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文
語言和文化是兩個必不可分的部分。外語教育正是以語言為載體,實現(xiàn)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交流。同時,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我國外語教育一直承擔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而現(xiàn)階段的外語教育卻更加注重語言,對文化關注思考卻嚴重不足。特別是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關注嚴重不足,外語學習中著重目標語和目標文化的學習和輸入,卻缺乏中國文化的介入,出現(xiàn)在交際主體不對等,交際內(nèi)容不平衡的現(xiàn)象。在解決此問題之前,我們也需要深入分析在高校外語人才培養(yǎng)的中國“文化失語”的深層次原因,以便更好解決中國“文化失語”問題。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蓖ㄟ^對本國國民的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特別是對外窗口人才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提升以提升國家軟實力,顯得尤為重要。
習總書記在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被邳h的指導思想,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外語教育理論方面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研究構筑對外交流人才傳統(tǒng)文化軟實力的理論框架。
以前在外語學習中著重目標語和目標文化的學習和輸入,卻缺乏中國文化的介入,出現(xiàn)在交際主體不對等,交際內(nèi)容不平衡的現(xiàn)象。為了助力構建全人類共同體,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基礎便在于跨文化交流的人才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培養(yǎng),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作出貢獻。
文化自覺概念為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提出。在20世紀80-90年代,費孝通先生在復雜的全球性文化沖擊背景下提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費孝通2007)[1]
從國外的研究來看,在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國的學者Samovar(2000)也提出:“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是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一環(huán)?!蓖瑯觼碜悦绹鴮W者Kramsch(2000)在研究文化教育過程中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諳知母語文化,習得目的語和了解目的語,并能有效地在幾種語言與文化之間斡旋。[2]”理性認識、認同自己的文化已成為近年來全球文化研究的課題,涵蓋多種學科,也越來越受到各國國家政府的重視。對于文化認同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
關于文化認同的形成,國外部分學者們指出本民族文化的形成既有原生性,也有構建性。美國學者喬納森·弗里德曼認為,文化認同是一定具有共同社會屬性的人群,攜帶在民族血液中的具有人先賦性、固有性的對自我文化的認同,也是人們在共同種族、語言、文學歷史等方面建立起來的社會基礎構建認同。他在分析當代社會和文化變化中提出文化認同指的是一種全社會的社會整體認同,必須具備有意識、特定的文化結構等基礎特征。黎巴嫩著名學者賽利姆·阿布將文化認同概括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認同發(fā)生于本民族內(nèi)部,第二層次是對本民族整體共同享有的同質(zhì)文化的認同,第三層次是對超民族整體同質(zhì)文化的認同[3]。
McKay,S.L.2003年在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里寫道:“英語學習無須內(nèi)化本族人的文化標準,外語學習和運用并不意味著必須喪失自己的文化身份?!皩τ谕庹Z學習者來說,學習他國語言文化的目的在于溝通兩國文化,因此無須丟棄本國文化,相反,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加強本國文化的培養(yǎng),才能在雙向溝通中獲得發(fā)言權。[4]”學習者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理解雙方文化,找出共同點參與國際交流。
對本民族文化及文化認同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是“生活于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共同語言的人們,長期以來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共同心理素質(zhì),共同文化的共同群體。[5]”本尼迪克特指出,民族是一個享有主權的并且被想象的有限的共同體。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學等成為強化這個民族認同的必須部分。厄內(nèi)斯特·蓋爾納認為,每一個國家都“維持、管轄、認同一種文化……并且它們在這個國家占主要地位。統(tǒng)一的文化是現(xiàn)代社會形成的前提因素,“不是社群,而是文化,而提供了一個民族的內(nèi)部約束力。[6]”
國外學者雖然從多角度進行了豐富的研究,但對于母語文化認同的研究最終要回歸到本國的國情和文化上來,不能照搬西方思想,必須立足本國文化,并結合具體的研究內(nèi)容,將理論實踐相結合,進行更加詳盡和深入的研究。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對于中華民族大團結有長遠和根本性作用,文化自覺及中華文化認同進一步成為中國學者重點關注的議題。
費孝通先生晚年曾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7],是他對于“文化自覺”理念做出的高度概括,指出文化自覺對于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和建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提出以來,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和探討。呂文江(2021)通過對費孝通先生的著作分析后總結出“天人之際”這樣一個文化自覺的課題,認為“我們要說出中國文化的特點和道理,我們應 該將那些能代表中國文化獨有的、具有鮮明特色的 那部分,在理論上加以剖析,展示在世人面前。[8]”
