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的發(fā)展及其與人際共情的關系研究①

2022-07-09 07:29陽澤董佳琦
關鍵詞:相似性人際共情

陽澤, 董佳琦

1.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 重慶 400715; 2.深圳市龍崗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廣東 深圳 518116

共情是人與動物共同具有的、 與生俱來的能力. 共情最初源于母性行為, 即對后代的痛苦作出回應的能力, 經(jīng)過自然選擇、 演化發(fā)展, 因之既能增加后代的生存機會, 又能確?;虻难永m(xù)[1], 具有重要的生物適應性, 所以在自然進化中得以保留. 共情廣泛存在于相同物種、 不同物種之間, 同種動物間、 跨物種動物間的共情證據(jù)發(fā)人深省, 這表明共情不僅存在于養(yǎng)育環(huán)境中, 同時也能遷移到該環(huán)境之外. 人類的共情不單靠血緣、 親緣的維系, 更延伸至靠地緣和業(yè)緣維系的社會環(huán)境, 甚至是與自己毫無關聯(lián)的他者或它者. 如庚子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襲, 各地積極支援湖北[2]; 人類共情沙灘上擱淺的海洋生物, 并將其放回海洋. 此時, 共情已然超出了進化起源的范疇.

動物共情是人類個體由關注自身的“唯我主義”轉(zhuǎn)向關注“它者”, 是人類個體對動物的處境及其心理感同身受的能力. 動物共情的研究源于21世紀初人類對人與動物關系的重新審視, 其目的在于改善人類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 提升動物福祉[3]. 這種能力能夠發(fā)展個體親動物的態(tài)度, 重構人們對生命的感悟, 維護生物多樣性, 推進動物保護運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情這一神奇的能力使人、 動物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 映射出人與動物對等的共生關系. 人與動物共處于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4], 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 即人為動物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 動物也能反作用于人, 為人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 這種關系具有生物意義上的適應性[5]. 共生是群體生存的重要法則, 個體無法離開群體而獨善其身, 任何一個個體都是群體中的個體, 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如果不能共生, 個體會衰亡, 群體也會隨之衰落乃至消亡. 因此, 共生于任何群體的生存發(fā)展都至關重要[6]. 通過共生可以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 共贏發(fā)展. 一方面, 人類對動物共情, 體會動物的不利處境, 致力于保護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 關愛處于困境中的動物, 保護生物多樣性, 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另一方面, 動物可以是人類的老師、 治療師或伙伴, 以文化智慧和道德教誨的形象出現(xiàn)在諺語或寓言中, 以治療師的角色出現(xiàn)在世界各地的醫(yī)院、 療養(yǎng)院、 福利院, 以伙伴或朋友的身份成為人們生活、 工作、 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成員.

3~6歲是兒童人際共情發(fā)展的關鍵期[7], 有研究表明[8], 3歲時兒童的人際共情開始萌芽, 愈加關注他人需要, 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有別于自身. 該階段兒童共情的發(fā)展建立在自我和情緒發(fā)展的基礎上, 一方面, 兒童自我發(fā)展包括自我概念的建立和自我價值感的萌芽. 兒童自我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以自我中心到指向他人的質(zhì)的飛躍, 兒童自我概念的建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完善和清晰; 其次, 自我價值感在兒童期萌芽, 是兒童對于自身價值的判斷, 在4歲時兒童就有了自我判斷, 只不過這種判斷存在缺陷, 它不是基于對自身準確、 完整的認識, 所以判斷可能不準確或存在偏差[9]. 另一方面, 除了自我的發(fā)展, 兒童的情緒能力也有極大的發(fā)展, 表現(xiàn)為自我意識情緒、 情緒理解和情緒調(diào)節(jié). ①3歲時兒童自我意識情緒出現(xiàn), 如兒童在沖突后感到生氣, 在成功后感到高興, 隨后, 兒童自我意識情緒漸進發(fā)展, 兒童判斷情緒的標準會逐漸內(nèi)化, 并影響對自身的看法; ②情緒理解即兒童清楚地知道他人當前的情緒狀態(tài), 譬如, 4~5歲的兒童能夠根據(jù)他人表現(xiàn), 推斷他人情緒; ③兒童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逐漸發(fā)展, 體現(xiàn)在兒童能夠有效應對消極情緒, 控制不良情緒.

