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波 ,沈銀忠 ,白勁松 ,劉 俊 ,陳海云 ,孫建軍
(1)昆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感染一科/云南省傳染性疾病臨床醫(yī)學中心,云南 昆明 650041;2)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感染免疫科,上海 201508)
艾滋病患者在病程較晚的階段,尤其是CD4計數(shù)低于50/μL 時容易發(fā)生多種機會性感染[1]。馬爾尼菲籃狀菌病是由馬爾尼菲籃狀菌(tlaromyces marneffei,TM)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引起的系統(tǒng)性真菌病,是東南亞及華南地區(qū)較為常見的真菌病[2-3]。作為艾滋病患者中一種常見的機會性感染,起病輕微且較為隱匿,臨床癥狀不甚典型導致較晚被發(fā)現(xiàn)。當艾滋病患者合并TM 時,可出現(xiàn)免疫功能缺陷所引發(fā)的多系統(tǒng)損害,患者病死率可達29.0%[4-5]。然而,免疫缺陷程度相似的艾滋病患者,同樣易感于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在臨床工作中,新確診HIV 感染時即呈現(xiàn)出嚴重免疫缺陷的患者,若表現(xiàn)為發(fā)熱、多發(fā)淋巴結(jié)腫大、全血細胞減少等,往往需要對馬爾尼菲籃狀菌病與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病進行鑒別。但關(guān)于兩種病例臨床特征的對照性研究較為少見。本研究回顧性收集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近5a 來住院艾滋病患者中馬爾尼菲籃狀菌病與播散性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病病例,對其臨床特征以及治療轉(zhuǎn)歸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回顧性收集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住院患者病例,納入2015 年1 月至2020 年7 月間血培養(yǎng)檢出馬爾尼菲籃狀菌病例為TM 組,2015 年1月至2021 年5 月期間血培養(yǎng)分枝桿菌陽性且MPB64 抗原陰性病例為NTM 組。對2 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血培養(yǎng)臨近的血常規(guī)、生化、降鈣素原以及住院期間病情轉(zhuǎn)歸進行分析。將死亡和未好轉(zhuǎn)自動出院的患者定義為預后不良。納入標準:(1) 經(jīng)HIV 確證實驗室確診為HIV 感染,診斷標準符合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21 版[6];(2)年齡大于18 歲;(3) 血培養(yǎng)檢出馬爾尼菲籃狀菌或血培養(yǎng)分枝桿菌陽性且MPB64 抗原陰性。排除標準:馬爾尼菲籃狀菌與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共感染者。倫理聲明:本次研究采用回顧性、匿名的資料收集方法,不涉及患者隱私,故倫理審查中同意免除知情同意簽字。
血培養(yǎng)流程:血培養(yǎng)采用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和配套的需氧培養(yǎng)瓶和分枝桿菌培養(yǎng)瓶,抽血按照標準程序進行,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后抽取患者雙側(cè)前臂外周靜脈血。外周靜脈血經(jīng)需氧培養(yǎng)后報陽,轉(zhuǎn)種血、巧克力平板后培養(yǎng)鑒定;分枝桿菌瓶報陽后,采用抗酸染色涂片鑒定為分枝桿菌后,對其培養(yǎng)濾液進行MPB64 抗原檢測。因MPB64抗原是結(jié)核分枝桿菌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生長分泌的主要蛋白之一,NTM 培養(yǎng)液中多不存在該分泌蛋白,故培養(yǎng)分枝桿菌陽性后經(jīng)MPB64 抗原檢測顯示陰性結(jié)果者判定為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感染。研究顯示MPB64 抗原檢測鑒定結(jié)核分枝桿菌與NTM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大于97%[7]。
所有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均選擇血培養(yǎng)同期的檢查結(jié)果。主要實驗室指標有: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血紅蛋白、C 反應蛋白、白蛋白、降鈣素原、血沉、真菌D 葡聚糖、內(nèi)毒素、CD4+T 淋巴細胞、CD8+T 淋巴細胞。人口學指標:性別和年齡。結(jié)局指標:好轉(zhuǎn)出院、自動出院、死亡。
