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故宮——養(yǎng)心殿圖源: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網站 ? 故宮博物院
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在智慧博物館的建設中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實際上,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正在參與改變博物館的未來。故宮博物院探索虛擬現實技術始于2000 年,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精準的故宮古建筑和文物三維數據。以這些數據為基礎,故宮應用虛擬現實技術開發(fā)互動應用,服務觀眾虛擬參觀。多年來,故宮博物院創(chuàng)作了《紫禁城·天子的宮殿》《三大殿》《養(yǎng)心殿》《倦勤齋》《靈沼軒》《角樓》《御花園》共7 部基于劇場環(huán)境的虛擬現實節(jié)目。2017 年,養(yǎng)心殿因修繕暫時關閉,故宮在“發(fā)現·養(yǎng)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開發(fā)了虛擬現實VIVE 體驗區(qū)。觀眾通過虛擬體驗進入養(yǎng)心殿正殿和后寢殿里,探索室內空間的知識內容。觀眾還可從異于實體參觀的視角看到養(yǎng)心殿,并欣賞到精選的陶瓷、玻璃、金銀器、玉器、青銅、雕漆等文物的高精度三維模型,以交互方式體驗其制作工藝、紋飾特點、使用方式等。此外,故宮博物院于2019 年開發(fā)《千里江山圖》增強現實項目,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和結合環(huán)幕投影來表現《千里江山圖》內容。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能夠將這些藏品活化,賦予冰冷的物件生命力,提高博物館的吸引力、趣味性和互動性。
廣東省博物館智慧平臺是國內博物館信息化應用程度較深、業(yè)務覆蓋面最廣的信息化平臺之一,包括22 個應用系統(tǒng)。各業(yè)務系統(tǒng)相互關聯,對數據進行集中統(tǒng)一管理和使用,打破了各項業(yè)務之間的壁壘,以智慧化的業(yè)務流設計和人性化的組織架構,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當中尤以智慧管理為重點,建設了數字管理系統(tǒng)、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新媒體管理系統(tǒng)和觀眾管理系統(tǒng),實現了信息采集自動化,通過對觀眾大數據、藏品數據的分析研究,為博物館管理運營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信息。比如,基于數字化管理系統(tǒng),廣東省博物館能夠精確掌握每月到訪觀眾的各種量化分析據數,比如,他曾在什么地方停留,停留了多長時間等數據,這些數據和分析結果為博物館后期提升服務、優(yōu)化管理以及展覽調整的決策依據。再如,利用藏品管理系統(tǒng)、數字資源管理系統(tǒng),在內部開放藏品數據資源以及和藏品相關的圖片、音視頻、三維數據等,實現了藏品管理模式質的飛躍。
“魏唐佛光”為主題的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中國電信廣東公司攜手廣東省博物館,借助5G+8KFOV 技術,為用戶解鎖了在線參觀博物館的Cloud VR 新體驗 圖源:華為中國
廣東省博物館虛擬展廳:莊嚴萬象——中國水陸畫藝術精品展圖源:廣東省博物館
定位與導覽是智慧博物館展覽的基礎服務。山西博物院是國家文物局選定的首批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之一,在智慧化個性導覽方面尤有建樹。山西省博物院的智慧化個性導覽系統(tǒng)建設,主要包括5 個服務:游客興趣趨向分析系統(tǒng)、智能推薦與導覽路徑規(guī)劃服務、基于圖像的無障礙文物快速檢索服務、游客個性化導覽內容生成服務、個性化游覽記錄服務。
觀眾在個人智能移動終端上安裝山西省博物院智慧導覽APP 后,即可結合移動互聯網、藍牙定位等先進技術,體驗線上和現場服務,并可享受專業(yè)的導覽服務;另外,智能移動終端下載的資源支持館外使用,使觀眾在離館后仍能繼續(xù)學習和回味,有利于博物館文化傳播功能的推廣及延伸。
山西省博物院——山西青銅博物館VR 全景 數字青銅圖源:山西省博物院官網
