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瀟瑩 陶茂燦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痤瘡是皮膚的臨床常見病,以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為主要特征,好發(fā)于顏面及胸背部,皮疹多表現(xiàn)為炎性丘疹、膿皰、黑頭和白頭丘疹,嚴重者可伴結節(jié)、囊腫,部分患者可自覺不同程度的痛癢。痤瘡病因復雜,中醫(yī)藥治療痤瘡療效顯著,筆者運用五味消毒飲加減聯(lián)合夫西地酸軟膏外用、紅藍光照射治療輕中度痤瘡,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研究選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期間至浙江省中醫(yī)院就診的輕中度痤瘡患者106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觀察組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齡16~38歲,平均年齡25.28±4.47歲;病程2個月~12年,平均病程10.15±5.49月;其中輕度痤瘡患者24例,中度痤瘡患者29例。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齡15~38歲,平均年齡24.43±4.54歲;病程2個月~10年,平均病程9.87±4.79月;其中輕度痤瘡患者26例,中度痤瘡患者27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按照《臨床皮膚病學》教材中痤瘡的診斷標準[1]。分級標準參考“痤瘡國際分類法”(見表1)。
表1 痤瘡國際分類法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并痤瘡分級屬于輕中度者;②年齡在12歲以上者;③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①正值孕期、哺乳期或月經(jīng)不調的婦女;②對本次試驗的藥物過敏者;③近1月內服用過治療痤瘡藥物或近2周內外用過治療痤瘡的藥物者;④合并有其他內外科疾病者;⑤診斷為藥物性痤瘡或職業(yè)性痤瘡患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夫西地酸軟膏(澳美制藥廠,注冊證號:HC20150044,規(guī)格:10g:0.2g)均勻涂抹于皮損處,2次/d;聯(lián)合紅藍光照射治療,患者清潔面部并做好防護措施后,取坐位,固定頭部,將紅藍光治療儀(武漢奇致激光技術有限公司ML-1201型)置于距離面部10~15cm處,使用紅光及藍光交替照射,每次時長15min,2次/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五味消毒飲加減內服,藥物組成:金銀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每次150ml,6周為1療程。兩組均治療6周。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4、6周后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皮損積分,并在治療第6周時評估治療有效率。
1.6 觀察指標[2]:分別予治療前、治療2、4、6周后計算兩組患者的皮損積分,皮損積分包括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其中粉刺0分(0~8個)、1分(9~20個)、2分(21~30個)、3分(31~50個)、4分(>50個);炎性丘疹0分(0~3個)、1分(4~8個)、2分(9~15個)、3分(16~30個)、4分(>30個);膿皰0分(0個)、1分(1~3個)、2分(4~5個)、3分(6~20個)、4分(>20個);結節(jié)囊腫0分(0個)、3分(1~3個)、4分(>3個)。對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jié)囊腫進行記分,分值越高,皮損越嚴重。皮損積分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7 療效標準:基本痊愈:療效指數(shù)≥95%,皮損全部消退,僅留有色素沉著;顯效:95%>療效指數(shù)≥70%,皮膚油膩感減輕,大部分皮損已經(jīng)消退;有效:70%>療效指數(shù)≥30%,少許新發(fā)皮損,部分皮損消退;無效:療效指數(shù)<30%,皮損無消退甚至加重??傆行?(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8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治療總有效率)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皮損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皮損積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皮損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時間治療前第2周第4周第6周粉刺觀察組2.02±0.80 1.98±0.80 1.57±0.80*1.09±0.95*#對照組1.89±0.82 1.89±0.82 1.72±0.86*1.57±0.95*炎性丘疹觀察組2.04±0.52 1.57±0.50*#0.98±0.42*#0.32±0.58*#對照組1.92±0.47 1.77±0.54*1.51±0.67*1.11±0.90*膿皰觀察組1.72±0.60 0.92±0.51*#0.30±0.54*#0.11±0.32*#對照組1.64±0.56 1.42±0.63*1.08±0.85*0.83±0.89*結節(jié)囊腫觀察組0.79±1.34 0.79±1.34 0.74±1.30 0.62±1.23對照組0.57±1.19 0.51±1.14 0.57±1.19 0.42±0.96
2.3 不良反應比較:對照組有4例患者服藥后出現(xiàn)胃腸道不適、大便次數(shù)增多,2例患者出現(xiàn)面部瘙癢、灼熱,給予對癥處理后緩解。觀察組有3例患者出現(xiàn)面部瘙癢、灼熱,給予對癥處理后緩解。
痤瘡是一種高發(fā)于青春期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治療周期長,治愈后易遺留瘢痕,在臨床治療中,光療法常作為痤瘡輔助治療之一,其中紅藍光最為多見。藍光可以被痤瘡丙酸桿菌產(chǎn)生的內源性卟啉選擇性吸收,產(chǎn)生單態(tài)氧,破壞痤瘡桿菌細胞膜;紅光可刺激巨噬細胞等產(chǎn)生抗炎癥因子,并且可誘導新生膠原生成,促進生長因子的表達,兩者協(xié)同治療,能起到殺菌、抗炎、促修復的作用[3]。
痤瘡屬中醫(yī)學“肺風粉刺”“粉刺”范疇,《石室秘錄》認為“風”“火”陽邪侵襲肌表而發(fā)痤瘡。中醫(yī)學認為,痤瘡病人多素體陽熱偏盛,肺經(jīng)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面部而發(fā)粉刺;或過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食物,損傷脾胃,化生濕熱上熏頭面而發(fā)粉刺[4];或久病影響情緒,肝氣不疏,郁而化熱,氣血循行不暢,氣滯血瘀,故而皮損呈暗紅色,伴有囊腫、結節(jié)[5]。輕中度痤瘡臨床上常見肺經(jīng)風熱、腸胃濕熱之證型,總之熱毒火邪系痤瘡發(fā)病的主要因素,貫穿疾病始終,據(jù)此提出清熱解毒為主的治療方法,方以五味消毒飲加減。
五味消毒飲出自《醫(yī)宗金鑒》,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是臨床上用于治療瘡癰癤腫之要方?,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6],本方具有明顯抗炎消腫作用。方中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均有清熱解毒之功,其中金銀花入肺胃,善清上焦熱毒;野菊花入肝經(jīng),清肝膽之火,二者相配善清氣分火熱;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瀉下焦?jié)駸?;紫花地丁與蒲公英配伍,善清血分之熱結;天葵子入三焦經(jīng),善除三焦之火毒。諸藥合用,氣血、三焦同清,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臨床上五味消毒飲加減內服治療對炎性皮損廣泛者起效顯著。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炎性丘疹、膿皰得到了明顯改善,而對于粉刺、結節(jié)囊腫的效果不佳,提示五味消毒飲加減內服治療對于炎性丘疹、膿皰等炎癥性皮損的改善效果明顯,對于粉刺、結節(jié)囊腫的療效一般。究其原因,五味消毒飲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等功效,能抗炎、調節(jié)免疫,可促進機體炎癥狀態(tài)的恢復,因此其對于炎癥性皮損(炎性丘疹、膿皰)的改善效果突出。
五味消毒飲聯(lián)合夫西地酸軟膏紅藍光照射治療輕中度痤瘡療效確切,起效快,對于炎癥性皮損(丘疹、膿皰)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