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鵬
張元幹是我學術研究的起點。我的本科畢業(yè)論文研究的是張元幹生平事跡,碩士論文寫的是《張元幹年譜》,博士論文研究的是以張元幹為中心的宋南渡詞人群。最近又對《張元幹年譜》進行第三次修訂,我研究張元幹已經(jīng)40年。
這次來福建永泰,既是一次學術之旅,也是一次向張元幹致敬之旅、感恩之旅。下面跟大家分享張元幹五個方面的問題。
張元幹生長的宋代福州,文風鼎盛,文化發(fā)達。最近,我對宋代作家人數(shù)做了全面盤點和統(tǒng)計,驚人地發(fā)現(xiàn):宋代全國作家人數(shù)排名第一的是福建南平市,而福州名列第二。我原以為作家最多的應該是京城的開封或者杭州、揚州等地,沒有想到是福建南平、福州。
再看宋代進士人數(shù),福州名列第一、南平第二。從這兩個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文化教育的發(fā)達必然會促成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張元幹就生長在這樣一個文風鼎盛的時代和區(qū)域里。
張元幹的家庭背景如何呢?他的祖上是草根,沒人做過官。從他的祖父張肩孟開始才有為官者,張肩孟中了進士后,做過歙州通判,相當于現(xiàn)在安徽黃山市的二把手。張肩孟官做得不大,卻非常會教育孩子,他五個兒子全部登科中進士。所以他的寒光閣上寫著“丹桂五枝芳”。不僅如此,張元幹的二伯父,也就是張肩孟的二兒子張勔家的五個兒子也全部登科。張家祖孫三代有11位進士。這在宋代科舉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梢哉f,這個家庭的文化氛圍非常濃厚。
張元幹的四位伯父,一個比一個厲害。大伯父張勵,有人說應該叫張勱。但宋代的記載都是作“鼓勵”的“勵”,所以我覺得還是應該叫張勵。張勵做過三個地方的要員。先是在福州做知州,兼福建路安撫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福州市委書記兼福建省軍區(qū)司令員。后來從福州調任廣州知州,相當于現(xiàn)在的廣州市委書記,又從廣州知州調任濟南知府,最終官至五品。
二伯父張勔做到建州知州,他培養(yǎng)了五個進士的兒子。三伯父張勣應文武兩舉,可惜27歲就英年早逝。四伯父張勸官做得比較大,做過御史中丞,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紀委書記,最后官任工部尚書,相當于現(xiàn)在的工信部部長。老五,也就是張元幹的父親張動,官職不是太清楚。他的朋友李綱稱他為少卿,應該是相當于現(xiàn)在中央政府的一個副司長。我最近發(fā)現(xiàn),北宋末年的靖康年間,他曾經(jīng)在兵部,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任職。
張元幹的母親,原來是皇親國戚。她是向太后的侄孫女。向太后是什么人呢?是宋神宗的皇后。神宗的兒子哲宗沒有生太子,去世之后要扶持另外的皇族接班人來做皇帝。由于向太后堅持,最后讓徽宗上了臺。這樣,徽宗對向太后特別感激。因此,對向家大有封贈。從輩份講,張元幹的母親是宋徽宗的表妹,張元幹跟宋高宗相當于是表兄弟。但張元幹并沒有托這位皇上表兄的福。不過,這樣的家庭背景,對張元幹的成長還是具有正面影響的。
再說一下他的舅父向子諲。向家可以說是滿門忠烈。張元幹的親舅舅向子諲,是真宗朝宰相向敏中的五世孫,向太后的侄孫,14歲因為向太后的恩蔭出外做官。建炎年間,他在湖南長沙做安撫使,抗擊金兵,曾率眾與金兵巷戰(zhàn)。建炎年間,金兵南侵,大部分守臣望風而逃,只有向子諲堅決抗擊。當時著名詩人陳與義有首詩贊揚向子諲,說“稍喜長沙向延閣,疲兵敢犯犬羊鋒”,“向延閣”就是向子諲,稱頌他率領疲憊的守兵,敢于跟虎狼之兵——金兵來對抗。陸游的老師曾幾也贊美他“忠義云霄逼,聲名日月懸”,說他的忠肝義膽可與云霄比高,他的名聲像日月光輝永不磨滅。紹興八年宋金和議時,向子諲在平江,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做知府。當時金朝派來談判的使臣稱江南招諭使,這是一個不平等的名稱,明顯把南宋當成附屬國,而且進入南宋境內,每過一個州縣,地方長官都要跪拜迎接。向子諲覺得這很屈辱,寧可辭官,也不向金使跪拜。在金使進入蘇州之前,他就扔了知府的官帽,回家閑居。這體現(xiàn)出他不甘屈服的民族氣節(jié)。
