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芳青,張 衛(wèi)* ,余 昉
(1.南華大學,湖南 衡陽 421001; 2.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秦淮河房依托南京的內(nèi)秦淮河修筑,因懸筑于河上,也稱水閣、河亭、河舫[1],于明清時期繁盛一時,同時在文人筆下不斷被書寫,河房與文人名士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不斷被傳頌,也成為秦淮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和一個時代的記憶。《儒林外史》中吳敬梓對南京直接而明顯的寫實描寫[2],為今天我們了解明清南京秦淮河房提供了一種視角。通過對小說中文人日?;顒拥墓适虑楣?jié)、空間場景的關注,來了解河房究竟是如何被文人所使用,并進一步分析河房作為一種民居建筑被文人所選擇的內(nèi)在原因。
明清南京城整體呈現(xiàn)南繁北蕪的城市格局,大體分為城東的皇城區(qū)、城西北的軍事區(qū)、城南的居住區(qū)和商業(yè)區(qū)三個區(qū)域,而內(nèi)秦淮河由東水關入城,流經(jīng)城南區(qū)域,出西水關,形狀大致為V 形。根據(jù)明代《客座贅語·風俗》①和清代《白下瑣言》②中對城南的描寫(見圖1) ,明清時期的內(nèi)秦淮河及其沿線皆為繁華區(qū)域。內(nèi)秦淮河商業(yè)發(fā)達,人口密集,東段內(nèi)秦淮河兩岸更因建有貢院、夫子廟而成為人流聚集的場所,周邊催生出大批書肆、客棧、茶樓、酒館甚至青樓[3],河房被大量建造,“夾秦淮河而居?!盵4]秦淮河上的橋、船與河房,三者結(jié)合于內(nèi)秦淮,成為當時文人士子爭先游覽之地。
圖1 內(nèi)秦淮河
明清時期文人對秦淮河房的描寫和記述的作品有很多,類別如小說、地方志、繪本等等。而小說《儒林外史》是吳敬梓寓居秦淮河畔,花十年的心血創(chuàng)作,金和《儒林外史·跋》中說到“全書載筆,言皆有物,絕無鑿空而談者?!弊髡咭浴叭辶帧睘橹行?,細致地描繪南京的世態(tài)人情,建構起一個較為真切的南京城市形象。全書56 回,直接寫南京的有21 回,著筆最多的是南京繁華的城南,秦淮河以及兩岸的河房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小說敘述之中。其中最典型的是吳敬梓將眾多的文人交際的故事情節(jié)都安排在杜少卿的河房中進行,如34 回眾名流在杜少卿河房里談論詩經(jīng)、商議泰伯祠祭祀一事;36 回虞博士到河房拜訪杜少卿等等,幾乎南京所有名士都曾訪過杜少卿的河房,作者將杜少卿的河房安排成為南京文人交際的中心。
《儒林外史》眾多的文人日?;顒又?,我們能尋到諸多關于秦淮河房的線索,但這些都是作者自身對南京的城市印象和城市認識[5]。除《儒林外史》外其他文學作品,重點如《板橋雜記》《桃花扇》《陶庵夢憶》等都有相關的描寫;地方志如《留都見聞錄》《秦淮志》《白下瑣言》等書中真實的史料記載,都作為資料進行佐證和補充。
今天的我們倘若想要追憶“十里秦淮”的盛景,從歷史中窺得秦淮河房的使用方式,去理解河房這一類特殊的建筑中所發(fā)生的建筑現(xiàn)象,從《儒林外史》等小說的記述中尋找線索,它們描寫的生動具體,常常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反映了比專業(yè)書更寬泛的建筑活動,并傳達更為豐富的歷史信息[6]。
《儒林外史》中對河房的描寫頻繁,在小說中出現(xiàn)五十多次,河房被安排作為多個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地點,生動的場景描寫讓我們可窺得河房在明清時期是如何被使用,能給予我們對秦淮河房的城市生活一種“意象”的想象。因此本文以《儒林外史》為主要線索,其他文本參考《桃花扇》《板橋雜記》,梳理文人在河房中的日?;顒?,通過小說的幾大要素“人物”“地點(環(huán)境) ”“事件(情節(jié)) ”進行呈現(xiàn)(見表1) 。
