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中國美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9)
城市意象是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的集合體,包含城市布局、景觀、歷史、人文等多層面內容,代表著觀眾對城市的認知與體驗。城市意象會吸引觀眾去解讀城市獨有的人文內涵和精神特質,留下對城市的深刻記憶。作為著名的山水景觀城市,杭州的城市意象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杭州的人文內涵、審美品格和精神特質。以西湖為代表的優(yōu)美和以錢塘江為代表的壯美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融進杭州城市意象的建構中。直至今日,人們在想到或憶起杭州這座城市時都會產生奇妙的綜合意象:寧靜溫和的美好和奔涌向前的氣魄。進入新時代后,在不斷推進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城市意象成為溝通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時空交接點。
中國文化里有尚水樂水的傳統(tǒng)。如果說城市意象如同特殊的文本,那么西湖與錢塘江就是杭州城這份文本中耀眼的所在。
城市與人的存在息息相關,它既是人們生活、工作的場所,也是承載情感與記憶的容器。在歷史的長河里,每座城市都積淀下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核,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可以說,城市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存狀況的折射。
第一,可讀性體現了意向性的活動,將城市意象看作特殊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本或作品。這種意向性活動的主體是讀者(即觀眾),對象是城市意象。主體會積極地參與到城市意象的建構中。
第二,可讀性將城市意象與意蘊相聯(lián)。觀眾通過城市意象可以感受、認知城市意象背后的意蘊。城市的意蘊通常是在歷史發(fā)展中沉淀下來的集體記憶以及人文精神內核,這是讀者在“閱讀”中感知與獲得的。
第三,城市意象可讀性的實現方式。城市意象固然與城市規(guī)劃建設有關,但城市意象建構的重要方式是敘事。敘事就是通過語言或其他媒介再現發(fā)生在特定時間和空間里的事件[2]2。歷史、文學、藝術,文字的、口頭的、圖像的,不同的敘事共同建構起城市意象空間。
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林奇所提出的城市意象的可讀性并不僅限于方向的辨認、道路的清晰,而是包含了更多人的經驗、記憶及社會活動,以及由此延伸的安全感、表現力及其深度和強度。城市意象可讀性的根本在于人的存在和人的參與,人的存在可以創(chuàng)造意象,進而浮現和認知意象,人的參與可以解讀意象、展開意象和渲染意象[3]66-67??梢?,城市意象不僅是街道、建筑、標志物等組成的物理空間,更是人的情感、體驗、記憶等構成的心理空間。
西湖與錢塘江不僅是杭州的山水景觀,也是重要的人文景觀;不僅是歷史活動的場所,也是人的各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場所?!澳切┏休d著各類歷史事件、集體記憶、民族認同的空間或地點便成了特殊的景觀,成了歷史的場所?!灰獨v史發(fā)生的場所還在,只要儲藏記憶的空間還在,我們就能喚起對往昔的鮮活的感覺。事實上,‘景觀’既是一種穩(wěn)定的社會角色,又是一個巨大的記憶系統(tǒng)。”[4]384當觀眾看到這些場所時,就能激活儲存的記憶,喚起相應的情感與體驗。
西湖與錢塘江是與眾多文人活動的重要場所。魏晉時期,自然山水激起了文人內心的情感,這種對自然之美的自覺使山水成為文人安放心靈與求道的所在。東晉謝安素好山水,放情丘壑,“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5]1764王羲之好友許邁遍游名山,“永和二年,移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眇而自得,有終焉之志”[5]1796。隱士郭文年輕時愛好山水,晉室亂后,來到余杭大滌山中隱居。
唐代以后,隨著西湖的開發(fā)與杭州城市的發(fā)展,文人的創(chuàng)作活動增加,僅白居易就留下了200多首有關西湖和杭州的詩歌[6]563。他們以詩詞、繪畫、戲曲等多種敘事方式將西湖與錢塘江的風景、傳說、人物和故事進行生動演繹,構建起一個龐大而又華麗多姿的意象空間。
由此可見,以西湖和錢塘江為代表的意象空間至少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物理空間,是西湖和錢塘江的水文地理場景,也就是物象;第二層是因文人藝術創(chuàng)作而產生的審美意象空間,它不僅展示了西湖和錢塘江的美,激發(fā)起人們內心的美好情感,而且將這種體驗與記憶通過敘事(尤其以詩詞為代表)展現并傳承下來;第三層是由審美意象連結的通向道的精神空間。
