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國 田進 史佳寧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深受老一代媒體人斯諾等人的影響,許多新生代美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踏著其先人的足跡探訪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國度。本文選取布朗、海斯勒和麥爾等三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生代美國人,探索分析他們如何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向西方傳播一個真實而全面的當代中國。
[關鍵詞]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價值觀;中國故事
[作者簡介]張寶國,南通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博士,江蘇南通 226019;田進,南通大學外語學院,江蘇南通 226019;史佳寧,南通大學外語學院,江蘇南通 226019。
[課題]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美國紀實文學中的紅色中國敘事研究”(編號:202110304076Y)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2)05-0046-03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中國共產(chǎn)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就一直飽受西方媒體的責難。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在國內中國共產(chǎn)黨飽受國民黨政權的“妖魔化”詆毀。然而,物極必反。歷史上的責難曾導致一大批外國記者、尤其是包括斯諾(Edgar Snow)在內的美國記者沖破國民黨政府層層封鎖,到達陜甘寧邊區(qū)親自探訪紅色中國真實面貌,第一次把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介紹給了全世界。新中國成立初期,甚至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深受斯諾等人影響的許多新生代美國人,如布朗(William Brown潘維廉)、海斯勒(Peter Hessler何偉)和麥爾(Michael Meyer梅英東)等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們踏著先人的足跡探訪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國度,通過紀實作品描述東南沿海大城市、西南沿江小城和東北農(nóng)村,向西方傳播著一個真實的當代中國。然而,這些本不可或缺的紀實作品,在研究領域卻經(jīng)常缺席、鮮為人知。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本文將以時間脈絡和地理方位為線索,聚焦布朗、海斯勒和麥爾等三位美國人的家書及紀實文學作品,研究他們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記錄描述他們眼中的當代中國以及對當代中國的認知。
一、《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中廈門的人和事
《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Off the Wall——How We Fell For China)作者布朗(中文名字潘維廉)從一個長期在華生活的美國人的視角,記錄和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東南沿海城市廈門的偉大變革,生動記錄了1988年來華工作以來他對廈門以及廈門大學的認識變化,進而向海外讀者真實展現(xiàn)了近幾十年中國的變化,以及作者一家人“濃濃的中國情”。
布朗對以廈門為縮影的當代中國的認知從人和事兩個方面展開,記錄了他來中國生活后心路歷程的轉變,客觀公正地向讀者講述廈門的人和事,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中國。
敘事方面,他對廈大“度假樓”生活的記錄代表了他對中國的最初認知。
關于“度假樓”外面風景,他描述到:“外面的景色足以媲美《國家地理》的風景照……我們透過窗戶便能欣賞到無比迷人的廈門風光,猶如出自《國家地理》的全景照片?!标P于校方最初安排他們住進“度假樓”,他寫到:“度假樓……居住環(huán)境很簡樸,也十分整潔,校領導會自豪地帶客人參觀?!标P于“度假樓”最初生活,他又記錄到“度假樓生活讓我們了解了與中國文化有關的事,幸運的是最初感覺有些不好相處的那幾位教職工,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我們‘親如一家’的朋友”。
在對人物描寫方面,主要集中在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
李西本來是布朗家的保姆,來自福建農(nóng)村,文化程度不高,但布朗對她評價很高,說她“……也能頂起大半個天,覺得她本可以成為企業(yè)家”。