張元幹另外一位舅舅向子韶,更是烈士。金兵攻宋,他在淮寧府(現(xiàn)在的淮陽市)抗擊金兵,兵敗被俘,決不投降,結果全家被滅門,只有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幸免于難。這國仇家恨,對張元幹有著深刻的影響。
在我的《張元幹年譜》里,沒有說明張元幹出生在哪里。最近研讀文獻,終于弄清楚了張元幹是出生在永福家鄉(xiāng),也就是現(xiàn)在的嵩口鎮(zhèn)月洲。他在《蘆川豫章觀音觀書》里說他“丱角”、留著小辮辮、大約在五六歲的時候母親去世。隨后他離開家鄉(xiāng),離鄉(xiāng)時還有一個弟弟,可惜三歲就夭折了。所以他感慨,平生孤苦伶仃,終鮮兄弟。少年時期他在河北臨漳,跟隨父親生活了一段時間。青年時代,主要是在汴京度過。當時張元幹的三個伯父都在汴京做官,那是張家最輝煌的時期。優(yōu)裕的家庭環(huán)境給張元幹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活,他也過了一段非常痛快的京城貴公子的生活。他有兩句詞說:“少年百萬呼盧,擁越女吳姬共擲?!币馑际撬?jīng)帶著100萬去賭場,在賭桌上大喊著“盧!盧!”“盧”是骰子中的六點。他左邊是越地的美女陪伴,右邊是吳地美女侍候。那個瀟灑勁兒!這是他回憶年輕時候的一段花花公子的生活。
20歲以后,他離開京城,到處漫游,結交名流。先到南昌去拜師學詩。找誰學呢?找到當時的詩壇領袖、黃庭堅的外甥徐俯學習詩法。張元幹到南昌師從徐俯,是誰引薦的呢?是他舅舅向子諲。當時向子諲在南昌做學官,也拜徐俯為師。于是,張元幹有緣結識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正式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中的一大群人物,包括提出江西詩派名目的呂本中。這呂本中也是宰相的后代,呂家在北宋是很強盛的政治世家、文化世家。在南昌,張元幹詩藝大進,得到老師徐俯的認可表揚。
其實他到南方還有政治目的。他生活在京城,目睹上層社會的腐敗,預感到國家會出大事,他后來回憶說“心知天下將亂,陰訪命世之賢”,到處尋訪能挽救國家危亡的杰出賢臣。離開南昌后,他到南康,即現(xiàn)在的江西九江,拜訪了當時的名士陳瓘,跟隨陳瓘在廬山上盤桓了一個多月,商討古今治亂成敗的緣由,尋找治國理政的良策。他萬分敬佩陳瓘,終身奉其為精神導師。這次我門下博士生高武斌提交的會議論文就專門研究陳瓘對張元幹的影響。陳瓘慎重地向張元幹推薦了他看中的“命世”賢臣李綱。他說:“我老了,不中用了,有一位賢能之臣李綱,你應該去結識,他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梁。”張元幹聽從陳瓘的建議,離開廬山后到江蘇無錫拜訪李綱,結為忘年交。李綱是福建邵武人,他母親去世后葬在無錫,所以好長時間住在無錫梁溪,并自號梁溪居士。李綱可以說是一個身系天下安危的人物,在歷史上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宋史》里的傳記一般是幾個人合為一卷,如果一個人能占一卷就很了不起了,唯獨李綱一個人占兩卷的篇幅??梢韵胍?,他在宋代歷史上的地位多么重要。靖康之難中,張元幹投入李綱幕下,參與了汴京保衛(wèi)戰(zhàn)。
