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潔
在自然學科還未進行明確劃分的學段,科學課程對學生科學知識積累、科學思維構建、科學精神引導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初中科學課程中,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知識匯集,極富趣味性與探究性。以實驗為核心的自然科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能磨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逐漸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在當前合作學習被廣泛運用于初中科學教學的背景下,本文對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展開探究。在當前素質(zhì)教育理念深植于課堂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在進行課堂互動設置以及課堂組織過程中,也要充分融入“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立足于學生全面成長”的教學觀念。初中科學是奠定學生理科知識基礎、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學科,在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逐漸成為教師所青睞的一種教學方式。
一、當前科學教學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合作缺乏深度
在當前初中科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模式是教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在簡短的時間里通過前后桌組成小組討論解決,在討論結束后,小組中一名學生作為代表匯報合作學習結果。短時間內(nèi)小組內(nèi)有的學生甚至都還沒有得到發(fā)言的機會,討論就結束了,這樣的合作無法實現(xiàn)全員參與,也難以使學生產(chǎn)生更深入的思考。而且部分類問題其實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學和獨立思考得出答案,此時的合作學習無非是一種形式上的教學流程,甚至造成了一定的時間浪費。
(二)合作效率不高
初中生自律能力不強,有時教師雖然給出學生一個探究主題。但在合作中,學生的專注力未得到集中,很多學生甚至認為無論合作結果怎樣,教師都能為他們提供正確的結論,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顯現(xiàn)一定的隨意性,并不十分重視合作效率與合作質(zhì)量。這導致有許多小組在合作過程中漸漸偏離原本的主題,小組合作變成了聊天。此外,還有的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對時間的分配不合理,要么是簡化操作步驟,提前完成任務后無所事事;要么就是拖延糾結,最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還未達成共識,在匯報時敷衍了事。這些現(xiàn)象都體現(xiàn)出在當前的初中科學合作學習中,學生存在著合作效率不高的現(xiàn)象。
(三)教師定位不當
合作學習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但在學生的自律意識以及解決問題思維還不夠成熟的初中階段,教師的合理引導十分必要。雖然當前合作學習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已成為一種備受教師青睞的教學手段,但“在學生開展合作時教師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一決定課堂實效的核心問題似乎并未受到教師的重視,因此在當前的初中科學課堂合作中,不少教師都有著定位不當?shù)膯栴}。一些科學教師開展合作學習時,選擇將任務布置給學生,就放任學生、不管不顧;一些教師則認為應該對合作稍做提點,但這蜻蜓點水般的提示并未對學生的思考帶來啟迪的意義,反而打亂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節(jié)奏;也有一些教師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過多干涉,使學生對探究沒有興趣,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差無幾。此外,教師的定位不當還體現(xiàn)在一是在組織合作學習前沒有帶領學生剖析探究目標的習慣,學生的合作學習效果因人而異;二是當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了意見的沖突并展開爭辯時,教師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缺乏借此引導學生邏輯思維發(fā)展的意識,學生的科學品質(zhì)難以被有效塑造。
二、初中科學教學開展合作學習的意義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構建高效課堂、培育和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團隊協(xié)作對個人來說,就是能力、責任、堅持、信念。對集體來說,協(xié)調(diào)、使命、榮譽、認同。在團隊中,會考慮別人,開闊眼界。目前,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對人類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力正在日益擴張。因此,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成了教育的使命,成了社會的訴求??v觀科學發(fā)展史,在諾貝爾獎的設立后的幾十年中,合作獲獎的人數(shù)占總獲獎人數(shù)從最初二十五年的四成漲到了后來第三個二十五年的八成。基于數(shù)據(jù),便可得知合作在科學研究領域占據(jù)著多么重要的地位,這對當前的初中科學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啟示。