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冠中
(南寧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外科 廣西 南寧 530000)
近年來,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時代,老年人群破骨細胞數(shù)量也在逐漸增多,成骨細胞活動減弱,易產生骨折及骨質疏松。胸腰椎骨折屬于骨科的常見疾病,該疾病的發(fā)生與骨質疏松癥有關,好發(fā)對象為老年人群,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為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治療方式,療效較好,但部分患者術后會殘留腰背痛。相關研究表明,椎體成形術術后殘留腰背痛不僅與腰背部肌肉及筋膜受損有關,還與疾病的特點及術中骨水泥的注入量、骨水泥分布及應力集中、相鄰椎體再骨折及術后并發(fā)癥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及提高手術療效意義重大。本研究旨在分析椎體成形術后殘留腰背痛采取腕踝針治療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南寧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95 例椎體成形術后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 47)及實驗組(= 48)。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jīng)臨床確診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②X 線片檢查明確骨折部位及類型,已接受過椎體成形術治療,于術后第2 天出現(xiàn)腰背部疼痛癥狀,需采取治療措施者;③配合度及依從性良好者;④凝血功能正常,皮膚、黏膜無破損者;⑤無嚴重心、肝、肺及腎疾??;⑥患者年齡≥65 歲。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手術后遺癥者;②接受過其他胸腰椎手術治療者;③其他慢性疾病所導致的腰背痛;④因其他疾病引發(fā)的繼發(fā)性骨質疏松;⑤皮膚、黏膜存在破損者;⑥凝血功能障礙。脫落標準:①無法堅持治療者;②在治療期間患者出現(xiàn)肝、腎功能等嚴重疾??;③依從性較差,影響臨床療效者;④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中途退出者。參照組男20 例,女27;年齡65 ~85 歲,平均年齡(75.23±4.12)歲;病程2 ~10 d,平均(5.26±2.23)d;病變節(jié)段T5 例,T7 例,T9 例,T12 例,L12 例,L1 例,L1 例。實驗組男20 例,女28 例,年齡65 ~85 歲,平均年齡(75.25±4.15)歲;病程2 ~10 d,平均(5.31±2.28)d,病變節(jié)段T6 例,T6 例,T10 例,T11 例,L13 例,L1 例,L1 例。術后均伴有明顯的腰背部疼痛、腰椎活動受限,不耐久坐、久立等癥狀,其中下腰部疼痛75 例,下腰部疼痛合并臀部疼痛20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參照組接受腰背肌功能鍛煉,五點式鍛煉法: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將肘關節(jié)彎曲并置于身體兩側,雙腿保持屈膝成90°,雙足放于床面,以頭、兩肘及兩足五點進行用力,作為鍛煉支撐點,腰部呈向上拱起的狀態(tài),離開床面,再逐漸還原。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腕踝針治療干預:(1)選用由衡水沛森醫(yī)療器械商貿有限公司生產的華佗牌針灸針,規(guī)格為0.25 mm×25 mm。(2)取穴。因腰痛位置多位于正中線周旁,根據(jù)腕踝針身體分區(qū)、腕踝部分區(qū)及“上病取上,下病取下”的取穴原則,針刺治療大多選擇雙側踝部4、5、6 區(qū),以5、6 區(qū)為重點針刺部位,針尖朝向腰部。(3)指導患者采取舒適體位,對局部皮膚使用酒精進行消毒,使用三指夾持針柄,另一只手將皮膚繃緊,進針時利用拇指對針柄進行輕輕旋轉,使針尖快速刺入皮膚,針刺部位應盡量貼近真皮下。(4)緩慢刺入腕踝針,要求針刺部位無麻、酸、脹等得氣感,每次留針時間為30 min。(5)針刺結束后,使用無菌紗布將針柄進行固定,1 d/次,3 d 后改隔日1 次。兩組均干預2 周。
(1)兩組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程度,總分為10 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負相關。(2)肢體功能障礙情況:采用肢體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評估兩組患者功能障礙情況,總分為50 分,分值越低功能障礙則越輕。(3)日常活動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Living Scale,ADL)標準評估兩組患者活動能力,可自行緩慢行動,無需借助他人幫助為1 分;行動困難需借助幫助為2 分;需使用輪椅或只能短時間的站立為3 分;患者失去活動能力,需保持絕對臥床為4 分。(4)壓痛點個數(shù):本研究選擇尋找壓痛點部位為患者棘上、棘間,患椎旁2 ~3 cm 處,第11 ~12 肋間處,L3 椎體橫突末端,臀上皮神經(jīng)入臀點及髂腰三角區(qū)。