1990年4月17日,布朗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到普通中國人。他寫到:“中國人,不論富裕還是貧窮,都非??犊蠓?。住在附近的一位瓦匠聽說我岳父母準備來中國看望我們,給我送了5斤新捕撈的魚。一位退休的殘疾校園工人常常把他菜園里種的蔬菜送給我們,還送些花卉盆景給我家裝扮庭院,另一位老鄰居還給我們送來了兩個他親手種的大木瓜?!?/p>
綜上所述,無論敘事還是人物描述方面,布朗對廈門的認知是正面的,對當代中國描述是客觀公正的。在他眼里,廈門的風光是迷人的,中國人是友好、熱情、善良、純樸的。作為外國專家樓的“度假樓”雖然簡陋,但已經(jīng)是當時最好的住宿安排,他感受到了廈大校方對外國友人的善意和重視。此外,他所說的度假樓里那幾個教職工的“不好相處”,顯然是指兩種文化最初交往時常見的不適應現(xiàn)象,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交往的頻繁與加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們(布朗和那幾個教職工)最終“親如一家”。
布朗對當代中國的認知也可以用他后來的評價來概括。2020年布朗談到:“在1988年,我深信中國終將繁榮發(fā)展,但當時預期需要40年到50年,沒想到20年就實現(xiàn)了……也未料想,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最令人欣喜的是,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未在經(jīng)濟貿易背后動用軍事力量就能達到如此發(fā)展程度的超級大國,這對于世界各國也是值得借鑒的”。
二、讓美國人了解世紀之交的中國——海斯勒的《江城》和《尋路中國》
如果說,70多年前,斯諾記錄的是一個新舊制度交替的中國,30多年來布朗記錄的是一個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那么20多年前,海斯勒(中文名字何偉)對中國的認知融入了他們“‘外來者’的體驗與思考,包含了生活復雜性和個體獨特性的現(xiàn)代中國”。與斯諾不同的是,作為新生代美國人的海斯勒記錄的是一個轉型中國,其關注的焦點是普通的小人物以及那些常被忽視的小事情。
《江城》(River Town)展現(xiàn)的是90年代末中國西南重慶沿江小城涪陵的小人物,特別是涪陵新女性形象,包括不斷抗爭追求獨立的女學生、勇敢追愛的中年女子和中年大學女教師等女性形象。海斯勒的親身經(jīng)歷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新變化”,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教他漢語的廖老師。在海斯勒眼里,廖老師一向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在學習漢語過程中二人也經(jīng)常爭論不休。其實這種爭論實屬中西兩種文化激烈地碰撞與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彼此會理解對方。
在客觀展現(xiàn)小事情方面,海斯勒以一個“外人”的獨特視角捕捉到連中國人自己都容易忽視的話題,那就是三峽大壩蓄水后部分消失的歷史古跡。在白鶴梁一節(jié),海斯勒提到:“在被江水即將淹沒的、刻有清代著名書法家謝彬題寫‘中流砥柱’四個大字的‘白鶴梁’一旦顯露,那砂石是會說話的。在長達四千英里的長江河道上,再也找不到別的地方,對江河的生命留下如此生動的記錄?!?/p>
《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反映了中國的許多變化,他用英文記載下來所見所聞的初衷,是“想讓美國人了解中國的普通人”,是為了幫助美國人正確了解中國人現(xiàn)在關心的是什么,最看重的是哪些東西。正是因為有了對這些基層生活的觀察,有了對這些小人物的關注,才讓讀者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真實的中國。
總之,在上述兩部作品中,海斯勒關注的是諸如羅師傅、小龍、魏子淇、王老板、高老板等這樣的“小人物”,關注的是白鶴梁這樣的“小事情”。從這些小人物小事情上,真實記錄了他對當代中國的客觀認知。
三、為美國人打開中國東北之窗——麥爾的《東北游記》
作為與海斯勒同時(1995年前后)到達中國西南任教的美國青年麥爾(中文名字梅英東)在他的《東北游記》一書中,從“歷史”與“現(xiàn)實”兩個層面打開了“東北之窗”。通過這兩扇窗口,麥爾向讀者介紹東北歷史,領略向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的吉林市大荒地村,藉此體現(xiàn)他對東北及當代中國的客觀認知。
在考察挖掘東北歷史方面,麥爾提到了他和妻子探訪集安上京遺址(皇族墳墓)。還提到了當年清政府為保留自己的文化原貌,在東北地區(qū)修筑了一道被稱為“關外長城”旨在區(qū)隔漢文化的籬笆墻——“柳條邊”。另外,作者還梳理介紹了吉林舒蘭市的歷史脈絡,發(fā)現(xiàn)該市由一個移民村(四家房)逐步發(fā)展而來。
如果說,前面實例含有宏觀敘事色彩,那么,在“三姨的歌謠”一章,唱出了東北地區(qū)百年的滄桑歷史?!叭痰母柚{”,既包括三姨小時候常聽到的東北抗日軍民保家衛(wèi)國所唱的《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以及解放后人們廣泛傳唱的《東方紅》。作為中國讀者不難看出,這些“歌謠”在一定程度上向美國年輕讀者展現(xiàn)了東三省近百年來的滄桑歷史。
