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
“抽象的是‘不安全’的”,這個提法來自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一位特級教師。原話是這樣的:“對孩子們來說,抽象的是不安全的;越小的孩子,就越愿意相信讓他覺得安全的事情。用‘不安全’來形容孩子們學習一個新知識時的那種感覺特別貼切?!边@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子里,我也逐漸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證據(jù)來佐證這位老師的話。
可感的形象對于低年級小學生是安全的。二年級數(shù)學有一節(jié)課是估計1000這個數(shù),“估計”就是大約。上課時總會有小朋友樂此不疲地去一個一個數(shù),下課鈴響了也聽而不聞,數(shù)完以后,他會非常興奮地沖到老師面前大喊,“我數(shù)出來了,一共有1174個”。1174和大約1000有什么不同呢?對于孩子們而言,前者是一個讓他們覺得安全的數(shù),而后者則是不安全的。
兒童的安全感來自形象和抽象的融合。我們不要小看了兒童的抽象能力。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邏輯論證的“真”,更要強調感性經驗的積累,不要低估了形象直觀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讓兒童在認知過程中獲得“安全感”?
朗讀可以增加兒童對文本的“認同感”。朗讀能夠使兒童獲得感性的理解。學習散文和詩歌,朗誦特別是配樂朗誦可以獲得不一樣的理解,還原類似的具身體驗,喚起讀者的認同感。閱讀教學中,身臨其境的誦讀更能拉近讀者和作者的距離,增加代入感,讓文本形象化,由此獲得“可聽性、可見性和觸覺上的可感性”。喚起每個個體生活經驗文本化后那些不可言喻的特質,這是誦讀對于文本理解的意義所在。有韻律的讀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則更為重要,通過押韻、諧音、有節(jié)奏的反復,加強了文本想要傳遞意義的實際感覺,令人產生深刻的印象。認同感、代入感的獲得,都可以給兒童帶來安全感。
舉“例子”可以給兒童帶來安全感?!笆吕笨梢宰尣豢梢姟⒉豢陕?、不可觸的變?yōu)榭筛械摹Ee例子,其實就是用可感的、特殊性的個案,來說明解釋不可感的、普遍性的抽象道理和問題。一些很難說清楚的事情或道理,舉個例子一下子就清晰了。了解兒童熟悉的生活經驗,選擇恰當?shù)睦?,通過可感的例子解釋說明不可感的抽象道理,這是小學教育教學中應該普遍采用的方式。
“試出來的”是兒童獲得安全感的好方法。在解決一些數(shù)學問題時,經常有學生說,“老師,我是試出來的!”在兒童看來,試出來的要比推理出來的安全得多?!霸嚦鰜淼摹币诧柡烁嗟膫€人努力,試出來的東西更有人情味。在看待兒童的認知行為時,我們要少一些成人視角的“理所當然”,尊重兒童尋找安全感的做法,盡管某些方法在成人眼中是浪費時間或幼稚的表現(xiàn),但仍然要給兒童足夠的時間和寬容的空間。很多時候,兒童理性和感性的發(fā)展往往不是同步同頻的,有時理性滯后于感性,有時感性滯后于理性。
不斷重復是兒童尋找安全感的過程。別小看了孩子們的“明知故問”。明知故問的兒童,尋求著一種聲音的反復,反復的聲音似乎能產生使人著迷的質感。兒童會一遍一遍重復同一個操作,盡管每次的結果都跟之前一樣,但兒童并不覺得無聊。他們常常要求我們重復給他們講同一個笑話,翻來覆去地讀同一個繪本故事。他們還會將玩具小人一次次擺在桌沿上,看著它一次次掉下來。兒童會樂此不疲地嘗試、體驗,沒完沒了地重復。這是許多家長都經歷過的“折磨”,這是兒童尋找安全感的過程。因此,我們要給學習者提供足夠的時間,開放的可以深入思考的空間,盡量豐富的素材,以及足夠耐心的指點。
總之,抽象與形象在小學教學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具象、停留在眼見為實,只要方法適當,同樣可以并且需要追求邏輯推理、追求抽象的理性發(fā)展。我們要在教學中尋找形象與抽象的契合點,追求形象與抽象的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安全感”。
(編輯 謝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