杭州水資源豐富。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擇水而居,依水命名,以水入文,河流、湖泊、泉溪、池澤在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在與水相伴相生的過程中,水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情感與哲思??鬃佑^泗水而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9]610。老子提煉出水的德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10]20。魏晉以后,山水不僅是美的集中體現,也成為文人的精神寄托。
公元前222年,秦國始設錢唐縣,初時只是一個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與大海相通的小縣。后來地質變遷,泥沙堆積而成陸地。南朝梁、陳期間,先后置臨江郡、錢唐郡。隋開皇年間改錢唐郡為杭州,開始營建杭州城垣。隋煬帝開鑿運河,杭州成為貫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的終點。運河讓杭州成為經濟、交通的要地,到唐代中期,杭州已成為東南的“大都”“名郡”。杭州河流縱橫,湖蕩密布,泉水眾多,有虎跑泉、龍井、玉泉、郭婆井、吳山泉、錢王井、相國井、羊壩頭巷井、荷花池頭井、孝子坊巷井、飛來峰冷泉等等。早在漢代新莽時期,曾以泉亭作為杭州地名。明成化《杭州府志》稱虎跑泉、龍井、玉泉、郭婆井、吳山泉等五泉為“杭州之圣水”[11]328-329。
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水文景觀當屬西湖與錢塘江。全國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多處,唯有杭州西湖在不冠以城市地名的情況下,依然能在大眾心中喚起精確的意象。西湖屬于地質變遷過程中海灣變化而產生的潟湖(3)1976年,地質工作者經過勘探后認為西湖在全新世時期的發(fā)育可劃分為早期瀉湖、中期海灣、晚期瀉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fā)育,西湖終于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現在的西湖。參見杭州地志編纂委員會編《杭州志》第二卷,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79頁。,原稱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錢塘湖,唐代因湖在杭州城西,稱為西湖。唐代以來,不斷開發(fā)建設西湖山水名勝,西湖成為杭州的標志性景觀。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也是浙江的母親河,經過杭州注入杭州灣。因河口呈巨大喇叭形,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響,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來不及均勻上升,產生后浪推前浪、層層相疊的現象。加之每年農歷中秋節(jié)前后,引潮力最大,形成了天下奇觀錢塘潮。
隨著杭州經濟的繁榮和山水景觀的開發(fā),白居易、錢镠、蘇軾、秦觀、岳飛、陸游等越來越多的歷史人物在這里留下了活動印跡。宋時,西湖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的游覽勝地,南宋畫院畫師以西湖山水畫題名,形成流傳至今的“西湖十景”。西湖的風景與錢塘江的潮水經過文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別是以詩詞為代表的文學敘事,形成了“燦爛的”(4)杜夫海納將審美對象稱為“燦爛的感性”,意思是一個完整的充滿意蘊的感性世界,也就是審美意象。參見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審美意象,也提煉出了杭州城市的審美品格與精神特質。
西湖和錢塘江記錄著文人的活動,見證著杭州城市的繁華與變遷。西湖與錢塘江的審美意象是在詩人感物而興的基礎上產生的,通過對自然物象的觀察、提煉,經過詩人內心情感與審美經驗的陶煉后形成,是情與景的有機統(tǒng)一。
1.詩詞里的西湖意象
西湖的浩淼水波與湖邊的草、樹、花、山等共同組成了姿態(tài)各異的“優(yōu)美”意象。
(1)嬌柔嫻靜的審美意象
西湖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嬌柔嫻靜的審美意象,這是由西湖水波如鏡、碧波蕩漾的自然物象特點決定的,是詩人在擷取了西湖的顏色、形態(tài),即水的綠、平、柔、清、潤等特征的基礎上融入其情感、趣味、審美經驗之后形成的。唐代中期以后,西湖山水風光成為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白居易和蘇軾。
