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希慶
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發(fā)展史上最早形成的音樂體裁之一,是大眾口頭創(chuàng)作的、并在流傳中不斷豐富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流傳下來的民歌浩如煙海,據統(tǒng)計,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數量總計超過三十萬首。深入挖掘和研究黃河口民間歌曲,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和曲調特點,對于保護、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繁榮和發(fā)展黃河口地區(qū)的群眾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口民間歌曲廣泛流傳于山東省東營市的三區(qū)兩縣,其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歌曲是小調和夯號子(也稱“硪號”)兩類。筆者通過對黃河口民間歌曲進行實地調研,搜集到數十首民間歌曲,經過整理分析和研究,認為黃河口民間歌曲的形成較為復雜且漫長,主要總結為以下三點。
黃河口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地勢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在入??跀y泥沙沖積成黃河三角洲,土地鹽分較高,不利于農作物生長,自然環(huán)境較為惡劣,形成黃河口地區(qū)地廣人稀、村落稀疏的特點。這種地域特點使得村民之間串門子、拉家常成為常態(tài),形成黃河口民間小調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同時,因為黃河口地區(qū)具有典型的平原特征,人們之間傳情達意、傾訴情感的方式與黃河中游陜北高原地區(qū)的信天游形成極大反差:一方面表現在詞義上,黃河口民間小調詞義婉約細膩,而信天游多用比興手法內容豪放;另一方面,在旋律和歌唱表現上,黃河口民間小調親切溫婉,信天游則高亢嘹亮。
歷史文化背景可以從黃河文化以及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的移民文化兩個方面來解析。
首先,黃河文化可以總結為五個特征。黃河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河孕土地,老河新壤”,一般來講,陸地行河,先有陸地后生河流,但黃河三角洲地區(qū),是由黃河挾帶泥沙淤積而成;特征之二是“奔騰不止,自強不息”,黃河滔滔不絕養(yǎng)育中華大地,孕育華夏文明;特征之三是“海陸遷徙時空巨變”,黃河下游“善淤、善決、善徙”,曾經改道五十多次,原有河道土層沉積成沃土;特征之四是“趨利避害,人水和諧”,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黃人民帶來無數災難,后經多次治理,才有今日黃河安瀾的新氣象;特征之五是“黃河入海.龍騰東營”,黃河入海,海天交匯,黃藍融合,2012 年“黃河入海.龍騰東營”成為東營城市形象品牌。黃河口居民歷經百年沿河而居,有過悲歡離合、流離失所,有過重建家園、同甘共苦,可以說,深厚的黃河文化底蘊,是黃河口民間歌曲產生的源泉。比如,《瞽乞調》是一首盲人乞討相關的曲子,歌曲所呈現出的就是因黃河水患造成百姓生活困難居無定所的一個縮影。
其次,黃河口民間歌曲的形成與典型的移民文化相關。自明初以來的六百多年間,黃河三角洲地區(qū)先后有三次大的移民遷入高潮?,F在的河口區(qū)居民來源主要是以下六種:一是黃河決口改道淤積大片土地后,前來此處的墾荒者;二是清政府災民移民;三是民國時期的屯墾、軍墾移民;四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多次移民,其中以東平湖蓄洪區(qū)擴建移民影響最大;五是20 世紀60 年代,濟南軍區(qū)在孤島地區(qū)建設軍馬場(濟南軍區(qū)綜合訓練基地)移民;六是70 年代勝利油田開發(fā)建設移民。不同地域的移民,將各自的鄉(xiāng)土文化帶入黃河口,形成了黃河口民間歌曲多元的文化背景。70 年代初期,勝利油田九二三廠在黃河口開發(fā)過程中用“干打壘”這種建筑方式建房居住,民間小調《干打壘》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產生的。人們在施工過程中為了調節(jié)氣氛、鼓舞士氣,用小調來演唱,歌頌了艱苦環(huán)境下人們的奮斗精神,內容積極向上,曲調優(yōu)美。
