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華,陳 曉,周 昊,段小峰,謝 萍,蔣 鈺
(1.宜春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3.宜春市人民醫(yī)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據(jù)報道稱,食管癌病死率在我國居腫瘤病死率中穩(wěn)居前五。[1-2]由于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因此90%以上患者首診時,病情已達中晚期,[3]然而,該病中晚期外科手術治療的5年生存率僅為10%,但早期食管癌經手術治療后的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90%以上。[4]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是控制食管癌的關鍵。而食管Barrett黏膜病變是食管癌的獨立危險因素,且伴有特殊腸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可將患者食管腺癌發(fā)生風險提升30倍以上。[5]窄帶譜成像(NBI)是一種較新的內鏡技術,聯(lián)合應用放大內鏡,能夠有效地為病灶定位和性質鑒別提供可靠的參考,指導靶向活檢,提高疾病診斷率。[6-7]基于以上,本研究通過將NBI放大內鏡技術應用到食管Barrett黏腸上皮化生診斷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將2018年4月到2021年4月入院收治的137例食管Barrett黏膜病變患者納作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71例,女66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2.36±9.88)歲。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確診為食管Barrett黏膜病變。排除標準:患有急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消化道穿孔者;患有嚴重心、肺系統(tǒng)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近期出現(xiàn)過明顯的呼吸道感染,存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或嚴重鼾癥的肥胖者;有賁門癌或其他食管胃手術治療史者。
采用OlympusGIF H260Z放大內鏡,所有患者NBI放大內鏡技術檢查均由經驗豐富、業(yè)務能力相當?shù)尼t(yī)師操作。檢查前患者需空腹八小時以上,且檢查前5分鐘囑患者口服利多卡因凝膠及西甲基硅油10mL潤滑麻醉食道。
NBI放大內鏡技術檢查:在普通內鏡檢查時,退鏡至食管下端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位置,先行普通內鏡檢查后(見圖1),再切換NBI技術(見圖2),記錄檢查結果,保存圖像,對行NBI技術檢查提示有病變的部位,予以放大內鏡輔助檢查。
圖1 普通內鏡下BE的表現(xiàn)
圖2 NBI內鏡下BE的表現(xiàn)
病理檢查:使用10%的福爾馬林對黏膜進行固定,經常規(guī)脫水操作后,用石蠟包埋黏膜,并進行AB-PAS染色,由經驗豐富的病理醫(yī)師對活檢黏膜進行診斷。
采用Goda分類法,將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開口形態(tài)分為5型:(1)呈圓點或橢圓形為Ⅰ型;(2)呈分支形為Ⅱ型;(3)呈指狀或葉片狀絨毛樣形為Ⅲ型;(4)呈腦回形為Ⅳ型;(5)呈不規(guī)則形為Ⅴ型。血管形態(tài)分為5型:(1)蜂窩狀為1型;(2)藤狀為2型;(3)卷曲狀為3型;(4)常春藤狀為4型;(5)不規(guī)則狀為5型。
病理檢查下分型:(1)可見主細胞、壁細胞、萎縮較為明顯的Barrett食管上皮,且可見腺體少且短小,即為胃底型;(2)無主細胞、壁細胞,有胃小凹和體外粘液腺,即為賁門型;(3)分布在柱狀細胞與鱗狀細胞的交界,具有腸表面形態(tài),可見絨毛、隱窩以及杯狀細胞,即為特殊腸化型(見圖3、4)。
圖3 食管柱狀上皮化生
圖4 食管腸上皮化生
腸上皮化生NBI放大內鏡診斷標準: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開口形態(tài)為Ⅳ~Ⅴ型或血管形態(tài)為4~5型。
