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建
摘 要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盤”這一段音樂描寫最具特色,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材對其中語句注解作比喻琵琶的樂聲,與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的“課文解說”則認為是“恰切的比喻生動地摹畫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從琵琶樂聲的音色、旋律、傳播和發(fā)音幾方面物理特征來分析,即可見這幾句詩文既是用現(xiàn)實生活與自然現(xiàn)象中常見的聲響來摹擬琵琶彈奏的樂聲,以熟寫生;也是用比喻描摹樂聲發(fā)散傳播的態(tài)勢,化無形為有形;又是用比喻刻畫琵琶弦發(fā)聲的情狀,從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
關鍵詞 《琵琶行》 比喻手法 音樂描寫
白居易著名歌行體長詩《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苯y(tǒng)編版高中必修上冊教材對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一句注解作“分別比喻樂聲的濁重和清脆。一說,形容聲音的清脆圓潤?!薄@然教材編注者認為這一組詩句是運用比喻描寫琵琶彈奏的音樂聲。與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的“課文解說”部分指出“‘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時而高亢,時而幽咽,時而舒緩,時而激烈,時而間歇,或如鐵騎馳騁,風雨驟至,或如珠玉落盤,鶯語花間。”“這一段的音樂描寫是全詩最具特色之處,作者運用了大量擬聲詞和恰切的比喻生動地摹畫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彈奏的音樂震撼人心的力量?!蓖瑫百Y料連接”部分轉引霍松林先生的著作《〈琵琶行〉賞析》中也認為“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加強其形象性”??梢娙邔@一組詩句描寫對象的看法不盡一致,本文擬立足詩文細讀對此略作探討,并就教于方家。
王希杰先生在《漢語修辭學》一書中,對比喻修辭格的結構特點歸納得簡潔明了:比喻的構成,必須有兩個成分兩個條件。兩個成分是:一個是所描繪的對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體”,或“主體”;一個是用來作比的事物或現(xiàn)象,叫做“喻體”,或“客體”。兩個條件是:一個是本體和喻體應當是不同的東西,有質的差異;另一個是兩者之間又有某種相似之點。既然本體與喻體是兩類性質不同的現(xiàn)象或事物,它們之間互不關聯(lián),相似性也就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說話人主觀思維中的接近聯(lián)想和相似聯(lián)想,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點及面,全面而又細致的橫向與發(fā)散的思考引起的。兩類事物是否相似,這除了客觀事物本身之外,還受到人們的心理因素和民族文化因素等的制約。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保ㄖ熳郧濉逗商猎律罚┻@個比喻中的本體是月光,喻體是流水,它們分屬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朱自清由月光的普照聯(lián)想到流水自上而下的傾瀉和光澤,這是兩者的相似之處。在《琵琶行》的這一組詩句中,對“大珠小珠落玉盤”一句,語文教材注解作“分別比喻樂聲的濁重和清脆。一說,形容聲音的清脆圓潤”,那么其中的本體就是琵琶彈奏的音樂聲,喻體則是“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個動態(tài)的視覺形象,兩者的相似性是“濁重和清脆”或者“清脆圓潤”。聲音有“濁重和清脆”或“清脆圓潤”的特性,但說動態(tài)的視覺形象有“濁重和清脆”或“清脆圓潤”的特征就很讓人費解了?!伴g關鶯語花底滑”語文教材注解作 “像黃鶯在花下啼叫一樣婉轉流利。間關,形容鳥鳴婉轉?!边@個比喻中本體仍然是琵琶彈奏的音樂聲,喻體是“黃鶯在花下啼叫”。“黃鶯在花下啼叫”是一種行為,“音樂聲”是一種聲音,拿“啼叫”行為來比喻聲音,令人難以接受。
