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施朱文斌郭愛玄文丹魏裙倚
(1.浙江海洋大學海洋與漁業(yè)研究所 舟山 316021;2.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 農業(yè)農村部重點漁場漁業(yè)資源科學觀測實驗站浙江省海洋漁業(yè)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舟山 316021;3.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 舟山 316021)
近幾十年,國內外頒布了多部水生野生動物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中國進行了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等措施,發(fā)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國外嚴格管控野生動物瀕危物種貿易,發(fā)布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國際捕鯨管制公約》等。本研究中文文獻所指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guī)定的珍貴的、瀕危的水生野生動物[6]。
CiteSpace是基于Java編程語言開發(fā),分析科學文獻中蘊含的潛在知識,學科的動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是在科學計量學、信息和信息可視化背景下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款多元、分時和動態(tài)的可視化分析軟件[7-8]。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分析了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數據庫和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中2001—2020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相關的文獻,對年度發(fā)文量、合作機構、國家合作和關鍵詞聚類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揭示國內外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相關研究的現狀,通過對比分析國內外研究內容,為未來我國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以期促進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深入研究并為相關學者提煉研究動向等提供參考價值。
中文文獻來源數據庫為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的“期刊”類,選擇“主題”,搜索關鍵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或“水生保護動物”。時間跨度設置為2001—2020年,經篩選精煉剔除,得到發(fā)表期刊文獻128篇。
外文文獻數據選自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中的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檢索條件為:主題“endangered species”,文獻類型“Article”O(jiān)R“Review”,語種“English”,學科方向“fishery”,時間跨度設置為2001—2020年,經篩選精煉剔除,得到英文文獻共634篇。
本研究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選用CiteSpace 5.7.R2和Excel分析工具,對國內外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相關研究文獻的年度發(fā)文量、合作機構、國家合作和關鍵詞聚類進行可視化分析。
2001—2020年CNKI數據庫收錄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相關文獻128篇,WoS數據庫收錄相關文獻634篇;且2002年之后,WoS年度發(fā)文量高于同期CNKI年度發(fā)文量(圖1)。近20年來,國外有關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相關文獻的發(fā)表量呈周期性波動趨勢,且文獻量最高的年份為2019年,達59篇,2013年之后8年內發(fā)表文獻量占近20年文獻量的58%,由此可見,2013年之后文獻收錄量整體呈上升趨勢,表明國外有關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在漁業(yè)領域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且今后一段時間內仍然會呈上升趨勢。國內有關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相關文獻的發(fā)文量整體呈水平波動趨勢,且2020年是發(fā)文量最高的年份,數量為11篇,究其原因,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9],受政策的影響,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研究熱度不斷提高。2017—2020年處于一個持續(xù)增長的階段,表明今后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相關研究在國內關注度會持續(xù)上升。
圖1 2001—2020年國內外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
2.2.1 國外主要研究機構及其合作關系
