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靜雅 趙剛 金軍偉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yī)院骨一科 平頂山 467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發(fā)生在伴有生理功能減退、骨質疏松的高齡人群[1]。研究表明,高齡骨折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較多,且患者大多存在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而影響術后康復進程[2]。本研究通過對行手術治療的78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術后預見性護理-精細化護理-全程心理護理應用于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效果。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05—2020-05我院骨一科行手術治療的78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均經(jīng)CT、X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2)年齡≥75歲,均順利完成相關手術。排除標準:(1)伴有精神疾病及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2)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伴有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依據(jù)術后不同護理干預方法分為2組,各39例。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颊呔炇鹬橥鈺?。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2方法對照組采取術后常規(guī)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有關注意事項,告知術后恢復期配合醫(yī)護干預措施及進行功能訓練對預后效果的重要性。指導患者采取適當體位、合理飲食。對伴有焦慮、抑郁負性情緒的患者,為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緩解負性情緒。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精細化護理-全程心理護理:組建護理小組,由骨科護士長擔任組長,經(jīng)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擔任組員,共同學習預見性護理、精細化護理、全程心理護理的方法與技巧。(1)預見性護理。小組成員通過檢索中國知網(wǎng)、萬方、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查找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的風險及護理需求。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明確具體風險事件為切口疼痛或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壓瘡、便秘、跌倒、營養(yǎng)不良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上述風險事件發(fā)生可能性、發(fā)生原因,強調配合護理干預對減少風險事件的重要意義。(2)針對上述風險事件采取精細化護理。①切口護理:定時查看患者切口情況,根據(jù)實際情況更換敷料,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潔。指導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技巧。囑其進行深呼吸、咳嗽時,用手掌輕輕按住切口,以減輕切口牽拉造成的疼痛。②下肢DVT與壓瘡預防干預: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下肢DVT與壓瘡是發(fā)生風險極高的并發(fā)癥,并強調其對術后康復進程的嚴重影響,爭取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配合。評估患者下肢DVT與壓瘡風險,并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如囑患者穿著寬松柔軟、透氣性強的衣物,定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防止局部長時間持續(xù)受壓,降低壓瘡風險;協(xié)助患者行患肢被動活動訓練,并為其按摩患肢,以加快靜脈血液回流,預防下肢DVT。③飲食與營養(yǎng)干預: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飲食計劃,囑其多進食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質食物,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營養(yǎng),避免骨折延遲愈合;同時應注意防止便秘,增加食用富含粗纖維的蔬菜。④功能鍛煉指導:針對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制定合理的功能鍛煉方案。詳細講解每項功能鍛煉的方法與效果,指導并陪伴其進行功能鍛煉。根據(jù)患者的耐受情況決定鍛煉的強度及頻率,避免不當鍛煉或過度活動導致的墜床、跌倒、摔傷等不良事件。(3)全程心理護理。從患者術后回到病房至出院期間,為其提供全程心理護理。主動與其交談,引導其傾訴焦慮、抑郁情緒的誘因,動態(tài)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及需求。依據(jù)患者負性情緒的程度和誘因,爭取患者家屬、同事、朋友配合,告知多陪伴患者,為其提供人文關懷,讓患者感受到親情、友誼的溫暖;亦可通過播放輕松音樂或進行知心交談等方式,緩解其負性情緒。對2組患者均干預至出院。
1.3觀察指標(1)護理干預前、出院當天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評分越高,提示心理狀態(tài)越差。(2)統(tǒng)計術后至出院期間發(fā)生的便秘、下肢DVT、壓瘡、跌倒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3)患者出院當天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價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很不滿意<60分、不滿意60~70分、一般71~80分、滿意81~90分、很滿意>90分。將很滿意、滿意納入總滿意度。
2.1心理狀態(tài)干預前2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其中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負性情緒比較分)
2.2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和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及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n(%)]
老年患者機體各項機能較差,術后又需較長時間臥床休養(yǎng),不但不利于骨折愈合和肢體活動能力順利恢復,而且可增加術后相關并發(fā)癥風險而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3-4]。臨床研究指出,骨折會對高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極大負面影響,加之其缺乏途徑宣泄不良情緒,常導致其術后對醫(yī)護干預措施配合度不高而不利于術后康復[5]。因此,積極探索合理的術后護理干預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預見性護理是一種針對疾病類型、患者可能出現(xiàn)風險的因素,以及并發(fā)癥所制定的預防措施,從而規(guī)避或盡可能減少風險因素和并發(fā)癥對治療效果的干擾[6]。精細化護理則是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對每項護理工作進行精細化處理,為患者提供精準、細節(jié)性的護理措施,故有利于提高護理效果[7]。全程心理護理屬于心理干預方法,對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改善心理狀態(tài)具有積極作用[8]。
基于此,本研究嘗試將上述三種護理方式結合后應用于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的干預。首先將預見性護理與精細化護理有機結合,根據(jù)預見性護理所發(fā)現(xiàn)的風險因素與事件采取精細化護理,既能確保對風險事件的預見性,又能保障護理措施的精細化。如針對切口疼痛或感染、下肢DVT、壓瘡、便秘、跌倒、營養(yǎng)不良等風險事件采取規(guī)避性精細化干預,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得到良好控制,提升了護理效果。同時為患者提供全程心理護理,根據(jù)患者心理特點采取針對性、個體化的心理干預,有效減輕了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且康復信心得到增強。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更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更高,差異顯著,充分體現(xiàn)了預見性護理-精細化護理-全程心理護理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提高臨床護理工作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