EXCEL 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后使用SPSS 20.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中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用±s描述,t檢驗比較2 組間的差異;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用M(P25,P75)描述,秩和檢驗比較各檢驗指標的差異。計數(shù)資料用n(%)描述,指標的比較用χ2檢驗。預后的影響因素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剔除1 例NTM 與TM 共感染的患者后共納入播散性NTM 患者169 例,平均年齡(38.0±11.1)歲,男性為主(95.3%)。TM 患者87 例,平均年齡(36.5±10.9)歲,男性為主(93.1%)。2 組患者間的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NTM 組患者預后不良者為41 例(24.3%),TM 組患者預后不良者為15 例(17.2%),2 組患者間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2 組患者實驗室指標進行比較:NTM 組患者白蛋白高于TM 組(P=0.003),TM 組降鈣素原高于NTM 組(P=0.002),NTM 組血沉快于TM 組(P=0.011),TM 組真菌D 葡聚糖顯著高于NTM 組(P< 0.001)。而2 組患者在其他實驗室檢查指標(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血紅蛋白、CD4 計數(shù)、CD8 計數(shù)、C 反應蛋白、內(nèi)毒素)方面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籃狀菌與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患者臨床特征比較[±s/M(P25,P75)/n(%)]Tab.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laromyces Marneffei and disseminated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 disease in AIDS patients .[±s/M(P25,P75)/n(%)]
表1 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籃狀菌與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患者臨床特征比較[±s/M(P25,P75)/n(%)]Tab.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laromyces Marneffei and disseminated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 disease in AIDS patients .[±s/M(P25,P75)/n(%)]
*P < 0.05。
分別對2 組患者進行預后影響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把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中P< 0.01的變量納入多因素分析。定義結(jié)局變量:1=自動出院和死亡,0=好轉(zhuǎn)出院;自變量:年齡(1:< 35 歲,2:≥35 歲),性別(1=男,2=女),白細胞(1:< 4×109/L,2:≥4×109/L),中性粒細胞(1:< 3.5×109/L,2:≥3.5×109/L),血紅蛋白(1:< 90 g/L,2:≥90 g/L),白蛋白(1:< 30 g/L,2:≥30 g/L),C 反應蛋白(1:< 50 mg/L,2:≥50 mg/L),降鈣素原(1:< 0.25 ng/mL,2:≥0.25 ng/mL),血沉(1:< 75 mm/h,2:≥75 mm/h),CD4(1:< 10/μL,2:≥10/μL),CD8(1:< 250/μL,2:≥250/μL),NTM 組真菌D 葡聚糖(1:< 11 pg/mL,2:≥11 pg/mL),TM 組真菌D 葡聚糖(1:< 200 pg/mL,2:≥200 pg/mL),內(nèi)毒素(1:< 6 pg/mL,2:≥6 pg/mL)。
NTM 組納入的變量為:白細胞、血紅蛋白、白蛋白、CD8 計數(shù)和內(nèi)毒素。最終,內(nèi)毒素越低,預后不良的風險越高(P=0.022);白蛋白 < 30 g/L的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高于白蛋白 > 30 g/L 的患者(P=0.017);CD8 < 250/μL 的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高于CD8 > 250/μL 的患者(P=0.049),見表2。TM 組納入的變量為:血紅蛋白、白蛋白、C 反應蛋白、CD8 計數(shù)和真菌D 葡聚糖。最終,CD8 < 250/μL 的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高于CD8 >250/μL 的患者(P=0.012);真菌D 葡聚糖越低,預后不良的風險越高(P=0.016),見表3。
