.7%,三壘73.7%,四壘72.2%.投壺成功率與2009年世錦賽中國女隊[21](其中勝場平均值為83.5%,一壘86.5%,二壘83.4%,三壘82.7%,四壘82.9%;負場平均值為80.2%,一壘86.3%,二壘81.5%,三壘80.5%,四壘77.6%)和2014年索契冬奧會[18](其中勝場平均值為80.5%,一壘83.8%、二壘79.8%、三壘79.7%、四壘78.6%;負場平均值為81.0%,一壘85.0%、二壘79.8%、三壘79.4%、四壘79.6%)相比均相對較差.此前的研究認為,中國隊的投壺成功率呈現(xiàn)逐年下降,且該趨勢與近些年隊伍人員調整有關[8].經調查表明2018平昌冬奧會后3名女隊老將退役,而現(xiàn)今的中國女子冰壺隊由一批年輕隊員組成,且在近4年的比賽中未形成固定的比賽陣容.鑒于比賽經驗對影響比賽表現(xiàn)的重要作用[22],由此認為,北京冬奧周期中中國隊表現(xiàn)不佳,且多次出現(xiàn)失3分及以上的現(xiàn)象,或許運動員比賽經驗不足、參賽陣容不固定,是導致技戰(zhàn)術運用不合理與不穩(wěn)定,以及投壺成功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中國女子冰壺隊在北京冬奧會中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心理能力不高、經驗不足、場地適應性較差、團隊配合不佳[23]的特點,結合本研究上述特征認為:第一,針對中國女子冰壺隊一壘、二壘發(fā)揮相對穩(wěn)定,而三壘、四壘尤其是四壘穩(wěn)定性較差,建議加強專項身體素質訓練與技術能力表現(xiàn)相契合,通過提高精細性基本技術穩(wěn)定一壘、二壘投壺技術,以及復雜性高難技術提高三壘、四壘投壺技術,并且注重對冰面結晶情況及干涉程度的適應能力的訓練.第二,提高投壺時關節(jié)協(xié)調性、平衡能力、力量素質、軀體本體感覺等[24-25],以增強上下肢的絕對力量和力量耐力,使慢肌纖維的穩(wěn)定性、平衡與核心力量、柔韌素質與力量素質的均衡發(fā)展,幫助運動員提高投壺穩(wěn)定性[26-28].第三,在米蘭冬奧周期的長期備戰(zhàn)中,建議固定參賽陣容,盡早確定壘次順序及整體打法風格,提高專項技術應用能力,將風格、技術能力、團隊配合度三者整體化發(fā)展,并通過實戰(zhàn)與模擬實戰(zhàn)訓練進行演練,以增加大賽經驗,提高團隊配合度.
以中國女子冰壺隊北京冬奧周期與高水平球隊之間的比賽為考察對象,通過馬爾科夫決策模型求得其在先手與后手情況下,獲勝與失利時的得分概率,認為比賽開局和晚局的得分特征,以及末局比賽的先、后手權與勝負結果關系重大,比賽中局呈現(xiàn)出“不穩(wěn)定性”及“慢熱型”的特征;在獲勝的情況下,具有高得分能力有限和控分能力較強的特點,而在失利的情況下得分與控分能力均較差.與國外強隊相比,中國女子冰壺隊呈現(xiàn)出后手局得分能力不弱,先手局“偷分”及防守能力不足的特征.針對北京冬奧周期內參賽成績不佳的現(xiàn)實,提出的備戰(zhàn)策略包括:盡量遵循最優(yōu)“先后手”模式;重視首局戰(zhàn)術策略達成的技術能力培養(yǎng);加強中局對前段競技過程的控制;提高晚局控分和末局得分能力;強化專項能力提高投壺成功率,并增加高難技術的訓練與實戰(zhàn)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