教師應該重視科學探究中的合作,更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這種合作,因為團隊合作成功的概率遠遠大于個人。科學的核心是探究。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科學教育已經(jīng)受到進一步的重視。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務必以科學探究中的大量科學實驗與科學活動為契機,組織學生共同完成探究,解決各種不同的科學問題,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合理運用各種合作學習方法,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最后,通過合作學習可以有效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將科學探究變得更加有趣味性。在合作氛圍中,學生也能逐漸減輕學習的壓力,在合作中,通過對困難的討論和交流,最終找到問題解決的途徑,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感受到學習中解決問題帶來的滿足感,并對初中科學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
三、合作學習背景下初中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列舉科學故事,滲透合作觀念
初中階段是學生渴望彰顯自己個性的時期,在學習中,當他們運用自身智慧解決問題時往往會獲得十足的成就感,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這種成就感就會相對減弱。所以很多學生在內(nèi)心對合作學習并不抱有十足的熱情。但科學的研究絕非成就于個人,當前所崇尚的科學真理不是經(jīng)過了團隊的協(xié)作努力,就是經(jīng)歷了千百年來不斷的顛覆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以科學探究的事例為學生滲透合作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樂于分享、善于傾聽,在合作中放大自己智慧的光芒。例如,在進行“來自微生物的威脅”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屠呦呦團隊與青蒿素的故事:屠呦呦帶領科研團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充分發(fā)揚團結協(xié)作精神,經(jīng)歷190次失敗后,成功提取青蒿素,并將其應用于瘧疾治療。而她在終獲諾貝爾獎后的發(fā)言,也是傳遞給我們當代人的一種智慧——“若想走得快,一個人走;若想走得遠,一群人走?!笨茖W的發(fā)展曲折艱難,個人的智慧固然重要,但團隊之間的相互扶持與鼓勵,才是創(chuàng)造科學價值的關鍵。E761895C-AB47-4F27-84A9-F5CAB894357A
(二)合理組建小組,明確組員分工
在初中科學課中,合作學習的高頻率要求教師務必對小組的構建進行合理分配,切忌隨意性。教師可以在學期開始時將本學期的科學小組固定下來,在分組時,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動手能力、溝通能力等因素都應該成為教師衡量的關鍵。在確定小組后,每節(jié)課程開始前小組成員需調(diào)換座位坐到一起,以便開展課堂的合作學習。而在教室環(huán)境的布置上,教師也可以允許學生在上課前將桌子圍成圓形,方便合作討論。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能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合理的分組也能使每一名學生的優(yōu)勢在合作中顯現(xiàn),使班級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小組合作中有所收獲。合理分組后,教師還要組織學生在組內(nèi)確定彼此的分工,要確保每一名學生在小組中都能各司其職,責任到位,避免學生在任務的探究中因為瑣碎的問題而浪費時間討論,也避免有的學生在小組中受忽略,無事可做。教師可以引導組員推選一名小組長,在實驗中擇要選出記錄者、時間控制者、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者、匯報者……以合理的規(guī)劃保證完成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此外,學生的分組也并非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學進度的調(diào)整,賦予學生的分組更多靈活性。例如,定期組織學生在組內(nèi)交換角色,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合作學習有更加立體的理解和全面的體驗。在分組原則上,教師也可以偶爾允許學生以自由組隊的方式形成小組,學生在舒適的社交圈內(nèi)進行學習與合作能碰撞一些新的思維火花。
(三)鋪墊合作問題,激發(fā)探究興趣
在教師正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前,應就學生需要探究的問題進行一定的鋪墊,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使他們能在合作學習中更加投入。相較于命令式的任務下發(fā),以情境創(chuàng)設引出探究問題往往能收獲更好的效果。若教師只是單純發(fā)號施令“現(xiàn)在請同學們討論xx問題”,學生也會感到云里霧里,不知道探究這個問題的意義是什么,進而在合作中舉步維艱,難以抓住學習的重點,合作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例如,在進行“細胞的結構”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新鮮大白菜和一些鹽,將一片白菜切碎后撒入鹽,另一片白菜只切碎,兩組做對照實驗。在課堂上向?qū)W生展示兩個燒杯中的白菜,讓學生找一找兩組白菜的區(qū)別。很多學生都發(fā)現(xiàn)了加入鹽的一組白菜失水情況嚴重。此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介紹生活小常識,許多腌漬制品的第一步,都是要將其進行脫水處理。學生也在努力回憶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此時教師可以借機向?qū)W生提問:“為什么加入鹽的白菜會嚴重脫水呢?白菜的脫水與它的哪種細胞有關?”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有關細胞結構的合作學習,學生學習投入且認真,他們在學習細胞壁、細胞膜的同時,也關注到傳輸植物細胞中含有大量液體的 “液泡”,進而產(chǎn)生了深刻的印象。
