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大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在“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之下,作為中國最北方的省份,黑龍江成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地區(qū),尤其是省會哈爾濱,交通發(fā)達、思想匯聚、人才聚集,使身處陰霾的進步青年們看到了希望?;仡欛R克思主義在黑龍江早期傳播的過程和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對于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歷程,傳承弘揚黑龍江紅色歷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區(qū)域研究中,東北算得上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地區(qū)。近十多年來,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在黑龍江的傳播研究可謂百家爭鳴,內容豐富。但拘泥于當時的時代傳媒形式,以報紙為載體或媒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研究較少。根據中國知網關鍵詞,搜索近十年來(2011—2021)通過報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共計161篇(見圖1),從圖1可知,國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媒介傳播研究呈上升趨勢。但以報刊形式在黑龍江的傳播研究較少,尤其是對于創(chuàng)辦地點較為特殊、存在時間較短、但當時影響較大的新聞報刊研究數量更是寥寥無幾。1925年6月8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升平二道街129號正式創(chuàng)刊、到1926年10月24日??摹豆枮I日報》恰為典型的一例。因此,深入研究《哈爾濱日報》發(fā)刊的歷史及影響,對于豐富馬克思主義在黑龍江的傳播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對馬克思主義在邊疆地區(qū)傳播的認識。
圖1 知網收錄的報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文獻數量
《哈爾濱日報》創(chuàng)辦于1925年6月,???926年10月,其所處時代正是“三股勢力”并存時期:一是,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于1922年宣布“東三省自治”,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間反抗不絕;二是,沙俄勢力雖所剩無幾,但對當時的黑龍江仍有一定的沖擊力;三是,俄國十月革命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借此時機向北滿擴張。同時,與這“三股勢力”共存的革命力量也在發(fā)展。1923年10月中共哈爾濱組成立,這是黑龍江地區(qū)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1924—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革命軍成為當時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1926年,哈爾濱成立北滿地方委員會,積極開展革命活動。這種錯綜復雜的政治背景,給予了《哈爾濱日報》發(fā)展的特殊土壤。
黑龍江省會哈爾濱是我國新中國成立前唯一直達莫斯科乃至歐洲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我國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較早、工人運動較活躍的城市之一。中東鐵路建成后,黑龍江開發(fā)進程加快,出現眾多村落和城鎮(zhèn),初步形成一個以中東鐵路為骨架、以鐵路樞紐哈爾濱為龍頭,包括工商業(yè)、礦產、航運業(yè)和金融等在內的經濟合作體——中東鐵路經濟。[1]正是發(fā)達的交通線路以及較為發(fā)達的城市基礎,使得包括布爾什維克黨員、共產黨員在內的進步青年、知識分子等各類人群往來于此。“十月革命”帶來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等思想也相繼匯聚、傳播,提高了哈爾濱市民的革命覺悟,為《哈爾濱日報》的創(chuàng)辦及發(fā)刊創(chuàng)立了一定的物質和思想條件。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四大召開,會議通過《對于宣傳工作之議決案》,其中關于宣傳工作調整的十二條辦法,有五條(第二至六條)與宣傳刊物直接有關。[2]中共組織為了打造自己的輿論陣地,不被敵人遏制“喉舌”,在領導工人運動的同時,著重深入到青年中間宣傳黨的思想,進一步促進民眾覺醒和擴大黨的影響。1925年北方反奉戰(zhàn)爭失敗之后,奉系軍閥對革命運動實行嚴酷的鎮(zhèn)壓,于是在1925年末《東北早報》停辦后,鑒于《哈爾濱晨光》停刊的原因,《哈爾濱日報》采取新的策略,改由擁有報刊編輯經驗、擁護共產黨主張和革命綱領的國民黨黨員穆景周擔任社長,而其他工作人員均為中共黨員和團員。此時的《哈爾濱日報》是國共兩黨合辦,以國民黨名義出版的大型日報,也是中共北滿地委的機關報,報社則是黨的活動陣地。《哈爾濱日報》的政治主張明確,以宣傳中國共產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為重點,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以反封建軍閥統(tǒng)治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主要內容,宣傳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理論。