動物共情與人際共情關系復雜, 一方面, 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可能具有同源性, 即有某一機制同時作用于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或是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就是同一共情結構的兩個方面. 譬如: 早在1972年Mehrabian等[10]編制的情感共情量表將動物共情納入了條目中, 動物共情條目在其量表中信效度良好[11]. 該工具基于這樣一種假設, 即個體的共情水平越高, 人際共情、 動物共情的水平越高; 反之, 個體共情水平越低, 人際共情、 動物共情水平越低[12]. 進一步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 動物共情與人際共情存在顯著但低度的正相關, 即對動物友好或共情的人可能對人也有類似的正向的情感[13]; 另一方面, 個體可能先獲得動物共情或人際共情中的某一種, 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共情能夠發(fā)生遷移[14]. 有研究者[15]認為個體容易最先產(chǎn)生動物共情, 且動物共情能促進人際共情, 因此鼓勵個體與動物接觸來提升人際共情. 有的國家還開展了“共情之根”等人文教育項目, 旨在提升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 通過培養(yǎng)兒童對動物共情, 間接提升兒童對人的共情, 以減少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促進兒童的同伴交往、 親社會行為、 利他行為、 分享行為[16]. 此外, 相似性可能在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間起到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17]發(fā)現(xiàn), 感知相似性在群體內(nèi)認同和心理融合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性能夠增加個體對自我、 它者、 他者的認同, 縮短了自我、 它者和他者的群際心理距離, 將“我們”擴大, 促進個體對它者或他者的共情. 因此, 動物共情與人際共情的關系復雜, 二者是否具有同源性或是否存在遷移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結合隨機抽樣的方式, 選取農(nóng)村、 城市的2所幼兒園, 在各幼兒園抽取小、 中、 大班各2個班, 共406名兒童, 剔除無效數(shù)據(jù)27份, 最終得到有效數(shù)據(jù)379份, 有效率為93.35%. 其中男孩197人, 女孩182人; 農(nóng)村兒童168人, 城市兒童211人; 3歲組兒童87人, 3.5歲組兒童24人, 4歲組兒童96人, 4.5歲組兒童41人, 5歲組兒童86人, 5.5歲組兒童28人, 6歲組兒童17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動物共情

采用修訂的3~6歲兒童動物共情工具. 動物共情工具根據(jù)Janet Strayer的共情連續(xù)體修訂而來. ①梳理已有文獻, 初步認為情境故事測驗法適用于我國3~6歲兒童, 即通過虛構的動物情境故事來誘發(fā)兒童動物共情. ②根據(jù)已有文獻, 情境故事從高興、 傷心、 生氣、 害怕4個維度展開, 每個維度下虛構3個情境故事. ③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及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進行測驗, 最終篩選出情緒易識別、 情緒程度強、 熟悉度強的4個情境故事, 以確保情境故事能作為有效的誘發(fā)材料. 在每個情境故事的問題設計上參照Jenet Strayer的共情連續(xù)體工具, 通過5個問題考察兒童在不同情感維度上的動物共情. 經(jīng)檢驗, 該工具的重測信度為0.937, 通過因子分析, 析出一個主成分, 解釋變異量為63.7%, 積差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該工具的效標關聯(lián)效度良好. 因此該工具信效度良好, 使用該工具測量3~6歲兒童動物共情可行且有效.

