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娥 李兵劍 賀紅梅(通信作者)
421001 衡陽市中醫(yī)醫(yī)院治未病中心,湖南衡陽
大腸癌是全球位居男性第3 位、女性第4 位的惡性腫瘤,全球每年有180 萬的新發(fā)病例,死亡86 萬例,死亡率居所有腫瘤的第2位[1-3]。在我國大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17.29/10 萬和7.94/10 萬,分別居全部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第4 位和第5位,已成為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4]?,F代醫(yī)學認為,大腸癌的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非常重要,與其預后密切相關,這與中醫(yī)學“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治未病理念不謀而合。為此,治未病中心在中醫(yī)治未病理念指導下開展了為期4年的大腸癌健康防治教育與篩查工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衡陽市中醫(yī)醫(yī)院治未病中心篩查出的大腸癌高?;颊?22 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60 例,男91 例,女69 例;年齡24~60 歲,平均(51.31±8.60)歲;病程為3 d~2.5年,平均(1.21±0.25)年;體重40~82 kg,平均(56.71~3.52)kg;有腸癌家族史35 例,有腸道腺瘤或息肉病史100 例,有多重高危因素25 例。對照組162 例,男85 例,女77 例;年齡26~62 歲,平均(48.86±9.60)歲;病程7 d~2.5年,平均(1.21±0.25)年;體重40~82 kg,平均(56.71~3.52)kg;有腸癌家族史28例,有腸道腺瘤或息肉病史110 例,有多重高危因素24 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個人既往患有腺瘤性息肉或長期不愈的炎癥性腸病;②<60 歲一級親屬有患腺瘤性息肉或大腸癌者;③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家族成員等;④有便血(排除肛周疾病),腹痛等癥狀人群和大便隱血陽性者[5]。
排除標準:①結直腸癌術后復查患者;②年齡>60 歲的癌者;③有嚴重的心、肝、腎疾病的患者;④患有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
方法:①觀察組進行治未病干預:a.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電話隨訪并建立穩(wěn)定的網絡聯(lián)系方式。在醫(yī)院“中醫(yī)藥健康講壇”中召集患者開展了多次腸癌防治的宣傳教育(包括腸癌的發(fā)病病因,早期癥狀,發(fā)病特點及規(guī)律,防治方法及體質調理等),提高自身對疾病的認識,同時進行心理輔導,減少患者的緊張情緒。b.對患者進行體質辨識與分析,根據不同體質和不同證型進行相應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及穴位按摩等指導。氣虛質患者以益氣健脾飲食為主,少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配合掌根揉法或溫和灸法刺激氣海穴、關元穴;陽虛質以甘溫益氣之品為主,使用掌根揉法或溫和灸法刺激關元穴、命門穴;痰濕質患者以多食健脾利濕之品,同時采用指揉法按揉足三里穴、豐隆穴;陰虛質患者以食用甘涼滋潤之品,少食性溫燥烈的食物,并可采用指揉法按揉太溪穴、三陰交穴;濕熱質患者可多食淡滲泄熱的食物,少食滋膩、油炸、燒烤食物,同時采用指揉或拍打法刺激支溝穴、陰陵泉穴;氣郁質患者適當食用可行氣疏肝解郁的食品,如柑橘等,同時采用指揉法按揉合谷穴、太沖穴;血瘀質患者可適當食用有活血化瘀的食物,如木耳、山楂等,同時可采用指揉法刺激期門穴、血海穴;特稟質患者適當服用以黃芪、當歸為食材的藥膳來改善身體免疫功能,少吃或不吃蝦、蟹、辣椒等辛辣、含有致敏物質的食物,同時配合溫和灸神闕,指揉法刺激曲池穴。平和質患者飲食以豐富不偏為宜,可配合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壓涌泉穴、足三里穴。同時指導患者觀察自身癥狀表現,督促患者戒煙酒,從而達到預防效果。對發(fā)現腺瘤或息肉的患者,建議其及早切除。②對照組患者予以定期指導進行腸鏡檢查,并建議行腸息肉切除,減少腸癌的發(fā)生。對所有患者進行>3年的跟蹤指導。觀察兩組患者在不同干預措施下,相關高危因素的變化情況。
觀察指標:采用“問卷星”軟件制作問卷調查表,問卷調查表涉及患者一般情況(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醫(yī)保狀況及家族病史等),對腸癌相關知識的認知(病因、癥狀表現及發(fā)展演變、體質情況、檢查,治療手段、預后與經濟花費等),生活習慣改變(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及煙酒嗜好等),健康理念(參與腸癌篩查依從度、體質分析及志愿腸癌防治知識推廣意愿等)多個維度,對每個調查細目設置1~4分不同分值。通過對分值的分項統(tǒng)計,以判斷患者對治未病干預手段的認可程度。問卷得分越高,說明調查對象對治未病干預的認可程度越高。兩組患者追蹤治療情況比較,包括平均復查次數、平均息肉檢出及切除數及癌變轉化率。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分析系統(tǒng)展開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對中醫(yī)治未病認可程度比較:觀察組疾病認知、生活習慣改變及健康理念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中醫(yī)治未病認可程度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對中醫(yī)治未病認可程度比較(±s,分)
