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謹
歷史上,不乏擇鄰而居的典故,“孟母三遷”就是其中相傳久遠的故事,講的是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孩子,而多次遷居。
在現(xiàn)代都市里,擇鄰而居不可能都如愿。筆者所居大院的人文環(huán)境,相對比較和諧,有利于鄰里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辛丑年剛過,筆者就收到鄰里贈送的帶有墨香的詩文集子,還不時收到贈書電話,多是同住大院的芳鄰之作。他們中有謝國明領(lǐng)銜撰寫的《中美關(guān)系五十年:1969—2019》一書;有袁鷹主編,繆俊杰、王必勝副主編的《古韻新聲詩三百》;有顏世貴和一雙女兒出版的文集《星光閃耀》《錯位》《細聽》;繆俊杰的長篇小說《煙雨東江》;劉正學旅游散文集《往事回憶錄》,等等。
進入網(wǎng)絡(luò)時代,讀書的少了,讀紙質(zhì)書的更少。但我還是信奉王蒙說過的一句話:“書是捧著讀的”。只有捧著讀,才有讀書的感覺,體味一本書的質(zhì)感與厚重。
一位年長的芳鄰曾感慨地對我說:“現(xiàn)在讀書的人少了。給不喜歡讀書的人送書,無異于給人添麻煩。知道你還讀書,才送你幾本。”
今春收到芳鄰的書,盡管來不及精讀,但多是花些時間細翻品讀的,了解其內(nèi)容,分享其文采。如,《中美關(guān)系五十年:1969—2019》一書,以時間為序,系統(tǒng)梳理了1969—2019年中美關(guān)系發(fā)展史。作者通過故事形式專章敘述,細致再現(xiàn)、深入淺出地詮釋不同時期中美關(guān)系的發(fā)展特點和演變規(guī)律,并力圖從中美各自的認知體系出發(fā),就認識中美關(guān)系的不同維度,提供有效的分析框架,對更加準確地把握中美關(guān)系正確的發(fā)展方向,推進中美關(guān)系早日回到良性的軌道上來,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古韻新聲詩三百》,搜集了近、現(xiàn)、當代的舊體詩三百首,其中包括孫中山、魯迅、章太炎、葉嘉瑩、王蒙等跨世紀詩人的詩作,以光大詩文傳統(tǒng),記錄實績,啟迪后學,成為一份新的文化記錄。
顏世貴兄近些年出版了多本有厚重感的書,均贈過我。今春贈我的他們父女文集《星光閃耀》《錯位》《細聽》是散文集納,書中寫了不少各界名人。
劉正學兄是位高產(chǎn)記者,曾先后在人民日報政文部、理論部、國際部工作過。他到報社不久,即被派往抗美援越戰(zhàn)場當軍事記者。他曾先后任報社駐多個國家首席記者,寫了不少國際時事通訊、評論。退休后,他筆耕不輟,又寫了許多散文游記。他近日相贈的《往事回憶錄》,以珍貴的圖片和灑脫的文字,回望了他駐外及退休后的許多難忘記憶,展示了一個熱愛生活的媒體人的心路歷程。
對同住大院的繆俊杰兄,過去我只知他在文藝評論方面頗有造詣,經(jīng)常從報紙副刊上讀到他觀點獨到的文學評論。后來知曉他出版有長篇小說《煙雨東江》,才知繆兄還有寫小說的天分,是多面手的作家。3月2日上午,滿頭白發(fā)的他,在陽光明艷的金臺園贈我兩本書,其中就有厚重的70萬字的長篇《煙雨東江》。小說通過三個家族客家兒女幾代人的命運,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時代風云。
(源自人民日報社“金臺唱晚”)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