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然
(天津城建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4)
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否具有親和力以及親和力強弱直接關乎是否能夠完成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彼颊n的親和力是師生之間平等互動的一種情緒感染和情感傳遞,而情緒感染和情感傳遞的中介既可以是教師和教材,也可以是教學手段和教學話語。因此“,思政課親和力是多種因素影響與多種力量疊加的結果,可以通過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和渠道展現(xiàn)出來,但最主要的還是由思政課教師來表達和完成的”。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從高校思政課教學現(xiàn)狀來看,教師親和力成為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要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就要進一步研究親和力的生成機理和影響因素,進而提出有效對策。
一些學者從心理學、教育學等不同學科角度對親和力的概念進行了解析。若將著眼點回歸到教學本身,思政課親和力實質上是多種力量的集合,包括教師的親和力、教學內容的親和力、教學方式方法的親和力以及教學話語的親和力。思政課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主導者和建設者,無論思政課教學的內容、方式方法還是教學話語都要以思政課教師為載體來體現(xiàn)。因此,思政課教師親和力在思政課親和力系統(tǒng)中占據(jù)中心位置,只有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才能使學生在親近教師的基礎上“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入腦入心,并使之成為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是指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對受教育者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引導力,同時表現(xiàn)為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親近感、信任感和認同感,以上構成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核心“六要素”,如圖1 所示。
圖1 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核心“六要素”
思政課教學作為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著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統(tǒng)一。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生成于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教師本身來實現(xiàn),但是否具有親和力、親和力強弱程度究竟如何,歸根結底要向學生要答案。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生成遵從著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統(tǒng)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其生成的根基在師生圍繞課程開展的雙向實踐,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成系統(tǒng),包括課堂內教師對教學內容的二次加工、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動態(tài)調整、對教學話語的轉換、面向學生需求的實踐教學活動以及師生有效互動中的情感升華,如圖2 所示。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既是思政課教師個人魅力的體現(xiàn),也是馬克思主義真理魅力的彰顯,凸顯出思政課建設的時代價值。
圖2 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生成系統(tǒng)
思政課教學是基于學生認知基礎和思想實際的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得到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特點應得到必要重視,學生的實際需要應得到足夠關照。然而,從近幾年的調研來看,受教育環(huán)境、主體、客體等多種因素交織影響,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現(xiàn)狀還不夠理想。
長期以來,受時代變革影響,高校實用主義風氣甚濃,如一些思政課教師認為思政課沒有什么顯性效果,可以適當減少課時量;一些理工科專業(yè)教師認為學好本專業(yè)知識才是王道,思政課學得好壞不影響就業(yè);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忽視對孩子學習過程的關注,而是更為關心其能否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共同建構的教育環(huán)境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而且阻礙了思政課的建設和發(fā)展。相關調查表明,大學生更趨向于以“實用主義”思維去主動探尋一些與“自然界奧秘相關”“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xiàn)象”,對于精神的力量、人文關懷等更多的是間接性地學習、了解,而非親身體驗,缺乏主體感知。文史學科的知識大部分無法直接轉化為經(jīng)濟效益,對于學生日常生活、就業(yè)謀生似乎也無法看到直接的作用,思政課所講授的知識在學生們看來顯得蒼白無力。學生對思政課“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灌輸洗腦、無用無害”的刻板印象很難消除,思政課教師的話語權和主導性地位面臨嚴峻挑戰(zhàn)。此外,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師的科研成果是考核的主要內容,與職稱和職務的晉升直接相關,高校思政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承受著教學與科研的雙重壓力,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直接影響教師親和力的提升。
1.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生活實際
思政課教學實質上是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過程。作為課程的設計者和主導者,思政課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將教材的內容傳遞給學生,而是要在綜合考量學生認知基礎、思想實際、心理狀態(tài)、個性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加工之后形成教學內容并呈現(xiàn)給學生。當前,思政課教師還普遍存在著對教材內容理解不夠深入、對教材內容的使用不夠靈活、對教材內容的二次加工缺乏技巧等問題,導致呈現(xiàn)給學生的教學內容往往是脫離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對于思政課的體驗感和獲得感相對較低,直接影響著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