組別n疾病認知生活習慣改變健康理念觀察組 160 23.32±5.8910.34±2.1610.29±3.32對照組 162 18.75±4.978.54±1.968.58±2.65 t-9.93-7.83-6.73 P<0.05<0.05<0.05
兩組患者追蹤治療情況比較:觀察組平均復查次數高于對照組,腸鏡下平均息肉檢出及切除數、癌變轉化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追蹤治療情況比較
吸煙、飲酒、血脂代謝異常、腸道菌群失調、家族遺傳病史、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缺乏體力活動、情志抑郁以及體質特征等相關因素在大腸癌初始形成階段(腺瘤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甚至對腫瘤的進展會產生很大影響[6-7]。即使有諸多因素可能導致大腸癌的發(fā)生,但實際上它是最易預防的惡性腫瘤之一,當患者有足夠的健康意識,定期進行腸道檢查,及時切除腸道息肉等腸癌促發(fā)危險因素,即可從源頭上減少大腸癌的發(fā)病率。這也是現代腫瘤醫(yī)學“三級預防”控制戰(zhàn)略中的病因學說預防, 也就是在癌癥未發(fā)病前預防其發(fā)病,這與中醫(yī)學所倡導的“治未病”思想有異曲同工之效。中醫(yī)的“治未病”思想源于《黃帝內經》,它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三個方面。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講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 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边@段文字即提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在《素問·八正神明論》中提到“既病防變”的重要性, 這兩條正是《黃帝內經》論治法則中的重要理論依據。
有研究發(fā)現,接受過預防性篩查的居民再進一步接受腸鏡檢查的比例為35%,此比例較未接受預防性篩查的居民可提高約8 倍[8]。由于腸鏡屬于有創(chuàng)的侵入性檢查,檢查前的腸道準備工作及檢查過程的痛苦感受,會導致部分患者不愿意接受這種檢查。針對這種情況,采取了多維的健康宣教模式及體質、證型分析,并建立穩(wěn)定的網絡聯(lián)系方式(包括微信、好大夫及春雨醫(yī)生等專業(yè)的病患管理軟件);在此基礎上進行腸道健康科普宣教,讓患者反復接受包括腸癌的發(fā)病原因(飲食因素、生活習慣、遺傳因素、情志因素、炎癥轉化及腺瘤轉化等),腸癌各期的臨床癥狀特點,目前腸癌的發(fā)病趨勢、腸癌的治療手段及預后等相關的疾病知識,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知識灌輸,增強患者的健康意識,并提高其依從度。同時,研究組成員通過查閱在本院住院的腸癌患者系列治療花費情況,可以評估對家庭經濟的影響及家庭成員的心理負面影響,從而調整對腸癌高危人群科普宣教的應對策略,以提高宣教效果。后期通過分析兩組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發(fā)現,觀察組對腸癌相關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知健康普及教育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這種系統(tǒng)性的健康宣教方式不僅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也更加接受從多方面進行預防的觀念,包括志愿推廣腸癌防治知識的意愿較高,能夠積極努力糾正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這些方面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正是基于此,觀察組對相關腸癌篩查(包括定期糞常規(guī)、腸鏡檢查)的認識及依從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可以從患者的復查意愿、腸息肉檢出及切除率的明顯差異得出結論,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表明,在治未病理念下進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減少腸息肉的發(fā)生。
中醫(yī)“治未病”是自古流傳而來的一種健康理念,主要講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強調在疾病的萌芽階段就進行干預,避免其發(fā)展甚至出現質的轉變,從而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防患于未然。這種理念應用于腸癌的防治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減少腸癌的疾病發(fā)生率?!爸挝床 崩砟钜材軌驇椭呶H巳航⑵鸾】档纳钭飨?,飲食習慣等,減少各種發(fā)病危險因素帶來的影響,在人群的應用效果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治未病”理念及其系統(tǒng)健康科普宣教能夠明顯提升腸癌高危人群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增強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有利于減少腸癌的發(fā)生率,是值得推廣和使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