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安徽大學 文學院, 合肥 220039)
《公民凱恩》是奧森·威爾斯1940 年拍攝的一部紀傳體影片,1941 年5 月1 日在美國上映, 曾獲得第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 并最終獲得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 影片講述美國報業(yè)大亨凱恩的傳奇故事,以凱恩孤獨地在豪宅中死去為序幕,記者湯姆遜為了揭開凱恩臨終遺言“玫瑰花蕾”的含義,先后走訪凱恩生前五位親密的人物, 最終以六段閃回片斷拼湊凱恩的一生(閃回是傳統(tǒng)電影手法,指故事影片中的劇情發(fā)展到某個階段時, 插入人物對有關(guān)事件的短暫回憶鏡頭)。影片上映以來,“一直在世界電影領(lǐng)域中有著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1]。 《紐約每日新聞》的影評稱其為“好萊塢電影工作室出品的最有趣、技術(shù)最優(yōu)秀的電影之一”“是第一部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電影”“也是影史上被討論次數(shù)最多的一部電影”[2-3]。《公民凱恩》的敘事模式有別于傳統(tǒng)電影,在電影敘事史上有著教科書般的地位。本文借助敘事學理論,從電影敘事的層次、 視點以及時間三個維度, 剖析《公民凱恩》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公民凱恩》的敘事結(jié)構(gòu)可以看作是一種非線性的疊套結(jié)構(gòu)。 這種結(jié)構(gòu)可以比喻為一層包裹一層的洋蔥皮,讓觀眾在看電影時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對人物的認識猶如剝洋蔥一般,由表及里、層層深入。
申丹和王麗亞在研究西方敘事學時, 根據(jù)敘述者參與故事的程度,將敘述層劃分為“故事內(nèi)敘述層、故事外敘述層、亞故事敘述層”[4]。在電影《公民凱恩》 中, 敘述層可分為故事外敘述層和故事內(nèi)敘述層,具體見圖1。
影片開始“新聞集錦”對凱恩的介紹,是故事外敘述層,敘述者以旁觀者的身份對凱恩進行觀察。這時的敘述者,可以說是電影的鏡頭,也可以說是作為觀眾的我們。 這種敘述在電影中非常常見,電影《湯姆·瓊斯》的敘述者就是故事外的人物,由他敘述主人公的事跡,但不參與主人公的生活。電影《紅高粱》的敘述者“我”講述“我爺爺”和“我奶奶”的故事,是故事的外敘述者。
“新聞集錦”之后,《公民凱恩》的五位敘述者——撒切爾、伯恩斯坦、李蘭德、蘇珊、雷蒙,并列共存于故事內(nèi)敘述層,是故事的內(nèi)敘述者。五人的身份分別是監(jiān)護人、同事、密友、妻子和管家,他們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敘述,用五種不同的思想來評價凱恩,多角度、多層面展現(xiàn)凱恩多元、復雜的性格,讓主人公的形象更為立體。多位敘述者并列共存的例子還有黑澤明執(zhí)導的電影 《羅生門》,采用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五位敘述者樵夫、行腳僧、多襄丸(強盜)、真砂(武士妻)、女巫,分別講述叢林死亡事件。
