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潞燕, 鄒新建, 程春明, 曾細華, 熊清云, 胡文秀, 喻鳳琴, 劉宗發(fā)
(南昌市農業(yè)科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38)
藠頭(AlliumchineseG.DON),又名薤,百合科蔥屬植物,在長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區(qū)廣泛栽培。其富含蛋白質、可溶性糖、氨基酸以及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是一種藥食同源的良好原料,在維護心血管系統(tǒng)健康、抗菌、抗癌、抗氧化、增強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功效,享有“菜中靈芝”的美譽[1-4]。藠頭的種植和加工已經成為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產業(yè)。
藠頭種植主要是利用旱地生產,連作障礙和病蟲害日益嚴重,導致產量低下,生長期多次大量藥物防治,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難以保障[5-8]。如何控制藠頭病害發(fā)生、減少生長期間防治藥物投入,對藠頭實現綠色、高產穩(wěn)產十分迫切。針對藠頭病害和連作障礙防控,多應用傳統(tǒng)物化產品處理土壤,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及物化產品研究較為少見[9-13]。本研究分別以傳統(tǒng)、現代物化產品進行土壤處理,以期篩選最優(yōu)土壤處理劑,為旱地藠頭生產提供依據。
試驗在南昌市紅谷灘區(qū)生米鎮(zhèn)旱地進行,土壤肥力中等、均勻,耕作制度為花生、藠頭輪作制,屬多年藠頭種植基地。供試土壤處理劑均為市場購置。
T 1:用50%多菌靈粉劑15 kg/hm2處理土壤;T 2:用50%多菌靈粉劑15 kg/hm2+3.75 kg/hm2的有效成分的福美雙處理土壤;T 3:用1 125 kg/hm2的生石灰處理土壤;T 4:用多粘類芽孢桿菌15 kg/hm2處理土壤;T 5:用15 kg/hm2的土壤調理劑處理土壤;T 6:用600 kg/hm2液肽酶處理土壤;T 7:用750 kg/hm2多元碳基肥處理土壤。以T 8(不處理)為對照,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三次。各小區(qū)面積為20 m2。
按試驗設計整地作小區(qū)、進行土壤處理。各處理于10月25日播種,采用開播種溝點播,每667 m2播1.8萬穴,每穴播1個鱗莖。除不開展藥劑防病外,其他栽培管理與常規(guī)生產相同。
于5月30日分小區(qū)隨機挖取15穴植株考察產量結構并實測產量,在基腐病發(fā)病盛期(5月7日)調查發(fā)病株數。
從表1、表2可以看出,T5處理土壤單蔸鱗莖數為16.4個,在各處理中處于最多,平均單個鱗莖重量7.8 g,在各處理中處于中等水平,基腐病發(fā)病率6.10%,較ck減少64.6%,減少最大;T 2、T 3處理土壤單蔸鱗莖數分別為16.1個、15.8個,在各處理中處于較多水平,平均單個鱗莖重量分別為7.6 g、7.3 g,在各處理中處于低水平,基腐病發(fā)病率分別為9.55%、10.35%,較ck分別減少44.6%、39.9%;ck單蔸鱗莖數為13.9個,平均單個鱗莖重量7.5 g,單蔸鱗莖數、平均單個鱗莖重量在各處理中處于低水平,基腐病發(fā)病率17.23%,發(fā)病率最高;其他各處理詳見表1、表2。
表1 不同土壤處理經濟性狀考察
表2 不同土壤處理基腐病發(fā)病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T 5、T 2、T 3處理土壤單位平均產量分別居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分別為33 466.7 kg/hm2、32 888.9 kg/hm2、32 200.0 kg/hm2,較ck分別增產9.77%、7.45%、5.61%,3種處理間單位平均產量差異不顯著,較ck增產達極顯著水平。T 1、T 6、T 7、T 4處理土壤單位平均產量分別居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分別為31 622.2 kg/hm2、31 177.8 kg/hm2、31 066.7 kg/hm2、30 933.3 kg/hm2、較ck分別增產3.72%、2.26%、1.90%、1.46%,增產不顯著。ck產量最低,為30 488.9 kg/hm2。
表3 不同處理下的產量分析
本試驗結果表明,用15 kg/hm2的土壤調理劑處理土壤、用50%多菌靈粉劑15 kg/hm2+3.75 kg/hm2的有效成分的福美雙處理土壤、用1 125 kg/hm2的生石灰處理土壤平均產量分別居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分別為33 466.7 kg/hm2、32 888.9 kg/hm2、32 200.0 kg/hm2,較不用藥劑處理分別增產9.77%、7.45%、5.61%,3種處理間單位平均產量差異不顯著,較ck處理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用50%多菌靈粉劑15 kg/hm2處理土壤、用600 kg/hm2液肽酶處理土壤、用750 kg/hm2多元碳基肥處理土壤、用多粘類芽孢桿菌15 kg/hm2處理土壤較不用藥劑處理分別增產3.72%、2.26%、1.90%、1.46%,增產不顯著。不用藥劑處理產量最低。用15 kg/hm2的土壤調理劑處理土壤,單蔸鱗莖數最多,基腐病發(fā)病率最低,平均單個鱗莖重量處于中等水平。用50%多菌靈粉劑15 kg/hm2+3.75 kg/hm2有效成分的福美雙處理土壤和用1 125 kg/hm2的生石灰處理土壤,單蔸鱗莖數在各處理中處于較多水平,基腐病發(fā)病率較低,但平均單個鱗莖重量在各處理中處于低水平。不用藥劑處理單蔸鱗莖數單蔸鱗莖數、平均單個鱗莖重量在各處理中處于低水平,發(fā)病率最高。因此,在旱地藠頭生產中,尤其是老旱地藠頭生產基地,宜優(yōu)選15 kg/hm2的土壤調理劑開展土壤處理,采用50%多菌靈粉劑15 kg/hm2+3.75 kg/hm2的有效成分的福美雙處理土壤和用1 125 kg/hm2的生石灰處理土壤也能達到良好效果。本試驗供試土壤,藠頭多年連作,長年投入大量化肥,導致土壤酸化和連作障害嚴重。而本試驗供試的土壤處理劑中,土壤調理劑、生石灰均可調理土壤理化性質,土壤調理劑還能提供作物生長的活性物質[14-17],這可能是導致其應用增產在高位的主要原因。多菌靈、福美雙處理土壤,主要起殺菌作用[18-19],故能減輕藠頭病害,起到一定的增產作用。液肽酶、多元碳基肥、多粘類芽孢桿菌處理土壤促進土壤有毒物質分解,增加物質活性[20-21],發(fā)揮了一定的增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