1925年5月30日,“五卅慘案”的爆發(fā)引發(fā)了更大規(guī)模的反帝愛國運動思潮。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召開,會議堅持了反帝反軍閥的政治方向,堅持了革命的“三大政策”,對國民革命起到推動作用。同年3月,日本軍艦炮轟大沽口;6月,張作霖、吳佩孚組建北京政府,北伐戰(zhàn)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谝陨显?,為了保證《哈爾濱日報》的順利發(fā)刊,繼續(xù)為我黨服務,報刊根據當時形勢改變了主要宣傳內容,前期以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批判為主,后期則以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為主。
根據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為了使報刊能在奉系軍閥的統(tǒng)治下得以發(fā)展,《哈爾濱日報》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轉移矛盾客體,揭露軍閥勾結帝國主義的行徑,充分體現了創(chuàng)刊時的初心。鑒于當時的敏感政治因素,《哈爾濱日報》在前期主要集中于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批判。
1.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罪行。20世紀初,各種國外勢力皆染指迅速發(fā)展的哈爾濱,使得局勢更加動蕩,民不聊生。此時的《哈爾濱日報》刊發(fā)的文章中突出了當時的時局,尤其是對于帝國主義不斷擴大侵略勢力、妄圖染指北滿和整個東北的陰謀活動做出了直接明了的揭露。其中在《帝國主義之侵略中國》《反抗文化侵略與打倒帝國主義》《日本在南滿的文化侵略》等文章中直白的“訴說”帝國主義的陰謀,除了經濟掠奪,政治高壓也造成了人民大眾的生活困境。以上文章還特別分析了文化在侵略中的作用。
2.鞭撻封建軍閥的罪行。封建軍閥為了自身利益,與帝國勢力相互勾結,出賣民族利益?!豆枮I日報》刊發(fā)的文章中多從戰(zhàn)爭、經濟、民族等方面分析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社會問題等。在《雙十夢》《中國為什么有這么多內戰(zhàn)》《反對文化侵略與國民革命》等文章中,對封建軍閥投靠帝國主義、出賣民族利益,發(fā)動內戰(zhàn)、爭奪勢力范圍和殘酷壓榨、剝削人民的罪行予以有力的鞭撻。[3](P72)《哈爾濱日報》以這些文章為“喇叭”,指出造成中國人民困苦不堪的根源就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并號召中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只有推翻這“兩座大山”才是解決現狀的唯一出路。
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哈爾濱日報》從創(chuàng)刊開始便發(fā)行量驚人。《哈爾濱日報》從69號至80號,連載10期約2萬余字的《唯物史觀》,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3](P72)宣傳“布爾什維主義就是想從無產階級專政而達到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對廣大讀者進行通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尤其在一些文章中史無前例地介紹了哈爾濱其他早期刊物無法正面探討的問題。例如,《資本主義發(fā)展與帝國主義戰(zhàn)爭》一文闡述了帝國主義本質,指出“兩個必然”——帝國主義必然滅亡,無產階級革命必然勝利;《四個國際》短文,介紹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fā)展史。
《哈爾濱日報》的副刊也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等方面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許多新的思想、黨的新理論都是通過副刊得以傳遞。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家惲代英、婦女運動早期領導人區(qū)夢覺都在副刊上發(fā)表過文章。副刊上還發(fā)表了一些來自奉天、吉林、上海、北京、山東等地的文章,轉載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向導》《紅旗周報》中的文章。[3](P71)副刊轉載多地的先進文章,使得群眾認識到時局的嚴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這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哈爾濱及東三省地區(qū)的民族覺醒。
