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3)
隨著我國城市化從由增量擴大的階段進入到質的提升的新階段,在物質層面上的城市需要新的變化以面對新時代的新矛盾,適應新需求。城市規(guī)劃對城市中居民的生活質量具有明顯影響,城市規(guī)劃者迫切需要了解城市規(guī)劃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聯系,深入了解兩者間的聯系途徑,因此,在可持續(xù)發(fā)展下,維持和改善個人福祉方面,進一步研究城市規(guī)劃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系途徑是一項重要任務。
關于城市環(huán)境如何影響生活質量的研究已經有一定的成果。在生活質量的客觀方面,沈旺等人[1]調整CCLQI的客觀指標體系,形成生活水平、生活成本,生活改善到生活便利、生活質量、生活環(huán)境等8個維度構建的28個具體指標;在生活質量的主觀方面,Kostas Mouratidis[2]通過對城市規(guī)劃提高生活質量的知識回顧,以城市規(guī)劃和主觀幸福感的更新發(fā)展提出一個關于將二者聯系起來的概念模型,指出了新穎的7種途徑:旅行、休閑、工作、社會關系、居住幸福感、情緒反應和健康,并且這7個途徑并不是割裂開來的,更多的是相互重疊,互相影響,但是Kostas Mouratidis在文中更多的是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梳理,同時為了降低復雜性,只提供了一個簡化模型,并且沒有給出更進一步的實例證明,所以本文嘗試將Kostas Mouratidis的概念模型進一步的具體化,并且使用Logistic回歸的方法驗證該理論模型。
Kostas Mouratidis的建議模型如圖1所示。將城市規(guī)劃與主觀幸福感聯系起來的7個途徑是:旅行、休閑、工作、社會關系、居住幸福感、情緒反應和健康。通過對這7個途徑及其滿意度的定性研究,揭示城市規(guī)劃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旅行主要取決于出行時間和出行方式,但也受安全、舒適、清潔諸多因素影響;休閑滿意度取決于參與社交活動、體育活動和一般偏好的休閑活動;工作是最重要的生活領域之一;社會關系包括地方社會關系(社區(qū)、鄰里社會關系、鄰里社會凝聚力和社會資本)和整體社會關系(朋友、家人和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居住幸福感可以通過對住宅的滿意度、鄰里滿意度和城市滿意度來衡量;城市規(guī)劃可能會引發(fā)情緒反應;健康與主觀幸福感是雙向關聯的,良好的健康有助于更高的主觀幸福感,而更高主觀幸福感也有助于健康和長壽。而且各個途徑可能通過其他途徑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產生“溢出效應”。例如:旅行能夠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反應,從而影響健康;同樣,旅行也意味著長時間的通勤,導致較低的休閑滿意度和工作滿意度;良好的休閑滿意度意味著良好的社會關系和健康;而良好的社會關系使居民更加頻繁地與家人、朋友和“第三人”社交,產生了積極的情緒反應;居住幸福感來自于城市規(guī)劃,促進了日?;顒硬⒏纳屏诵睦斫】?。
圖1 城市規(guī)劃與主觀幸福感的途徑
本文使用了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資助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項目組在2020年10月1日發(fā)布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17》(CGSS2017)問卷結果以及相應年度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7》。
本文采用多階分層PPS隨機抽樣,能夠有效代表中國社會的各方面情況,總樣本量12582份。本次調查對象為城市居民,共選取變量55個,去掉問卷中用極端值表示的特殊個案,最終滿足本次研究目的的有效問卷5737份。
表1顯示了研究中使用的所有變量的定義,所有變量均為連續(xù)變量。指標的選擇是依據主觀幸福感的7種途徑的核心理念整理出來的。而城市規(guī)劃與某些生活領域的潛在聯系不清楚,也沒有足夠的證據經驗支撐,比如,宗教、公民的權利等方面,因此在概念模型中被排除在外,所以指標的選擇也避開了這些模糊的生活領域[3]。
城市規(guī)劃到主觀幸福感的途徑是相互影響,甚至一種途徑通過“溢出效應”影響另一種途徑的方式來影響主觀幸福感,根據這種無顯著性影響的指標(在有序logistics回歸分析中體現為不通過平行線檢驗)本身具有通過“中介”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特征,因此采納Kostas Mouratidis的模型建議,采用有序logistics回歸分析來驗證不同途徑之間的關系。
