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毅,楊迪,陳樂民,鄧學良,梁欣,蒙杏,許凡冰,蔣林斌*
(1.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廣西南寧530004;2.廣西石化資源加工及過程強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西南寧530004)
隨著工業(yè)發(fā)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環(huán)境受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其中水體的重金屬污染是其較大危害之一[1-2]。如2012年廣西龍江鎘污染,2013年廣西賀江鎘、鉈污染事件,均給當?shù)卦斐闪司揞~的經濟損失[3],因此如何處理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成為研究熱點[4-8]。殼聚糖具有易改性、可生物降解、良好的吸附與脫附性能[9-10],在廢水處理方面展現(xiàn)出廣泛的應用前景[11-19];但殼聚糖存在價格貴、機械加工性能與電紡性能不足等缺陷,又使其應用領域受到限制,因此,以殼聚糖與乙烯基單體接枝共聚頗具優(yōu)勢,其共聚物以多糖鏈為主鏈,接上的合成聚合物為側鏈,從而同時擁有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雙重性質,如側鏈引入羧基時有利于對金屬離子的吸附。低廉單體的引入可相對地減少殼聚糖用量,從而降低使用成本,此外單體均聚產生的側鏈可增加其機械性能,有利于電紡出納米纖維氈,而電紡納米纖維氈具有比表面積較大、孔徑小、孔隙率高、三維立體空間結構等優(yōu)點[20-21],且納米纖維直徑可控,有利于吸附重金屬離子,相比顆粒樣品更易回收,因此研究殼聚糖接枝改性以及其微觀結構的調控,探討其構效關系頗具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
高壓直流電源(天津高文電源公司,DW-P303-1ACFC型);微量注射泵(保定蘭格恒流泵有限公司,LSP02-1B型);掃描電子顯微鏡(美國Thermo Scientific,F(xiàn)EI Quattro S);Nicolet傅立葉紅外光譜儀(美國Nicolet公司);殼聚糖(CS)(脫乙酰度95%,平均分子量為1×104kDa,浙江金殼生物化學有限公司);過硫酸銨、氫氧化鈉、丙烯酸(AA)(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AR)。
1.2.1 殼聚糖丙烯酸接枝共聚物(CS-g-PAA)的制備
稱取一定量的殼聚糖于250 mL三頸燒瓶中,加入質量分數(shù)為1%的乙酸水溶液,于65 ℃水浴攪拌至溶解后,緩慢且勻速通入氮氣20 min,攪拌下加入一定過硫酸銨,繼續(xù)通氮氣10 min后,一邊攪拌一邊用滴液漏斗緩慢滴加丙烯酸,待丙烯酸滴加完,繼續(xù)反應4 h,然后轉入燒杯,用質量分數(shù)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調節(jié)溶液pH至6~7,用乙醇沉淀、過濾得粗產物,冷凍干燥12 h,取出稱重。用粉碎機粉碎,于索氏抽提器中用丙酮抽提24 h,稱重。
1.2.2 電紡纖維膜的制備
稱取一定量CS-g-PAA固體,在80 ℃水浴加熱和磁力攪拌下溶于質量分數(shù)為35%的乙酸溶液中,待其溶解完全后停止加熱,并繼續(xù)攪拌2 h,轉入直徑為1.2 mm的10 mL注射器中,進行靜電紡絲實驗。
1.2.3 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計算
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計算公式為
(1)
(2)
式中:m1為殼聚糖的質量,g;m2為接枝共聚物的質量,g;ρ為丙烯酸密度,g/mL;V為取用丙烯酸的體積,mL;GP為接枝率;GE為接枝效率。
1.2.4 產物的結構表征
用Nicolet傅立葉紅外光譜儀(IR)測試了CS、CS-g-PAA固體(s)、CS-g-PAA纖維(f)的紅外光譜;用掃描電鏡(SEM)測試了CS-g-PAA(f)的外觀結構。
1.2.5 接枝共聚物對Cu2+、Cd2+的吸附實驗
分別稱取一定質量的五水合硫酸銅和四水合硝酸鎘,配制成一定濃度的重金屬離子溶液。加入0.1 g的吸附劑,置于恒溫搖床中搖動,分別于不同時間取上層清液,以質量分數(shù)為0.2%的二甲酚橙為顯色劑,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金屬離子濃度,并計算吸附容量和吸附率。
(3)
(4)
式中:Q為吸附容量,mg/g;V為金屬離子溶液體積,L;m為吸附劑質量,g;ρ0為金屬離子的初始質量濃度,mg/L;ρt為吸附后離子質量濃度,mg/L;η為吸附率。
表1 丙烯酸用量對殼聚糖接枝率的影響Fig.1 Effect of acrylic acid dosage on grafting rate of chitosan
圖1 CS、CS-g-PAA固體和CS-g-PAA 纖維的紅外光譜 Fig.1 Infrared spectra of CS, CS-g-PAA solid and CS-g-PAA fiber
