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線
196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央主管經(jīng)濟工作的李先念副總理向時任文化部電影局局長陳荒煤指出,建國以來沒有一部反映服務行業(yè)的電影是不“公平”的。為了完成這個任務,陳荒煤找到了導演嚴恭,提出由他承擔這個任務。經(jīng)過交流,二人達成一致:這種題材只能拍喜劇。
嚴恭得知蘇州有一臺叫做《店堂里的笑聲》的滑稽戲是表現(xiàn)飯館服務業(yè)的,馬上趕往江蘇洽談改編事宜。在準備工作告一段落后,他邀請戲劇家費克以及原劇作者張幻爾參與劇本修改,片名也由《店堂里的笑聲》改為《滿意不滿意》。
本片講述了在一家名叫“得月樓”的飯館里,青年服務員楊友生自認年輕有為,不屑于做伺候人的工作,因此工作時經(jīng)常犯錯,有時甚至出口傷人。同事的批評教育并沒有使他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他只是收起冰冷的面孔,硬擠出一副不倫不類的“笑臉”。某天他騎車不慎跌倒,腿部受了重傷,在醫(yī)院中,一個戴口罩的女護士照顧他,這使他感激不已。當這個護士摘下口罩時,發(fā)現(xiàn)此人正是他曾在店里罵過的女顧客,他羞愧得無地自容,休養(yǎng)期間,飯館的沈師傅語重心長地向他敘述了解放前飯館堂倌所受的欺凌、侮辱,和今天飯館服務員所受的尊敬。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人們只有職業(yè)分工的不同,而沒有地位上的貴賤。楊友生卸下了思想包袱,精神面貌變了,服務態(tài)度好了,顧客們對他也由不滿意到了滿意。
影片中大量故事橋段都發(fā)生在“得月樓”中,作為國家首批命名的“中華老字號”餐飲企業(yè),小編需要向大家介紹一下“得月樓”的歷史?!暗迷聵恰眲?chuàng)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原址位于蘇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為盛蘋州太守所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明代戲曲作家張鳳翼曾贈詩“得月樓”云:“七里長堤列畫屏,樓臺隱約柳條青,山公入座參差見,水調行歌斷續(xù)聽,隔岸飛花游騎擁,到門沽酒客船停,我來常作山公醉,一臥壚頭未肯醒”。野芳浜,俗稱冶坊浜,位于半塘橋和普濟橋之間,同虎丘隔河相望,山水交融,景色優(yōu)美,從張鳳翼的詩中,便可以想象早在四百多年前,得月樓就已經(jīng)盛極一時,蜚聲吳中了。滄海桑田,古時的得月樓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改朝換代,或經(jīng)移址和湮滅,只成為歷史上的一筆記載。
其實影片中的“得月樓”并非歷史中真正出現(xiàn)的那座“得月樓”,導演嚴恭想起幼時南京老家附近的茶樓“得月臺”掛的成語“近水樓臺先得月”,于是,就將影片中的飯館取名為“得月樓”。電影上映后,許多游客到蘇州后都想找到這座“得月樓”,卻紛紛鎩羽而歸。直到1982年4月25日,“得月樓”從之前的野芳浜舊址移址到了觀前街道太監(jiān)弄,整個建筑粉墻黛瓦,飛檐翹角,古樸典雅,樓內裝飾以地罩、漏窗、博古架和落地長窗分隔,一步一景、疏中有密,置身其中便可領略蘇州古典園林風貌。
“得月樓”傳承蘇幫菜點,注重精益求精,講究色、香、味、形,常年供應品種達三百多種,并配有春、夏、秋、冬四季時令菜點饗客。名菜名點有:松鼠鱖魚、得月童雞、蜜汁火方、碧螺蝦仁、蘇式船點等。1995年,隨著“得月樓”的迅猛發(fā)展,開設了蘇州小吃園,專營蘇州特色小吃。
得月童雞
此菜為得月樓招牌菜,選用當年草雞,采配以名貴中草藥材密制而成。酥爛脫骨不失其形,香氣四溢,口味鮮醇。四季供應。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以及鉀、鈉、氯、硫等。
碧螺蝦仁
此菜原料選自水質清純的太湖、高郵湖,蝦仁肉質鮮潔,富有彈性,余味鮮香、甜津,清淡素雅、滑嫩鮮潔,四季熱銷。含豐富的蛋白質、鉀、碘、鎂、磷等礦物質及維生素A、氨基酸等成分。
蜜汁火方
此菜為蘇州傳統(tǒng)名菜,選用金華火腿,經(jīng)過三天加工程序秘制而成,此菜鹵汁透明濃郁,火腿酥爛,入口香甜而回味咸鮮。
鲃肺湯
此湯是江蘇地區(qū)傳統(tǒng)名菜,屬于蘇菜系,鲃肺湯魚肝肥嫩,浮于湯面,魚肉細膩,湯清味美,是夏秋季節(jié)的時菜。
雖說電影中的“得月樓”非彼“得月樓”,但影片中涉及的一道道美食則是實打實的傳統(tǒng)名菜。影片開場便是男主人公的師傅為顧客端上了陽春面、鱔絲面以及大肉面的情節(jié),由于男主的角色姓楊,因此他的師傅被人親切的稱為小楊師傅。小楊師傅是“得月樓”出了名的服務標兵,向來以禮貌周到的服務受到顧客的好評,每道菜端上桌時,他都能清晰地報出顧客點菜時提出的要求。
與之相反的則是男主小楊的服務,不僅經(jīng)常把菜上錯桌,還經(jīng)常對客戶的一些合理要求置若罔聞。其中有段情節(jié)讓人印象深刻,一位顧客點了碗大肉面,但是上菜后顧客嫌肉實在太肥膩,希望能換一些瘦肉或者把肥肉剪碎方便吃。小楊不耐煩的將面端走,再回來時卻給顧客端上一碗排骨面,顧客告知小楊上錯了,結果他的回答是“排骨也是肉,是肉你就吃”,令人啼笑皆非。影片結尾,腿部受傷后受到人民群眾無私幫助以及師傅悉心教導的小楊,終于擺正了自身的工作態(tài)度,在服務顧客的意識上大有改觀,不僅能記住顧客的需求,和顧客的溝通也變得禮貌起來。
鱔絲燴面
此面相傳始于明朝,當時的人們將黃鱔劃成鱔絲,再將鱔絲烹制成“燴鱔”,作為搭面的“交頭”。先將手搟的蛋清“小闊面”,下鍋煮熟、制成涼面;然后,再將涼面下鍋加入油、調料進行燴炒,使其成為“燴面”。
陽春面
此面是江南地區(qū)著名的傳統(tǒng)面食小吃,是高郵、上海、蘇州、無錫、常州、揚州、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
大肉面
又稱豬肉面,著名的傳統(tǒng)面食小吃。酥爛醇香,湯鮮味濃。制作材料為條面、高湯、紅燒肉、蔥段、木耳、姜片、香菇、色拉油、菜心。調味料為醬油、味精、紹酒、白糖等。
縱觀整部影片,對于烹飪技巧并無過多展示,但美食在片中卻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得月樓”作為一家餐館,從始至終美食都是服務人員和顧客之間溝通的橋梁。起初顧客對小楊的不滿來自于美食和服務,結尾處轉變態(tài)度對小楊贊譽有加也源于此。《滿意不滿意》拍攝于上世紀60年代,現(xiàn)如今60年過去了,影片傳遞出來的核心意義其實依舊適用于當今的餐飲行業(yè),小餐館也好,大飯店也罷,菜品的質量固然重要,但服務也是重中之重,唯有兩者兼得,才能有長遠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