1.2.2 共情連續(xù)體

采用Janet Strayer共情連續(xù)體工具(Empathy Continum), 對3~6歲兒童人際共情進行情境故事測驗, 此工具包含人際共情的情緒情感得分和經(jīng)過認知調(diào)節(jié)的共情得分. 該工具適用于兒童. 蘇金蓮對工具中的情境故事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使其表述適用于中國兒童. 翟曉婷參考該工具, 對幼兒進行了情境故事測驗. 本研究采用翟曉婷修訂的Janet Strayer共情連續(xù)體工具, 對3~6歲兒童人際共情進行情境故事測驗.

1.2.3 人類—動物相似性檢驗

參考Baston和Catherine的感知相似性測量方式, 個體報告他們認識到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相似性越多, 對動物的共情就越強. 通過口頭詢問3~6歲兒童認為自己與故事中的角色是否相像來檢驗, 采用3點計分, “不相像”得0分, “有點相像”得1分, “完全相像”得2分. 而后通過詢問兒童哪里相像來做進一步的了解. 同時, 在所有故事講述完后, 研究者會問兒童自己與動物有哪些相同之處以及不同之處.

1.3 研究程序

在研究開始之前, 研究者會主動征得兒童本人及兒童家長的知情同意. 在兒童進行區(qū)角活動時主動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 并問兒童是否喜歡聽故事, 將其帶到教室安靜的一角, 告訴他聽完故事后可以再回來玩. ①研究者出示4張表情圖片, 問兒童是否認得這些表情, 如果不認識, 研究者會主動告訴兒童不同表情圖片的含義, 直到兒童能準確識別4種情緒. ②給兒童講述故事, 故事講完后讓兒童復述故事, 確保兒童聽清每個情境故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輔以圖片, 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故事內(nèi)容. ③問兒童問題, “故事中的主人公(動物、 人)的心情如何?”伴以表情圖片輔助兒童作答, 當兒童提到的情緒不止一種, 研究者會讓兒童說出最主要的情緒, 然后兒童需要對自身的情緒及情緒強度作出判斷, 并說出自己產(chǎn)生這種情緒的原因. ④對兒童進行人類—動物相似性檢驗. ⑤兒童可以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貼紙, 然后回到之前的活動區(qū)角中.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 25.0、 Amo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可量化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處理. SPSS 25.0主要用于信度檢驗、 差異分析及相關關系檢驗等, Amos 22.0主要用于中介效應檢驗.

2 研究結果

2.1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的發(fā)展特點

圖1可知,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的發(fā)展總體上呈遞增趨勢, 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就發(fā)展速度而言,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 3~3.5歲為萌芽期, 3.5~5歲為快速發(fā)展期, 5~6歲為平穩(wěn)發(fā)展期. 萌芽期的兒童動物共情總體得分在1分以下, 趨近于0分但又不等于0分, 表明兒童無法感知故事中動物的情緒情感, 或是能夠感知但自身情緒與故事中動物的情緒不匹配, 此階段的兒童無動物共情. 快速發(fā)展期的兒童, 動物共情總體得分從1分快速上升至5分, 表明兒童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動物共情, 且對自身的情緒歸因從無關歸因發(fā)展至能夠基于故事的事件進行歸因. 平穩(wěn)發(fā)展期的兒童動物共情總體得分穩(wěn)定在5~6分, 該階段保持了基于故事的事件進行歸因. 在3~6歲的年齡段, 3.5歲是兒童動物共情的重要轉(zhuǎn)折期, 此時兒童動物共情總體得分從1分以下轉(zhuǎn)變?yōu)?分以上, 即從無動物共情向有動物共情轉(zhuǎn)變, 實現(xiàn)了質(zhì)的變化. 此外, 各維度的動物共情發(fā)展趨勢相當, 相較于其它3個情感維度, 兒童動物高興共情水平更高.