剛才陳縣長也特別提及張元幹參加汴京保衛(wèi)戰(zhàn)與金兵浴血奮戰(zhàn)的事跡。這是張元幹人生歷程當中最值得書寫的靚麗一筆。在國破家亡、國難當頭的時候,知識分子、士大夫都會愛國,但當時像張元幹這樣舍身忘我、投筆從戎、與金兵浴血奮戰(zhàn)的人不多。汴京保衛(wèi)戰(zhàn)十分激烈,汴京城墻上“矢集如蝟毛”,金兵射在城墻上的箭像刺猬的毛一樣密集,這是現(xiàn)在電影電視上才能看到的畫面。張元幹當時就在城墻上協(xié)助李綱指揮這場戰(zhàn)斗,最終取得汴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宋史》里沒有張元幹的傳記,這件事情是我在他的一篇佚文里發(fā)現(xiàn)的。
張元幹的人生經(jīng)歷比較簡單,宋室南渡后的高宗朝,他做過將作少監(jiān),但在紹興元年(1130)41歲的壯年就辭官歸隱,回到福建,住在福州,陪伴李綱十年??上Ю罹V只活到58歲,紹興十年(1140)就去世了。之后,老朋友富直柔和李彌遜來閩中居住,李彌遜是福州連江人,住在家鄉(xiāng)。張元幹時常跟他們詩酒往還唱和。
張元幹個頭不高,是矮個子,身高1.6米左右,但性格剛烈,是一位非常有血性的男子漢。兩件事情可以佐證。
第一,41歲壯年就辭官。以前我不是太明白,為什么壯年就辭官不做,這在宋代很少見。古人的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可張元幹并沒有建立什么了不起的功業(yè)。雖然古人說過,他是“不屑于與奸佞同朝”,其實哪朝哪代都有奸臣佞臣,為什么唯獨張元幹寧可放棄官位、自甘寂寞冷清,也不跟奸佞同朝?這也許跟他祖父的教育有關。祖父張肩孟不到退休年齡就提前退隱閑居,而張元幹從小跟祖父一起生活,會受到他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不過,更主要的還是跟他個人的經(jīng)歷、性格有關,特別是跟李綱的遭遇有關,他看透了當時朝廷的政治腐敗。
北宋滅亡前,李綱指揮汴京保衛(wèi)戰(zhàn),事出偶然。當時李綱的官位不高,只是六品官的太常少卿。金兵快打到汴京城下了,朝中文武大臣大多是主張投降求和,只有李綱主戰(zhàn)。宰相說:“你主戰(zhàn),那你負責?!崩罹V說:“如果讓我負責,我愿以死報國?!崩罹V就這樣被任命為尚書右丞,也就是副宰相,并擔任親征行營使,即汴京保衛(wèi)戰(zhàn)的總指揮。李綱迅速招兵買馬,網(wǎng)羅人才,張元幹也來到他的幕下,協(xié)助李綱指揮作戰(zhàn)。由于指揮得力,汴京軍民上下齊心堅決抵抗,終于取得汴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當時的宰相大臣本想等著看李綱的笑話,沒想到李綱打贏了!他們的臉就掛不住了,想辦法把李綱擠出朝廷。當時金兵分兩路,一路攻打汴京,一路圍攻太原。他們讓李綱率兵去解救太原之圍。李綱是個書生,不懂打仗,不想去太原,但朝中大臣慫恿欽宗命令李綱兵援太原,結果,李綱打了敗仗,于是朝廷借機將李綱貶謫,而且一貶再貶,最后貶到海南。李綱離開朝廷之后,北宋徹底滅亡。李綱貶謫和北宋滅亡的內幕,張元幹看得透心涼。
李綱任南宋的首位宰相,也出人意料。建炎元年(1127)農(nóng)歷五月一日,宋高宗趙構在河南商丘登基當上皇帝。在這之前,趙構是天下兵馬大元帥,在汴京之外組織抗擊金兵。他身邊有兩個副元帥,一個叫汪伯彥,一個叫黃潛善。他們兩個搗鼓著宋高宗當了皇帝,當然也得到眾多文臣武將的支持。宋徽宗、欽宗被金人俘虜北去之后,天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會更亂。元帥當了皇帝,兩位副元帥以為理所當然由他倆做宰相。沒想到,宋高宗覺得這兩位人望不夠,就把人氣爆棚、尚在貶謫路上的李綱召回商丘來做宰相。李綱不負眾望,在任75日,采取一系列軍政措施,安定了北方,穩(wěn)定了天下局勢。可汪、黃兩人極為不爽,心想,你李綱當宰相,固然穩(wěn)定了天下江山,可也穩(wěn)固了自己的地位,我們就沒有機會做宰相了,于是想方設法把李綱趕下臺。李綱一去相位,這姓汪的和姓黃的,如愿坐上宰相的交椅,還把李綱規(guī)劃安排的軍政措施全部廢除。結果金兵再次南下,很快就奪取了整個北方。宋高宗沒辦法,只好南逃,先逃到揚州,最后渡過長江,從此再沒有回到過中原。