關于外語人才培養(yǎng)中母語文化自覺所包含的“文化認同”研究,國內(nèi)的各個領域的學者就文化認同展開了多方面的討論。首先,文化認同的內(nèi)涵基本是趨于一致的,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民族性,文化認同發(fā)生在本民族內(nèi),是本民族對所有成員所形成的共同體驗;第二,價值認同,即本民族成員對共同價值以及價值觀的認同;第三,身份認同,本民族成員個體對自我文化身份歸屬的認同,進而對群體身份的認同。
2000年,從叢教授在《“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中提出,我國英語教育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即在對外交往過程中,我國英語專業(yè)學生不能用英語清晰地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后,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國內(nèi)部分學者的重視?!爸袊幕дZ”現(xiàn)象可概括為交流主體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所包含的習俗、制度、傳統(tǒng)觀念等,導致跨文化交流失衡,造成跨文化交際失敗的現(xiàn)象?!?/p>
對于成因,蘇小燕認為,(1)近代因外來文化沖擊造成的對跨文化交際理解的偏差。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丟棄或重視程度不夠,同時也高估外來文化的優(yōu)勢,導致外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2)過分夸大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影響,從而忽視甚至故意弱化母語教育;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很多研究反而證明了母語學習在雙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3)外語教學環(huán)境不利于中國文化習得。首先是教材編寫,絕大多數(shù)教材編寫總體導向在于引入第二語言國家的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卻忽視了本國的文化的輸出導向。其次是教師隊伍,重視教師本身的第二語言國家的語言功底和文化素養(yǎng),卻不重視教師隊伍的我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所以導致學生在教師隊伍中獲得文化信息的偏差[9]。
(靳玉樂2008.5)從英語教學文化自覺必要性方面,袁小陸,陸娟(2017.9)認為:“外語教育文化自覺的內(nèi)涵的另一層重要即使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外來文化接受的批判性思維態(tài)度,具備一定的批判意識與批判思維能力?!痹趯嵤┎呗苑矫?,有吳妮(2021.3)等從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方面研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進行研究,有李世萍等(2021.2)等從英語翻譯教學方面對文化自覺意識進行策略研究[10]。
國外對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從宏觀上,有較多理論研究支撐,從微觀上,也在語言、教育等方面有較多研究。但文化的屬性注定了其不可完全移植性。對于國外的理論和實踐等研究,可以借鑒,可以參考,但不可以照搬,因此,對于本國文化相關的研究還是需要根植于本國文化的土壤上進行深入研究。
國內(nèi)的研究在宏觀上也較為豐富,但是國內(nèi)的研究雖多,但主要體現(xiàn)在宏觀方面,具體到怎么做,可能還需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第一,數(shù)量方面。高校外語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非常重要,但研究卻相對較少。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的語言文化上,所以導致現(xiàn)在的研究起步較晚,深度不夠,問題提出較多,解決方法研究較少;第二,研究對象方面。對于重要性,必要性和教育實施方面,雖不多,卻還是有一定數(shù)量的研究。但對于外語學習者本身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對于教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現(xiàn)階段較多教師,教材的研究和改革。學習者對于文化自覺性的重視程度、學習方法等都是亟待研究的問題。第三,學科針對性上。對于通用外語學科的研究相對較多,而立足于文化自覺,基于外語專業(yè)的跨文化研究顯得尤為匱乏。因此,未來的研究亟待由外向內(nèi)轉變,對于我們自己立足的文化有了充分的認識和研究后,外語人才才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站得住腳,更好獲取自己的話語權。■
引用
[1] 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28.
[2] 余榕,邱思雨,程佳英.互動新聞:地方主流媒體對外傳播新路徑:以海南國際傳播網(wǎng)為例[J].青年記者,2021(24):68-70.
[3] 都永浩,左岫仙.國內(nèi)外文化認同研究綜述及分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5):1-8.
[4] 呂文江.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讀《費孝通晚年談話錄》之思考[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3(1):188-193+200.
[5] 李默海.費孝通“文化自覺”思想及其在新時代的意義[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35(10):161-170.
[6] 吳慧.全球化場域中的語言安全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3):65-171.
[7] 段傳鉻,汪艷輝,傅嬋妮.“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調(diào)研及對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的啟示:以湖南科技大學英語專業(yè)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1(6):60-64.
[8] 蘇小燕.從跨文化角度談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C]//.外語教育與翻譯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2020(10):95-98.
[9] 袁小陸,趙娟.“一帶一路”背景下外語教育中文化自覺培養(yǎng)的訴求與應對[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25(3):69-72.
[10] 徐國亮.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深刻意蘊與重要意義[J].人民論壇,2021(3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