陳瑜在《電影懸念的敘事分析》一文中說:“由于視角、聚焦方式的不同,故事中敘述人與觀眾對電影信息的知曉程度也是不同的, 造成信息的延宕與壓制”[5]。這種敘事方式可以設(shè)置懸念,同時延緩觀眾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公民凱恩》的敘述者們在回憶凱恩時,從不同方面講述,并且相互補充,使凱恩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 同時,多敘述層的設(shè)置使敘述產(chǎn)生斷裂,拉開影片敘述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有意地淡化作者的身份,讓觀眾感覺這一切是自己看到的,從而對人物有不同程度的認識, 使人物形象的多層次、多角度闡釋成為可能。從表1 可以看到不同敘述者、不同視角下凱恩的不同形象。
表1 《公民凱恩》不同視角下凱恩的形象
在記者湯姆遜的視角中, 凱恩的形象停留在最表面的認知。 撒切爾作為凱恩25 歲之前的監(jiān)護人,見證了凱恩的孩童時期以及叛逆的青年時代。 伯恩斯坦在凱恩第一天辦報便跟隨他,見證了《問事報》的興衰,也看到凱恩事業(yè)上的卓越成就。通過密友李蘭德的敘述,人們看到凱恩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對凱恩的了解層層深入。通過妻子蘇珊的敘述,人們看到凱恩剛強、 專制的背后掩藏著孤獨、 脆弱的一面。而管家雷蒙的敘述,將凱恩凄楚的晚年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 層層深入的敘述,呈現(xiàn)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人物形象。
六段閃回式片斷,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每一層都為觀眾展示出一個不一樣的凱恩。影片最初,湯姆遜走訪的目的是揭示“玫瑰花蕾”的含義,而直到影片的最后,也沒有告訴觀眾“玫瑰花蕾”到底是什么,正如湯姆遜所說“也許‘玫瑰花蕾’是他沒能得到的東西, 也許是他失去的東西, 這都不能說明什么,我不認為任何詞能解釋人的一生”。 這也是這部電影真正的意圖所在,借由揭秘“玫瑰花蕾”,引導觀眾自己去尋找答案,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凱恩。影片結(jié)束,每個觀眾心中形成自己的凱恩。
法國學者熱奈特在研究敘事學時,“為了避免‘視界’‘視野’和‘視點’這些術(shù)語所蘊涵的過分特有的視覺性”引入“聚焦”的概念,將視角分為零聚焦敘事、內(nèi)聚焦敘事和外聚焦敘事[6]。 從表面意義上看,“‘聚焦’ 這一詞包含的視覺意義似乎更加貼近電影藝術(shù),幾乎等于攝像機”[4]。 近年來,隨著學者們對各種聚焦方法的探討, 電影敘事理論家們逐漸認識到“‘聚焦’中所包括的認知與觀看之間的含混關(guān)系,對于小說尚屬合理”[6],但是用于電影等視覺藝術(shù)時,這一術(shù)語就變得不那么合理,甚至是阻礙了。敘事學上不斷引出的“視界”“視野”“視點”等術(shù)語,“對于大多數(shù)學者而言,無論他們使用什么術(shù)語(‘視界’‘視野’‘視點’)都是研究敘述者與人物的關(guān)系”[6]。在此筆者仍采用“視點”這一術(shù)語,將敘述視點分為內(nèi)視點敘述和外視點敘述, 從視點的角度分析電影 《公民凱恩》中凱恩的形象。
所謂內(nèi)視點,即敘述者在故事之內(nèi)敘述,敘述者不僅是觀察者而且是被觀察者。 在電影《公民凱恩》中,處于故事內(nèi)敘述層的撒切爾、伯恩斯坦、李蘭德、蘇珊和雷蒙的敘述,屬于內(nèi)視點敘述。電影開頭播放的一段“新聞集錦”,是外視點敘述。影片通過五段內(nèi)視點敘述,展現(xiàn)凱恩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及親情成長、工作事業(yè)、愛情婚姻等內(nèi)容,彌補外視點敘述中凱恩“私生活很少公布”這一缺憾。