黃河口地區(qū)的方言屬于冀魯官話,具體來看,大致可分為利津話、廣饒話、沾化話、壽光話、魯西話等五個類型。黃河口民間歌曲特點與當地語言的行腔相輔相成,自成一體,咬字腔調與旋律的有機結合使得黃河口民間歌曲別有韻味。歌曲以口頭傳唱為主,腔隨字走,腔調依照方言的字調而形成旋律,這樣就形成了行腔與旋律的關系。比如,夯號子演唱者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即興演唱,把夯人看天唱天、看地唱地,這種靈活的表現形式已經由單純勞動號子而演變成一種民間表演,使得它與方言的表達最為接近。“我說同志們,嗨嚎嗨!”這一句唱詞中的“我說同志們”是把夯人領唱,其語音語調與旋律走向相輔相成,形成了方言與旋律的一致性,亦說亦唱;而“嗨嚎嗨”襯詞是抬夯人接唱,給把夯人的唱詞助力。一般都是上句由把夯人起興唱上句,抬夯人大多唱襯詞或重復把夯人上句唱詞中的片段,亦唱亦和,亦唱亦說,帶有濃重的方言特點。
黃河口民間小調的風格特點為旋律質樸委婉、豐富多變,表現力強,唱詞內容具有故事性,多為反映人們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有抒情曲、搖籃曲、詼諧歌等。黃河口民間小調表演一般在鄉(xiāng)村田間地頭、集貿市場、婚喪嫁娶等場所,傳播為口頭傳唱式,表演過程中演唱者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即興演唱,所以在傳唱過程中小調有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繼承。隨著社會發(fā)展,演唱小調成了一些表演者謀生的手段,從此民間小調有了更廣闊的生存能力和空間,記錄了黃河口人世代生活的變遷,是黃河口文明進步的見證。
《種葫蘆》(如圖1 所示)是小調的典型作品,這首民歌由三個樂句構成的樂段,前兩個樂句各四小節(jié),第三個樂句三小節(jié),其中第三樂句是第二樂句后三小節(jié)的變化重復,也可將該民歌視為兩個樂句,后三小節(jié)為補充。其旋律特點是以跳進為主,這其中有四度、五度、七度的大跳;但該民歌的音域只有八度,另外,附點節(jié)奏的特征較明顯。
圖1 《種葫蘆》曲譜(局部)
在同黃河水患的斗爭中,修堤建壩、重建家園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夯號子正是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的。其形成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是在勞動過程中人們團結協(xié)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意志品質的表現。
夯號子屬于打夯號子類,多為“一領眾和”的形式,也有少數是獨唱、對唱或齊唱的。領唱者往往就是集體勞動的指揮者。夯號子節(jié)奏鮮明,節(jié)拍工整,重音突出,音調質樸開朗,雄壯熱烈,高亢有力;歌詞往往是打夯者即興順口編出來的,內容多與勞動直接聯(lián)系,展現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夯號子鏗鏘有力的吶喊,表現出黃河口居民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盡管當下許多耗費力氣的勞動都機械化了,不需要再唱號子,但是有些勞動號子仍作為音樂作品流傳了下來。
黃河口民間歌曲廣泛傳唱,在農村的影響力較大,起到了傳遞情感、講述故事、愉悅生活、鼓舞干勁的作用。隨著時代發(fā)展,黃河口民間歌曲需要與時俱進,以嶄新的姿態(tài)充分呈現黃河口民間歌曲的時代價值。