為了推動《單片機應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深入開展,也為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對14級、15級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采用了目前高職院校比較推崇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使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通過循序漸進、不斷拓寬思路的方法講述《單片機應用技術》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發(fā)文量10篇以上的外文文獻核心機構如表1所示。機構單位類型包括管理機構、科學研究機構、高校,對機構發(fā)文量按降序排名,發(fā)文量最高的是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為62篇,其次是美國地質調查局,為34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為29篇,俄勒岡州立大學,為19篇;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愛達荷州漁獵部同為17篇等。從核心機構發(fā)文數量來看,美國相關機構發(fā)文量最多。國外機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及(美國)國家海洋漁業(yè)服務局發(fā)文量共達43篇,表明國外研究機構一部分以海洋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為研究對象。例如,這兩個機構研究的海洋動物有:海龜(紅海龜(Caretta caretta)、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棱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等)[10]、大西洋鮭魚(Salmo salar)[11]和白鮑魚(Haliotis sorenseni)[12]等。
表1 2001—2020年國外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研究機構
2001—2020年外文文獻發(fā)表的機構及合作關系如圖2所示。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節(jié)點面積最大,說明其發(fā)文量最多。圖中形成了以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為主的兩個網絡,表明未來也將形成以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為核心的研究機構合作團體。其中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在瀕危物種的研究中占重要地位,與國際其他機構合作較為緊密,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有關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研究也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其中主要是以美國研究機構為首展開合作與交流,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只與南波西米亞大學和華中農業(yè)大學有合作關系,表明我國對外合作機構較少。
圖2 外文文獻主要發(fā)文機構及合作圖譜
2.2.2 國內主要研究機構及其合作關系
中文文獻發(fā)文量最高的是青海省漁業(yè)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為4篇。其次是河南省三門峽市農業(yè)局漁政處,為3篇。國內研究機構的研究涉及淡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例如,這兩個機構研究的淡水動物有:厚唇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13]、裸腹葉須魚(Ptychobarbus kaznakovi)[14]和大鯢(Andrias davidianus)[15]等。
2001—2020年中文文獻發(fā)表的機構及合作關系如圖3所示。國內各核心機構的合作網絡分布較為零散,沒有形成明顯的聚類,僅個別核心研究機構之間存在合作關系。例如,青海省漁業(yè)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與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有合作關系,且各研究機構多為獨立發(fā)文,合作不緊密,缺乏實現跨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
圖3 中文文獻主要發(fā)文機構及合作圖譜
2.2.3 外文文獻涉及的國家及其合作關系
本研究基于634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運行得到的是國際范圍內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相關研究文獻所在國家的網絡地域圖譜(圖4)和排名前10位的合作國家。美國發(fā)表文獻量最多,為369篇,占總量的58.20%;其后依次是加拿大50篇,占總量的7.89%;日本40篇,占總量的6.31%;澳大利亞28篇,占總量的4.42%;巴西24篇,占總量的3.79%;中國21篇,占總量的3.31%;意大利19篇,占總量的3.00%;英國18篇,占總量的2.84%;墨西哥18篇,占總量的2.84%;西班牙16篇,占總量的2.52%。從研究國家來看,歐美國家在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研究領域的發(fā)文量最多,其中美國在該領域的發(fā)文量遠遠超出其他國家,表明美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且與其他國家合作交流密切;中國發(fā)表文獻量僅占總量的3.31%,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意大利、英國和德國等17個國家有合作,但合作交流不緊密。
圖4 外文文獻的國家分布圖譜
2.3.1 外文文獻的關鍵詞分析
圖5為2001—2020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相關外文文獻的關鍵詞聚類。Modularity Q為聚類模塊化的度量值是目前常用的一種衡量網絡社區(qū)結構強度的方法,最早由Newman提出[16];Silhoutte為平均輪廓線,一般認為這兩個指標分別大于0.5和0.3,聚類分析結構顯著[17]。由圖5可知,外文文獻聚類分析得到模塊度為0.523 3,平均輪廓線為0.776 3,表明聚類結構合理。2001—2020年,外文文獻共形成34個聚類,本研究僅選擇前13個聚類顯示,編號#0至#12,聚類由多個密切相關的詞組成,編號越小代表聚類包含的關鍵詞越多。聚類結果中3類與保護對象有關,分別是:#0銀大麻哈魚、#4藍背西鯡和#12瀕危魚類;3類與瀕危物種生物學研究有關,分別是:#5冷凍保護劑、#7遺傳多樣性和#11繁殖力;3類與瀕危物種的分布與增殖有關,分別是:#1資源增殖、#3分布和#8水產養(yǎng)殖;另外,#2淡水、#6棲息地利用、#9副漁獲物和#10毒性相關主題的研究,也同樣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從聚類結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已發(fā)表的文獻中更傾向于瀕危物種的生物學、種群分布和種群恢復等研究。例如,遺傳多樣性和資源增殖等方面,其中淡水關鍵詞的出現表明國外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研究區(qū)域涉及淡水。