張元幹目睹了北宋的滅亡、南宋的撤退,了解其中的內幕,看透了一班高官大臣為了個人名利而完全置國家安危、民族存亡于不顧的本質。張元幹覺得,如果按照李綱的戰(zhàn)略方針,北宋或許不會滅亡,至少不會那么快地滅亡;南宋王朝如果讓李綱繼續(xù)做宰相,也不會把北方領土全部丟棄、讓金兵渡過長江。
張元幹看著這樣的朝廷、這樣的政局,越來越失望。到了建炎四年,他又受到誣陷,更覺得這朝廷沒法待了,于是在41歲的壯年,他毫不猶豫地辭官回家!壯年辭官,可以看出張元幹是一位很有血性的男子漢。
第二,52歲作詞送胡銓,也能見出張元幹的血性和正義感。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和秦檜主張向金人求和,簽訂不平等條約。當時滿朝文武大臣,絕大部分都反對。其中樞密院,相當于現(xiàn)在中央軍委的一位編修官胡銓反對最為激烈。他在上書中要求把秦檜和另兩位主持談判求和的南宋大臣王倫、孫近的頭砍下來,以謝天下。他起草上書時,旁邊有人同時傳抄。他寫完后,有點后悔,覺得用詞太激烈,猶豫要不要把奏章交上去。旁邊有人告訴他,你的上書外面已經(jīng)盛傳了,呈交上去還能保住性命,皇上迫于輿論壓力,可能不會殺你,如果不上,可能會被悄悄干掉。胡銓就寫好遺書,把家庭后事安排好后,把這封《上高宗封事》呈交上去,準備就義。高宗與秦檜看了之后,勃然大怒,但迫于輿論壓力,不便重貶胡銓,只把他貶為福州僉判。四年后,社會輿論漸漸平復,秦檜再來收拾胡銓,把他重貶到廣東新州。胡銓是政治犯,被再貶時,人們都不敢跟他來往,只有張元幹挺身而出,為他餞行,并寫《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為他伸張正義。后來張元幹也為此事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價。九年之后,秦檜知道他寫詞的經(jīng)過,將他逮捕下獄,并除名。張元幹辭官以后還有一點微薄的俸祿,除名以后,就變成了布衣平民。他的詞作也被抄沒,所以他的詞流傳到現(xiàn)在的只有180多首。
張元幹既有強烈的正義感,也有堅定持久的愛國情懷。無論在位不在位,愛國激情從未消退。靖康、建炎年間,身處戰(zhàn)亂之中,他寫了大量反映時局政事、關注國家命運的詩詞。辭官歸隱之后,依然關注政局的變化。紹興八年,宋高宗和秦檜主和,他立馬寫了一首《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激勵李綱站出來干預反對;后來寫詞送胡銓,質疑宋高宗向金稱臣的居心用意。
張元幹的愛國精神強烈而持久,既與特殊的家世背景有關,就是前面講的舅父向子諲的忠義勇敢和向子韶的血海深仇對他的影響,也與師友的引導啟迪有關。學界已經(jīng)注意到,師友中陳瓘和李綱對張元幹的影響很大,其實還有一位老人也深刻影響著他的人格精神,過去沒人注意,這位老人就是鄭俠。
鄭俠,是福州福清人。他本來是王安石非常欣賞和器重的學生,當看到王安石變法給老百姓造成嚴重后果,民不聊生,流離失所,就上疏給宋神宗,同時畫了一幅《流民圖》,反映民生疾苦,為民請命。因言辭激烈,惹惱了神宗和宰相,終生受到打壓。張元幹的祖父張肩孟跟鄭俠是好朋友,經(jīng)常帶著年幼的張元幹去看望他。張元幹30歲回福建時,還專程去拜訪鄭俠。當時鄭俠抱病臥床,“延入臥內,歡若平生”。鄭俠好像是等待見上張元幹最后一面似的,幾天后,就溘然長逝。所以張元幹說“后數(shù)日遂哭之,若有待然”。鄭俠極富正義感,愛國愛民,為此屢遭重貶,但無怨無悔。他對張元幹的立身行事也有深刻影響。
張元幹為人的另一特點是孝友?!缎g名賢題跋》里,當時很多名流高賢都十分贊賞他的孝友精神。他30歲回到故鄉(xiāng),發(fā)現(xiàn)祖父張肩孟的手跡,特地把它整理刻石,并找當時的名流題跋,傳之后世,教育子孫。一個家族,能夠長期興盛,一定是有良好的家風。張元幹家族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能中進士,是因為重教育、重孝友,有良好的家族傳統(tǒng)。