一是原曲新唱,體現藝術創(chuàng)新價值。黃河口民間歌曲原本出現在田間地頭、勞動場所、集貿市場,這些歌曲要從鄉(xiāng)間走向舞臺,需要以更符合時代審美的方式呈現。一方面,在保留原來曲式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加工,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意策劃和翻新,以符合時代精神;另一方面,在演出形式上要進行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現代舞臺聲光電技術等,打造適應當下審美的新的舞臺效果。
二是說唱結合,體現教育傳承價值。黃河口民間歌曲題材豐富,有抗戰(zhàn)主題、愛情主題、勞動主題等,鑒于其內容的多樣性,可以根據不同主題對黃河口民間歌曲進行歸類整理,挑選各種主題中的典型民歌分別進行當代演繹。同時,對于每個作品,除了專業(yè)的演唱之外,再配上相應的解說詞,闡述創(chuàng)作理念及作品所反映的勞動、戰(zhàn)爭等場景,讓更多的人從民間歌曲中接受教育。
三是原曲新做,實景打造文旅品牌。為了更好地推出旅游產品,各景區(qū)、旅游點等都充分利用旅游實景加文化演繹的方式,推出文化旅游品牌。比如,沙漠實景演出《敦煌盛典》深度還原敦煌的人文歷史和民俗風情,全方位讓游客感受敦煌盛景;拉薩則推出了大型史詩劇《文成公主》。黃河口民間歌曲也可結合黃河入海等壯觀實景,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既可從民間歌曲中感受豐富的黃河文化、民間典故,又可從實景演繹中感受海天寥廓的壯美,以及黃河口獨特的人文風情。
隨著娛樂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各種藝術形式涌入人們的視野,而相對傳統(tǒng)的民間歌曲在這股娛樂浪潮中受到沖擊。同時,隨著民間傳唱人的逐漸減少,民間歌曲的傳播處于一種“癱瘓”或停滯狀態(tài),有些民間歌曲逐漸失傳。因此,保護和傳承黃河口民間歌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需要政府的重視和資金投入,也需要社會力量的關注和支持。
一是源頭保護。主要是從黃河口民間歌曲的挖掘整理上入手,加大民間歌曲的調研工作力度,讓黃河口民間歌曲得到有效記錄和保存,這是保護和發(fā)展黃河口民間歌曲的前提和基礎。這需要大量專業(yè)人士深入農村、深入百姓,掌握民間歌曲傳唱者的分布情況,進而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實地采訪。該過程不僅是對民間歌曲的簡單記錄,更是深層次挖掘探索其產生淵源的過程。同時,為強化源頭上對黃河口民間歌曲的保護,還需要建立健全民間歌曲的檔案管理體系,利用現代化手段豐富建檔形式,建立除紙質文書文件外的音頻、視頻等電子檔案。強化源頭保護,還需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建設民間歌曲博物館,或者在博物館中設立黃河口民間歌曲專區(qū),以音頻、視頻等方式進行播放和展出。
二是系統(tǒng)保護。黃河口民間歌曲的保護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廣泛參與。政府方面,要建立完善的黃河口民間歌曲保護機制和管理體系,不僅要做好頂層設計,還要架構科學合理的運維體系。社會層面,要加強各群眾性文藝組織對黃河口民間歌曲的關注度,進一步規(guī)范常態(tài)化采風機制,建立民間歌曲專題研討機制。景點、景區(qū)則可以通過“唱民間歌曲講黃河故事”向全國各地的游客宣傳黃河口民間歌曲。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齊抓共管、多措并舉全方位保護黃河口民間歌曲的新格局。
三是精準保護。黃河口民間歌曲的保護也是一個精品工程,需要按區(qū)域進行劃片承包,任務到村、責任到人,建立黃河口民間歌曲的精準聯(lián)系制度。同時,要積極了解民間傳唱人的基本情況,強化“點對點”的傳唱人扶持力度,并鼓勵傳唱人培養(yǎng)傳承人。通過“搭臺子”,讓傳唱人從幕后走到臺前,宣傳黃河口民間歌曲;通過“豎梯子”,為民間歌曲傳唱人發(fā)放政府榮譽聘書,根據其傳唱情況進行年度獎勵,營造黃河口民間歌曲傳唱和傳承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