在內(nèi)視點敘述中我們看到, 伯恩斯坦眼中的凱恩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理想主義者:他熱愛收藏,天南地北地去收集古董、雕塑;他有自己的堅持和信仰,他受人尊敬和愛戴。但是在撒切爾手稿中,我們看到的凱恩卻是一個叛逆、驕縱、蠻橫的流氓形象。 在好友李蘭德和妻子蘇珊眼中, 凱恩又有其不為人知的一面。從李蘭德的敘述中,我們得知凱恩與艾米麗的婚姻僅僅維持了兩個月的甜蜜,與蘇珊結(jié)婚,只是為了用一所豪華的宮殿建立起自己的專制“王國”,繼續(xù)做“統(tǒng)治者”。從蘇珊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眾叛親離的凱恩在自己的“王國”中繼續(xù)實施他的“專制”,蘇珊開始回憶時說:“一切都是他的主意, 除了我離開他?!眲P恩渴望愛,卻根本就不懂愛,只是一味地以愛的名義不斷索取。就連與蘇珊的結(jié)合,也是他與這個社會做抗爭的一種方式,他只是要向世人證明:沒有了他們(公民),他一樣可以過得很好。從管家雷蒙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晚年孤獨而落寞的老人。
五位故事內(nèi)敘述者,通過自己的主觀敘述,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凱恩的人生經(jīng)歷。 韋恩·布斯在《敘述的類型》說:“如果‘我’不能勝任接觸必要情報,那么可能會導致作者的不可信。 ”[7]內(nèi)視點敘述雖然限制了敘述者的敘述范圍, 但是拉近了敘述者與觀眾的距離, 使觀眾借助作為事件的目擊者或間接親歷者的視點,對故事產(chǎn)生主觀性的理解。而閃回式的敘述方式,又給觀眾留下空白,消解了這種主觀性,增加了敘述的層次感和真實感。多視點的敘述使得“故事敘述更有彈性, 人物塑造也隨著敘述人主觀視點的變遷變得立體生動”[8]。
外視點即敘述者在故事之外敘述。在電影《公民凱恩》中,第一段紀錄片采取的就是外視點敘述,以故事外敘述者的身份觀察故事。這時的凱恩,是世界上“造價最高的私人宮殿”的主人,是“美國的忽必烈”,他是“當代甚至是任何時代最偉大的報業(yè)大亨”,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商人。這種觀察視點,拉開了敘述者與人物的距離,觀眾對凱恩的認識,停留在他展示給世人的樣子。
影片在敘事上最大的成功之處還在于敘述視點的內(nèi)外轉(zhuǎn)換。在影片中屬于內(nèi)視點的五個人,換個角度,就成了外敘述視點。老年李蘭德(敘述者)在向記者湯姆遜回憶凱恩時的視點——“在我看來他就像一只豬”,這是老年李蘭德以看客的身份對凱恩的評價。 但是,當鏡頭一轉(zhuǎn),觀眾便隨著李蘭德的回憶切入青年李蘭德的視點, 這時回憶中的李蘭德實際上成為事件的親歷者。另外在伯恩斯坦的敘述中,有這樣一句話:“撒切爾先生從來都不理解他,有時,甚至連我也不能。 ”這是老年伯恩斯坦的敘述,敘述者以回憶者的身份補充當時所不知道的情形。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李蘭德作為第一人稱敘述者, 回憶凱恩與艾米麗婚后早餐桌上的對話。李蘭德如何得知凱恩與艾米麗婚后的生活?這種視角,電影評論界稱之為“視角越界”[9]。 時空轉(zhuǎn)換帶動 “我” 的視點成為兩種視點: 一是作為敘述者“我”的視點,二是作為事件親歷者“我”的視點。這種敘述,填補了敘述的空白,觀眾借此更多地了解凱恩不為人知的一面。