表1 變量定義及賦值情況
假設有一個理論上存在的連續(xù)隨機變量yi代表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其值域為-∞到∞。當該變量的值跨越一個臨界點c時,便導致事件發(fā)生了,即yi=1;否則yi=0,這里yi是實際觀測到的因變量取值。假設隨機變量yi和自變量xi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即
yi=α+βxi+εi
于是,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為
P(yi=1|xi)=p[(α+βxi+εi)>c]
=p[εi>(-α-βxi+c)]
通常假設εi服從LOGISTIC分布,根據LOGISTIC分布的對稱性,則有
p[εi>(-α-βxi+c)]=p[εi≤(α+βxi+c)]
=F(α+βxi+c)
其中,F為εi的累積分布函數,這里就是LOGISTIC分布的累積分布函數。為了方便表示,可以假設c=0,因此有
yi(yi=1|xi)=F(α+βxi)
如果假設εi服從標準logistic分布,則累計分布函數可以有一個較為簡單的公式
無論xi取任何值,事件發(fā)生的條件概率p(yi=1|xi)的取值范圍均在0至1之間。
若將事件發(fā)生的條件概率p(yi=1|xi)記為pi,則pi為第i個觀測發(fā)生事件的條件概率,于是就得到以下logistic回歸模型
它是一個由自變量xi構成的非線性函數,但是這個非線性函數可以轉變成線性函數。pi為第i個觀測發(fā)生事件的概率,則事件不發(fā)生的條件概率為
那么,事件發(fā)生概率與不發(fā)生概率之比為
這個概率之比稱為事件的發(fā)生比,簡稱odds??梢妎dds的取值一定是正值,并且無上界。將odds取自然對數,就可以得到
這一轉換稱為logit形式,也稱為y的logit,即logit(y)。logit(y)對于其參數而言是線性的,并且依賴于自變量x的取值。模型中的參數α和β可以按照一般回歸系數那樣進行解釋。一個變量的作用如果是增加對數發(fā)生比的話,也就是增加事件的發(fā)生比,反之亦然。
當有k個自變量時,logistic回歸模型可以擴展如下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根據7個途徑的自變量,考慮其與主觀幸福感的交互作用,逐個進行回歸分析,通過分析工具明確量化城市規(guī)劃7個途徑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構建模型1(表2中M(1))。
在考察M(1)的基礎上,以M(1)中每一個途徑與主觀幸福感相關性最高的自變量因子作為因變量,進一步研究各途徑之間的“溢出效應”,從而構建模型2至8(表2中M(2)至M(8)),了解各途徑與其他途徑的關系,分析出每種途徑之間的關系,驗證有關城市規(guī)劃和主觀幸福感的已有理論,從而給予被驗證的已有理論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并提出可靠性更高的相關策略及建議。有序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由spss24.0軟件給出(如表2)。
表2中,M(1)分別考察了每一種潛在途徑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休閑途徑相關的4個自變量中,體育鍛煉(x4)和逛街購物(x2)兩個問題都和主觀幸福感呈現高度顯著正相關(p<0.01)。工作途徑中,工作自由(x6,工作自由的賦值是由自由到不自由)與與主觀幸福感呈現負相關。社會關系途徑中,社會信任(x7)、找工作助力可能(x13)與主觀幸福感呈現正相關,生病求助助力可能(x10)、心情傾訴助力可能(x11)、愉悅社交助力可能(x12)和重病照顧助力可能(x14)與主觀幸福感呈現負相關。居住幸福感途徑中,生活滿意度(x15)、自然環(huán)境滿意度(x16)、住房產權(x17)、房產數量(x18)、朋友娛樂(x20)、社會公平(x21)、和網絡公平(x22)與主觀幸福感呈現正相關。情緒反應途徑的抑郁次數減少(x23)、社會發(fā)展信心(x24)及未來樂觀態(tài)度(x25)以及在健康途徑上的健康狀態(tài)自我評價(x26)、30分鐘鍛煉次數(x27)與主觀幸福度同樣呈現顯著正相關,健康苦惱(x28)與主觀幸福感呈現負相關。但是在人均維度城市空間要素中,每萬人城市公共交通數量(x30)與主觀幸福感呈現正相關符合基本預期,但人均公園綠地面積(x32)與主觀幸福感呈現負相關,此結果需要一些新的角度來關注。
表2 居民主觀幸福感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結果