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 Smirnov法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結果滿足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采用一致性Kappa檢驗分析NBI放大內鏡對食管Barrett黏膜腸上皮化生的診斷價值,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SPSS 22.0軟件,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37例Barrett食管患者中,NBI放大內鏡發(fā)現(xiàn)Ⅰ型61例,Ⅱ型32例,Ⅲ型27例,Ⅳ型11例,Ⅴ型6例。其中Ⅰ~Ⅱ型腸上皮化生0例,Ⅲ型檢出腸上皮化生1例,Ⅳ型檢出腸上皮化生10例,Ⅴ型檢出腸上皮化生6例,Ⅳ型和Ⅴ型腸上皮化生檢出率為90.91%和100.00%,高于Ⅰ~Ⅲ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217,P<0.001),見表1。
表1 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開口形態(tài)與病理檢查結果關系
137例Barrett食管患者中,NBI放大內鏡發(fā)現(xiàn)1型58例,2型33例,3型29例,4型12例,5型5例。其中1~2型腸上皮化生0例,3型腸上皮化生1例,4型腸上皮化生11例,5型腸上皮化生5例,4型和5型腸上皮化生檢出率為91.67%和100.00%高于1~3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9.217,P<0.001),見表2。
表2 食管Barrett黏膜血管形態(tài)與病理檢查結果關系
NBI放大內鏡診斷食管Barrett黏膜腸上皮化生的靈敏度為87.50%,特異度為92.56%,見表3。
表3 NBI放大內鏡診斷價值分析
食管Barrett黏膜病變是單層柱狀上皮替代食管下段復層鱗狀上皮的一種病理現(xiàn)象,伴有腸化生的食管Barrett黏膜病變是食管腺癌和部分胃-食管連接處腺癌的癌前病變,由于該病變轉移速度較快、復發(fā)風險較高,且與食管鱗癌相比,預后更差,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于降低患者癌變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十分重要。[8-9]NBI是近年來較熱門的一種內鏡技術,通過應用濾光器,將普通內鏡成像中的寬帶光譜過濾,只留下窄帶光譜,達到獲取更加清晰的黏膜形態(tài)和對比更加強烈的圖像的目的。[10]而放大內鏡能夠將腺管中的血管走向和開口形態(tài)放大,從而將病變部位的相關情況更加清晰的顯現(xiàn)出來,對鑒別病變有著良好的效果。[11]本研究利用NBI放大內鏡診斷食管Barrett黏膜腸上皮化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NBI放大內鏡診斷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開口Ⅳ型和Ⅴ型的患者,腸上皮化生檢出率為90.91%和100.00%,血管形態(tài)為4型和5型的患者,腸上皮化生檢出率為91.67%和100.00%,這說明食管Barrett黏膜腺管開口Ⅳ~Ⅴ型和血管形態(tài)4~5型更能增加食管Barrett黏膜腸上皮化生的可能性,且病理研究表明腸上皮化生的腺管開口黏膜形態(tài)均為Ⅴ型、血管形態(tài)均為5型,這提示不規(guī)則形的腺管開口和血管形態(tài)可以作為腸上皮化生的重要標志,利用NBI放大內鏡對Barrett食管患者腺管開口以及血管形態(tài)進行檢查,對診斷食管Barrett黏膜腸上皮化生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NBI的圖像質量高,其構造中的濾光器能夠成功過濾三色(紅、綠、藍)寬帶光譜,只留下窄帶光譜,由于血紅蛋白對窄帶光譜具有吸收作用,所以與普通內鏡相比,黏膜的清晰度和對比度更高,[12]將NBI與放大內鏡聯(lián)合使用,能夠提高病變輪廓、黏膜腺管開口以及淺表毛細血管結構形態(tài)的圖像清晰度,普通內鏡下易遺漏的病灶,在NBI放大內鏡下能比較容易捕捉,且NBI易操作,能夠避免色素內鏡對患者身體的傷害,與病理活檢相比,不僅能夠減少患者取材痛苦,還能快速給予不同型腺管開口病變的患者不同的診療方式,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頗具優(yōu)勢。[13]本研究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發(fā)現(xiàn)NBI放大內鏡診斷食管Barrett黏膜腸上皮化生的靈敏度為87.50%,特異度為92.56%,可見NBI放大內鏡技術對管Barrett黏膜腸上皮化生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NBI放大內鏡能夠為診斷食管Barrett黏膜腸上皮化生提供參考,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