(四)豐富合作形式,提高合作質(zhì)量
合作學習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多樣化的合作方式與合作內(nèi)容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團隊的融入能力與融入感更強,在提升學生合作能力的同時順利完成重點任務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實驗展開小組合作。例如,在進行“植物的一生”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小組提前準備菜豆和玉米種子,在課堂中對種子進行“解剖”,觀察種子的結構。操作、繪圖、記錄結果、結果反思,教師把實驗完全交給學生,期間巡視答疑,可以加強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記憶。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基于探究型任務展開小組合作。例如,在教授八年級科學“空氣污染與保護”一節(jié)后,教師可以就此組織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將課題分為:x月x市空氣質(zhì)量調(diào)查;x市空氣污染類型調(diào)查;x市空氣保護方案調(diào)查。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資料收集、實地走訪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這樣的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將合作與學習延伸至課外,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社會責任感,使學生重視環(huán)保問題并積極投身于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中。此外,教師還可以舉辦一些如“科學知識競賽”的活動,學生需組隊參加。在這樣的活動中,小組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可以使他們更加團結,也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與科學知識的記憶。
(五)科學適度引導,提升合作效率
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是教師主動走下講臺,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突破。而師生互動要加強的不僅是班級的和諧氛圍,更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科學適度的引導下能正確認識自己在科學學習中存在的誤區(qū),樹立初步的科學探究意識。初中生雖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他們的生活學習經(jīng)驗并不十分豐富,思維能力發(fā)展也有限,所以教師要在學生合作中及時引導,以保障學生的合作效率。例如,在教授七年級“摩擦力”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有關“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合作探究。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需運用木板、彈簧測力計、砝碼等實驗器材開展研究。實驗前,教師需首先帶領學生就實驗方案進行設計與優(yōu)化,為學生明確實驗目標。實驗中,教師解決學生的各種疑問,如有的小組同學遇到了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不穩(wěn)定的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試幾次,有的學生是因為拉動彈簧測力計時速度太慢進而難以控制實驗中勻速的條件,反復嘗試后就能解決這一問題。由于這一實驗數(shù)據(jù)較多,即便教師在實驗前已經(jīng)提醒學生做好實驗的記錄,但在實驗中有些小組負責記錄的學生還是出了差錯而不好意思告訴其他同學,教師如果觀察到這類現(xiàn)象,也要及時提醒學生再次復核數(shù)據(jù),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六)優(yōu)化評價機制
重視小組合作的結果而忽略小組合作的評價已然成為當前初中科學教師開展合作學習時的一大通病。合作后的評價中,教師既要審視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有效達成,也要引導學生就合作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這樣教師也才能更加明確下一步的教學設計應該如何展開,學生也才能明白下一次合作中應該重視的問題。在評價時,要將教師評價、組內(nèi)同學互評與學生自評相結合,使學生對自己有更加全面立體的認識。教師既要通過評價給予學生褒獎與鼓勵,提升他們未來科學探索的興趣,也要客觀地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激勵學生再接再厲。同時要虛心收集學生在合作學習后對教師組織情況的建議,以推動下一次合作學習更加高效的開展。
綜上所述,在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課堂實踐中,一些逐漸浮現(xiàn)的問題阻礙了教師課堂教學以及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初中科學教師務必對這些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并深入分析,使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彰顯。
(宋行軍)E761895C-AB47-4F27-84A9-F5CAB89435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