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曉 羅 巍
《垂柳碧》系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吳霜老師創(chuàng)作的鋼琴獨奏曲。一折“垂柳碧”,取自女性詩人柳如是的詩題《垂楊碧》。柳如是,明清易代的江南著名歌妓才女,才貌雙絕,性情聰慧,在詩歌文學及書畫等方面造詣頗深。柳如是的傳世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等,創(chuàng)作內容題材豐富,早期創(chuàng)作多抒寫男女愛情,詞意委婉曲折,感情真摯細膩。此外,柳如是有著深厚的愛國情懷和政治抱負,她的詩作中不乏透露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大丈夫氣概。
《垂柳碧》是具備回旋原則的中國鋼琴作品,曲式結構見如下表格:
主結構 疊部 I 第一插部疊部II 連接段 第二插部 疊部III起止小節(jié)數(shù) 1~20 21~36 37~67 68~76 77~98 99~107
全曲由五大部分構成,即三個疊部和兩個插部,疊部與插部之間常有連接。速度上,疊部I 前半部分稍緩于疊部II、疊部III,后半部分的速度轉為行板;疊部II、疊部III 為緩慢的莊板。其中,疊部II 與第二插部之間有一個9 小節(jié)的連接段,在速度上與疊部II一致;第一、二插部為行板速度,結構規(guī)模上,疊部I為20 個小節(jié);疊部II 采用疊部I 的部分織體,以此為基礎進行展開,該部分共40 小節(jié);疊部III 是對主部的縮減再現(xiàn),9 小節(jié);第一插部為16 小節(jié),第二插部為22 小節(jié)。
《垂柳碧》是一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的鋼琴作品。曲名“垂柳碧”緣起于古詩題名;在題材選擇上,以女性詩人“柳如是”為中心展開,用音樂表現(xiàn)“柳如是”的人物特征及人物性格;內容上,全曲用三個疊部、兩個插部以及一個連接段,在音樂中以豐富多樣的素材實現(xiàn)對不同場景、不同情緒的勾畫,對柳如是生平歷經(jīng)波折的講述,用旋律的走向彰顯人物內心的不同情感,以演奏的力度變化傳達柳如是為人的態(tài)度,用演奏的手法為音樂營造出豐富的意境。這是一首充滿了中國元素的鋼琴作品,它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
《垂柳碧》全曲有三個疊部,每個疊部的結構功能各有不同,疊部I 為主題的呈現(xiàn);疊部II 為連接;疊部III 為再現(xiàn)。
樂曲以緩慢的柔板開場,輕柔的主旋律在不協(xié)和和弦的襯托下進入,旋律部分在前五小節(jié)使用了十一次小連線。以左手pp 力度的長音和弦進入,支撐著右手的旋律,旋律聲部充滿抒情性,似一位話到嘴邊卻欲言又止,還帶著嘆息的女子形象。整體力度控制在pp-p 的范圍,旋律中充滿了飄忽不定的氛圍。此處的演奏需將手指放平,手指下鍵速度慢,觸鍵輕且長,更多的使用指腹輕撫琴鍵,通過觸鍵面積的增大讓音樂更顯柔和。這幾小節(jié)著重表現(xiàn)右手聲部的旋律,平衡左、右兩手之間的明暗層次非常重要,音響效果柔美而朦朧。
樂曲進行到第12 小節(jié),高、低聲部皆由連續(xù)進行的柱式和弦構成,和弦進行方向先上后下,似是人生的起起落落。柳如是自幼遭遇不幸,生活顛沛流離,在愛情中,她追求男女之間的平等、互敬互愛,卻經(jīng)歷了幾段遇人不淑的感情。柳如是的一生遍布坎坷,充斥著悲劇色彩。演奏時,上、下兩聲部在上行漸強,下行漸弱,左、右兩手共同推動音樂的發(fā)展。在演奏上要熟悉每個和弦的把位,以確保觸鍵的準確性。
連續(xù)的和弦進行自然地承接了從第13 小節(jié)速度開始轉換成行板的部分,速度較快于之前的部分,仿佛一位滿懷愁緒的女子將自己心底的幽怨娓娓道來。
疊部II 的結構在主部基礎上進行了擴張,速度回歸徐緩的莊板,力度也回到pp,音樂如主部主題般舒緩而寂靜,疊部II 有較多裝飾音的演奏。裝飾音不僅可以起到為音樂潤色的效果,也可以為音樂增添色彩感與畫面感。第42 小節(jié)在旋律聲部中使用了七個倚音,音樂時而向上進行,時而向下進行,裝飾音的使用給一對二的節(jié)奏增加了旋律感。柳如是生活在晚明時期,統(tǒng)治者腐敗無能,政局內憂外患,明朝岌岌可危。柳如是打破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思維固化,她時常談論政事,心系國家。這里的音樂情緒充滿了惆悵和不安,渲染著明末家國風雨飄搖之際東零西落的凄慘氛圍。第42 小節(jié)左手的和弦與右手的四度音程延續(xù)到43 小節(jié),在持續(xù)三拍后進行休止,為聽眾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間,令人心緒沉重、坐立難安的畫面感油然而生。第45 小節(jié)和47 小節(jié)中用到了單倚音、復倚音、回音等裝飾音,增強了音樂的流動性和修飾感,營造了一種清冷、幽遠的意境美。此處的演奏追求音樂上的柔和與流暢,盡量避免因顆粒性太強而導致的音色干癟。在演奏時,因裝飾音時值短,觸鍵需保持手指的靈活度,以確保音色的清晰而不渾濁。