趙毅衡在《苦惱的敘事者》一書中指出:“人物的敘述角度的作用, 與其說是更全面地描寫該人物所見對象、情景,不如說是為了用一種特殊方式描寫的意識載體。 ”[10]也就是說,不同的敘述視角,其實只是敘述主體不同的分散形式, 其目的依舊是為敘述故事服務(wù)。在電影《公民凱恩》中,六段閃回式片斷所重疊的部分,以“同一個故事不同形式的兩種敘事向觀眾提出信與不信的問題”[6]。 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視角中,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感受:在凱恩辦《問事報》這件事上, 銀行家撒切爾認為凱恩每年虧損100 萬是賠本的買賣,是愚蠢的;而在伯恩斯坦眼中凱恩是個天才,銀行家反而成了“最大的蠢貨”;李蘭德則認為凱恩是一個“虛偽的辦報人”。
在《公民凱恩》中,影片為了使凱恩的形象更加飽滿,對故事時間進行重新安排,將凱恩的一生劃分成不同的階段, 各個階段又安排不同的敘述者且變換敘事順序,塑造發(fā)展中的凱恩。
時序即敘述的順序,通常分為順序、倒敘和預序。對敘事性作品敘述方式的區(qū)分, 可以用來判斷敘事性作品的線性特征。通常所說的線性作品,是指敘述者按照故事的實際進展敘述,即順序。而在非線性作品中,敘述者往往打破單一的時間向度,使時間成為不連貫的片段,用倒敘或預序的方式,對故事發(fā)生的先后順序進行重新排列。 安德烈·戈德羅在《什么是電影敘事學》 一書中說:“研究時間順序就是比較事件在虛構(gòu)的世界里占有的時序與事件,在我們閱讀或觀看的敘事內(nèi)出現(xiàn)的、更具體的時序。 ”[6]在《公民凱恩》中,影片為了表達主題,運用閃回式的手法讓原本統(tǒng)一、連續(xù)的時空出現(xiàn)斷裂。
在電影《公民凱恩》的開始,以一段“新聞集錦”的方式,穿插對剛剛?cè)ナ赖膭P恩的播報,鏡頭上出現(xiàn)一串訃告的字幕,告訴觀眾主人公的離世,接著通過畫外音介紹凱恩的生平……通過簡單的倒敘,引出電影的主人公,使觀眾對凱恩的形象有一個初步認識。
在回憶或敘事中穿插對以后發(fā)生的事情的敘述,敘事學上稱作預序。在電影《公民凱恩》的第一段紀錄片中,媒體對凱恩的事跡進行敘述時,穿插撒切爾回憶凱恩小時候的片段——“五十七年后在國會的調(diào)查前,華爾街的老人沃爾特P·撒切爾,回憶起他年輕時的一段經(jīng)歷……”
有趣的是,影片《公民凱恩》在敘述時雖然采用的是非線性的敘述順序, 但是散點式的敘述剛好連接了凱恩的一生。五個敘述人的身份分別是監(jiān)護人、同事、密友、妻子和管家,他們分別代表著凱恩不同的人生階段。
時距,指故事時長與敘述時長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故事實際延續(xù)的時間和敘述它所用的時間之間的關(guān)系,比如一個故事發(fā)生的前后時間為一年,而講述這個故事只需花上三分鐘。 熱奈特在對故事時間和敘述時間的對比中將敘述時間概括為概述、 場景、省略、停頓四種情況[4]。
一部作品的成功與否, 在于是否能夠在有限的篇幅或時間內(nèi)有效地傳達出作者的意圖, 所以作者分外重視作品敘述的詳略安排。電影由于時間限制,在敘述時必須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對故事進行刪減、重組,不僅要對故事的總體時長進行控制,而且要對故事的時間分布進行重新排列。 《公民凱恩》以六段閃回式片段拼湊凱恩的一生, 將人物一生幾十年的時光通過短短兩個小時展現(xiàn)出來, 這種敘述形式本身就是一種省略。 影片敘述凱恩的政治影響、 童年經(jīng)歷、工作事業(yè)、友情家庭、愛情婚姻以及孤獨的晚年生活,但在這些片段中,敘述者所用時長不同。 從表2 可以看出,六段敘述在電影中占用的時長不同,顯示導演詳略安排的匠心獨運。第一段的“新聞集錦”,向觀眾講述報業(yè)大亨凱恩的發(fā)跡史和成就, 僅僅用九分鐘就概述了凱恩的一生, 將凱恩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濃縮在幾分鐘的時間里, 為整部影片搭起一個認識人物的總體框架。
表2 《公民凱恩》的時間分布