在殼聚糖與引發(fā)劑用量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加入不同體積的丙烯酸單體,制備不同接枝率的殼聚糖共聚物,丙烯酸用量對殼聚糖接枝率的影響見表1。從表中可知,殼聚糖接枝率隨丙烯酸用量的增加總體上呈增加的趨勢,但并不是等量增加,在殼聚糖質量/丙烯酸體積比為1∶9之前增加趨勢急速,其后增加趨勢放緩;殼聚糖接枝效率在原料用量為1∶9時最高,之前隨丙烯酸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之后出現(xiàn)降低趨勢。
2.3.1 接枝率對電紡纖維膜的影響
將2.2制備的不同接枝率的共聚物用醋酸水溶液溶解,配置成質量分數(shù)為15%的電紡溶液,在直流電壓為11 kV下進行電紡實驗,用掃描電鏡觀察電紡膜的纖維結構,實驗結果分別如圖2、3所示。
由圖可看出,接枝率大小對共聚物的電紡性能有較大的影響,如接枝率為345.8%時,其電紡纖維結構中有明顯的棉球狀形貌,即存在電噴液滴現(xiàn)象,球體周圍也出現(xiàn)少量極細的纖維;接枝率為585.8%時,棉球現(xiàn)象不再出現(xiàn),展現(xiàn)出純纖維結構的形貌,隨著接枝率的逐漸增加,纖維結構愈加清晰、均勻。其原因是隨著接枝率的增加,分子增大,黏度增加,同時接枝部分的共價支鏈結構具有更好的機械性能,韌性更好,有利于拉絲效果。
2.3.2 電紡溶液濃度對電紡纖維膜的影響
選擇接枝率為675.3%的共聚物進行條件探索實驗。在電壓和接收距離固定的條件下,分別將共聚物質量分數(shù)為13%、15%、17%的樣品進行電紡實驗,用掃描電鏡對電紡纖維的結構進行表征,掃描電鏡測試結果分別如圖4、5所示。
由圖可見,對于相同接枝率的共聚物,電紡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對電紡纖維膜有較大影響。如共聚物的質量分數(shù)為13%時,掃描電鏡顯示其為電噴形成的光滑膜結構,未見纖維形狀,說明其黏度不夠,溶質主要以微型液滴形式噴射到接收板上;當共聚物的質量分數(shù)為 15%時,電紡出明顯的纖維結構,直徑主要分布于600~1 200 nm,共聚物質量分數(shù)為17%時也有較好的纖維結構,纖維直徑則主要分布于800~1 400 nm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共聚物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電紡液單位體積內的溶質分子數(shù)增多,分子鏈之間交纏作用愈加明顯,電紡溶液黏度隨之增大,呈現(xiàn)出由不可紡到均勻可紡的變化,并且在可紡范圍內,纖維直徑隨著電紡液濃度的增加而增大。
2.3.3 直流電壓對電紡纖維膜的影響
選擇接枝率為673.5%的殼聚糖共聚物,配置成質量分數(shù)為15%的電紡溶液,考察不同直流電壓對共聚物電紡實驗的影響,用掃描電鏡對電紡纖維的結構進行表征,掃描電鏡測試結果分別如圖6、7所示。
(d)12 kV (e)13 kV
由圖可見,隨著電壓的升高,電紡纖維的均勻性逐漸增加,其纖維直徑呈現(xiàn)減小的趨勢。其原因是隨著直流電壓的增加,靜電作用力越大,即對電紡液的“拉力”越大,會拉出更細的纖維甩向接收器,形成更細的纖維網狀結構。從圖7中可以看出,電壓力11、13 kV條件下所得纖維的直徑分布已較為接近,從節(jié)約能源的角度考慮,電紡的直流電壓可優(yōu)先選擇11 kV。
從以上的實驗結果可知,殼聚糖共聚物的接枝率越高越有利于電紡出纖維結構,其相對的較佳電紡條件為:殼聚糖共聚物的接枝率為930.3%,電紡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為15%,電紡電壓為11 kV。
本吸附實驗選取上述較佳電紡條件下制備的CS-g-PAA(f),按1.2.5的實驗步驟進行Cu2+、Cd2+的吸附實驗,實驗結果分別如圖8、9所示。
圖8 對Cu2+離子的吸附實驗Fig.8 Adsorption experiment on Cu2+ Ions
圖9 對Cd2+離子的吸附實驗Fig.9 Adsorption experiment on Cd2+ Ions
由圖可見,當吸附時間達3 h時,CS、CS-g-PAA(s)及CS-g-PAA(f)對2種離子的吸附基本達飽和,此時CS對Cu2+、Cd2+的吸附容量分別為16.58、15.91 mg/g,CS-g-PAA(s)對Cu2+、Cd2+的吸附量分別為21.05、28.36 mg/g, CS-g-PAA(f)對Cu2+、Cd2+的吸附量則分別為20.79、29.00 mg/g,即CS-g-PAA(s)、CS-g-PAA(f)均明顯好于CS,尤其是對Cd2+的吸附效果更好,增加近80%。從CS-g-PAA(s)與CS-g-PAA(f)的吸附曲線看出,兩者的最大吸附容量接近,但CS-g-PAA(f)的吸附速度更快,更快達到飽和,同時CS-g-PAA(f)與CS-g-PAA(s)相比,體現(xiàn)出更容易回收、脫附處理和重復使用的優(yōu)勢。
本文制備了不同接枝率的殼聚糖共聚物,考察了CS-g-PAA的接枝率、電紡溶液濃度、直流電壓3種因素對CS-g-PAA電紡性能的影響,并得到了相對最佳條件:CS-g-PAA共聚物的接枝率為930.3%,電紡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為15%,電紡直流電壓為11 kV。
吸附實驗結果顯示: CS-g-PAA(s)、CS-g-PAA(f)的吸附容量均明顯好于CS,尤其是對Cd2+的吸附效果更好,增加近80%;CS-g-PAA(f)與CS-g-PAA(s)的最大吸附容量接近,但CS-g-PAA(f)具有更快的吸附速度,同時CS-g-PAA(f)比CS-g-PAA(s)更容易回收、脫附及重復使用。本實驗為開發(fā)新的吸附材料提供了實驗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