對于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來說,數字人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8 年5 月,上海博物館數據中心項目初步建成,它是以數據可視化為主要展現手段,以博物館學為依據開發(fā)的一個數據分析和管理系統(tǒng),涵蓋了博物館收藏、研究、傳播三項主要業(yè)務功能。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是2017年制作的網展“遺我雙鯉魚: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
在建成數據中心的同時,上海博物館在國內博物館界率先開展了數字人文項目的實踐。這一項目依托豐富的藏品資源和雄厚的研究基礎,試圖打通藏品基本數據和研究數據壁壘,試探以數字化技術輔助傳統(tǒng)的器物研究。這一項目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為基點,同時以西方藝術的發(fā)展為參照物,圍繞著文人活動這一中心,在數字人文方法上以社會網絡關系和歷史地理信息為兩個主要立足點,輔之以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從相關的收藏、藝術流變、人際關系等多個層面,依靠數據關聯和量化分析,以可見的形式展現與董其昌相關的時、地、人、事。
利用數字技術去解構學術高度,進而采取一種更美觀、通俗的表達,這是數據可視化、數字人文的一大亮點。
董其昌數字人文綜合展示系統(tǒng)大事界面(局部)
明代吳門書畫家書禮精品展虛擬展廳圖源:上海博物館
在以往的概念里,文博場館的數字化大多局限于展品上網、上“云”,而鮮對場館的管理水平和觀眾的參觀感受輔以數字治理的手段加以提升。2021 年9 月,上海首個數字孿生博物館系統(tǒng)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正式上線。依托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tǒng)管”的框架和上海城市運行數字體征的理念,這個系統(tǒng)對上歷博(上革博)及周邊進行了超精細三維數字化復原,利用三維數字孿生引擎實現了博物館大樓內外的1 ∶1 三維數字孿生,并對接政府業(yè)務數據、物聯感知數據、環(huán)境天氣等多維實時動態(tài)數據,全面賦能場館管理,讓博物館既聰明又有溫度。比如,通過算法加持,上歷博(上革博)的攝像頭從被動地“看”轉為主動地“說”,可以了解每個展區(qū)的人流密度以及相應展區(qū)和展柜的客流熱度,方便館內工作人員進行策展和參觀時的人員疏導。又如,通過展館內部建模和文本型應急預案的結合,將應急疏導的演練實景呈現在大屏上,便于在館內及時模擬和優(yōu)化應急響應預案。
上海首個數字孿生博物館系統(tǒng)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云游展廳圖源: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
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是我國智慧博物館數據庫建設的經典案例。首先將敦煌石窟的壁畫、彩塑、建筑、藏經洞出土的文物、遺址周圍的環(huán)境數字化,將產生的海量文字、圖像、音頻、視頻、三維數據、全景漫游數據,建立數字資產管理系統(tǒng)。此舉一方面對文物本體進行搶救性的保護、主動性的預防,同時對文物信息進行數字化保護;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文物走出敦煌、跨出國門。通過“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用戶可高速瀏覽超大分辨率圖像,欣賞圖像、視頻、音頻、三維數據和文獻數據相結合的數字內容,還能基于敦煌學詞匯進行智能高效的檢索和大數據分析,實現敦煌資源全球共享。這不僅可以帶來社會效益,也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云游敦煌石窟——第003 窟全景漫游
云游敦煌石窟——第420 窟全景漫游圖源:敦煌研究院
內容呈現服務是智慧博物館最關鍵的一項職能,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智慧管理平臺建設結合三維掃描、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虛擬全景技術、互動魔墻展示、LED 大屏傳播、數字沙盤等技術手段,將靜態(tài)的博物館資源動態(tài)化。比如多媒體互動展示魔墻,可展示海量的文物信息,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甚至是360 度還原3D 數據,并可同時供多人查詢。魔墻多屏展示不斷變化和滾動的藏品圖片,并自動推薦最受歡迎的藏品。觀眾可在全高清觸控大屏上搜索、點擊查看藏品圖片,為喜歡的文物點贊,還能查閱同類藏品。對感興趣的文物,參觀者可以掃碼,隨時把精美的文物圖片下載到自己的手機上,把文物“帶回家”。
走進長江文明系列展——神秘的巴國 虛擬展廳VR 瀏覽模式圖源:中國重慶三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