已有靳文博[4]討論這種現象可能是在過去增量擴張階段,城市的治理能力有差異導致“鬼城”化現象,產生重量不重質的空間環(huán)境結果。但是如果從城市規(guī)劃與主觀幸福感的聯系途徑角度來看,在輕質重量的階段下,公園綠地的環(huán)境品質無法得到保證,低品質的公共空間有可能引發(fā)負面情緒,而情緒反應又可能作用于健康以及其他主觀幸福感的途徑(例如自然環(huán)境滿意度(x16)、生活滿意度(x15))。這種途徑對其他生活領域的溢出效應,不僅提供一種全面的理解方式,也為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一種通過溢出效應來調節(jié)城市環(huán)境的方法。
M(2)考察了旅行途徑與其他途徑的關系。結果表明,旅行途徑與重病照顧助力可能(x14)、生活滿意度(x15)和朋友娛樂(x20)呈現顯著正相關。旅行的滿意度提升使人們可以達成更多不同目的的旅行,從而以多種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相關聯。通過短時間的通勤使人們提供給他人更多及時、重要的幫助,使親密關系得到保持,增加的享受社會接觸的機會都有助于提高主觀幸福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居住幸福感途徑下的朋友娛樂(x20)與旅行途徑是正相關,而鄰居娛樂是負相關,表明有利于旅行的公共交通便利性下,人們有可能更樂意選擇通過多種方式的通勤滿足需求,而減少了與鄰居互幫互助、相互交流的機會。同樣,田紅彥[5]指出都市生活競爭日益激烈,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惡化以及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成效顯著的推動下,以放松心情和體驗生活為主要目的的鄉(xiāng)村旅游得到了高品質發(fā)展,并逐漸成為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因此,城市居民在旅行中滿意度越高,所體驗的自然環(huán)境和居住環(huán)境品質越好,從而對自身所處的城市自然環(huán)境滿意度(x16)和住房產權(x17)產生不滿,導致自然環(huán)境滿意度(x16)和住房產權(x17)與旅行滿意度呈現負相關。
M(3)表明在休閑滿意度提升的情況下,與找工作的助力(x13)成負相關,即降低一個級別的找工作的助力,那么休閑滿意度就會提高一級。那么注重不依賴親密關系來尋找工作,對休閑滿意度將會有相應的提升。Glaeser[6]等人研究發(fā)現通過增加人口,引導城市活力會增加獲得商品和服務的機會,從而吸引人才,促進創(chuàng)業(yè),從而降低對親密關系的依賴來尋找工作,人們獲得了更多自由就業(yè)的機會,休閑滿意度有相應的增長。林丹彤等人[7]研究發(fā)現生活條件對休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非常顯著,對休閑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應當至少包括對生活條件、地域文化、休閑時間、個人休閑生活、鄰里關系、社交狀況等多個方面的綜合評估,因此M(3)模型中,對生活滿意度(x15)越高,休閑滿意度越高。同樣房產數量(x18)越多,生活條件越高,休閑滿意度更高。因此,在規(guī)劃方面,我們應該更加注意考慮緊湊的城市形式,提供容易獲得的當地便利設施,提升生活條件,增加就業(yè)機會,或者增加不同人的交流接觸空間,從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提升休閑滿意度。
M(4)表明工作滿意度與對社會發(fā)展的信心(x24)和對未來樂觀的態(tài)度(x25)成負相關。Brenner[8]認為在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和空間組織下,城市也可能成為不平等、不公正和剝削的舞臺,從而導致越積極的態(tài)度反而挫傷了工作滿意度。所以,在城市規(guī)劃上,除了要考慮到維護良好的植被、維護秩序以及空間的開放性這些已被發(fā)現能夠引發(fā)積極情緒反應的品質外,也要考慮到避免城市空間上的不平等,有選擇地減小組團規(guī)模、注重場所營造、強調切實可行的自然恢復途徑、構建富有包容性、便捷的步行系統(tǒng),打造交互型城市。
