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鵬 肖國龍 陳良忠 謝小金 杜斌
近年來,基于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促使糖尿病、肝硬化等疾病發(fā)生率呈逐年增長趨勢,且受生活習慣不良因素影響,促使疾病發(fā)生群體趨向于年輕化,嚴重威脅患者的日常生活與生命健康[1,2]。肝硬化作為臨床常見慢性肝病之一,在易導致患者出現進行性彌漫性肝受損的同時,還易引發(fā)其出現一系列并發(fā)癥,其中糖尿病是常見并發(fā)癥,一旦肝硬化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僅會加重患者病情,還會增加臨床治療難度[3,4]。目前臨床對于該類患者的治療尚未統(tǒng)一治療方案,糖尿病與肝硬化疾病在治療上存在相互沖突,既要有效控制血糖指標,同時還要避免加重患者肝臟受損情況[5]。本研究以64例2型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為例,探討采用胰島素泵聯(lián)合利司那肽治療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64例,以數字盲選法分為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每組32例。常規(guī)組: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62.7±10.2)歲;男18例,女14例;平均病程(6.1±1.5)年。觀察組: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2.5±9.9)歲;男16例,女16例;平均病程(6.0±1.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與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分會診斷標準;②知情且同意參與研究;③病歷資料齊全;④臨床表現為程度不同的腹脹、嘔吐、惡心、乏力等癥狀。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惡性腫瘤;②智力異常、精神障礙;③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④中途失訪。
1.3 方法
1.3.1 常規(guī)組 給予胰島素泵治療,對于初次以普通胰島素治療者,初始使用劑量為32 U/d,分別在早上與中午注射12 U,在晚餐時注射8 U,確保在用餐前0.5 h經皮下注射,隨后結合患者FPG來調整胰島素的應用劑量,持續(xù)治療1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組的基礎上加入利司那肽治療,初始應用劑量為10 μg,1次/d,持續(xù)應用14 d,自第15天開始,將劑量維持固定在20 μg,1次/d,給藥時間于餐前1 h內,當選擇了最方便的一餐后,最好在同一餐前注射。如果遺漏了1次給藥,應在下一餐前1 h內注射,連續(xù)治療1個月。
1.3.3 干預措施 治療期間合理控制兩組患者的飲食與胰島素使用情況,叮囑患者定時、定量進食,在飲食上以粗糧為主,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用藥反應,一旦出現異常及時予以對癥治療,避免影響到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判定標準:無效:肝功能發(fā)生惡化,無法控制并發(fā)癥,且FPG>9.0 mmol/L;有效:肝功能得到改善,并發(fā)癥有所控制,且FPG在7.1~9.0 mmol/L之間;顯效:肝臟各項生化指標顯著改善,徹底控制并發(fā)癥,且FPG在5.0~7.0 mmol/L之間。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糖代謝指標包括FPG、2 h PG及HbA1c,分別在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③肝臟硬度分別在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糖代謝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PG、2 h PG、HbA1c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PG、2 h P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FPG、2 h PG、HbA1c水平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糖代謝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糖代謝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常規(guī)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臟硬度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肝臟硬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肝臟硬度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肝臟硬度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臟硬度對比(,kPa)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臟硬度對比(,kPa)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常規(guī)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型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該疾病發(fā)病機制與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功能呈進行性惡化有關,由于體內葡萄糖穩(wěn)態(tài)調節(jié)發(fā)生異常,易導致出現臨床伴發(fā)癥與血管并發(fā)癥,如認知功能障礙、失明、足部潰瘍、慢性腎衰、心血管疾病等[6,7]。HbA1c是由血紅蛋白與血漿葡萄糖經糖化途徑不可逆結合所成,該數值在血糖正常個體中處在正常范圍內,而對于血漿葡萄糖水平較高者,HbA1c水平上升。雖然FPG與餐后血糖對于HbA1c有著一定的影響,然而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當其由中等高血糖水平進展至嚴重高血糖時,餐后血糖與FPG對于HbA1c水平的影響也會發(fā)生改變[8,9]?,F階段中,臨床認為進餐前后患者體內血漿葡萄糖濃度發(fā)生變化是導致2型糖尿病與應用基礎胰島素治療患者發(fā)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一旦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嚴重后,其FPG影響度則隨著增加,因此對于該類患者治療以降低其餐后血糖和(或)FPG為主,目的是為了降低體內HbA1c水平,通過有效控制血糖穩(wěn)態(tài),對組織器官進行保護及有效降低氧化應激等作用[10,11]。
在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聯(lián)合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發(fā)布的2型糖尿病治療指南中,推薦了多種不同治療藥物,且提供了在疾病各個階段中血糖控制方法。指南中建議在診斷前需改變患者的生活方式,如制定出有效的運動方案及飲食方案,建議患者在診斷或者確診后服用二甲雙胍進行治療(除了存在禁忌證者)[12]。隨著疾病發(fā)展,若患者體內HbA1c水平不達標,則需進一步展開治療干預,按照患者需求、疾病特點等,在應用二甲雙胍治療的基礎上,加入基礎胰島素、胰升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磺脲類等藥物治療,以此來改善及控制患者血糖。利司那肽屬于短效GLP-1RA,通過獨立在胰島功能外途徑發(fā)揮作用,可明顯降低餐后β細胞的分泌負擔,將其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可促使胃排空速度明顯減緩,對胰升糖素分泌進行抑制,促進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以此來實現降低患者血糖的目的[13,14]。本研究分析以胰島素泵聯(lián)合利司那肽實施治療干預的價值,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 93.8% 高于常規(guī)組的7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PG、2 h PG、HbA1c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FPG、2 h PG、HbA1c 水平分別為(6.40±1.07)mmol/L、(9.04±1.41)mmol/L、(6.36±1.04)%,低于常規(guī)組的(7.28±1.32)mmol/L、(10.14±1.72)mmol/L、(7.23±1.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肝臟硬度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肝臟硬度(7.0±0.9)kPa低于常規(guī)組的(9.4±1.2)kPa,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娨曰A胰島素聯(lián)合短效GLP-1RA治療可起到互補作用,既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FPG,同時還不會增加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的風險,實現控制血糖目標,證實以二者聯(lián)合治療,具備有效性與應用性[15]。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樣本選擇量較少、研究觀察期較短、未對患者遠期療效展開深入分析等,為了進一步明確利司那肽于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中的治療效果,臨床需展開深入探討,加大樣本研究量及研究觀察期,以此來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綜上所述,相較于胰島素泵療法,聯(lián)合利司那肽對2型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展開治療干預,所得療效確切,既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同時還促使其肝臟硬度水平下降,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