圖1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發(fā)展的年齡趨勢

2.2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發(fā)展的差異

由表1可知, 3~6歲兒童動物共情在地區(qū)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城市兒童的動物共情在高興、 傷心情感維度及動物共情總體上顯著高于農(nóng)村地區(qū)的兒童. 3~6歲兒童動物共情在性別及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的差異分析(n=379)

2.3 3~6歲兒童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發(fā)展的相關分析

對3~6歲兒童動物共情、 人際共情進行相關分析. 由表2相關矩陣可知, 兒童動物共情在高興、 傷心、 生氣、 害怕各維度及總體上與人際共情顯著正相關.

表2 3~6歲兒童動物共情、 人際共情的相關矩陣

2.4 相關關系隨年齡的變化情況

采用相關分析考察兒童在不同年齡段上的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之間的相關, 如表3所示, 各年齡段兒童人際共情總體與動物共情總體均顯著相關, 3歲組相關系數(shù)偏低, 3.5~5歲組相關系數(shù)相對平穩(wěn), 5.5~6歲組相關系數(shù)降低.

表3 不同年齡段兒童動物共情與人際共情之間的相關分析

2.5 人類—動物相似性、 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的關系

2.5.1 人類—動物相似性、 動物共情、 人際共情的相關分析

如表4所示, 3~6歲兒童動物共情、 人際共情、 人類-動物相似性三者之間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 3個變量間兩兩均顯著相關, 滿足進行中介效應的前提, 可進行中介效應分析.

表4 動物共情、 人際共情、 人類-動物相似性的相關矩陣

2.5.2 人類—動物相似性在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關系之間的中介作用

以動物共情為預測變量, 人際共情為效標變量, 人類—動物相似性為中介變量建構模型, 用極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對假設模型進行檢驗, 各項擬合指數(shù)如表5所示, 卡方自由度比值為2.905, 介于1~3之間, 說明假設模型與樣本數(shù)據(jù)的契合度可接受; 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為0.076, 數(shù)值界于0.05~0.08, 模型良好, 有合理適配.

表5 相似性的中介模型擬合指數(shù)

形成的擬合模型如圖2所示, 動物共情的4個測量指標“高興”“傷心”“生氣”“害怕”納入模型進行作用. 用偏差校正的非參數(shù)百分位Bootstrap程序檢驗中介效應顯著性, 隨機共抽取5 000組樣本, 置信區(qū)間設置為95%, 計算出總效應、 各路徑系數(shù)以及間接效應的估值.

圖2 相似性在3~6歲兒童動物共情與人際共情的中介效應模型

由表6可知總效應、 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的具體情況, 動物共情→人類—動物相似性→人際共情的中介效應所在區(qū)間是0.153~0.286, 不包含0, 作用大小為0.215, 達到0.000的顯著水平, 表明效應具有統(tǒng)計意義和實際意義[18]. 直接效應的所在區(qū)間0.419~0.625, 不包含0, 說明加入中介變量后, 直接效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即人類—動物相似性在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值為29.1%.

表6 Bootstrap法的中介檢驗

3 討論

3.1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的發(fā)展特點分析

3~6歲兒童動物共情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這一結果與Emde對共情的研究結果相同, 也與陳杰[19]的人際共情的研究結果一致. 說明動物共情的發(fā)展與人際共情一樣, 會受到個體自身成長的階段性和發(fā)展性的影響. 共情能力貫穿于整個生命周期, 而在生命歷程中, 共情與自我意識、 道德成熟、 心理意志、 情緒情感、 認知能力等平行發(fā)展[20]. 動物共情是一種技能, 在兒童早期隨著年齡的增長, 兒童逐漸有了自我概念、 道德判斷能力提升、 知識不斷豐富, 因而能更敏感而準確地洞察身邊的事物, 表現(xiàn)為理解關心除自身以外的它者.