《哈爾濱日報》產生的影響,以哈爾濱為中心,逐步輻射到東三省,對黨團組織的發(fā)展、人民群眾的覺醒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哈爾濱日報》及其副刊積極探索發(fā)展路徑,從版面創(chuàng)新入手,擴大信息含量,還關注當時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如1926年7月,胡適曾在哈爾濱應邀作演講,宣揚“好人政府”觀點。對于這種“烏托邦式”的政治實踐,作為北滿地委書記的吳麗石當即揮筆撰寫《追擊胡適之》一文,予以批駁,這在當時引起很大的轟動。當時的《哈爾濱日報》關注時事、聚焦底層群眾,其影響力和號召力通過中東鐵路沿線不斷向外擴散,并最終使其成為火車司機、工人的最主要閱讀刊物,真正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工人階級中的廣泛傳播。[4]《哈爾濱日報》深受廣大群眾歡迎,遠銷至長春、吉林、沈陽以及中東鐵路各站段,沿線的站點構成了報刊發(fā)行網絡,可以說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擴大了黨的影響?;诖?,《哈爾濱日報》宣揚的反帝反封建軍閥主張、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東三省逐漸傳播開來。
《哈爾濱日報》的發(fā)行促進了哈爾濱乃至東三省人民的覺醒,尤其是對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具有引領作用。在辦報過程中,黨團結和教育了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和知名人士,如黨外愛國人士韓迭聲在與共產黨人的接觸中,在參與《哈爾濱日報》的辦報活動中受到深刻教育,堅定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信念,最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哈爾濱日報》的發(fā)行期間,正值北滿地委貫徹黨的四大會議精神,“這類產業(yè)工人,是本黨的基礎,我們要特別注意”。[3](P66)據此,北滿地委積極發(fā)展黨員,加強團組織的建設,先后建立了大學生黨支部、橫道河子黨支部、雙城黨支部、安達黨支部等。在這一短時間內黨團人數呈上升趨勢,也使得北滿地委成為了群眾運動的領導核心。
《哈爾濱日報》不僅對當時人民和黨團組織產生影響,還對爆發(fā)的革命武裝斗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了壯大組織隊伍,擴大國共合作范圍,并進一步推動北方各地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中共北方地區(qū)的黨組織在幫助國民黨發(fā)展組織的同時,在李大釗等領導下亦著手進行北方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和領導工作。[5]而1926年創(chuàng)刊的《哈爾濱日報》則成為北滿地區(qū)和哈爾濱市黨的機關報,也是解放前我黨在全國大城市中創(chuàng)辦的第一張黨報。在《哈爾濱日報》的發(fā)行時間內,國民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哈爾濱日報》對封建軍閥批判,突出宣傳國民革命思想,宣傳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并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為國民大革命進行了輿論造勢。為了使得報刊輻射地區(qū)的進步青年們進一步認清所處的現實困境,《哈爾濱日報》在封建軍閥節(jié)節(jié)敗退之際,暗指掌控東三省的奉系軍閥依靠日本帝國主義的勢力與國民革命軍對抗,這也再次證明《哈爾濱日報》所論所談既符合現實,又闡發(fā)了先進思想。同時《哈爾濱日報》宣傳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也極大地激發(fā)了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感,尤其是促使進步青年投身于國民大革命中,為后來成立“抗日救國軍”“抗日義勇軍”等抗日救國組織奠定了基礎。
1926年10月,因發(fā)現“哈爾濱日報社出版副刊,有宣傳赤化性質”,報紙被查封。[6](P11)《哈爾濱日報》雖然只發(fā)行了四、五個月,但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作為革命宣傳陣地和黨的輿論陣地,起到了打擊敵人、團結人民的作用,推動了哈爾濱和東北地區(qū)革命的發(fā)展。此外,《哈爾濱日報》還承擔了重要的歷史使命,那就是對廣大群眾闡明和宣傳黨的理論政策、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軍閥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