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娜
白居易《琵琶行》的詩畫轉化方式解讀
李文娜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其詩作大多都是以樸實的風格為主,白居易詩作中的《琵琶行》更是作為千古名詩而流傳至今,把《琵琶行》作為詩歌中的精品,會以怎樣的方式表達在畫中。本文主要通過白居易的《琵琶行》,來解讀《琵琶行》的詩畫轉化方式。
白居易《琵琶行》詩畫轉化方式詩意畫
白居易一生坎坷,在他為官的時候屢次被貶,而且被貶皆為誣陷,最后被貶到江州當司馬。江州司馬雖然表面上看是刺史的佐史,但是實際上是一個很閑的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尊嚴上受到了莫大的損傷。某年送客湓浦口過程中,聽聞琵琶聲,偶遇琵琶女,之后創(chuàng)作這首《琵琶行》,流傳至今。當時的白居易45歲,是他被貶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助偶遇琵琶女,得知此人技藝出色、身世凄涼,透過琵琶女,白居易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為官道路上受到的政治打擊,屢屢被貶的悲慘遭遇。因此,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由于琵琶女與自己相似的處境,而把琵琶女視為紅塵知己,二人同病相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外則寫景,實則寫情,這讓《琵琶行》這部作品具有超乎尋常的感染力,而后人往往為了祭奠這位偉大的詩人和這首千古名詩,往往會繪出許多詩意畫來作為祭奠。
白居易《琵琶行》詩畫轉化方式解讀
白居易《琵琶行》作為一首千古名詩,做到了詩中帶畫,畫中有情,情中有景。通過不斷的轉換也造就了這首詩的與眾不同,被世人千古流傳,后人常常把《琵琶行》以詩畫轉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詩畫轉化的表達方法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全譯”,另一個是“變譯”。而“全譯”之中包含“直譯”和“意譯”。
(1)詩畫轉化方式直譯解讀
“直譯”從字面意義上看就是直接翻譯,它不是話中套話,也不是依次來翻譯,它的根本宗旨是表達作者寫作品的意義,重點是在于“形似”。很多人都知道,《琵琶行》是一首長篇的詩歌,要是把全篇詩句逐字逐句的翻譯過來是沒有必要的,只要把《琵琶行》中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人物、情境描述出來就可以了,使人能夠一見畫就可以指出這是根據(jù)《琵琶行》創(chuàng)造出來的繪畫就行了。這也是最簡單、最直面的詩畫轉化方式,以詩歌為根本,進而創(chuàng)作繪畫。因為作為一幅詩意畫,最先要傳達的就是詩歌中塑造的環(huán)境、形象。例如筆者印象最深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很多人讓他背出《琵琶行》不容易,但是問及能想起幾句詩的話,這一定是其中之一。其畫中就可以表現(xiàn)出船中,一名婀娜多姿的女子,用琵琶及長長的衣袖擋住自己的半張臉,使女子美麗的面龐若隱若現(xiàn)。更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其也可以用詩畫轉化的方式來表達出來,秋天散漫著落葉,河邊飄落著小船,二人作揖時離別的畫面。這個也很容易直譯成詩意畫,對《琵琶行》熟知的觀者也很容易鑒別出這句詩詞。
(2)詩畫轉化方式意譯解讀
《琵琶行》作為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最重要的是表達其中含義,其中的內(nèi)部含義是無法直譯過來的,詩中許多朦朧和模棱兩可的詩句是要通過自身理解才能直譯出來,這個曲折的翻譯就“意譯”。但是意譯不是憑借讀者主觀理解,那會曲解作者所要表達的詩意,要通過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以及作者身處的環(huán)境,走進作者內(nèi)心之中,才能真正的意譯這首《琵琶行》。直譯是作品中的表面現(xiàn)象,而意譯是作品之中的內(nèi)在含義或者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自身的抱負。在許多情況下,直譯和意譯之間是相互融通的,這樣才能使得作品含義或者表達情感更容易讓讀者理解,內(nèi)部情感才能得以表達出來,真正的做到畫中有情,情中有景。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很多詩句是直譯和意譯相互融通的現(xiàn)象。例如明代宋旭創(chuàng)作的《琵琶行圖》,其中就描繪了廣闊的江水,微風吹拂了落葉,水面也是微微蕩漾,一輪皎潔的明月倒映在微波的江面上,岸上樹葉從樹上散落,微微搖曳的蘆葦叢,兩人望向江面,江中一艘小船隨著江水蕩漾,船艙內(nèi)一位長須白發(fā)的老人坐在船上聽著女子彈琵琶吟唱,雖然畫中的人物表現(xiàn)是靜止的,但是卻畫的惟妙惟肖,表演者傾心,聆聽者十分專注,岸邊的送別二人以及船夫全部都在側耳傾聽,三人的神態(tài)描寫更是出神入化,讓這幅畫的賞析者如能聽到這美妙的琵琶聲,這幅畫完美地展現(xiàn)了《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以及“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的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為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其影響力在當時社會是可想而知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等經(jīng)典詩句更是伴隨了我們一生。從上述各種詩畫表達方式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對這首詩的喜愛程度,正是因為《琵琶行》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表現(xiàn)形式,才得以讓《琵琶行》成為千古名詩,被后人所流傳。
(作者單位: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徐州經(jīng)貿(mào)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