場景敘述是電影敘事的主要部分, 占據(jù)較長時距, 對交代故事主題和塑造人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豆駝P恩》重視場景敘述。影片第一個場景敘述是監(jiān)護人撒切爾與凱恩的父母商定凱恩的監(jiān)護權(quán),是整部影片中唯一涉及凱恩童年的敘述,人物對話交代了凱恩童年的生活環(huán)境和凱恩離開母親的情形。 第二個場景敘述是撒切爾與凱恩爭論如何經(jīng)營《問事報》,通過這段敘述,觀眾了解到凱恩的經(jīng)濟實力,以及他的叛逆與自負。另外的場景敘述還有伯恩斯坦回憶凱恩辦報之初籌備報社、 好友李蘭德回憶凱恩與蘇珊的相遇,以及政治丑聞敗露等。這些場景敘述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凱恩的人生經(jīng)歷。 《公民凱恩》的場景敘述并不在于展現(xiàn)凱恩事業(yè)上取得多偉大的成就,而在于挖掘凱恩生活中鮮為人知的一面。
停頓在電影中表現(xiàn)為電影的畫外音解釋, 當敘述者對一件事進行描述時,故事時間仍在繼續(xù),即敘述時間和故事時間同步進行。在《公民凱恩》中,停頓體現(xiàn)在“新聞集錦”中,對影片的敘事內(nèi)容進行補充說明。
另一個與敘述時間密切相關(guān)的概念是敘述頻率。 所謂敘述頻率,就是講述一件事的次數(shù)。 熱奈特認為, 可以根據(jù)一件事出現(xiàn)在故事中的次數(shù)與該事件出現(xiàn)在敘述中的次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 將敘述頻率分為單一敘述、重復敘述、概括敘述[4]。單一敘述在電影中很常見,所以重點分析《公民凱恩》的重復敘述和概括敘述。
重復敘述,就是一件事敘述很多遍。 電影《公民凱恩》的開頭,“新聞集錦”中對凱恩重復評價:“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終身為國服務(wù)后與世長辭”“他是本世紀的大人物”“美國的忽必烈”“是當代甚至是任何時代最偉大的報業(yè)大亨”等。電影中,六段閃回式片斷,使得“‘新聞集錦’介紹報業(yè)巨頭凱恩生活的若干時刻在以后的一些視聽閃回中得到進一步展現(xiàn)”[6]。在凱恩辦報這件事上,為了向觀眾展示多視角、多維度的凱恩,電影設(shè)置了敘述人撒切爾、伯恩斯坦、李蘭德,從不同的視角對這件事重復敘述。
所謂概括敘述, 就是發(fā)生很多次的事件用一次敘述來完成。在電影《公民凱恩》中,對凱恩競選這件事,影片僅挑出其中一場進行展示,至于其他場僅通過一句“只有教區(qū)的投票還沒有出來”進行暗示,其他的由觀眾自己補充完整。 在表現(xiàn)凱恩與艾米麗的婚姻變化時, 敘述者李蘭德講述,“在結(jié)婚兩個月以后,她和查理除了吃早餐之外,很少見面。 他們的婚姻和其他人一樣”。 敘述者在這里用概括敘述,將重復且漸變發(fā)生的事情籠統(tǒng)敘述, 表現(xiàn)凱恩與艾米麗的感情變化。另外,電影在敘述蘇珊美國巡回演唱會的片段時,用一系列舞臺或音樂會的畫面以及報紙評論來概括“在虛構(gòu)世界里發(fā)生過的不定數(shù)次之事”[6],通過重復展示蘇珊痛苦、乏味的生活,表現(xiàn)凱恩的專制性格。
電影《公民凱恩》自問世以來,經(jīng)歷半個多世紀的淘洗,在今天仍不失為一部“偉大的電影”。 《公民凱恩》開創(chuàng)性的拍攝手法和教科書般的敘事技巧,對今天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電影要塑造立體、豐滿、打動人心的人物形象,不僅要重視演員的表演、道具的使用,而且要重視電影敘事的內(nèi)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