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勤,胡婷婷,米婷婷,譚永紅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83)
關鍵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睡眠障礙;抑郁;焦慮;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2019 年12 月以來,湖北武漢出現(xiàn)新型冠狀病毒肺 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患者因疾病認知、家庭變故、救治環(huán)境等因素導致心理狀態(tài)異常,繼而引發(fā)相關睡眠障礙。泰康同濟(武漢)醫(yī)院為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軍隊支援湖北抗疫的3 所定點醫(yī)院之一,收治輕、重、危重確診患者,醫(yī)務人員在臨床診療活動中,除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和心理輔導干預外,對存在睡眠障礙的患者給予鎮(zhèn)靜催眠類藥物,以改善其睡眠質量,提高機體免疫能力[1]。本研究中通過回顧性分析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病歷,總結患者住院期間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的使用情況,為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睡眠障礙患者的診療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泰康同濟(武漢)醫(yī)院2020年2月13日至3 月12 日普通傳染病區(qū)出院患者的病歷,共325 份。其中,男129 例(39.69%),女196 例(60.31%);年齡20~92 歲,平均(56.91±15.66)歲。所有病歷均符合甲級病歷要求,記錄完整,轉歸治愈。
采用Epidata 3.1 數(shù)據管理軟件錄入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病天數(shù),入院時間,既往史,主訴睡眠狀況,家庭情況,臨床診斷,以及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和合并抗抑郁、抗焦慮、抗精神病藥物的干預時間、劑量、療程等信息。
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入院主訴睡眠狀況及睡眠障礙因素,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干預時間及療程,合并抗抑郁、抗焦慮、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情況,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院主訴睡眠狀況:325 例患者中,入院時描述睡眠狀況為差或稍差的患者91例(28.00%)。其中,男35例(10.77%),女56例(17.23%),組間差異顯著(χ2=8.793,P=0.012)。詳見表1。
表1 入院時主訴睡眠狀況(例)Tab.1 Chief complaints of sleep on admission(case)
睡眠障礙因素:入院時明確描述睡眠狀況的271例患者中,家屬患新冠肺炎33例(12.18%),合并基礎疾病160例(59.04%)。存在睡眠障礙的91例(33.58%),略低于文獻[2]報道的數(shù)據;其平均年齡為(57.11±12.41)歲,平均患病時間為(18.00 ± 7.70)d。患者睡眠障礙影響因素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271例明確描述睡眠狀況患者睡眠障礙因素分析(例)Tab.2 Factors affecting sleep disorder in 271 patients with clearly described sleep conditions(case)
近1/3 入院時無睡眠障礙的患者在住院期間使用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改善不能耐受的睡眠障礙,可能與救治環(huán)境等因素導致睡眠障礙有關。325 例患者住院期間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使用情況見表3。
表3 325例患者住院期間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使用情況(例)Tab.3 Use of oral sedative-hypnotic drugs in 325 pati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case)
122例使用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的患者中,男40例(31.01%),女82 例(41.84%),女性患者使用率高于男性患者,但組間無顯著差異(χ2=3.891,P=0.061)。
122 例使用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的患者中,住院期間平均藥物介入干預時間為(8.06±3.94)d,平均給藥療程為(10.98 ± 6.00)d。入院后給予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的介入干預時間和給藥療程見表4,其中給藥療程≥15 d 的39 例(31.97%),后續(xù)治療中應關注其抑郁、焦慮等精神癥狀[3]。
表4 122例患者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使用情況(例)Tab.4 Use of oral sedative-hypnotic drugs in 122 patients(case)
122 例使用口服類鎮(zhèn)靜催眠藥物患者的序貫治療中,苯二氮類藥物之間品種替換15例(12.30%),以短效的咪達唑侖和長效的艾司唑侖替換為主;非苯二氮類藥物之間品種替換9 例(7.38%);苯二氮類藥物和非苯二氮類藥物之間品種替換11例(9.02%),以唑吡坦和艾司唑侖替換為主。聯(lián)用抗抑郁藥物氟哌噻噸美利曲辛5 例(4.10%),抗精神病藥物米氮平和奧氮平4 例(3.28%)。藥物序貫治療品種替換和聯(lián)合用藥,基于患者睡眠障礙的嚴重程度和臨床療效,總體占比相對較低,臨床診療方案適當。
睡眠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醒、早醒,也表現(xiàn)為多夢、噩夢、無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上訴癥狀亦可混合存在[4]。李建明等[5]研究發(fā)現(xiàn),45.6%的正常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余紅艷等[6]研究發(fā)現(xiàn),76.67%的內科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楊菊賢[7]研究發(fā)現(xiàn),社區(qū)人群中睡眠障礙患者約占12%,一般門診患者中睡眠障礙患者占21%,心理門診患者中主訴睡眠障礙達60%。本研究中根據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病歷記錄,發(fā)現(xiàn)入院時存在睡眠障礙的患者占28.00%(91/325),因不能耐受而給予藥物干預的患者占37.54%(122/325),與其他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
睡眠障礙患者常伴有抑郁、焦慮情緒,表現(xiàn)為高焦慮、高抑郁,特別是顯性焦慮和抑郁[8]。90%的抑郁癥患者主訴入睡困難、夜間醒起次數(shù)增多、早醒,61.8%的抑郁癥患者首發(fā)臨床癥狀為睡眠障礙[9],而焦慮引起的睡眠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夜間醒起次數(shù)增多、多夢、睡眠時間縮短。臨床診療活動中,應重點關注存在睡眠障礙患者是否由抑郁、焦慮情感障礙引起,及時給予認知行為治療與藥物干預,以改善其睡眠,穩(wěn)定其情緒[10]。本研究中的患者主訴平均患病時間為(18.00±7.70)d,鎮(zhèn)靜催眠藥物平均介入干預時間為(8.06±3.94)d、平均給藥療程為(10.98 ± 6.00)d,聯(lián)用抗抑郁藥物氟哌噻噸美利曲辛5 例(4.10%)、抗精神病藥物米氮平和奧氮平4 例(3.28%)。藥物的干預,是基于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導無法緩解的必要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礙[11]。但是否隱匿抑郁、焦慮或精神疾病,需進一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