圖5 外文文獻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圖6是用于反映不同年份文獻刊出量的時間演變趨勢。自2001—2020年,#3分布和#6棲息地利用貫穿整個研究時段,表明瀕危物種的分布和棲息地利用研究的持續(xù)性強,受到的關注高。一些國外學者做了相關的研究,例如,2001年Uiblein[18]研究了歐洲茴魚(Thymallus thymallus)的棲息地特征、種群豐度和大小分布等,表明在研究的8條河段中單一因素或多種因素的組合對歐洲茴魚種群造成了明顯的負面影響。2008年High等[19]評估了愛達華州強壯紅點鮭(Salvelinus confluentus)的分布情況、豐度和種群趨勢。2009年Spindler等[20]利用空間掃描統(tǒng)計評估了瀕危密蘇里鏟鱘(Scaphirhynchus albus)種群的空間分布狀況。2015年Fisch等[21]闡述了小種群管理技術在保護孵化場中的應用,以提高其在瀕危魚類恢復計劃中的應用價值,并表示要重視保持遺傳多樣性和有效種群的大小。2019年Lear等[22]通過使用聲學監(jiān)測技術對櫛齒鋸鰩(Pristis pectinata)在佛羅里達州的棲息地利用進行研究,從聲學監(jiān)測技術得到的結果是櫛齒鋸鰩在和平河主干流最為活躍。2019年,Bezerra等[23]在大西洋脊的圣彼得和圣保羅群島通過衛(wèi)星標記對7條路氏雙髻鯊(Sphyrna lewini)的垂直和水平運動進行研究,表明路氏雙髻鯊覆蓋了從混合層到深海的廣闊水域,此研究對大西洋赤道海域路氏雙髻鯊的棲息地利用和活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為保護該物種提供了有利的工具。2020年,Doll等[24]為了成功地管理當地受威脅的點鰭真小鯉(Erimonax monachus),通過N-MIXTURE模型估計此物種的種群規(guī)模,表明該物種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條河流中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并建議對所關注的瀕危物種進行總體和特定地點的種群評估時,可以考慮此方法。圖6中其他聚類主題隨后也陸續(xù)展開了研究,例如,瀕危物種遺傳多樣性[25-27]、瀕危物種副漁獲物[28-30]等。綜上所述,國外偏重應用研究,研究熱點主要是種群動態(tài)分布、種群恢復、棲息地利用和遺傳多樣性等。
圖6 外文文獻聚類分布的時間突變
2.3.2 中文文獻的關鍵詞分析
由圖7可知,中文文獻關鍵詞聚類分析得到模塊度為0.762 5,平均輪廓線為0.878 6,表明聚類結構合理。2001—2020年,中文文獻共形成46個聚類,本研究僅選擇前11個聚類顯示,編號#0至#10,聚類結果中5類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措施有關,分別是:#1大鯢自然保護區(qū)、#2措施探討、#3人工養(yǎng)殖、#7保護和#9措施探討;3類與保護對象有關,分別是:#0水生生物資源、#5秦嶺細鱗鮭和#10長江江豚;2類與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管理有關,分別是:#6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和#8禁止食用;1類與生態(tài)平衡有關,是#4生態(tài)平衡。從聚類結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已發(fā)表的文獻中更傾向于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措施的研究,其中,秦嶺細鱗鮭(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和長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關鍵詞的出現表明國內主要以淡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研究為主。
圖7 中文文獻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中文文獻聚類分布的時間突變如圖8所示,自2001—2020年,#0水生生物資源、#2措施探討和#4生態(tài)平衡貫穿整個研究時段,表明我國在這3個領域的研究時間較長,受關注度高。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是水生生物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上,也體現在滿足人類養(yǎng)殖開發(fā)與利用上[31],我國為了讓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得到恢復,采取了增殖放流、馴養(yǎng)繁殖和自然保護區(qū)建設等措施。一些國內相關學者在此研究領域進行了闡述。例如,2001年周栓林[32]探討了作為我國特有種洄游性名貴魚類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的分布情況、資源現狀和保護措施。2004年趙法箴[33]闡述了長江流域珍稀水生動物放流增殖的意義和存在問題,呼吁從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快增殖放流的步伐,為漁業(yè)生產和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提供服務。2005年沈公銘等[34]論述了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的保護物種、保護區(qū)布局及管理現狀,表示自然保護區(qū)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qū),西部較少,存在重復建設等問題,建議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應將部分保護區(qū)進行整合、正確處理好保護區(qū)和社區(qū)的關系等措施。2006年吳樹敬[35]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瑞安市野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現狀和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與困擾,并提出對策措施。2007年張東江[36]對陜西省水生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現狀、管理措施、存在問題以及對策建議進行闡述。2013年王劍周等[37]通過人工馴養(yǎng)秦嶺細鱗鮭,研究其生長階段特點,掌握生活習性。2014年胡樹慧[38]簡述了在我國分布的8種鱘魚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地理分布、經濟價值、瀕危原因和保護措施。2020年黃碩琳等[39]論述了造成長江流域水生野生動物瀕危的主要原因,并表示要加強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科研投入。綜上所述,我國仍處在一個較為基礎的研究階段,且偏重理論研究,國內研究熱點主要以區(qū)域性保護措施為主。
