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焱
作為教師的“我們”從歷史中走來,在時代中延展,是歷史邏輯和時代邏輯的統(tǒng)一。
從歷史來看,從教者和為人師者的專門稱謂經歷了較長的發(fā)展階段,稱孔子為“夫子”,稱荀子為“老師”,教導國君或儲君的人可被稱為“師”“傅”“?!?。可見,“教師”并不是一個天然的稱謂,“教”和“師”二者的結合是歷史產物。首先,“教”與“師”各有側重?!墩f文解字》中“教”的解析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是一個政教意義上的“以上率下”;“師”在荀子的理論體系中,是人之“化性起偽”的關鍵角色,“今之人性惡,必待師法然后正”。所以,“教”與“師”在彼時各有分工,“教”側重于“教之以事而喻諸德”,“師”側重于傳授“堯舜禹湯之道”,使人“出于辭讓,合于文理”。在這個意義上,整體認知“教師”,正合于“教書育人”的職責與角色。其次,“教”與“師”互融互通。先秦時期的教師,至少承擔了四種職責:知識的傳播者、理論的創(chuàng)造者、修身的弘道者、大道的躬行者。這四種職責與當代意義上的“教師”身份不完全吻合,但深究其中,又都彰顯或隱含了當代教師的使命擔當,既有“道問學,所以致知”,也有“尊德性,所以存心”。更準確地說,還可以借用張載先生的“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深化對當代教師的完整理解和全面體認。
因此,當我們從歷史的脈絡出發(fā),找尋教師之職和教師之責時,其“一以貫之”處在于授業(yè),更在于解惑傳道,使“涂之人可以為禹”,使學生“目見黑白”“耳聞雷鼓”,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傳播和弘揚。
就當代而言,教師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yè)人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崇高使命;教師應當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為人師表,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由此可以看出,當代中國的教師有法律和制度層面的權利保障和義務規(guī)定,也有道德和價值層面的遵循和期待,更有黨和國家層面的方向與要求。當我們在描摹當代教師群像或者規(guī)范化地認知自我時,應該突破“教”者,走向“師”者,既要“學高”,更要“身正”,把“人師”與“世范”印刻在教師身份上,要成為“好老師”,更要爭做“大先生”。
康德說:“我之理性所有之關心一切事項,皆總括在以下之三問題中:我所能知者為何?我所應為者為何?我所可期望者為何?”
當代教師在審視和發(fā)展自我時,亦可從這三個方面來對照,即“所知”之求真、“應為”之達善、“期望”之致美,在自我和客觀世界的關系中找尋真知,在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中追求奉獻,在自我和他者的關系中達至和諧。
(作者系南京市第一中學校長)2F2A3059-57A6-4BF8-AB81-9286B84CB502