在展現(xiàn)當代中國農(nóng)村現(xiàn)實方面,作為中國東北女婿,麥爾對中國是友善的,他對妻子及其家鄉(xiāng)吉林大荒地村是熱愛的,他對大荒地村的認知是正面的。例如,他對大荒地村的最初印象作如下描述,“在我眼中,東北農(nóng)村美麗而獨特……天空湛藍,空氣清新……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區(qū)域的豐富多彩絲毫不輸美國”。他用“暖和、舒服、香味和面包”等字眼來描寫簡陋的住處。再有,每當他聽《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這首歌時,都會產(chǎn)生“親切熟悉的感覺”,因為他強烈感受到妻子家鄉(xiāng)中國人的熱情、豪爽和樂于助人。他每次跨入妻子三舅家的門檻,都會覺得親切愉快,有種“家”的感覺,進而很快與妻子家人、親戚、鄰居打成一片,很快融入了大荒地村,成為大荒地村“一份子”,被村里人昵稱為“彪子、山炮”(直爽率真)。
此外,在展現(xiàn)大荒地村現(xiàn)實方面,麥爾在“霜降”一章,特別談到了促使大荒地村滄桑巨變的東福米業(yè)公司。根據(jù)麥爾的描述,作為當?shù)孛駹I企業(yè)的代表及大荒地村巨變的重要推手,東福米業(yè)有著中國新型農(nóng)民的美麗夢想。從麥爾與米業(yè)老板劉延峰的對話中得知,東福米業(yè)的夢想是“讓自己的鄉(xiāng)親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低矮、黑暗、破舊的土坯房中搬出來住進樓房,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集約化經(jīng)營;像城里人一樣,建立超級市場,讓鄉(xiāng)親們一年四季都有蔬菜水果吃,冬天不再只吃大白菜,不再只吃高粱和窩頭;并與附近的北華大學合作,把教育資源引進來,設立附小附中,讓村里孩子有好學校上;建設新公路,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建成美麗富裕的新農(nóng)村,不僅東福米業(yè)富裕起來,還要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富起來”。
麥爾坦言,劉延峰的遠大抱負與他自己小時候夢想接近,表明他對劉延峰的東福米業(yè)夢想高度認可??上г诿绹湢枦]有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而在當代中國,劉延峰趕上了好時代,他對麥爾談的遠大理想當時(2011年)已有一定基礎,到今天已基本實現(xiàn)。據(jù)央視網(wǎng)和松花江網(wǎng)2021年報道,吉林大荒地村已經(jīng)建成具有特色農(nóng)業(yè)旅游的吉林“最美鄉(xiāng)村”。央視第13套節(jié)目2021年10月還以“昔日大荒地,今天美鄉(xiāng)村”為題對大荒地村的滄桑巨變作了專門報道。
與其他作家作品不同,麥爾此次不再關注中國大城市,而是轉向東北農(nóng)村。懷著極大的熱忱搜尋挖掘東北歷史,更是作為大荒地村一份子(洋女婿),向中外讀者展現(xiàn)中國農(nóng)村滄桑巨變的歷史畫卷,展示他所了解認識的“美麗、清新、豐富多彩、熱情、親切、豪爽”和“家一樣”的當代中國。
綜上所述,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經(jīng)濟總量實現(xiàn)了全球第二的歷史性跨越。以上述三位為代表的新生代美國人在改革開放不同階段來到中國,以紀實文字的方式向世界解構長期以來對當代中國的“刻板印象”,通過對各自客觀認知的紀實描述,展現(xiàn)了一個文明、開放、包容的當代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何晶.老潘的中國情[J].中國報道,2019(04):94.
[2]張濤甫.在中國,讀懂中國[J].青年記者,2011(15):95.
[3][美]布朗.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M].韋忠和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李娟.跨文化傳播語境下彼得·海斯勒的中國形象建構及其敘事話語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05):43-48.
[5][美]海斯勒.江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6][美]海斯勒.尋路中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7]林頤.游蕩于東北的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J].東北之窗,2017(09):60-61.
[8][美]麥爾.東北游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
[9]楊春芳.冷戰(zhàn)時期美國左翼對毛時代中國紅色文化空間的想象[D].武漢:武漢大學英語系,2017.
[10]塞納.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東北:讀邁克爾·麥爾的《東北游記》[J].農(nóng)家書屋,2017(0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