第68—76 小節(jié)是承接疊部II 與第二插部之間的一個連接段,速度與疊部II 保持一致,第68—71小節(jié)的旋律是由四小節(jié)的三連音構成,而四小節(jié)的旋律又是許多個小樂句的組成,曲調雖柔美但夾雜著不安定的情緒,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這四個小節(jié)的旋律中頻繁使用重復音,均出現(xiàn)在弱拍上,演奏時手指不宜抬離琴鍵太高,以達到連貫、聲音清亮且富有彈性的音樂效果。之后,隨著不斷漸強的六連音旋律,力度的變化從f—p—pp,音樂中不安的情感持續(xù)醞釀,但情緒發(fā)生了變化,為第二插部進行鋪墊。
疊部III 是對主部主題的縮減再現(xiàn),規(guī)模較小,高聲部旋律是對主部主題旋律的重新整合,依舊使用長音和弦為上方旋律伴奏。疊部III 的音樂安靜、平和,充滿了憂郁,音樂的悲傷色彩在變化再現(xiàn)中進一步升華。柳如是一生都忠于自己內心的追求,在不得已中以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在當時,她沒有受到公正的待遇和評價,甚至為當時迂腐者所深抵,為后世輕薄者歲厚誣[1]。歷史上還有薛濤、李師師、董小宛、李香君等,都是如柳氏一般聰慧、美麗、心懷家國天下、深明大義的女子,但抵不過造化弄人,她們皆為一代風流奇女,才貌雙全,人生極富傳奇色彩,也令人感嘆唏噓。
第一插部從樂曲的第21 小節(jié)開始,延續(xù)主部行板速度,但音樂風格和創(chuàng)作手法較主部不同。旋律聲部均標有重音記號,力度為ff,演奏時需將全身力量傳送到指尖,掌關節(jié)堅定支撐,保持音樂的強進行,這里的演奏效果對音樂情緒具有十分強烈的渲染作用。一位生活在封建時期但敢愛敢恨、勇敢剛烈、非凡不羈的女性形象從此處的音樂里傳達出來。
第一插部中六連音節(jié)奏型的使用次數(shù)最為頻繁,常在高聲部使用。連續(xù)的六連音進行使旋律充滿了流動性,對音樂的發(fā)展具有強大的推動力。演奏時要根據(jù)旋律的走向、樂句的輪廓,結合力度的強弱,切忌一板一眼、毫無變化的演奏。
第二插部速度從莊板轉到行板。該插部在音樂的情緒上發(fā)生了變化。第一次情緒的轉變即第89—92小節(jié)。短短的四小節(jié)以分解和弦為伴奏的織體烘托單聲部旋律,情緒上無大起大落,旋律線條連貫而優(yōu)美。這里的音樂畫面描繪著柳如是在經(jīng)歷錢謙益發(fā)生了一系列變故后,夫妻二人和好如初,度過了一段短暫的惺惺相惜的時光。演奏時,用左手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節(jié)奏來幫助右手的旋律控制好速度,以達到速度的平穩(wěn)、均勻。右踏板每拍換一次,一定要將踏板換干凈,否則會破壞音響效果的和諧感及舒適感。
第二次情緒轉變從第93 小節(jié)開始,速度較之前略有變快。第95 小節(jié)中,旋律的三連音由音程的進行發(fā)展為和弦的進行,低聲部六連音節(jié)奏變多,聽覺上增加了急促感,隨著漸強的力度記號,音樂層層遞進發(fā)展到第96 小節(jié)達到ff,并持續(xù)至第98 小節(jié)。第96—98 小節(jié)的音樂進行是三個小節(jié)的音程與和弦的變化重復,演奏時要提前在心里做好準備,調整呼吸,將力量聚合到手掌,手掌與手指在鍵盤上用“抓”的力量將同時下鍵的幾個音聚集起來,音程與和弦的音響要飽滿、通暢,將情緒推向高點。音樂中的悲傷色彩在持續(xù)響起的不協(xié)和的音響中不斷升華,渲染著柳如是在喪夫之痛和眾叛親離的悲傷中,以上吊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一悲劇的發(fā)生,音樂在凄慘、壯烈中達到了高潮。
綜上所述,本文探討了《垂柳碧》的創(chuàng)作思維及創(chuàng)作手法,對每一個樂段進行了音樂與演奏的分析,探究該作品通過鋼琴音樂表現(xiàn)的情感內涵、意義。通過對此作品的學習與探究,有助于演奏者更好地理解與詮釋該作品的思想感情。鋼琴作為西方藝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地進行融合,中國的作曲家們在發(fā)展中國鋼琴作品的道路上積極探索,從民族審美追求出發(fā),創(chuàng)造和積淀而成了獨有的中國鋼琴文化,集中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和風貌[2]。作為鋼琴演奏者,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國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特點,切身感受中國鋼琴作品獨特的魅力。希望《垂柳碧》能夠成為演奏者們所喜愛的作品。
注釋:
[1]劉彭冰:《“柳如是別傳”研究綜述》,《西部學刊》2021年第2 期,第134-138 頁。
[2]程楚喬:《“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鋼琴文化的海外傳播路徑探尋》,《音樂生活》2021年第12 期,第77-7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