(5)臨床療效:根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評定臨床療效,分為4 級。治愈為腰背部疼痛癥狀完全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為腰背部疼痛癥狀及肢體功能明顯改善;好轉為腰背部疼痛癥狀減輕,但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無效為腰背部疼痛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傆行?(治愈+顯效+好轉)例數(shù)/本組總例數(shù)×100%。(6)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從心理健康、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等8 個維度評估,共36 個條目,總分100 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治療后1 周及2 周,實驗組疼痛VAS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 評分對比( ± s,分)
治療后1 周及2 周,實驗組功能障礙ODI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功能障礙ADL 評分對比( ± s,分)
治療后1 周及2 周,實驗組患者活動能力ADL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活動能力ADL 評分對比( ± s,分)
治療后1 周及2 周,實驗組壓痛點個數(shù)少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壓痛點個數(shù)對比( ± s,個)
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97.92%)高于參照組(85.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后,實驗組治療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6。
表6 兩組椎體成形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 s,分)
骨質疏松胸腰椎骨折好發(fā)對象為老年人群,骨折后常引起患者腰背部疼痛,翻身困難,需臥床休息,長期臥床可導致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為該疾病的常用治療方式,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能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可使患者的疼痛感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得到緩解,重建脊柱的穩(wěn)定性。但部分患者在行椎體成形術后會出現(xiàn)殘留的腰背痛,導致患者對手術滿意度下降,如何治療術后并發(fā)癥是臨床醫(yī)師所重點關注的問題。
通過早期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可使腰背部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舒筋利節(jié),加強脊柱穩(wěn)定性。但單一進行該種鍛煉恢復效果較差,相關研究表明,在早期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基礎上對患者采取腕踝針治療得到理想的療效,可減輕患者疼痛癥狀及功能障礙,減少壓痛點個數(shù),改善患者日?;顒幽芰吧钯|量。其腕踝針治療的鎮(zhèn)痛效果可能與神經(jīng)調節(jié)功能有關。皮膚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高級中樞共同起源于外胚層,故而皮膚在大腦皮質中有著精確的投射,兩者之間有直接聯(lián)系。該治療屬于非傷害性刺激,其要求避免出現(xiàn)針感,使Ⅰ、Ⅱ類傳入纖維興奮并傳入脊髓,與疼痛部位的刺激信號相互作用,經(jīng)脊髓水平的抑制機制從而發(fā)揮快速鎮(zhèn)痛的效果。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絡上組織具有較好的滲透性,可促進組織液壓波的傳遞,當腕踝針刺入皮下組織后,會占據(jù)組織空間,根據(jù)質量守恒方程及達西定律,使組織液循環(huán)流動,產生的組織液壓波以機械波形式傳遞,出現(xiàn)類似于空氣動力學的激波,以聲速傳遞至疼痛部位,使疼痛部位處出現(xiàn)壓縮及膨脹的刺激,使?jié)B透壓降低,鉀、鈣離子交換增加,從而發(fā)揮快速止痛的功效。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1 周及2 周實驗組患者疼痛癥狀輕于對照組、功能障礙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壓痛點個數(shù)少于對照組,日常活動能力、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提示將腕踝針療法用于治療椎皮成形術后殘留的腰背痛,可促進腰背部軟組織損傷的修復,進一步提高手術的療效,減緩骨質疏松程度的進展。
綜上所述,對椎皮成形術后殘留腰背痛患者采用腕踝針療法可迅速緩解其疼痛癥狀,安全性較高,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