M(5)指明了社會關系滿意度與自然環(huán)境滿意度(x16)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兩者的關系正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要構建的目標,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遵循自然規(guī)律,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在規(guī)劃方面,不能只考慮人工建成環(huán)境,也要考慮結合社會關系從而充分利用自然稟賦,達到自然資源的保護以及居住幸福感的提升和保障,陳武強[9]就提出針對國家公園情境下社區(qū)居民對于環(huán)境責任行為意向的計劃行為理論基礎的拓展模型,從聯系的角度充分考慮社會關系與自然環(huán)境,以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敬畏情緒和地方依戀為主的正向影響環(huán)境責任行為意向為出發(fā)點,理解理性因素(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情感因素(敬畏情緒、地方依戀)兩方面如何共同驅動社區(qū)居民的環(huán)境責任行為意向的知識,結合社會關系的影響因素進而營造自然環(huán)境滿意度高,社會關系穩(wěn)定的空間。模型M(5)同樣也顯示出健康狀態(tài)的自我評價(x26)和30分鐘鍛煉次數(x27)兩者與社會信任(x7)成反比。魏嬌嬌[10]指出社會信任具有健康效應,但是對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不產生顯著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魏嬌嬌還強調次級信任對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產生反作用,所以為了避免社會關系中產生次級信任的消極影響,在規(guī)劃方面,應該更加強調更密集的城市形態(tài),雖然這會導致鄰居之間更加客觀的社會互動和較弱的鄰居關系,但它使居民能夠更頻繁地與朋友和家人進行社交,并促進更大的整體社交網絡的發(fā)展和維護,更容易彼此常態(tài)、誠實、合作行為的達成,實現對其他人的連續(xù)并且客觀的一般信任,從而提升社會關系滿意度,避免次級信任的危害。
M(6)只強調了生活滿意度(x15)與工作自由(x6)成負比。所以,在規(guī)劃上,盡可能減少長途通勤,避免長途通勤對生活滿意度的負面影響。注意到遠程辦公的可能性與實現影響,這種趨勢有可能鼓勵城市擴張。
M(7)抑郁次數(x23)越少的積極情緒反應與對社會發(fā)展的信心(x24)、對未來樂觀態(tài)度(x25)、自然環(huán)境滿意度(x16)以及社會信任(x7)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情緒反應本身有可能有助于情緒,并引發(fā)其他的情緒反應,Dunn和Schweitzer[11]研究發(fā)現消極情緒會降低人際信任等,而積極情緒會增進人際信任。因此,考慮到公共空間設計和建筑結構也可能有助于情緒反應,美觀的公共空間和建筑與更大的瞬間幸福有關,在規(guī)劃的環(huán)境感知方面,要認識到情感評估的重要性。
M(8)展示了健康與社會信任(x7)的正相關,與模型M(5)不同,正如在上文中已經指出,關于社會信任的分類,次級信任會對健康有反作用,而一般信任則對健康有更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可以看到工作越不自由,健康也會受到負反饋?;贛(8)中的潛在途徑關系,應當在城市建設中營造以維護社會良俗為主導的公共空間為主,重點放在以綠色交通為核心;多層次完善交通公共服務,為通勤者提供便捷完善的出行配套;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營造更好的出行環(huán)境等方面[12]。
基于這些關于城市規(guī)劃與主觀幸福感的知識,本文進一步整合了提出的框架,除了介紹這些途徑的知識概念,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際數據的反饋,探討了這些途徑之間存在“溢出效應”關系。
通過這些潛在途徑的知識,結合它提出的關于城市規(guī)劃策略的建議,能夠更好地指導城市規(guī)劃問題的從業(yè)者、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更有利于通過城市規(guī)劃提出改善主觀幸福感的策略,根據本文模型的內涵表明,通過城市規(guī)劃改善主觀幸福感的潛在策略很可能是:(1)精細化提升綠地公園品質,多層次整合城市自然資源;(2)提供更多合理的公共空間,并保證其易于訪問、具有社會包容性,創(chuàng)造更多交流機會的屬性;(3)重視提供便捷、公平地使用各種設施和服務的機會,包括教育、醫(yī)療保健、家庭、文化、購物和體育鍛煉的參與可能性;(4)從公共交通、步行和騎車的滿意度方面提供更合理的空間組織,實現人行步道化,增加步行吸引力;(5)創(chuàng)新多途徑、統(tǒng)籌多領域多次循環(huán)產生積極的溢出效應,從而提升環(huán)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