表1 秦淮河房文人活動方式
通過對文本的梳理,可以得出結(jié)論:首先河房依托秦淮河的水巷空間,成為秦淮河獨特的景觀,尤其在節(jié)日氛圍下,秦淮河呈現(xiàn)出一派盛景; 其次在日常生活場景下,河房更多和文人的日?;顒泳o密聯(lián)系,原是作為一種民居建筑類型的河房,其使用方式被極大地豐富,河房呈現(xiàn)出公共性的特征。文人在河房中的活動方式大致分為三類: 河房寓居、與名妓交往、雅集聚會??梢哉f,文人豐富了河房的使用方式,河房成為了文人社交娛樂的絕佳場所。
秦淮河房緣何會被文人所選擇。我們圍繞文本中文人的社會身份、行為、心態(tài)和事件的追溯與分析[7],還原河房這一建筑的使用方式,理解文人日常生活方式與建筑空間格局之間的關系,揭示河房被選擇的內(nèi)在原因。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政局動蕩,部分的文人政治失意,他們不再執(zhí)著仕途,更加走向生活,寄情于自然山水、煙花繁盛之地。張岱在《陶庵夢憶》卷四·河房篇中寫道:“秦淮河河房,便寓、便交際、便淫冶,房值甚貴,而寓之者無虛日。畫船蕭鼓,去去來來,周折其間。河房之外,家有露臺,朱欄綺疏,竹簾紗幔。夏月浴罷,露臺雜坐?!盵8]“便寓、便交際、便淫冶”的秦淮河房滿足了文人士階層在身份和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后的內(nèi)心需求,通過對文本中的人物日?;顒臃治?,對解讀秦淮河房建筑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1) “便寓”看河房的建筑可達性。明南京作為江南地區(qū)的文化中心,另有三年為一周期的鄉(xiāng)試,使得大批的文人聚集南京城。他們首要解決住宿問題,河房成為文人寓居的首要選擇。
一方面,部分河房的地理位置極好,《醉醒石》第一回中提到:“南京下處,河房最貴亦最精,西首便是貢院,對河便是衏子,故此風流忼爽之士,情愿多出銀子租他。”[9]《儒林外史》中有杜少卿寓居南京,是長期租賃形式;另外也有鄉(xiāng)試期間,應試舉子趕考,為短租。如《歡喜冤家》第10 回中的秀才許玄,從揚州府儀真縣“搭船到南京應試”,“初一日到了南京,徑往貢院前來尋下處。家家歇滿,再無尋處”[10]。
另一方面,河房出行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度辶滞馐贰?4 回,杜少卿因鄧老爺將來家拜訪,請他去京做官,杜少卿為方便回家裝病推辭,特意避開陸路繞過鄧老爺住所承恩寺,叫小廝在下浮橋備好涼蓬,“不走前門家去了……從河房欄桿上上去?!盵11](如圖2 所示) 這一情節(jié)足以見河房水陸交通的便利性,建筑臨水關系的開敞也反映在建筑構造上,從河里進入河房內(nèi),河房欄桿應是便于上下的。
圖2 杜少卿避鄧老爺路線圖
2) “便交際”看河廳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間特征。與傳統(tǒng)的江南民居對比,河房的空間布局有所不同(見圖3) 。河房的空間模式因河街關系的影響,臨河為廳,廳設軒或廊,臨街為內(nèi)室[12]?!度辶滞馐贰?2 回中形容河廳為“倒坐”也是極為貼切。文人交際是文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杜少卿的河廳接待了幾乎《儒林外史》中所有名士,杜少卿搬進河房之后,眾人拜訪,第33 回中寫道“次日眾人來賀。這時三月初旬,河房漸好,也有蕭管之聲……到上晝時分,客已到齊,將河房窗子打開了。眾客散坐,或憑欄看水,或啜茗閑談,或據(jù)案觀書,或箕踞自適,各隨其便?!睆慕ㄖ臻g的使用上,臨水河廳具有或公或私的空間特征。
圖3 河房空間結(jié)構模式對比示意圖
河廳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間特征在建筑臨水立面處理上也有所體現(xiàn)。河房對著河開大窗,以便欣賞秦淮風光?!读舳家娐勪洝分刑峒啊澳暇┖臃繆A秦淮而居,綠窗朱戶兩岸交輝,而倚檻窺簾者亦自相掩映?!笨梢娨蛄⒚骈_大窗的處理,私密性較差,人可以窺見對岸河房的活動。