日常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老師也認為教材注解的不恰當,轉而認為這些比喻中的喻體是所有這些“行為”發(fā)出的聲音,即喻體是“急雨”聲、私語聲、“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和鳴聲、“花底”的鶯歌聲、冰下泉流幽咽聲、“銀瓶乍破水漿迸”的聲音、“鐵騎突出”刀槍碰撞和鳴聲,比喻的本體都是琵琶彈奏的音樂聲。但如此一說,本體與喻體都是聲音,它們屬于同類事物,這就違反了比喻的本體與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的本質要求,它們之間不構成比喻,這種理解也是錯誤的。
霍松林先生的《〈琵琶行〉賞析》中說“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笙亦朽腥缂庇辍?,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仪星腥缢秸Z’亦然。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jīng)再現(xiàn)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xiàn),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耳目應接不暇。旋律繼續(xù)變化,出現(xiàn)了先‘滑’后‘澀’的兩種意境?!g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像‘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yōu)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yōu)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笨梢钥闯龌粝壬舱J為這組詩句的描摹對象是音樂聲,他說“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但究竟用比喻加強了樂聲的哪一方面特征的“形象性”,又沒有說明確。
研讀詩文,我們發(fā)現(xiàn),“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指法技巧的變化,“初為《霓裳》后《六么》”敘述琵琶女此節(jié)演奏的曲目內容。接下來的十四句詩文分別從樂聲的音色、旋律、發(fā)散傳播和發(fā)音等方面做了具體形象的描繪。
首先,用“嘈嘈”“切切”“間關”“幽咽”等擬聲詞描摹琵琶聲的聲響形象,隨著琵琶樂聲音色變幻旋律起伏,在白居易聽來感覺就像嘈雜轟鳴的急雨聲、輕柔細切的私語聲、重濁與清脆夾雜的珠落玉盤和鳴聲、流利柔媚的花底鶯歌聲、泉流冰下的哀傷幽咽聲、銀瓶乍破水漿迸發(fā)聲、鐵騎突出刀槍和鳴聲。所有這些聲響與琵琶的樂聲,都屬于聲音,它們之間不構成比喻。這是白居易用人們普遍熟悉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中的聲響,去模擬讀者因為沒有聽聞而不熟悉的琵琶聲,實現(xiàn)化生為熟、形象直觀的效果。這就像向熟悉父親卻不熟悉兒子的人介紹兒子相貌時,我們會說“兒子長得像他父親一樣”,兒子與父親都是人,不能理解為把兒子比喻成父親,這里的“像”表示相像,意思是彼此同類而有相似或共同之處。
其次,聲音雖然沒有腳,卻能不脛而走,它向四面八方發(fā)散傳播的態(tài)勢是無形的,但人卻能分明感覺到。詩文中說這琵琶聲撲面而來,就像急雨驟降的迅猛激烈、情人私語的平和舒緩、像大珠落盤的沉重、像小珠落盤的輕巧、像花底鶯語的婉轉暢快、像泉流冰下的艱澀難行、像銀瓶乍破水漿迸發(fā)、像鐵騎沖出軍陣、像絲帛爆裂。這是一組博喻,把本來有聲無形、不可捉摸的樂聲傳播態(tài)勢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就是霍松林先生所說的“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的實際效果。
第三,琵琶聲明明是坐在對面的琵琶女撥弦而發(fā),但就像是急雨呼嘯、私語呢喃、珠落和鳴、花底鶯歌、泉流嗚咽、銀瓶乍破水漿迸發(fā)、鐵騎突出刀槍撞擊、絲帛爆裂。這又是一組博喻,營造出一幕幕多姿多彩的世間幻象,在讀者面前上映,叫人應接不暇,從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
白居易詩歌的一般風格是內容實在、語言通俗淺易,據(jù)《唐才子傳》卷六記載:“公詩以六義為主,不尚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边@一段對音樂的表現(xiàn)用熟悉表現(xiàn)陌生、化無形為有形的描寫也充分展示了這個特色。可見《教師教學用書》的“課文解說”大體符合詩文實際,遺憾的是過于簡略;霍松林先生的鑒賞格調偏高,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作者通聯(lián):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