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貝卡·特雷斯特
男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當?shù)爻姓J或者命名我們的憤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女性自己也不知道。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個新課題。
女性的憤怒被凈化了太久,以至于當這種憤怒終于顯露出來,并沒有什么現(xiàn)成的說法可以解釋發(fā)生的一切。
在當代的女性憤怒重新抬頭之前,女權主義已經(jīng)沉睡了幾十年。
20世紀曾有過一系列偉大的社會運動,如婦女運動、民權運動、同性戀權利運動等,但此后的幾十年里,反改革派卻占了上風。
1982年,保守派代表菲利斯·施拉夫利發(fā)起反女權運動,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阻止這個本可以保障男女擁有平等權利的24字修正案獲得批準,標志著20世紀70年代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以及點燃那場運動的義憤都被擠到了舞臺邊緣。
更大范圍來看,在里根時代,越發(fā)極右的反改革派政治勢力和基督教右翼組織“道德多數(shù)派”,都強烈反對所有的社會進步。
當時,婦女運動為貧窮女性爭取到了救濟、權益和保護,讓她們過上了穩(wěn)定的生活,也為中產(chǎn)階級女性帶來了法律、職業(yè)和教育上的裨益,讓她們能夠更獨立地生活,擺脫對婚姻這種束縛女性的宗法制度的依賴。
而這些社會進步在當時均遭到了猛烈的攻擊。20世紀80年代的右翼人士一心想要限制墮胎自由,放松銀行監(jiān)管,同時還在設法廢除社會保障體系,讓那些里根口中的黑人“福利皇后”不再享受保障。
1986年《新聞周刊》的一期封面故事駭人聽聞地指出,研究表明,40歲的單身女性被恐怖分子殺害的可能性,比她們結婚的可能性還要高。
雖然這一數(shù)據(jù)后來被曝不實,卻和蘇珊·法露迪的時代編年史《反挫》(Backlash)所表達的核心觀點不謀而合,那本書描述了里根時代對女性憤怒的種種遏制,令人窒息。
例如,當時女權運動被指需要對“男子漢匱乏”負責,而讓女性得以外出工作的托兒所則被污蔑說對孩子有害。
在流行文化里,思想開放的白人職業(yè)女性,常常被塑造成縱欲過度的怪物,例如《致命誘惑》(Fatal Attraction)里格倫·克洛斯飾演的角色;或者是穿墊肩的冷酷女魔頭,要么與異性結合得到拯救,要么表白被拒得到懲罰,例如《嬰兒熱》(Baby Boom)中的戴安·基頓,以及《上班女郎》(Working Girl)中的西格妮·韋弗。
相比之下,給黑人女主角的空間則小得可憐,甚至那些最為細膩的表演也常常只是服務于男性主創(chuàng)人員,讓他們得以利用解放女性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如,斯派克·李在1986年導演的電影《她說了算》(She's Gotta Have It)里,將女主角諾拉·達林塑造為一個欲求不滿的形象;比爾·科斯比編劇的《科斯比一家》(The Cosby Show)中,女主角克萊爾·赫克斯特波爾是一位擁有法學學位的富有已婚媽媽—考慮到科斯比本人的種族政治觀點,這位成功的黑人女家長角色,其實正是對其他黑人女性的一種否定。
誰想成為女權主義者?誰都不想。人們對這個名稱感到焦慮,并不是由于女權運動中諸如種族排斥、漠視等問題的存在,而是因為“女權主義者”這個名詞本身就蘊含著公然對男性支配地位發(fā)出政治挑戰(zhàn)的意味,也被構建成一種陳舊、丑陋、瘋狂的形象。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蘇珊·薩蘭登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直公開左翼政治立場的明星。
她曾經(jīng)解釋過為什么就連不斷致力于發(fā)表擾亂性政治演講的自己,都更希望被誤稱為“人道主義者”而不是“女權主義者”,因為“女權主義者在有些人眼中就是一群咄咄逼人的潑婦,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當然,憤怒的確會像火山般爆發(fā),這些憤怒來自那些向不公正宣戰(zhàn)的人,而那些人常常是女性。1991年,法學教授安妮塔·希爾在清一色由白人男性構成的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面前作證,指控當時被提名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克拉倫斯·托馬斯,稱他在平等就業(yè)機會委員會任職期間對自己實施過性騷擾。
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無視了希爾并予以羞辱,最終也沒有相信她的指控,還讓托馬斯在大法官的職位上一直坐到今天,令女性們震驚不已。
“看著這些男人坐在高背椅子上,居高臨下地盤問著這個女人,真的是太殘酷了?!比A盛頓州參議員帕蒂·默里回憶道。默里和許多女性都為希爾的遭遇憤怒不已,紛紛在1992年開始競選公職。
包括默里在內的四名女性贏得了州議員席位,其中,卡羅爾·莫斯利·布勞恩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進入州議院的非裔女性。
另外還有24名女性首次入選眾議院,比其他任何年份都要多。這些年里,有時也會針對種族歧視爆發(fā)強烈的憤怒。
1992年,洛杉磯的四名白人警察痛毆黑人司機羅德尼·金,卻被以白人為主的陪審團認定無罪,釋放,整個洛杉磯陷入暴動。
憤怒的抗議者洗劫商店,到處放火,63人喪生于這場騷亂。當時,新聞媒體和當?shù)卣秃芸炀蛯⑦@些事件定性為暴亂。
然而,洛杉磯的一位民主黨眾議員卻從這些暴亂中看到了別的東西,她就是代表洛杉磯中南區(qū)、也就是大部分暴亂發(fā)生地的眾議員瑪克辛·沃特斯。
“有些人希望我……勸民眾回到家里去,平靜接受陪審團的裁決。我會擔起責任,請求民眾不要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但我不會請求民眾停止憤怒?!蔽痔厮拐f道,“我很生氣,我有生氣的權利,那些民眾也同樣有生氣的權利?!?/p>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