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婕 王長年 陳迪娟 徐麗霞
(連云港市贛榆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江蘇連云港 222100)
維大利(VDAL)產品由中國農業(yè)大學生物學院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經由工程菌株發(fā)酵特殊生產工藝制備的蛋白干粉,試驗表明,該產品具有促控植物發(fā)芽與出苗、誘導植物抗性(抗逆、抗病)、促進植物生長發(fā)育、提高作物產量及改善品質等功效。 為了進一步驗證VDAL 產品對小麥的抗病性、產量及品質方面的效果,為VDAL 產品在小麥上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特安排本次試驗。 現(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參試小麥品種為百農889; 試驗藥劑為維大利VDAL;試驗地點為連云港市贛榆區(qū)海頭鎮(zhèn)興后村贛榆稻麥科技綜合示范基地。 黏土, 土壤肥力中等偏上。 前茬為水稻, 11月5日播種,機械條播,播種量337.5 kg/hm2,基肥施復合肥(20∶0∶8)600 kg/hm2、磷酸二銨 225 kg/hm2、尿素 10 kg,3月 24日追施拔節(jié)肥復合肥(20∶0∶8)375 kg/hm2、尿素 150 kg/hm2。
1.2.1 試驗方法 使用 VDAL(原粉)產品進行拌種(小麥播種前1 d 用維大利3 g/hm2兌適水稀釋后拌種)和葉面噴施[小麥拔節(jié)期(第一節(jié)間定長)噴施VDAL(水溶肥)750 g/hm2,兌水 15 kg],以常規(guī)藥劑處理作為對照。
1.2.2 試驗設計 共設 8個處理, 每個處理面積1 畝,不設重復[1]。處理 1:拌種;處理 2:小麥拔節(jié)期噴施;處理3:拌種+拔節(jié)期噴施;處理4:拌種+常規(guī)用藥;處理5:拔節(jié)期+常規(guī)用藥;處理6:拌種+拔節(jié)期+常規(guī)用藥;處理7:CK1 常規(guī)藥劑處理;處理8:不施藥(CK2)。
1.3.1 苗情調查 小麥返青期調查苗情;調查時間:2021年2月20日。 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挖取麥苗50 株,洗凈后選取20 株調查株高、根長及次生根數(shù)、分蘗數(shù)、葉片數(shù),并稱取百苗鮮重,烘干后稱取百苗干重。
1.3.2 病害調查 于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赤霉病病情穩(wěn)定期的5月27日調查病害。 調查方法:每小區(qū)采用對角線三點取樣法, 每點調查0.5 m2,調查紋枯病、銹病、白粉病的病株率、赤霉病的病穗率,計算病情指數(shù)。 計算方法按農業(yè)農村部農藥檢定所《農藥田間藥效示范準則》進行。
1.3.3 產量結構及產量調查 收獲前理論產量測定:采取三點取樣法[2],每個點測定 0.5 m2內的穗數(shù),計算每公頃穗數(shù), 同時每點取20 穗進行室內考種,測定穗粒數(shù)、千粒重。 成熟期調查株高、長勢、倒伏性、穗粒結構。
實收產量測定:收獲前進行實收測產,每個小區(qū)對角線 3 點取樣[3],每個點取 2.5 m2,單收單曬,脫粒曬干后稱量質量,計算公頃產量。
2.1.1 對返青期苗情的影響 從表1 可以看出,用維大利拌種處理,葉齡增加,處理1、處理3、處理4、處理 6 分別較對照 8 增加 0.40 葉、0.24 葉、0.56 葉和0.30 葉;分蘗數(shù)增加,處理 1、處理 3、處理 4 分別較對照增加 1.00個、0.17個和 0.67個;根數(shù)基本相近,百株干重處理3、處理4、處理6 分別較對照 8 增加4.0 g、1.5 g 和 1.5 g。
表1 返青期苗情素質調查結果
2.1.2 灌漿期測定功能葉葉綠素含量 維大利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葉片葉綠素的含量,處理1、處理4和處理6 葉綠素平均含量分別較CK1 增加4.79 g/L、4.75 g/L 和 3.96 g/L, 分 別 較 CK1 增 加 13.27% 、13.16%和 10.97%(表 2)。