張元幹在詞史上有承前啟后的地位,是連接蘇軾到辛棄疾之間的橋梁。宋詞有兩種風格,一種風格叫豪放,一種風格叫婉約。宋詞是當時的流行歌曲,主要由女聲歌唱,所以,主導風格是婉約。柳永、秦觀、李清照等著名詞人的詞作都是這種風格。蘇軾的豪放詞風,在北宋沒幾個人學習傳承。北宋滅亡,南宋戰(zhàn)亂,就像詩人重新發(fā)現(xiàn)了杜甫的價值一樣,詞人重新發(fā)現(xiàn)了蘇軾的意義,覺得蘇軾的詞風最符合當下的時代精神、社會氛圍。張元幹就是較早傳承蘇軾豪放詞風的代表性詞人。
張元幹詞,完成了兩個轉變:一個是詞從娛樂性向政治功利性的轉變,一個是詞從遠離社會現(xiàn)實向與時代變化同步的轉變。唐宋詞原來是娛樂的,是無關政治的。到張元幹手上,變成了政治斗爭的工具。這是利好還是不好另當別論,反正詞的創(chuàng)作內容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從此,宋詞具有了功利性目的。張元幹送李綱、贈胡銓的兩首《賀新郎》詞,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批判性,改變了詞體的性質,使它從娛樂形式轉換成政治斗爭的工具。原來的詞是遠離社會現(xiàn)實的,主要抒發(fā)個人的離愁別恨、兒女私情,到了南渡時期,詞就貼近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與現(xiàn)實同步共振。建炎三年(1138),張元幹在湖州太湖的船上寫的《石州慢》詞,就全景式地描繪了當時外敵入侵、內患嚴重、國土淪喪的社會亂象。張元幹詞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南渡戰(zhàn)亂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
在當代文學史著作里,張元幹的地位逐步提升。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史里,有的只是提到張元幹的名字而已。比如我讀本科時用的教材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的《中國文學史》,只有一句提到他說:“詞人當中有張元幹、張孝祥和劉過也都有愛國作品,為詞壇生色。”另一部被廣泛使用的大學本科教材、游國恩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有一段話介紹,可惜把張元幹的籍貫弄錯了,說他是閩侯人。以前對張元幹的生卒年和籍貫都有不同的看法,我的《張元幹年譜》最終把它確定下來。以前關注張元幹的學者有限,研究比較薄弱,對他的生平不太了解。到了本世紀,由北京大學袁行霈教授主編的紅皮本《中國文學史》,是面向21世紀的國家級教材,大大提升了張元幹的地位。首先是張元幹第一次進入了章節(jié)目錄,書中第七章《李清照與南渡詞風的新變》第三節(jié)是《張元幹等詞人的現(xiàn)實情懷》。章節(jié)目錄是有講究的,就像英雄排座次,作家上不上目錄、上哪一級目錄,代表編寫文學史的人對他歷史地位的認定。一流的大作家,往往占一章,名字上“章”的目錄,比如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都是一流的大作家,他們的名字都出現(xiàn)在相關各章的目錄中。其次是敘述篇幅的擴大。在以前的文學史中,張元幹最多只用半頁的篇幅來論述,可在袁編本文學史中,有一頁多的篇幅來論述張元幹詞的特點和貢獻。這一章是我執(zhí)筆寫的,但并不是我個人的私心己見,而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術的進步,學界對張元幹的詞史地位、文學史地位有了新的認識,并得到主編和編寫組的認同。我研究張元幹四十年,見證了學界對他認識的逐步提高,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