白居易《答客問杭州》前四句寫道:“為我踟躕停酒盞,與君約略說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唐瀉綠油?!盵12]833一句“瀉綠油”將湖水碧綠、瑩潤、盈滿的意象美勾勒出來,讓人心中油然而生喜愛之情,是忍不住執(zhí)西湖于手的嬌柔之美。《錢塘湖春行》則描繪了一幅西湖春景圖:“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盵12]339平靜的湖水、低垂的白云、爭相開放的五顏六色的花朵、茸茸的嫩草,眼前浮現的是一幅水凈云舒的西湖早春景象。西湖的水與花、草、云、鶯、燕、楊、堤共同組成了審美意象,體現了早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的嬌柔嫻靜情態(tài)。難怪詩人生出流連忘返的眷戀之情,“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12]814,以及“江南憶,最憶是杭州”[12]1071的向往與思念。
最能勾畫出西湖嬌柔嫻靜之美的莫過于蘇軾所寫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盵13]79晴天的水光瀲滟、雨天的山色空濛組成了意象之美。晴天與雨天的一明一暗,瀲滟、空濛的淡笑與微顰的美妙情態(tài),自然生動,一步一變均是美,如同西子一樣讓人心動不已。這樣嬌柔嫻靜的審美意象如同情態(tài)醉人的美人,無怪金主完顏亮會為之動心,命畫工潛入臨安繪下西湖全景,甚至萌發(fā)渡江之念。
(2)恬淡超脫的審美意象
西湖的另一個突出的審美意象是恬淡超脫。嬌柔嫻靜突出西湖的情態(tài)之美,恬淡超脫則是西湖帶給人的心境之美。中國自古就有“智者樂水”一說,西湖的煙波浩渺、波光明凈,滲透進詩人的人生體驗與情感后形成了洗滌塵世、恬淡超脫的審美意象。
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繪了烏云大雨中的西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盵13]66疾風驟雨的變化,讓西湖在黑白、明暗、動靜的對比中呈現出變化之美。氣象急速變化之后由動轉靜,風吹云散,看到了“水如天”的開闊景象,既描繪了西湖在雨后波平如鏡的景致,也讓人進入洗凈煩惱、平靜忘我的境界。這樣的景象讓詩人的愁都不是濃烈的,而是如同湖上淡淡的薄霧,就如周立勛《西湖》中寫的“平湖初漲綠如天,荒草無情不記年。猶有當時歌舞地,西泠煙雨麗人船”[14]87。林逋則在《秋日湖西晚歸舟中書事》中寫道:“水痕秋落蟹螯肥,閑過黃公酒舍歸。魚覺船行沉草岸,犬聞人語出柴扉。蒼山半帶寒云重,丹葉疏分夕照微。卻憶清溪謝太傅,當時未解惜蓑衣?!盵14]104深秋時節(jié),詩人閑適地泛向舟西湖,賞景、品酒、吃蟹。“閑”本身就能從世俗事物中超脫出來,洗掉功利、實用的心態(tài),完全沉浸在對審美對象的忘我欣賞中,這樣審美主體能夠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閑,有了閑心,才能以從容、寧靜的精神狀態(tài)去欣賞審美意象,進入恬淡超脫的境界。
2.詩詞里的錢塘江意象
如果說西湖展現的是嫻靜優(yōu)美的意象,那么錢塘江則是奮勇激蕩的“壯美”意象。這與錢塘江潮有關:潮涌、驚濤、浪花、觀潮人等共同組成了“壯美”的審美意象。
(1)波瀾壯闊的審美意象
錢塘江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波瀾壯闊的審美意象,這是在以錢塘江潮涌浪花層疊的自然物象基礎上形成的,是大自然力量的體現,是詩人在觀察錢塘江潮涌的聲音、形態(tài)即潮水的涌動、翻滾、沖擊、起伏等特征基礎上融入詩人的情感、趣味和人生體驗之后形成的。
白居易《憶江南》里寫道“郡亭枕上看潮頭”[12]1071,“觀潮”“弄潮”成為當時一景。壯觀的錢塘潮激起了文人的豪情,留下了眾多觀潮的詩詞佳作。錢塘潮的波瀾壯闊讓蘇軾一口氣寫下五首觀潮詩《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13]87:
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圓,化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流向月中看。
其二
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其三
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其四
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其五
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這五首觀潮詩能讓讀者充分感受到潮水層層推進、波瀾壯闊的審美意象。從“夜潮流向月中看”,到“欲識潮頭高幾許”,再到“海若東來氣吐霓”,潮頭的層層疊疊,重重推進,給人帶來洶涌奔騰的氣勢。這種自然的力量讓人驚心動魄,對人的心靈產生了力量上的壓迫感,讓人不由生出潘閬詞中的疑惑,“來疑滄海盡成空”[15]2。
(2)振奮健進的審美意象