圖8 中文文獻聚類分布的時間突變
(1)從發(fā)文量來看,2001—2020年,WoS年度發(fā)文量高于同期CNKI年度發(fā)文量。國外每年發(fā)表文獻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且今后一段時間內仍然會不斷增長;國內每年發(fā)表文獻數量總體呈水平波動趨勢,但在2017年之后,文獻發(fā)表量呈緩慢上升趨勢,表明2017年之后國內在此研究領域的關注度會越來越高。
(2)從合作機構來看,美國相關機構發(fā)文量最多,其中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在瀕危物種的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國外機構合作較為緊密,但我國對外合作機構較少;國內研究機構之間合作分散,密度不強,缺乏實現跨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
(3)從國家合作關系來看,歐美國家在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研究領域的發(fā)文量最多,其中美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且與其他國家合作交流密切;國外與中國存在文獻合作的國家有17個,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但與其他國家間的合作關系不緊密。
(4)國外的研究熱點是種群動態(tài)分布、種群恢復、棲息地利用和遺傳多樣性等,而國內的研究熱點主要以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區(qū)域性保護措施為主;國外偏重應用研究,而國內偏重理論研究;國外涉及海洋與淡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研究,而國內主要以淡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研究為主。
(1)增進國內外研究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雖然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但未來也應加強國內研究機構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國際學術溝通,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與共享性,從而提升中國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2021年10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中表示,成立長江江豚、海龜和中華白海豚等重點物種保護聯(lián)盟,為各方力量搭建溝通協(xié)作平臺,增進國際交流合作。如今,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各國之間在水生野生保護動物領域研究的交流與合作有望持續(xù)不斷推進,為支撐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研究提供強大的科研團隊力量。
(2)重視海洋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研究。國外對白鮑魚、歐洲茴魚和路氏雙髻鯊等海洋動物和淡水動物都有所研究,涉及范圍較廣,而國內主要針對厚唇裸重唇魚、裸腹葉須魚、大鯢和中華鱘等淡水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為主,涉及范圍存在局限性。此外,我國主張管轄海域面積300萬km2余,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且物種數量位居世界前列[40]。因此,建議相關學者和科研機構加強對海洋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研究,更多關注海洋物種的保護,加大資金和科研團隊的投入,實現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加強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種群動態(tài)評估,促進種群恢復。在國外,種群動態(tài)評估一直備受關注,通過電子掃描測量[41]和標記-再捕獲[42]等技術對種群動態(tài)進行監(jiān)測,利用模型評估種群規(guī)模。例如,N-MIXTURE模型;采用重新引入種群、孵化場放養(yǎng)和圈養(yǎng)等方法來恢復野外種群的數量。在國內,增殖放流、人工繁殖等增殖方法也成為現在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種群恢復的主要手段,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首先在渤海展開了中國對蝦增殖放流,隨后在沿海、內陸水域也開展了增殖放流活動[33]。因此,亟須加強瀕危物種的放流及放流效果的監(jiān)測,加大長期定點監(jiān)測和種群動態(tài)評估的力度,借鑒國外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種群恢復的成功案例,引進和學習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從而實現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開展國內對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棲息地利用與遺傳多樣性分析的研究。棲息地利用的研究在國外較為常見,而國內在漁業(yè)領域的研究還較少。棲息地利用的研究采用聲學監(jiān)測和衛(wèi)星遙測等技術,揭示物種的棲息地偏好,了解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的棲息地選擇,從而更有利于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國外針對瀕危水生野生動物遺傳多樣性分析的研究文獻較多,而國內在此方面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南京師范大學楊光教授曾指出,開展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確定保護管理單元和制定優(yōu)先保護管理對策至關重要[43],也為評估種質資源,建立其遺傳多樣性數據庫提供依據。因此,建議加強國內對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棲息地利用和遺傳多樣性分析的研究,深刻了解物種的生物學特征和棲息地偏好,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的管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