在發(fā)展速度方面, 3.5歲以前的兒童動物共情發(fā)展緩慢, 3.5~5歲的兒童動物共情發(fā)展較為迅速, 而5歲以后的兒童動物共情保持平穩(wěn)發(fā)展, 速度的變化可能是因為兒童情緒情感的發(fā)展和認知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 從3歲開始, 兒童陸續(xù)產(chǎn)生多種情感[21], 依據(jù)情緒分化理論, 3.5歲以前兒童的動物共情主要涉及情緒情感的變化, 此時, 兒童情緒情感快速發(fā)展, 兒童情緒情感的變化是面對刺激的適應狀況. 另一方面, 3.5~5歲期間, 兒童動物共情認知成分增加. 3.5~5歲階段兒童符號系統(tǒng)開始形成, 不再靠單純的感知覺來認識這個世界[22], 兒童除了簡單的情緒變化, 也試圖去理解自己產(chǎn)生情緒變化的原因, 表現(xiàn)在動物共情上為快速發(fā)展. 5~6歲的兒童認知和情感發(fā)展較為穩(wěn)定, 因此表現(xiàn)為動物共情的穩(wěn)定發(fā)展.

3.5歲是兒童動物共情從無至有轉(zhuǎn)變的關鍵階段. 依據(jù)霍夫曼的共情發(fā)展模型, 3歲的兒童有了共情的所有基本成分, 但這只是簡單的共情, 更為復雜和成熟的共情能力需要兒童理解它者的情感狀態(tài)并作出相應的情感反應[23]. 3歲以后兒童情緒情感日漸豐富和成熟, 3~4歲是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關鍵期[24], 3.5歲的兒童正處于此關鍵階段, 兒童能夠了解到自己與他人有不同的情緒和想法[25], 這為兒童動物共情的發(fā)展做了鋪墊. 此外, 3歲以后兒童認知逐漸發(fā)展, 觀點采擇對兒童來說是十分復雜的任務, 3~3.5歲兒童的觀點采擇初步發(fā)展[26]. 隨著個體觀點采擇能力的提高, 認知共情能力才能日漸發(fā)展成熟[27]. 兒童逐漸從無法理解動物, 到能夠站在動物立場上感同身受, 就需要觀點采擇能力.

在各維度得分上, 高興維度得分較其它維度略高, 這可能與兒童情緒識別的順序有關. 具體情緒識別的發(fā)展呈現(xiàn)一定的順序性, 從早到晚依次為高興、 傷心、 生氣、 害怕[28]. 兒童識別高興情緒較早, 識別傷心、 生氣、 害怕情緒較晚. 兒童對高興的原始情緒認知最早, 這是因為它是人類在嬰兒時期就獲得的情緒, 人類嬰兒時期是極度軟弱無助的, 若離開成人的保護就難以成活, 于是, 人類嬰兒必得以某種方式取悅母親, 笑就成了嬰兒的適應狀[29]. 而兒童的傷心、 生氣、 害怕等情緒發(fā)展較遲, 因此兒童的動物共情在這3個維度的得分較低.

3.2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的發(fā)展差異分析

城市兒童的動物共情水平顯著高于農(nóng)村兒童. 在動物共情總體及高興和傷心維度上, 城市兒童的動物共情水平顯著高于農(nóng)村兒童, 而在生氣和害怕維度上未達到顯著性水平. 在總體上城市兒童得分高于農(nóng)村兒童得分, 可能的原因是城市中的兒童能享受更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 經(jīng)歷更豐富, 通過動物園、 博物館等媒介認識到更為多樣的動物, 認知水平更高, 因此對于自身產(chǎn)生的情感變化有更合理的歸因; 而農(nóng)村的交通較為閉塞, 與外界的聯(lián)系更少, 教育資源匱乏, 父母文化水平偏低, 兒童的認知水平偏低, 歸因浮于表面. 在高興和傷心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可能是因為高興和傷心是兒童最先發(fā)展起來的情緒, 兒童能夠識別相應的情緒, 但因為認知水平的差異, 農(nóng)村的兒童聽完情境故事只是覺得故事好聽, 無法對自己的情感進行合理的歸因. 而生氣和害怕是更為復雜的情緒, 兒童發(fā)展的較遲, 因此在這2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男孩和女孩在動物共情總體及各維度上無顯著差異. 這與Angantyr等[30]的研究結果一致, 未見顯著的性別差異, 但與國外動物共情研究的結果不一致, 女性明顯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動物共情[31]. 在此, 可能的解釋為教育者對男孩或女孩的教育方式一致, 并未區(qū)別對待[32]. 當前我國在性別角色上提倡雙性化教育, 打破傳統(tǒng)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兒童早期的性別教育上就提倡吸收異性優(yōu)秀的性別特質(zhì), 兒童也就具備了更多積極的人格特征, 如有愛心、 富有同情心、 將心比心等.