振奮健進是人類主體精神的體現,是面對自然和社會的力量威勢、人生的壓力與困難時迎難而上,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延續(xù)。紅旗、拍手聲、鼓聲、潮聲、人聲,“濤頭立”“旗不濕”,一幅弄潮兒在壯闊的潮涌中奮力拼搏、技藝精湛的景象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種審美意象與西湖不同,西湖審美意象中的人是恬淡陶醉的,錢塘江審美意象中的人則是陽剛健動的。這種對比就像宋代詞人陳德武在《水龍吟·西湖懷古》[17]3451中寫的:
東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麗。臨堤臺榭,畫船樓閣,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時豪杰,都忘卻、平生志。
可惜天旋時異,藉何人、雪當年恥?登臨形勝,感傷今古,發(fā)揮英氣。力士推山,天吳移水,作農桑地。借錢塘潮汐,為君洗盡,岳將軍淚!
雖然是感傷之作,卻將兩種不同的審美意象展示出來。西湖之水是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而錢塘江卻讓人“發(fā)揮英氣”“力士推山”,所以才會生出借錢塘潮汐洗盡岳將軍淚的感嘆。
中國文化中,陰、陽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概念,“一陰一陽之謂道”[7]236。與此相應,美學中有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即優(yōu)美和壯美。明末清初,魏禧曾生動地概括了壯美與優(yōu)美的特點:“陰陽互乘,有交錯之義,故其遭也而文生焉。……然其勢有強弱,故其遭有輕重而文有大小。洪波巨浪山立而洶涌者,遭之重者也;淪漣漪瀔皴蹙而密理者,遭之輕者也。重者人驚而快之,發(fā)豪士之氣,有鞭笞四海之心;輕者人樂而玩之,有遺世自得之慕,要為陰陽自然之動。”[18]540優(yōu)美是“淪漣漪瀔皴蹙而密理者”,使人“樂而玩之,有遺世自得之慕”,優(yōu)美的審美意象讓人忘掉世俗生活、忘掉自己,進入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壯美則是“洪波巨浪山立而洶涌者”,使人“驚而快之,發(fā)豪士之氣,有鞭笞四海之心”,壯美的審美意象首先讓人產生驚怖的情緒,但同時激起主體的意志,將之前的驚怖轉而生成興奮感,上升到一種更廣闊的境界。
西湖的美景讓人在觀照湖光山色的意象時進入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這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魏禧曾在《西湖近詠題詞》中嘆道:“煙水風月,盡湖山自然之美……周士絕句率多自然之韻,不假雕飾,與今之西湖最為相稱。”[18]537錢塘潮的洶涌在讓人驚怖的同時也激起人定勝天的豪情,“弄潮兒向濤頭立”的主體意志的張揚產生了自強奮爭、逆流而上的精神境界。二者有機融合在杭州的城市意象空間中,并在歷史文化的積淀中構成杭州的精神內涵。
象外之象則是通過兩種代表性的審美意象指向背后的“道”,這種道是杭州在漫長的歷史和人文積累中的集體記憶,也是人文精神內涵的凝結。于是,我們會在杭州的人文精神里看到寧靜溫和的美好和奔涌向前的氣魄的融合,這正是優(yōu)美與壯美精神空間的融合,即審美詩意與實干變革的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審美詩意的人文精神是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人生與生活,是歷史積淀下來的對于人生與生活的情趣,也是中國藝術精神特質的傳承與體現。這種人文精神追求一種閑適的超越實用功利的生活情趣,用審美的心胸和眼光看待世界,實現天人合一的境地,感受人生和生活的意味。實干變革則體現出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張力,通過實干、變革來創(chuàng)造更適合人的發(fā)展的生活環(huán)境。從用藝術改造社會、改造國民,到城市工業(yè)的欣欣向榮,再到新時代努力在依托高科技產業(yè)、高素質人才基礎上創(chuàng)建富有生活品質和人文精神的現代化城市,都是這種生命張力的體現(5)2002年初,杭州首次提出要培育、塑造“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新時期杭州人文精神。這一人文精神可以看作是優(yōu)美與壯美的延伸。。
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以西湖和錢塘江為代表的城市意象留下了優(yōu)美與壯美結合的審美品格,也留下了人與自然融合為一、物我兩忘、不懼困難、逆流而上的精神內核。在現代化轉型中,杭州城飛速發(fā)展,已成為與人的自由、幸福息息相關的所在。一方面是對現代化認識的加深,一方面是現代化的社會實踐,西湖與錢塘江作為傳統(tǒng)與現代的時空交匯點,吸收、融合、產生出新的內涵,即綠色、智慧和創(chuàng)新等新理念(7)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13年11月29日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五水共治,將生產與生態(tài)、經濟與民生、發(fā)展與轉型有機結合。。