《儒林外史》第42 回有這樣場景描寫: “兩人坐定,看見河對面一帶河房,也有朱紅的欄桿,也有綠油的窗槅,也有斑竹的簾子,里面都下著各處的秀才,在那里哼哼唧唧的念文章?!笨梢妰砂逗訌d之間存在著一種看與被看的關系。而在《板橋雜記》中卷·麗品篇的描寫中將河房水閣作表演舞臺,觀賞者于舟中欣賞表演,“己卯歲牛女渡河之夕,大集諸姬于方密之僑居水閣……閣外環(huán)列舟航如堵墻。品藻花案,設立層臺,以坐狀元?!盵13]
這些生動的記述讓我們看到河房河廳的使用完全區(qū)別于一般江南傳統(tǒng)民居的空間使用,河廳成為文人交際聚會的場所,立面開大窗的建筑特征增強了河房河廳與秦淮河這種室內(nèi)外活動的緊密性,同樣加強了兩岸河房臨水河廳的空間視線的可達性。
3) “便淫冶”看河房的建筑環(huán)境特征。河房被文人士階層所選擇,又因文人而興盛發(fā)展,引領著一種風尚。從相關文本中梳理河房建筑室內(nèi)外的環(huán)境(見表2) ,可見河房室外環(huán)境花草綠植,交相掩映,種樹移石,追求精致淡雅的園林趣味; 室內(nèi)審美品味皆是不俗,古樸素雅,整體建筑審美情趣均極力向文人喜好靠攏。
表2 河房建筑室內(nèi)外環(huán)境特征
本文以《儒林外史》文人日常活動為線索,其他小說、地方志等文本作為佐證與補充,來理解明清南京河房的建筑特征,希望將這一被文人所選擇的特殊建筑放在城市和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看到河房所承載的城市微觀歷史圖景與時代記憶。太學、貢院和妓院同處一地,一方面制造了更多名士的風流軼事,一方面也讓秦淮河成為最廣受士大夫記敘的欲望的象征。金陵因此承載了最多甜美、放蕩的記憶,成為一個逸樂之都[14]。文人在朝代的更迭,激烈的政治活動中,其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之后,選擇了秦淮河房成為他們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的寄托之所。文人寓居、雅集聚會、狎妓成為了文人在河房中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河房被文人所選擇因其建筑自身的特征:便利的水陸交通、或公或私的河廳空間、向文人審美情趣靠攏的室內(nèi)外建筑環(huán)境。今天的秦淮河房早已凋敝,大部分河房被拆除重建,名存實亡,失去了其歷史文化價值。作為被一個時代、一個階層所選擇的建筑,今天談及其的歷史保護,對建筑實體的修繕還遠遠不夠,秦淮河房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和背后的人文精神更應得到理解。正如巴什拉在《空間詩學》中指出空間的文化意義,《儒林外史》等文本中關于文人日?;顒拥拿鑼懽屛覀兡芨Q見明清河房空間的真實使用方式,同時又滲透了更深層次的文人對河房空間的精神需求。理解了過去,我們才能更好地回歸河房在現(xiàn)代城市更新保護中的場所精神。
注釋:
①明代顧起元在《客座贅語·風俗》中描寫: “自大中橋而西,由淮清橋達于三山街、斗門橋以西,至三山門,又北自倉巷至冶城,轉(zhuǎn)而東至內(nèi)橋、中正街而止,京兆赤縣之所彈壓也,百貨聚焉。其物力,客多而主少,市魁駔儈,千百嘈其中”,即以大中橋—淮清橋—陡門橋—西水關—內(nèi)橋—大中橋的封閉區(qū)域為商業(yè)聚集區(qū);“自東水關西達武定橋,轉(zhuǎn)南門而西至飲虹、上浮二橋,復東折而江寧縣、至三坊巷貢院,世胄宦族之所都居也”。即以東水關—武定橋—南門橋—新橋—上浮橋—承恩寺—貢院三坊巷—東水關的封閉區(qū)域為士紳集聚區(qū)。
②清代甘熙《白下瑣言》中:“秦淮由東水關入城,出西水關為正河,其由斗門橋至笪橋為運瀆,由笪橋至淮清橋為青溪,皆與秦淮合,四面瀠洄,形如玉帶,故周圍數(shù)十里間,間閻萬千,商賈云集,最為繁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