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禮湘(安徽省無為襄安中學(xué))
《說苑》中記錄了一則“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將自己不太喜愛的太子擊封于中山,三年間都很少往來。一次,太子擊派舍人趙倉唐向魏文侯進(jìn)獻(xiàn)禮物,魏文侯問太子平常讀什么書,趙倉唐答《詩經(jīng)》,魏文侯又問太子讀哪些篇章,趙倉唐答《晨風(fēng)》《黍離》。熟悉《詩經(jīng)》的魏文侯知道,《晨風(fēng)》寫的是“未見君子”的憂傷心事,而《黍離》則抒故國之思,于是立刻賜給太子一襲衣裳,并敕令趙倉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達(dá)。太子擊受賜開篋之后,發(fā)現(xiàn)下裳在上、上衣在下,立馬吩咐安排車駕,就要前往晉謁魏文侯。趙倉唐大惑不解,太子擊解釋道:君侯賜衣,其實不是讓我御寒,而是下令召還,這就是《齊風(fēng)》中的“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復(fù)歸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歡喜。魏文侯、太子擊依據(jù)《詩經(jīng)》中的詩句“編碼”“解碼”,這樣交流溝通,既能矜持含蓄地傳遞信息,又使信息交換的過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三國志》中記載了一則“張問秦答”的故事。建興二年(314),東吳派使者張溫來西蜀修好,百官都前往餞行。眾人都到了,唯獨秦宓未到。諸葛亮幾次派人催他,張溫問:“他是什么人?”諸葛亮說:“益州的學(xué)者文士?!鼻劐档胶?,張溫問他:“你學(xué)習(xí)嗎?”秦宓說:“五尺高的孩子都學(xué)習(xí),你何必小看我!”張溫又問:“天有頭嗎?”秦宓說:“有頭?!睆垳貑?“頭在何方?”秦宓說:“在西方。《詩經(jīng)》云‘乃眷西顧’。由此推論,頭在西方。”張溫問:“天有耳嗎?”秦宓說:“有?!对娊?jīng)》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如果天沒有耳,用什么來聽?”張溫問:“天有腳嗎?”秦宓說:“有?!对娊?jīng)》云‘天步艱難,之子不猶’。如果天沒有腳,憑什么行走?”張溫問:“天有姓嗎?”秦宓說:“有?!睆垳貑?“姓什么?”秦宓說:“姓劉。”張溫問:“你怎么知道?”秦宓說:“當(dāng)今天子姓劉,因此知道天姓劉?!睆垳貑?“太陽誕生在東方吧?”秦宓說:“雖然誕生在東方,而最終歸宿在西方?!敝链?,張溫對秦宓十分敬服。面對張溫的問難,秦宓的回答看似無稽之談,實是圍繞誰是正統(tǒng)的論題,巧妙維護(hù)了西蜀劉氏政權(quán)的尊嚴(yán)。
《世說新語》中記述了一則“孫習(xí)調(diào)笑”的故事。晉代一位著名大儒孫綽造訪桓溫,此時習(xí)鑿齒與孫綽還不曾相識。于是,桓溫便讓他們兩個人在家中相見交談。孫綽本性通達(dá)率真,喜歡開玩笑,開口便朗誦:“蠢爾蠻荊,大邦為仇?”(大意是,你們這群無知的荊蠻,敢與大國為仇?)這是《詩經(jīng)·小雅·采芑》中的詩句,原是周天子警告蠢蠢欲動的荊州蠻族,要他們不可與中原大國作對。而習(xí)鑿齒恰好是湖北襄陽人,襄陽在古代屬于“蠻荊”之地。孫綽引用這兩句詩,是對初次見面的習(xí)鑿齒開了一個善意而又帶嘲諷的玩笑。然而,習(xí)鑿齒更是飽學(xué)之士,便也毫不示弱,立即大聲朗誦:“薄伐獫狁,至于太原。”(大意是,驅(qū)除胡人,一直將他們趕到太原。)這是《詩經(jīng)·小雅·六月》中的詩句,“獫狁”是周代北方的民族,曾被周天子下令討伐,被驅(qū)趕到山西太原一帶。而孫綽恰好祖籍是山西太原,習(xí)鑿齒引用涉及孫綽祖籍的詩句,也巧妙地笑諷回敬了孫綽。孫綽喜好調(diào)笑,而習(xí)鑿齒博學(xué)多才,應(yīng)對敏捷,反唇相譏,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