表2 灌漿期功能葉葉綠素含量測定
田間觀察銹病、白粉病沒有發(fā)生。
2.2.1 對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田間調查結果表明,對照田的病株率為20.41%,病情指數(shù)為9.39,所有處理的病株率均低于對照, 說明維大利藥劑拌種及不同時期噴施可以不同程度地防治小麥紋枯病。 處理 1、 處理 4、 處理 5、 處理 6、 處理 7 對小麥紋枯病防治效果最好, 病指防效在50%以上, 處理2、處理3 防效次之(表3)。
表3 不同處理小麥紋枯病調查結果
2.2.2 對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田間調查結果表明(表 4),處理 4、處理 5、處理 7 病穗率低于 3.50%,發(fā)病率防效以處理5 最高,達到62.33%。從病情指數(shù)方面分析,以處理5 拔節(jié)期噴施維大利+常規(guī)用藥效果最好,病指 0.76、病指防效 70.76%;處理 7 次之,病情指數(shù) 1.35、病指防效 48.08%;再次之為處理 4,病情指數(shù) 1.55、病指防效40.38%。 說明防治赤霉病最好的處理是拔節(jié)期噴施+常規(guī)藥劑防治。
表4 不同處理小麥赤霉病調查結果
2.3.1 植株高度 各處理對植株高度均有一定影響,處理3、處理4、處理7 與對照基本一致。 其他處理株高均比對照高, 處理 6 較對照高 2.91 cm(4.20% ), 處 理 2、 處 理 5 均 較 對 照 高 3.43 cm(3.51%),處理 1 較對照高 1.54 cm(2.22%)。
2.3.2 第 1 節(jié)、 第 2 節(jié)的抗折力 各處理均能提高小麥基部第1 節(jié)、第2 節(jié)的抗折力。 對第1 節(jié)抗折力提高幅度較大的3個處理是處理 2(16.08 g)、處理 3(15.80 g)和處理 5(14.03 g),對第 2 節(jié)抗折力提高幅度較大的 3個處理是處理 2(14.95 g)、處理 1(13.88 g)、處理 4(13.32 g)(表 5)。
表5 不同處理小麥株高與抗折力測定
2.4.1 穗粒結構 公頃穗數(shù): 不同處理的公頃穗數(shù)均比對照有所增加, 增加 34.95 萬~46.65 萬穗/hm2,增幅 8.54%~11.20%, 但不同處理間的穗數(shù)差異不大。 穗粒數(shù):處理 1 較對照減少 2.45 粒,處理 5 較對照增加2.46 粒, 其他處理均與對照差異不大。 千粒重:處理 5、處理 4 分別比對照增加 2.78 g(6.49%)、0.44 g(1.03%),處理 2、處理 7、處理 6 與對照基本持平,處理 1 較對照降低 1.64 g(-3.83%)、處理 3 較對照降低 0.44 g(-1.03%)。 容重:除處理 1 較對照低外,其他處理均可增加小麥的容重, 其中處理5 最高,達到 809 g/L,較對照增加 23 g/L(2.93%);其次為處理 4,容重 807 g/L,較對照增加 21 g/L(2.67%);第三為處理 2,容重 805 g/L,較對照增加 19 g/L(2.42%)(表 6)。
表6 不同處理小麥產量結構調查結果
2.4.2 實產 調查時間為 2021年 6月 10日。 不同處理的實際產量均比對照增加,其中處理4、處理3、處 理 5 產 量 分 別 為 7 165.5 kg/hm2、7 149.0 kg/hm2、6 721.5 kg/hm2, 位 居 前 3 位 , 分 別 較 對 照 增 產886.5 kg/hm2、870.0 kg/hm2、442.5 kg/hm2,增幅分別為14.12%、13.86%和 7.05%。
本試驗結果表明, 用維大利拌種可以促進小麥的生長,增加分蘗數(shù)和苗期的干物質積累;用維大利藥劑拌種及不同時期噴施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對赤霉病的防效最好的是拔節(jié)期噴施+常規(guī)藥劑防治; 拌種+不同時期噴施可增加公頃穗數(shù)、穗粒數(shù)、千粒重,最終實現(xiàn)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