3~6歲兒童動物共情總體及各維度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 表明是否為獨生子女對兒童動物共情的影響不大. 以往研究認為兒童的共情傾向可能會通過其他敏感性的事物或是關心的角色榜樣(如同胞)而增強, 但本研究結果顯示, 同胞對兒童動物共情影響不大. 一方面, 父母教養(yǎng)方式改善, 育兒更加科學合理, 無論是有幾個孩子, 父母都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不偏不倚; 另一方面, 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升, 同胞間不會因為資源缺乏而產(chǎn)生惡性競爭, 同胞關系和諧. 因此,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動物共情未出現(xiàn)明顯分化.

3.3 3~6歲兒童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的關系分析

3.3.1 3~6歲兒童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顯著正相關

相關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 動物共情總體及各維度與人際共情顯著正相關, 這與Paul的研究結果一致. 由此可知, 對動物有較高共情力的個體, 對人的共情能力也較高. 這可能是因為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有共同的潛在特性或是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都是通過同一機制來調(diào)節(jié). 一方面, 共情的概念源于非人類環(huán)境, 即個體對一件藝術品共情[33]. Eisenberg[34]認為共情同等地適用于動物目標和人類目標, 無論共情的目標是什么, 個體的共情水平通常是穩(wěn)定的, 因此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的水平大致相當. 根據(jù)個體對于不同的目標做出類似的反應, 可以推測無論是動物共情還是人際共情, 可能都存在一些潛在的共同特性[35], 這可能與個體早期成長環(huán)境或是基因息息相關[36-37]. 另一方面, 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可能存在共同的調(diào)節(jié)機制, 在具體情境下由具體目標所引發(fā)的共情可能都通過某種機制來調(diào)節(jié), 這種機制能夠增強共情反應[38].

3.3.2 相關關系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兒童人際共情總體和動物共情總體在不同年齡段上顯著相關, 但3歲組的相關系數(shù)偏低可能與兒童的自我意識有關. 依據(jù)拉康的鏡像理論, 3歲的兒童無法區(qū)分“我”與“物”, 且該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 兒童的自我意識處于混沌狀態(tài)[39], 邊界尚在建立, 無論是動物共情或是人際共情都是兒童自身做出的一種模糊的判斷. 而隨著個體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5.5~6歲組兒童已經(jīng)能夠區(qū)分自我和它者, 進而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明晰自我、 他者、 它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因而, 5.5歲組、 6歲組的人際共情和動物共情相關系數(shù)稍有降低.