表2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Tab.2 Risk factors for poor prognosis of disseminated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 disease in AIDS patients
表3 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籃狀菌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Tab.3 Risk factors for poor prognosis of Talaromyces Marneffei disease in AIDS patients
馬爾尼菲籃狀菌病是一地區(qū)流行性疾病,我國主要在廣東和廣西地區(qū)較常見[8],接診此病流行區(qū)的艾滋病患者,應及早完善相關(guān)病原學檢查,明確TM 感染狀況。雖然經(jīng)過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發(fā)達國家艾滋病患者中NTM 的感染率和病死率逐漸下降[9],但是在亞非拉地區(qū),艾滋病患者中NTM 的感染率仍居高不下,NTM 感染依然是艾滋病患者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10]。本研究對比分析了2 組患者的臨床特征及實驗室指標發(fā)現(xiàn)2 組患者均以青年男性為主,2 組之間在性別和年齡方面沒有差異。本研究中NTM 組的預后不良發(fā)生率為24.3%,雖然經(jīng)過ART 和克拉霉素一級預防后,艾滋病患者NTM 感染率顯著降低,但國外研究顯示,NTM 感染病例病死率仍高達29%[10];國內(nèi)研究中,艾滋病患者感染NTM 的病死率為26.7%[11]。一項對華南地區(qū)的回顧性隊列研究結(jié)果顯示艾滋病合并TM 患者住院病死率為17.5%[12],顯著高于沒有合并TM 感染的艾滋病患者,與本研究不良預后比例(17.2%)相當。2 組患者間的預后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艾滋病患者不論是合并NTM 還是合并TM 都是導致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NTM 組患者白蛋白高于TM 組(P=0.003),可能原因是HIV 常常集中在肝血竇的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上,巨噬細胞被HIV 攻擊后引起肝功能損傷[13],同時肝臟也是TM 主要侵犯的臟器,加重了肝損傷,導致肝臟實質(zhì)細胞合成白蛋白減少,并且艾滋病患者合并TM 常引起較重的炎癥反應,大量消耗導致白蛋白減少[14]。TM 組降鈣素原高于NTM 組(P=0.002),楊丹丹等[15]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艾滋病合并TM 患者的降鈣素原升高,明確了感染的存在。降鈣素原產(chǎn)生的間接途徑是細菌刺激后引起機體產(chǎn)生促炎細胞因子等物質(zhì),進而刺激靶細胞產(chǎn)生降鈣素原[16]。從本研究的結(jié)果看來,真菌感染導致了更高的降鈣素原的產(chǎn)生。NTM 組血沉高于TM 組(P=0.11),這也提示了血沉在分枝桿菌感染的患者中升高明顯。血沉是一項針對感染狀況的非特異性檢查,有研究顯示[17]在60%至83%的結(jié)核病患者中,血沉通??煊?0 mm/h。TM 組真菌D 葡聚糖顯著高于NTM 組(P< 0.001),與TM 組患者真菌感染的情況相符。真菌入侵人體血液或深部組織后,真菌D 葡聚糖從細胞壁釋放出來,血液及其他體液中真菌D 葡聚糖含量升高,反映機體真菌感染狀況[18]。真菌D 葡聚糖在細菌、病毒和人體細胞中都不存在,多存在于真菌細胞壁,也因此,真菌D 葡聚糖是診斷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依據(jù)[19]。
針對2 組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CD8是兩組患者共同的保護因素,CD8 越高預后越好。文獻報道顯示,CD8 計數(shù)可以作為單獨的因素獨立于CD4 計數(shù)來預測患者的預后[20]。多數(shù)情況下,艾滋病患者在后期可能導致CD4 和CD8 耗盡[21],因此,CD8 高的患者可能處于相對較輕的病程階段,預后更好。NTM 組白蛋白越低,預后不良的風險越高,而在TM 組沒有得到相同的結(jié)論,可能與TM 組患者本身中位白蛋白水平較低有關(guān)。真菌D 葡聚糖越低,預后不良的風險越高(P=0.016)。前期研究也發(fā)現(xiàn)真菌D 葡聚糖低于100 pg/mL 的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高于真菌D 葡聚糖高的患者[22]。此外,本研究臨床資料不夠完善,如患者HIV 感染時間及途徑,抗艾滋病病毒治療情況等,均不利于綜合評估患者療效。
綜上,在艾滋病患者中,與播散性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相比,馬爾尼菲籃狀菌感染者白蛋白更低,需要密切關(guān)注及時補充;血沉相對較慢。2 組患者預后均較差,較高的CD8 水平往往預示著該類患者較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