這些新的理念與實踐為杭州的城市意象注入現代化發(fā)展的新內涵。綠色是在吸取傳統(tǒng)智慧的基礎上,在迅速發(fā)展變化的情況下對自然應采取的基本態(tài)度: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智慧是綜合、有機、整體思維的表現,在經濟和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需要運用智慧的態(tài)度去看待經濟與社會、自然,以及技術與人文的和諧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弄潮”精神的現代內涵,是打破舊框架,創(chuàng)立新思想、新事物的行為。在新與舊的矛盾交替中既要“干在實處”,又要“走在前列”。這既要準確把握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要擁有奮勇前進的豪邁勇氣,才能“勇立潮頭”(8)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將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概括為“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12個字。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G20杭州峰會結束之際,對浙江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的新要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進入21世紀以后,科學技術特別是互聯(lián)網技術、新媒介技術、圖像制作技術等提供了新的敘事方式。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圖像是畫成、攝制或印制的形象。隨著視覺文化的發(fā)展,這個定義已遠遠不能概括現代社會被圖像海洋包圍的狀況。借助于發(fā)達的數字媒體技術,圖像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如何在現代語境下承載更多信息,它與語言文字是怎樣的關系,成為眾多學者探討的“圖像轉向”“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等問題。在“圖像時代”,運用圖像敘事成為構建杭州城市意象空間不可忽視的方式。除了傳統(tǒng)的繪畫,影視、動畫、游戲、短視頻等紛紛涌現。
新時代,杭州西湖和錢塘江的水文特點和精神特質經過提煉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了嶄新的形象。2022年第19屆亞運會體育圖標就是在吸收了錢塘潮的景象特征與精神內核的基礎上設計的一個關于水的意象,其線條、顏色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錢塘潮的特質。會徽、圖標以“潮涌”流暢、動感的視覺造型突顯體育精神、傳統(tǒng)文化和杭州城市內涵的有機統(tǒng)一;色彩中的藍綠色系對應水的顏色,通過水火亮色漸變方式,寓意日出錢江、潮水涌動的新時代美好印象,打造了一個具有現代特征與意義的水的意象空間。
這些通過圖像敘事生成的關于西湖與錢塘江的新意象,在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溝通傳統(tǒng)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跨時空、跨文化空間,在繼承傳統(tǒng)精神品格的基礎上,體現了現代的包容、和諧與創(chuàng)新精神,成為今天的杭州城市意象空間的重要構成元素,也為今天杭州城市意象空間的可讀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滿足現代人對生動圖像需求的同時,以圖像敘事打造新的審美意象,并將觀眾引導至更高的精神空間。這個精神空間是傳統(tǒng)與現代的融合,是現代精神特質的體現,更是現代人的精神棲息地。
隨著現代化的發(fā)展,以西湖和錢塘江為代表的杭州城市意象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中既沉淀出獨有的人文精神特質,又在時代的變遷與發(fā)展中孕育出新的內涵。它們是杭州城市意象空間里最核心的構成要素。如果說在歷史的長河里,文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為杭州城市意象空間圖上了五色,那么今天的圖像敘事則讓這個空間更為立體和豐滿。說好杭州的故事,使杭州城市意象空間在承載人們記憶、情感、認知和體驗的同時,不斷生長出與現代杭州相適應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