3.3.3 人類—動物相似性在動物共情與人際共情關系之間的中介作用

對3個變量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 動物共情、 人類—動物相似性、 人際共情兩兩顯著正相關, 動物共情通過直接和間接兩條路徑作用于人際共情. 一方面, 動物共情可以直接作用于人際共情. 在共情的對象間存在一種遷移, 威爾遜的親生物假說認為兒童有親生物性, 兒童天生親近動物[40], 兒童與動物的親密情感會促使兒童與動物形成穩(wěn)定的情感聯(lián)結, 這為動物共情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礎. 動物成為了兒童自我意識的重要參考點[41], 通過與動物的積極互動, 提升了兒童對動物設身處地的共情能力. 庫利的“鏡中我”理論中有一種鏡像效應, 動物對兒童的態(tài)度像一面鏡子能照出兒童的形象, 兒童會依此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會對動物眼中的自我影像產(chǎn)生認同, 促進了兒童對自我的理解. 隨著兒童對自我的理解, “自我”的疆域會不斷擴大, 逐漸將“它者”涵蓋進來, 動物與人都是有生命的事物, 是除自我以外的它者, 而自我可能會泛化到一切有生命的事物[42], 兒童對動物的共情會推及兒童對人的共情, 人際共情能夠幫助兒童與人建立滿意的關系, 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 3~6歲兒童的動物共情會通過提升兒童的人類—動物相似性感知進而提升兒童的人際共情水平, 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9.1%, 換言之, 3~6歲兒童的動物共情水平越高, 則兒童所感知到的人類與動物的相似之處越多, 從而提升了兒童的人際共情水平. 人類和動物同處于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人類和動物同屬于除自身以外的它者或他者. 與動物的非語言交流提升了兒童通過非語言線索了解他人內(nèi)心的能力, 這就需要動物共情, 當動物共情產(chǎn)生時, 與動物的聯(lián)系賦予個體與他人溝通和共鳴的選擇性優(yōu)勢[43]. 相似性是人際共情的主要影響因素[44], 處于社會中的兒童在社會交往中能夠逐漸發(fā)現(xiàn)人類和動物在外貌、 生活習性、 交往等方面的相似之處, 個體對人類—動物相似性的感知提升, 人類—動物相似性的感知調(diào)控了個體對人類的心理感受, 縮短了個體與人類之間的心理距離, 將他者與自我聯(lián)結在一起, 減少了偏見和歧視, 增加了對他者的認同. 當兒童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者的某些相似之處或生命的同源性就能夠表現(xiàn)出對他者的人際共情.

4 結論

1)3~6歲兒童動物共情發(fā)展隨年齡的增長呈遞增趨勢. 3~6歲期間的發(fā)展可劃分為3個階段, 分別是3~3.5歲的萌芽期, 3.5~5歲的快速發(fā)展期, 5~6歲的平穩(wěn)發(fā)展期; 其中, 3.5歲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期; 各維度的動物共情發(fā)展趨勢相當, 相較于其他3種情感維度, 兒童動物高興共情水平更高.

2) 城市兒童的動物共情在高興、 傷心維度及動物共情總體上顯著高于農(nóng)村兒童.

3) 3~6歲兒童動物共情與人際共情顯著正相關. 3歲組相關系數(shù)偏低, 3.5~5歲組相關系數(shù)相對平穩(wěn), 5.5~6歲組相關系數(shù)降低; 人類—動物相似性與動物共情和人際共情顯著正相關, 且在動物共情對人際共情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猜你喜歡
相似性人際共情
發(fā)現(xiàn)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微信聊天自我表揚的人際和諧管理研究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縣域教師培訓管理中如何實現(xiàn)共情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析當代中西方繪畫的相似性
人際自立特質(zhì)、人際信任與合作行為關系研究
搞好人際『弱』關系
12個毫無違和感的奇妙動物組合
基于隱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慣用句
柞水县| 沙雅县| 新晃| 天气| 永德县| 平武县| 太和县| 石河子市| 黑河市| 县级市| 云南省| 肇源县| 东明县| 开封市| 鲁甸县| 密云县| 牡丹江市| 武平县| 宁阳县| 姚安县| 昭苏县| 孟连| 沙湾县| 陆良县| 武陟县| 盐城市| 鲜城| 县级市| 乌拉特后旗| 赤城县| 五家渠市| 远安县| 清苑县| 乐业县| 绥棱县| 千阳县| 大丰市| 遂川县| 绵阳市| 荣昌县| 桑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