2.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思政課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課程。隨著黨中央對思政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高校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在實踐教學方面做出一定探索,但是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安排、輕指導”等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依然無法擺脫“講大道理”的傳統(tǒng)印象。隨著新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思政課堂迎來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創(chuàng)新,但是部分教師由于自身缺乏新媒體素養(yǎng),無法實現(xiàn)“新媒體技術+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需求”地有機結合,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未能產生,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無法生成。
3.教學話語感染力不足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工具。思政課教學話語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是“思政課教學話語內容的制定者、話語實踐的實施者、話語交往的發(fā)起者以及話語資源的支配者”。教師的話語表達和語言交流是否具有感染力不僅決定著師生間溝通的順暢度和持續(xù)性,而且對教師親和力產生重要影響。當前思政課教師話語感染力不足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教師話語表達方式缺乏藝術性。部分教師話語生硬、缺少真情實感、音調單一、底氣不足,容易給學生帶來聽覺疲勞,無法引起學生的親近感。二是師生語言交流存在障礙。表現(xiàn)為交流時間短暫、交流空間局限、交流雙方“供給失衡”、交流內容錯位等,導致學生逐漸失去與教師交流的意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認同感無法建立。
4.師生有效溝通不夠
教師親和力的生成是建立在師生情感交流基礎之上的一種師生間相互認同、吸引的力量。通過有效溝通實現(xiàn)仁愛關懷達到共情共鳴的效果是思政課教師親和力能夠生成的關鍵。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迫于教學任務和科研壓力,除了課間休息時偶爾與學生進行簡單溝通之外,基本不與學生聯(lián)系,更不會主動去參加學生活動、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和主體訴求,教師與學生處于一種疏離的狀態(tài),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成為了一個并不那么熟悉的“過客”。
以“0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已經(jīng)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對象。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終端從PC 端轉到移動端是互聯(lián)網(wǎng)自身的一次重要革命,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作為當前高校思政課的主要教學對象“,00 后”大學生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原住民,更是“手機重度依賴癥患者”。利用手機獲取信息的及時性、便捷性和互動性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自制力水平降低、組織紀律觀念淡薄,影響著大學生的自制力和專注力。另一方面,與“80 后”和“90 后”相比“,00 后”的物質欲明顯弱化,近年來網(wǎng)絡上流行的“佛系”文化受到一部分大學生的盲目追捧,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心態(tài),也成為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表現(xiàn)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低等。缺乏學習動力的大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普遍存在,他們在課堂之上或是沉迷于手機或是睡覺或是“神游”,在課堂之外對學習成績漠不關心,對任課教師的叮囑和教誨表現(xiàn)為“無所謂”,這就給思政課教學效果和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提升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
1.改革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為教師成長釋壓
思政課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果、提升親和力,只有塌下心來、花費精力、真心實意地投身教學、開展教學研究,不僅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學生。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切實改革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進一步提高評價中教學和教學研究占比?!啊币庖姟钡某雠_為思政課教師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如何在實踐中真正貫徹落實文件精神,改革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避免單純以思政課教師退出機制增加教師的教學壓力,引導思政課教師真正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上下功夫,仍然任重而道遠。
2.凝練充滿人文關懷的大學精神,為學生成長助力
馬克思認為“: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人與環(huán)境具有雙向互動性,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在發(fā)揮優(yōu)勢學科促進學校發(fā)展的同時,應注重校園文化和人文類課程的開設,形成教務處、學生處、宣傳部、后勤處、團委等多部門合力打造開放、民主、向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共同體”,凝練充滿人文關懷的大學精神,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和熏陶,感知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1.精準把握教材、面向學生實際,游刃有余地加工教學內容的本領?!八颊n教材是所有教材中最具歷史使命的,必須注重其思想含量、政治含量、學術含量?!苯滩氖撬颊n教學的基本依據(jù),思政課教師必須精準把握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對教材中的基本知識點以及重點和難點問題要做到爛熟于心、信手拈來。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課教學不是機械化和刻板化地照搬教材內容,更忌諱沒有趣味性和針對性地大水漫灌。思政課教學需要面向學生實際,在了解學生思想和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將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的問題以及學生困惑的問題與教材內容相融合,實現(xiàn)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內容體系轉化,增強教學引導力。
2.注重改革創(chuàng)新、關照學生個性特點,靈活調整教學方法的本領。思政課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就是理論講授法,也稱理論灌輸法,它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系統(tǒng)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讓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方法。堅持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注重啟發(fā)性教育是深化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增強思政課時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注重教學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并不是要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徹底決裂,而是要摒棄“理論灌輸法”應用過程中存在著的過度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學生個性特點和現(xiàn)實需求的問題,使學生居于被動接受地位。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分析學生以及科學把握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靈活調整教學方法,適時發(fā)揮談話法、演示法、案例法、問題法和小組討論等不同類型教學方法的不同效用,增強教學吸引力。
3.掌握話語主導權,將教材話語轉化為教學話語的本領。提升思政課教師親和力,就要增強教學話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然而,新形勢下思政課傳統(tǒng)的單純理論灌輸已經(jīng)不能滿足教學對象的“口味”,必須進行話語創(chuàng)新。在話語內容上,可以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百年黨史故事融入到教學中,在古今對照、東西對比中展示偉大民族精神和智慧,使教學內容更加獨特和生動。在話語表達方式上,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綜合運用圖片、視頻、文字、聲音等元素,將教學內容以更加立體和直觀的形式呈現(xiàn),讓原本生硬和抽象的理性話語,變得更加親近和真實,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積極創(chuàng)設多維有效互動的本領。在互動內容上,思政課教師要在了解學生興趣點和需求點的基礎上主動設置互動議題,引導學生從被動互動到主動互動再到適時發(fā)起互動。在互動方式上,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搭建對話和交流平臺,運用參與式、談論式、啟發(fā)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實現(xiàn)課堂中、課間以及課后的多維互動。在互動技巧上,思政課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存在的困惑及時給予回應,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
1.言行一致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與方向。一是要“懂馬言馬”。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彼颊n教師要想讓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就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解徹底、講授徹底,就要心懷赤誠之心,將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作為畢生的事業(yè),就要保證課堂上講授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是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是消化吸收了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照本宣科或尋章摘句。二是“信馬用馬”。鄧小平同志曾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彼颊n教師不僅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講透徹,而且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堅決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堅決反對各種歪曲、篡改、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想,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
2.表里如一
彰顯家國情懷,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一是心懷赤子之心,扎根教育事業(yè)。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有愛才能賦予思政課愛的內涵,思政課教師只有將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實踐中,才能激發(fā)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報國理想。二是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政課只有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意識,才能深刻理解中國制度優(yōu)勢的歷史文化根基,才能理直氣壯地講好思政課,才能引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性興趣與理性認同。三是牢記使命擔當,講好中國故事。思政課教師要在國際比較中樹立開放、共享和創(chuàng)新思維,講好中國故事、講清中國道理、講明世界文明發(fā)展趨勢,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當代中國、正確對待外部世界;要立足百年黨史,講好黨的事業(yè)發(fā)展中涌現(xiàn)的偉大領袖、革命先驅和先進人物的感人故事,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增強自驅力。
3.內外兼修
保持對學生的仁愛之心,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一是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存在價值,視每個學生為一個鮮活的、獨特的生命個體,了解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關照不同個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的特殊性,在課堂之上給予學生探索和展示的空間。二要理解學生。理解學生的前提是了解學生。思政課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思政課堂的空間進行延伸,從關注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出發(fā),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和困惑,從而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三是要關懷學生。講好理論的同時兼顧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情緒體驗,做到情與理的結合、教與學的同步,使學生能夠讀懂中國故事、感受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在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同時提升思政課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